燕喜牌坊

燕喜牌坊

古樸深重的燕喜牌坊豎立在燕喜亭北側約二十米,它是原燕喜書院的大門(燕喜書院創辦於清朝的光緒年間,是燕喜中國小校的前身,而燕喜中國小校後來併入了連州中學)。

簡介

燕喜牌坊 燕喜牌坊

牌坊中門頂上繪有原燕喜中國小校校徽。校徽為平頂三角形,裡邊上部畫有巾峰山輪廓,下部有通心美術字“燕喜”二字。校徽為書畫家楊芝泉所設計。校徽右側有一“燕”,左側有一“喜”。牌坊右門的頂上有“戈飛”二字,左門的頂上有“鵬搏”二字。中門兩側對聯分別為,上聯“吏部文章高北斗”,下聯“連州水石冠南陬”。上聯旁邊小注為“明進士福寧游太初燕喜亭詩刻亭右石上字小痕淺風雨剝蝕墨跡半湮今節錄於此”,下聯旁註為“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元旦邑人楊芝泉書”。牌坊背面門頂有“引人入勝”行書大字,中門二聯為“天澤湧泉流入與雙清尋活水,巾峰垂地脈境緣一覽小群山”。

牌坊分類

燕喜牌坊圖片 燕喜牌坊圖片

牌坊,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欞星。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

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如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四世宮保”牌坊,是明朝萬曆皇帝為當時新城人兵部尚書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韜武略,威震九邊,加功晉爵太子太保,追贈曾祖、祖父、父親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之銜,故額題“四世宮保”。 二是貞潔道德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在安徽歙縣有許多這類牌坊。雲南楚雄黑井鎮有一座節孝總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節烈婦女。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類為標誌坊,多立於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

中國著名牌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