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盒舞

煙盒舞

“煙盒舞”又稱“跳弦”、“跳樂”,也稱“跳三步弦”。流傳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箇舊市及石屏、建水、開遠、蒙自、通海、元江一帶。是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舞蹈。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煙盒舞煙盒舞

“煙盒舞”又稱“跳弦”、“跳樂”,也稱“跳三步弦”。流傳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箇舊市及石屏、建水、開遠、蒙自、通海、元江一帶。是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舞蹈。因流傳地區在紅河北岸,又統稱為江內彝族舞蹈。這種舞蹈因跳舞者雙手手指夾住煙盒的底與蓋,以食指邊彈邊舞,故名“煙盒舞”。舞蹈活潑、節奏感很強。
煙盒舞從其廣義說,它是中西南部彝族古老的民間舞蹈。最早流行於山區彝家古寨,它舞蹈動作、伴奏樂器都很簡單,形式靈活多樣。後來傳入都市,北京天安門廣場,雲南昆明的翠湖公園都能見到跳煙盒舞的,由此可見煙盒舞的流傳之廣。
作為一種大眾全民健身運動,煙盒舞確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煙盒舞過去是民間民眾自發組織的一種娛樂形式,現在隨著不斷推陳出新,還被改編為煙盒舞韻律操,已經在揚武的中國小校推廣,演變成了一種時尚而極富民族特色的健身方式。據了解,跳煙盒舞不分年齡,老少鹹宜,加上它本身的運動量並不大,占用場地資源小等因素,非常利於普及和推廣。

歷史溯源

煙盒舞煙盒舞

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68年),史書《蠻司志》就載:“夷居於荒,狩獵為生,常圍篝火歌而舞之……”又有清康熙《新平縣誌?種》中載:“倮倮……若有酒食,必聚合寨共樂,扣敲牛皮煙盒,圍場歡歌達旦”。這些史料都可以說明,魯奎山煙盒舞源於明清,盛行於民年、解放前夕和改革開放後。弦子響,腳桿,這一魯奎山彝族的習說明,煙盒舞就是魯奎山民眾歡樂的精靈,生活的靈魂。
“煙盒舞”是一種傳統的民族舞蹈。它的來源傳說不一,較為普遍的的說法是彝族人民為了獵取野獸,往往披著獸皮混到獸群中間。後來漸漸把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發展成為舞蹈,於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種說法,認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總之,這都說明“煙盒舞”產生於彝族人民的勞動鬥爭生活。另外據說煙盒舞開始並沒有道具,但因節奏不統一而跳不整齊就以拍手統一節奏,後來有人用裝黃煙的煙盒彈著玩,發出悅耳的聲響,於是就用彈煙盒代替拍手。經過世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成為今天的“煙盒舞”。
根據聶魯、阿隆戈弘等的研究理論,煙盒舞來源於現實生活,它是勞動生產中的動作的藝術化。在農耕文化的生存背景下,其文化藝術必定跟環境與生活習俗緊密相關。那么煙盒舞,就是一種自然生活中的藝術表現形式。追溯其歷史淵源,我們從考古中發現,滇中南一帶遠古類的歌舞,就跟今天的煙盒舞有許多相似之處。

動作種類

煙盒舞煙盒舞

“煙盒舞”的動作種類可分為正弦和雜弦兩種。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風格和多種流派,舞蹈套路多達220套,目前僅蒐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雜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舊時盛火草煙的圓形木製煙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彈擊盒底擊節作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正弦為“母弦”,雜弦為“子弦”,按慣例,必須先跳正弦,然後才能跳雜弦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這類舞蹈只有樂器伴奏,不唱。參加人數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達十幾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據動作而來。如“三步弦”就由登步、過堂步、蹲步剪子口這三種動作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殼”等十多套組合。“歪歪弦”中有雙腳交叉,左歪右歪的動作。“斗蹄殼”( 即鬥腳舞)是模擬動作斗蹄的動作,跳時參加者須成雙數,兩排對舞。 
這時的舞蹈動作多是一些難度較高的蹲跳、跪跳、穿梭跳、對跳、倒跳等,是煙盒舞娛會的高潮。過門調則在調與調之間緩衝和變調。彝族煙盒舞樂器 揚武人跳煙盒舞的一大特色是跳舞的時候必須有三件樂器同時演奏。這三件樂器分別是四弦、三弦和牛角二胡。女子每人拿兩個煙盒彈著隨拍子跳舞,男子每人拿一件樂器邊伴奏邊跳舞。開始跳舞時至少要有三名男子分別拿著三種不同的樂器,然後女孩子們圍成一圈,跟著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跳舞過程中男子可以任意換人,並且隨時更換樂器,但一定要保證每個圈中都有月琴、三弦和牛角二胡。這三種樂器可以稱作揚武煙盒舞音樂的三大法寶,基本上所有的樂曲都是由這三件樂器演奏出來的。
石屏彝族煙盒舞個性鮮明,技巧多樣,著名的技巧動作有”仙人搭橋“、”螞蟻搬家“、”倒掛金鉤“等。這種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動作流暢瀟灑,極富藝術感染力,深受民眾喜愛,傳播範圍遍及城鄉,現已發展成為集歌、舞、樂、競技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蹈藝術。

風格特點

煙盒舞煙盒舞

甜美的歌聲,讓們沉靜在煙盒舞之鄉的濃濃調里。作為揚武彝族煙盒舞的發源地魯奎各古寨,完整地保留了“煙盒舞”的三章七十二調。所謂的“三章、七十二調”,即:第一章起弦調。即“蚱罷迪奪調”翻譯過來就是“攆螞蚱調”,
煙盒舞是從古代彝族社會中傳下來的,總的曲調有72個,每一調可變出12個亞小調。72個調子又分為起弦調、行弦調、過門調和收弦調四大類。起弦調是指相約同伴跳舞的曲調,樂曲較為輕鬆舒緩,舞蹈動作較簡單,大多是由彝族山歌調中約伴調,報村名調和贊妹贊郎調組成,有寒暄,介紹和讚美的情緒。行弦調是一次煙盒舞娛會中過程的主要調式,有民歌中演化而來的報村名調,也有擬生產生活動的調子,有贊妹贊郎調,還有即興抒情調等。收弦調是一次煙盒舞娛會即將散場前的調式,大多表現一種難分難捨的纏綿情緒。

揚武煙盒舞在這方面很有特點,他們在演奏四弦時,每到一個強拍都用幾個手指順序敲擊琴面,已達到強調拍子,穩住節奏的作用。在對揚武煙盒舞的調查過程中,我們明顯地感覺到他們的音樂節奏感很穩,就算邊跳邊唱也不會影響到節奏。有時他們也會把三種樂器分聲部演奏,主鏇律是牛角二胡時,其它彈撥樂器就得負擔起打拍的重任,不管調子如何變化,舞步怎么交換,音樂中總是有固定的拍子來協調舞蹈動作。揚武人跳煙盒舞時眾人同步的整齊場面,就是有強有力的節奏感的最好證明。 揚武煙盒舞的節奏大多是2拍子的,每小節有兩個重拍,強弱、強弱(例1),節奏對比比較鮮明,並不複雜,鏇律的節奏感也比較強、簡單明了,這是為了配合

演奏樂器

四弦四弦

四弦:也稱作月琴。音箱呈六角形、圓形梨形。一般張四根弦,兩根一組定同音,兩組弦通常找五度(或四度)定弦,用撥片彈奏。但是揚武的月琴只有三根弦,據當地藝人趙有亮介紹,為了配合煙盒舞的調子,他們就把四弦上的一根粗弦去了以便和三弦與牛角二胡配合,三根弦的效果不僅能和煙盒舞調合拍,而且還能排除了雜音,突出舞步的重音效果,所以只用三根弦彈奏的四弦就延傳了下來,形成揚武彝族四弦的一大特色。 三弦:這是漢語稱謂,彝語稱謂與漢語相同,除了彝族使用三弦之外,還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也使用這種樂器,並且有不同的名稱,如傣語稱 “穆玎”,基諾語稱“油塔”,德昂語稱“槤”等,三弦的體積細長,聲音洪亮,琴筒蒙以羊皮。張三根絲弦或牛皮弦,用撥子彈奏,多用於“跳樂”和節慶活動中。

大多定弦為 b、f′、 b′,全長約60公分。但有的三弦琴筒呈桶形,前端蒙羊皮,後端漏洞,筒長約50公分,直徑約13公分,上拴數塊鐵皮,彈奏時發出嚓嚓的響聲,常起到固定低音的作用。 牛角二胡:揚武煙盒舞的特色樂器,外形與二胡十分相似,但比二胡身形小一半,上方是一個龍頭造型,下方底座用一隻牛角做成,弓子用馬尾製作,張兩根弦,演奏時在弓子上擦上松香,便可拉出高亢、明亮的聲音。牛角二胡是揚武煙盒舞中唯一的一件拉弦樂器,也是這一地區的特色樂器。

在煙盒舞的表演中,三弦、四弦和牛角二胡是不可缺少的樂器。他們的每一件樂器都要統一定弦、定調,要求調式音高統一。他們在音準方面要求的也很高,達到了比較專業的水平。在跳煙盒舞時,他們要花很多時間調音,使每一個圈子的音樂都是統一的,這樣就形成一種整齊、和諧、洪亮的樂感,揚武人認為只有這樣的音樂才能平衡和奏出美妙的聲音來,充分表現了煙盒舞的藝術特色。 揚武彝族煙盒舞的音樂特點 煙盒舞音樂主要的作用是為舞蹈伴奏,所以樂師們在演奏樂器時一定要非常注意它的節奏性。

節奏類型

煙盒舞煙盒舞

主要有以下幾種節奏型:例1: (一般收尾時用得比較多) 節奏是音樂表現感情色彩的重要手段之一。基本的節奏型大致分為密集型節奏和非密集型節奏兩類。煙盒舞音樂在表現歡快、活潑的情緒時,一般採用密集節奏型,節奏短促、乾淨、具有跳躍性。在表現抒情、憂鬱的情緒時,一般採用非密集型節奏,有時個別音可無限延長,或幾個音突然加速,節奏不固定,很難數出小節數目,充滿濃郁的個性色彩。

列舉幾首揚武民間煙盒舞的音樂。 大嫂撿螺絲 大嫂煮飯調 佰比申比 民間的音樂來自於生活,是人們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魯迅先生曾生動地描述了原始先民喊勞動號子的情景,那抑揚頓挫的“杭育杭育”之聲,穿過了遙遠的時間遂道,讓我們聽到了最早的音樂。彝族的煙盒舞音樂也是在人民勞動,生產或要表達情感時自然形成的,它們是祖輩們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是最有價值的原生態產物,表現了一種原始純樸的自然美。揚武煙盒舞的音樂大多是羽調式,有鮮明的民族調式特性。一般跳調時就只有三個音,在這三個音的基礎上進行展開與變化,這裡的變化有節奏變化與音形變化,很多運用模擬性補充的手法,比如第三小節的音是由第一小節的第二拍和第二小節的的第二拍組成,第四小節又是由第三小節的交替位置模擬出來的,第三、四小前都是一二小節的補充。
例2: 也運用了啟承轉合的手法,意思是第一小節的結尾就是第二小節的開頭,第二小節的結尾是第三小節的開頭,在最後一句又同時出現前兩小節的音素。 例3: 在煙盒舞音樂中也運用了很多裝飾音提高了民族調性的色彩,使得音樂更具民族風味,裝飾滑音的加入,讓音樂在配合舞蹈動作時更加流暢,更富有韻律,不自覺得勾起了人們跳舞的欲望。揚武的音樂中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運用了跨八度的手法,在一小節內經常用到八度音,使音樂高低分明,唱腔更具民族特色。 例4 至於揚武人為什麼這樣頻繁地運用八度跨越的手法,還需進一步考證,不過我認為語言學的理論可以提供一些幫助,因為語言是影響音樂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漢語常用的四個聲調分別是音平(55)揚平(35)上聲(214)去聲(51)四種,而彝語為高平調、中平調、低降調三種,如果用音高來表達就是5 5(高平調)、3 3(中平調)、2 1(低降調)而揚武語言中以高平調和中平調用的最多,特別是中平調,經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可見,音樂源於生活,和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揚武原生態的煙盒舞音樂,不僅有聲調上的和諧,還處處散發著濃郁的自然美。 揚武煙盒舞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揚武人人愛跳煙盒舞,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生活缺少煙盒舞,就好比做湯沒有調料煮,淡而無味”。

評價

煙盒舞煙盒舞

煙盒舞音樂美就美在古樸、自然上,這是它鮮明的藝術特點。雖然不主張用西洋嚴謹的手法來分析它,但還是要對它的音樂特點做出大至的總結。 其次,揚武彝族煙盒舞樂器也給我們一種純樸的自然美,他們的樂器製作,大多是就地取材、簡易實用,因此它最能體現少數民族自然純樸的美學觀點,竹筒、羊皮、魚線、馬尾都是樂器的主要材料。然而,這些極其簡單的材料製作成的樂器,卻能演奏出一曲又一曲動聽的樂曲。人民是音樂藝術的真正創造者,雖然這種創造還處在一種較為原始的階段,但它們卻能讓我們了解到如詩如畫的民族風貌,感受到一種天然原始的美。

煙盒舞文化是豐富多彩而且獨具特色的,這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積累起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將這份珍貴的民族遺產介紹出來,並進一步研究它發展它,讓它煥發新的光芒和作用,我們責無旁貸。這篇文章涉及的問題只是個初探過程,尚不完整,很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細緻的考察和研究,方能得出較為全面的結論。

民族舞蹈概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