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華

汪文華

汪文華,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欄目製片人、主持人、導演。曾獲2003年度“優秀播音員主持人”。她領導的《曲苑雜壇》欄目組是“全國十佳攝製組”,多次榮獲全國優秀節目一等獎、優秀欄目獎。汪文華則榮獲了“金話筒”獎,是“全國十佳製片人”,被評為廣電總局、中直工委的“優秀共產黨員”,被評為藝術界“德藝雙馨”的代表。

基本信息

個人資料

汪文華

汪文華汪文華

性別:女

民族:漢族

籍貫:河北省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

性格:真誠、坦蕩、執著

職業:主持人

所屬電台:中央電視台

家庭成員:公公、婆婆、丈夫、女兒

最喜愛的顏色:淡藍色

最敬佩的人:講義氣、敬業、能吃苦、乾實事的人

最喜歡的格言:不求當面亂鼓掌,只求背後暗點頭

最難忘的事:在我最困難時,幫我做過的事

業餘愛好:健身、做飯、打掃房間、和家人在一起

汪文華,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導演兼主持人。由她創辦的《曲苑雜壇》露面機會雖然不多,但收視率在文藝欄目中卻名列前茅,在國際頻道所有欄目包括新聞在內的收視率大排行中高居榜首,在海外銷售的文藝節目中也是深受歡迎的,足見其在海內外擁有廣大觀眾。曾多次榮獲“金話筒”獎和“全國十佳製片人”榮譽號。

工作簡歷

1974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擔任話劇演員和報幕員。後又考入空軍政治部文工團。

汪文華汪文華

1982年開始涉足電視,主持地方台每年一度的春節幽默晚會和其他文藝晚會。從部隊轉業後,到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

會做紀檢工作。

1991年調入中央電視台。主持《曲苑雜壇》並任《電視書場》欄目導演。同時,還主持過各類文藝晚會,並連續六年在香港主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大型文藝晚會。

1995年被評為主任播音員,1998年被評為高級編導。

現任中央電視台文藝中心文藝部“曲藝雜技組”組長,《曲苑雜壇》製片人、導演、主持人。

主持特點

汪文華汪文華

汪文華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導演兼主持人。由她創辦的《曲苑雜壇》露面機會不多,而收視率在文藝欄目中仍名列前茅,在國際頻道所有欄目包括新聞在內的收視率大排行中高居榜首,在海外銷售的文藝節目中深受歡迎的,足見在海內外均有廣大觀眾。

曾經走上螢屏的《曲苑雜壇》被觀眾贊為“大有生氣”,揉進MTV手法的彈詞開篇、場景極美的琵琶彈唱,傳統的藝術精華和現代的表演方式令觀眾開懷而笑,稱奇不已。這些節目之所以叫得響,除了精妙的創意外,還靠了演員們出神入化的表演。多年來,《曲苑雜壇》推出一批又一批“新面孔”,這些“新面孔”很快就被觀眾認可並為社會吸納。所謂“靈芝在山,珍珠在海”,汪文華等為尋找新人、新節目遍訪各地。腳踏實地的精神和獨具藝術的慧眼,給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欄目賦予了時代的動感和青春的活力。

個人生活

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自開播以來可謂“人氣頗旺”,那優美動聽的琵琶、京韻十足的彈唱及節目中那一個個傳統的精彩藝術表演令觀眾們耳目一新。是什麼原因使這個3周才和觀眾見一次面的欄目如此魅力無窮呢?

創作

汪文華汪文華

汪文華是出名的大忙人。也難怪,她們這個欄目組加上她才一共3個人,再說,她不但承擔《曲苑雜壇》的編導,而且還有天天播出的《電視書場》欄目,當我問她累不累時,她不禁爽朗地笑了:“不累是假,但我喜歡這種累,有時,忙碌也是一種幸福啊!”

軍人出身的汪文華果真爽快,話題一聊開便滔滔不絕。1991年底,本來在中紀委幹得挺好的汪文華突然想嘗試另一種生活,也許是出於對電視的偏愛,她選擇了中央電視台,創辦《曲苑雜壇》和《電視書場》這兩個欄目。由於人手少,從策劃、選題、選演員,製作節目再到人物塑造、燈舞服裝、上機切換、錄製合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她全都親自去做,面對新的競爭,她時時感到一種危機。她深知要想把節目做好,節目製作人的素質至關重要,所以,不管平時多忙多累,她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學習。

《曲苑雜壇》、《電視書場》迄今她已做了10年。10年的艱辛,10年的風雨,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如今繽紛的節目中,這兩個欄目一直占中央台一套的黃金時段,保持著較高的收視率。當我問她其中的奧秘時,她又笑了:“首要原因歸結於節目本身獨特的創意,另外還有我們欄目組同事共同拼搏所凝成的人格魅力。作節目如同作人,只有以誠換誠,以心換心,節目才會有凝聚力、向心力。”

家庭

汪文華汪文華

汪文華有一套樸素的人生哲學:生活好了是為了工作,工作好了反過來也是為了生活。正是這種心態,使她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實,既平淡又絢爛。

工作中,她是導演、主持人、製片人;生活中她又是妻子、兒媳、媽媽。丈夫常年在日本工作,10幾年來家裡家外全是她風雨一肩挑,家,在她心中有著重要的位置,不論多么疲憊,多少心事,多重的情結只要一踏進家門,頃刻便被那濃濃的親情所融化。她說:“每個女人都是要有家的,只有家庭穩固,走到哪心才會踏實。”汪文華是難得的孝順媳婦,公婆年事已高,汪文華床前床後細心照顧著,從未與公婆紅過臉,為此,她多次被評為“五好兒媳婦”。

談起女兒,她的語氣充滿了憐愛。女兒十分懂事,乖巧得令人心疼。有一次她出差在外,女兒在學校不慎將胳膊摔斷了,老師把她送到了醫院,恰好汪文華晚上乘末班飛機返京,回來後她直奔台里做後期編輯,直到深夜做完節目回家才知女兒摔傷一事,她又匆匆趕到醫院,此時女兒的胳膊已打上石膏,正一人在病床上躺著,看到媽媽她既高興又難為情:“媽媽,對不起,您這么忙,我還給您添這么大的麻煩。”那一刻,汪文華抱住女兒,眼淚不禁洶湧而出。那些日子,她白天作節目晚上陪床,累得簡直脫了形。說真的,汪文華也渴望有一個避風港,有一個厚實的肩膀分擔重負,早在1994年日本政府就批准了她和女兒留居日本的簽證,但她捨不得《曲苑雜壇》和她的同事們而最終留在國內。正因為對電視的這一份熱愛,使她在全國大賽中榮獲“金話筒獎”,在十佳製片人中被評為“全國十佳製片人”,還被廣電總局、中直工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又被文藝界評為“德藝雙馨”代表……

聽汪文華講話,你會有一種無法抑制的激情隨她的話語而上下波動,這,也許就是她所講的人格魅力吧!

夫妻協定

夫妻協定:出國後你一定得回來

汪文華汪文華

1983年,汪文華從武漢軍區調到北京空政文工團,擔任曲藝演員。清秀美麗的她多才多藝,很快就在團里初露崢嶸。不久,在朋友介紹下,汪文華與王建寧相識了。王建寧來自海濱城市大連,從大連外國語學院日語系畢業後,被分配在國家教委工作。雖然父母都是部隊里的高級幹部,但王建寧為人低調,身上沒有一點兒高幹子弟的驕橫和飛揚跋扈。汪文華對他很有好感。

經過接觸,王建寧越發覺得汪文華不平凡。出生在河北保定一個普通家庭的她,憑著自己的勤奮好學和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有一次,王建寧無意中聽汪文華的好朋友說,汪文華還在武漢軍區文工團時,為了拜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為師,給他寫了數十封信,還多次從武漢坐火車去東北登門拜訪。汪文華的誠懇打動了袁闊成,他終於答應收她為徒。那年春節,汪文華沒有回家,她用那個月的6塊錢津貼給袁老師買了幾斤上等大米,來到他家裡,請他教自己說評書。汪文華對事業的執著和虔誠,讓同樣很有事業心的王建寧對她越發心生愛慕。很快,兩人確定了戀愛關係。1985年春天,汪文華主播的18集評書《神州打擂》在中央電視台亮相,這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部長篇評書走上螢屏。王建寧打電話給父母,要他們收看這個節目。半個月後,他在電話里問父母:“你們覺得那個說書的女孩子怎么樣?”兩位老人對汪文華讚不絕口,說她博學多才,聰明漂亮,要是誰家能娶上這樣的兒媳婦,真是前世修來的福。王建寧自豪地告訴父母:“她叫汪文華,就是我的女朋友。”王家父母高興得合不攏嘴。

這年國慶節,汪文華和王建寧攜手踏上了婚姻的紅地毯。第二年,汪文華懷孕了,因為王建寧很忙,公公婆婆便從大連趕來照顧兒媳婦。說是照顧汪文華,其實汪文華反過來還要照顧他們。公公婆婆打過仗,身上有許多老傷,行動不利索。每天下班回到家,汪文華就挺著大肚子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就在兩位老人來到北京不久,公公就患上了腰部骨結核,在空軍總醫院住了3個多月,汪文華每天下班後就趕到家裡,做好飯用保溫杯裝著送到醫院,一勺一勺餵公公吃。

公公病癒後失去了正常聽力,王建寧心疼妻子:“我父母來了反而加重了你的負擔,你看是不是把他們送回大連去,然後我們請個保姆?” 汪文華表示反對:“為什麼要把他們送走?我們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多熱鬧。你放心,我愛你,也會對你父母好的。”

1987年,汪文華和王建寧的女兒王可出生了。那時,王建寧在大學裡進修,晚上還要在家裡看書。孩子小愛哭鬧,為了讓丈夫靜下心來學習,晚上,汪文華就躺在客廳的沙發上,讓孩子睡在搖籃里。等到王建寧學習結束後,她才抱著女兒回到臥室。

女兒滿一歲時,汪文華從空政文工團轉業到中央紀委工作。機關的工作相對比較清閒,生活也有規律,汪文華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家庭上,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1990年秋天,王建寧考上了去日本的公費留學,準備到那邊攻讀法律博士。想到自己一走就是兩年,把家裡的老老少少都拋給妻子,她柔弱的雙肩何以能承受如此重負?王建寧決定放棄這次機會,而且他的父母也不贊成他出國。

汪文華何嘗不希望丈夫能留在自己身邊?但好男兒志在四方,應該去外面闖,成就一番事業。她真誠地對丈夫說:“機會難得,不去你會後悔的。家裡有我,你一切都可以放心。”想到身邊一些夫婦一方出國後,過不了多久有的就離婚了,有的長期兩地分居,汪文華又認真地對王建寧說:“你學成後可別待在日本不回來,那樣我可不答應。”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讓王建寧很感動。為了讓汪文華吃下“定心丸”,王建寧主動與她簽訂了一個“君子協定”:他學業一結束,就馬上回來。一個月後,在汪文華依依惜別的淚光中,王建寧離妻別子,漂洋過海去了日本。1991年,中央電視台《曲藝雜技》欄目招主持人,因為汪文華以前主播的《神州打擂》給台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親自點將,邀請她加盟。能去中央台工作是汪文華的夢想,但想到丈夫不在身邊,家裡老老少少都要她照顧,而且做主持人肯定比在機關工作要忙得多,壓力也大,汪文華有些猶豫不決。她打電話和丈夫商量,王建寧對她說:“機會難得,你就大膽地去吧。堅持一兩年,等我回來就好了,我會全心全意支持你的工作。”丈夫的話讓汪文華心裡踏實了許多。就這樣,汪文華走進中央電視台,開始了主持人生涯。

記者專訪

人物簡介

《曲苑雜壇》是中央電視台文藝部的品牌欄目之一,收視率長年高居CCTV前列。為了打探“十·一”長假裡《曲苑雜談》都準備了哪些絕活?更為了了解《曲苑雜談》成功的秘密,記者近專門採訪了中央電視台文藝部《曲苑雜壇》欄目著名主持人汪文華。

主持《曲苑雜壇》12年了,如果把《曲苑雜壇》說成是汪文華的孩子不會過分。汪文華對此調侃說:“嗬嗬!那我不就有兩個孩子了?不過,這個‘孩子’讓我操了更多的心!從今年的5月8日起,《曲苑雜壇》改成周播節目。比起原來,我們的工作量增加了四倍!再加上《電視書場》、《南腔北調》這些欄目的工作,我幾乎成了一年365天、天天負重的駱駝,一匹‘電視駱駝’。其實,了解電視事業的朋友,都會說我們是屬‘駱駝’的。”

從業經歷

汪文華當過兵,後來又考入了空軍政治部文工團。1982年,她開始涉足電視,主持過一些地方春節幽默晚會和其他文藝晚會。轉業後,組織上將汪文華分到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做紀檢工作。

1991年,文藝兵出身的她才調入中央電視台,主持《曲苑雜壇》,並從事《電視書場》欄目的導演工作。

從“文工團員”,到“紀檢幹部”,再到著名電視文藝節目主持人,這些稱謂之間總讓人感到風馬牛不相及。

然而,在汪文華看來,紀檢工作除了“嚴肅”,還有三個“嚴”字--“嚴謹、嚴厲”和“嚴明”。她認為,紀檢工作是一門哲學,一門生活中最高的哲學。它起碼讓人知道:生活是一門腳踏實地、實實在在、來不得半點馬虎的學問。它讓人懂得生存的平和與平淡,以及那種隱藏在平和、平淡背後的純樸、憨實、本真,以及幸福。所以,汪文華經常對女兒說:做事,要務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要正直,要堅強,要本份,不要張揚,更不能張狂。這就是做過紀檢工作的汪文華和其他一些文藝主持人的不同。

注入心血

曲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而雜技是文藝百花園中最別致、最具大眾化的一朵奇葩。兩者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最容易接受的藝術形式。在這方面,中央電視台的《曲苑雜壇》欄目也就有了一些先天的優勢。

但“得天”不一定就能“獨厚”。先天的優勢如果沒有後天的“調理”,仍然成不了氣候。汪文華非常認真地說:我的責任、我的心血就下在這後天的調理上。曲藝是一門比較通俗的藝術。我們的形式是比較“土”,但土裡埋藏著真金。所以,也就可以從“大俗”,通“大雅”;我們的起點不高,這就使我們有向上攀登的空間。我們的節目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卻能夠把節目做得有趣味、有滋味、有韻味、有品位,讓觀眾有看頭、有想頭、有嚼頭,看完以後還有點琢磨頭!

因此,身為編導的汪文華從策劃、選題、選演員、選書目,和演員一起梳理書情書理、人物塑造、燈舞服道、上機切換、錄製合成、播出等方面都親自去做。十幾年來,為了搞好《曲苑雜壇》《電視書場》欄目的工作,加班、加點甚至徹夜工作成了她的家常便飯,也幾乎沒有了星期日和節假日。“沒有辦法啊,觀眾愛看這個節目,領導重視這個節目,我們如果再不用功夫,先不說對不起這么好的大環境,連我們自己也對不住呀!而為觀眾服務、為社會服務,更是我們電視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說到這裡,略顯疲憊的汪文華目光中充滿一種堅定。

一些電視同行評述《曲苑雜壇》是“以小見大、以少勝多、以低沖高”——“作品小、內涵大;人物少、信息多;低成本、高收視”。做電視節目不容易,而讓一個曲藝雜技類的節目長盛不衰就更難了。也許還是人品吧--汪導的為人正直在全台是出了名的。正因為這樣,許多人都把她當作知心朋友。

不圖名利

汪文華說:不圖名、不圖利,容易做到;而一輩子正直,做起來可不那么容易。套用一句話叫,一個人正直一回容易,正直一生難。我是想讓自己一生都正直、一生都坦坦蕩蕩的人。所以,有時我真的感到好累好累,累得想躺倒;有時候,又感到太苦,苦得想放棄。但苦點算什麼!累點算什麼!我們勞動的價值,生命的火花,不都和我們所辦的節目一起在螢屏上閃耀嗎?部隊的大熔爐讓我堅強;而中紀委嚴謹的機關生活又給我注入了忠誠、努力奮進的基因;媽媽的教誨更是烙在我的腦子裡--三歲那年,媽媽癱瘓在病床上,她告誡我:“做人要本分”、“多學點,別人搶不去”、“大水衝來的也得起早去撈哇……”媽媽的話我記住了,真的記住了。直到現在工作起來,一聽說哪兒有什麼節目,帶著設備就去了,等別人反應過來的時候,我早拍回來了。大衛·科波菲爾到中國來表演他的魔術,表演前,面對中國眾多媒體,他只安排了一個小時的時間接受採訪。而我們《曲苑雜壇》就占了二十分鐘。採訪前,他說:“在中國辦了十二年的曲藝節目,了不起!”“魚全讓中國的《曲苑雜壇》撈走了!”哈哈,其實,他也許忘記了一點,中國是曲藝的故鄉啊!

《曲苑雜壇》原來叫“《曲藝雜技》,12年前的《曲藝雜技》欄目,也屬於中央電視台文藝部,但那時候收視率很低,中央電視台曾打算將它撤消。到後來,汪文華和導演一起,下工夫徹底改造《曲藝雜技》,將它改造成了《曲苑雜壇》。由此開始,螢屏多了一個名牌節目,也鞏固了一個忠實的觀眾群體。

其實,作為忠實的觀眾,他們常常也會關注螢屏之外。

生活家庭

汪文華多次被家屬委員會評為“五好兒媳婦”。她說:“家屬委員會評我為‘五好兒媳婦’,那是他們對我們的工作、我們家庭的關愛和支持。工作中,我是導演、主持人、製片人;生活里我是妻子、是兒媳、是媽媽。我上有七八十歲的公婆,下有十來歲的女兒,丈夫常年在日本工作。十幾年來,我和公婆共同生活,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配合默契,婆媳互敬互愛,別說爭吵,連臉都從未紅過。”

汪文華汪文華

電視主持人的生活很辛苦。有一次,汪文華出差不在家,孩子在學校把胳膊摔斷了,很嚴重。學校把她送到醫院,爺爺、奶奶在家急得不得了,又不知道在哪個醫院,孩子一個人躺在病床上不能動,身邊也沒有人。恰好,那天晚上汪文華乘末班飛機趕回來了--急著為了做節目的後期編輯,並不知道家裡出了事。那天夜裡12點,得到訊息的她從機場直接到醫院,醫生已經給孩子打上了石膏。孩子一個人躺在病床上,看汪文華回來了,趕快把被單蒙在臉上,不敢見她。孩子第一句話是:“媽媽,對不起,你這么忙,我還給你添了這么大麻煩。”

“我也是沒有辦法,都是讓電視、讓《曲苑雜壇》給逼的。”汪文華笑了一笑,“《曲苑雜壇》在藝術門類上限於曲藝和雜技。為了適應廣大觀眾越來越高的欣賞要求,為了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只有在‘新、奇、異、特’上做足文章。俗話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變。在藝術的創新上,我們從來不啃別人啃過的饃饃,總是想方設法另闢蹊徑。”

高質節目

在汪文華的節目單上,一批系列節目是觀眾特別喜愛的。《洛桑學藝》等節目,早已突破了傳統的相聲框架;它們既具備小品本身的潛質,又借鑑了姊妹藝術的精華;在2000年正月正晚會中播出的“五朵金花”,實際上是五位反串的婆婆--“她們”各亮看家本領,把東北二人轉、流行歌曲、廣東粵劇、硬功、芭蕾,以及土得掉渣的“二人台”,一起揉到節目中,絕活薈萃,觀眾愛看。繼《洛桑學藝》之後,汪文華和同事們又推出了《聰明的劇務》《新疆妹》《馬虎與周到》《放驢小子》等系列節目和一批觀眾認可的新面孔,使廣大觀眾更加關注《曲苑雜壇》。

在節目質量上,汪文華和同事們總是反覆打磨、步步攀升,不斷創新、確保名牌。在他們看來,變,是時代的要求;改,是成功的出路;新,是創造的結果。讓觀眾得到美好的藝術享受,是《曲苑雜壇》一貫的目標。作為欄目的主持人,汪文華牢記台領導的要求,主持風格一貫追求親切、平實、自然、大氣,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這是一個人才競爭的年代。對電視事業而言,誰擁有一流的人才,誰就能做出一流的節目,誰就能擁有一流的電視觀眾。

依靠能人

汪文華說:“我們依靠能人,團結老人,培育接班人,全力以赴推出一茬又一茬的新人。也許,這就是許多年來《曲苑雜壇》之所以受人喜愛的原因之一吧。我們在全國各地擁有一批專業作家,還建立了很多創作基地,有一大批《曲苑雜壇》的愛好者和熱心人做我們的後盾。武漢市文聯主席夏雨田先生就給我們推薦了武漢郵政藝術團。我發現這個集體從上到下都很敬業,就開始培養、包裝他們。他們表演的‘碟子舞’‘三棒鼓’‘湖北小曲’‘跳三鼓’等系列節目,被派往加拿大、烏克蘭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還參加了2000年在波蘭舉辦的世界民間藝術節的比賽,獲得了團體大獎及最佳表演獎,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歡迎。”

《洛桑學藝》是大家非常稱道的節目。而洛桑是《曲苑雜壇》推新人戰略的典型代表。汪文華記得:洛桑是一名藏族演員,他學的是舞蹈,也很擅長一些模仿。他所有的絕活在別的晚會上全都演過,但沒有給觀眾留下什麼印象。後來,我們對他進行了全方位的包裝。首先把他的名字由“楊虹”改為藏族名字“洛桑”,讓大家知道他是從西藏來的藏族人。展示藏族同胞才藝,表現民族精華,自然能夠產生重量級作品。從節目的名字到服裝、從表演到人物,以至於演播室錄像時他的節目放在什麼位置,後期製作、編輯合成放到什麼場口,都經過了周密的設計。包括洛桑穿得最多的那件藏袍,每次錄像都是我去給他借;我們讓他的搭檔博林扮演他的老師,洛桑扮演學生,學生拜師學藝。老師說得頭頭是道,可一來真格的就露怯,而學生表演時又處處超過了老師,這就提高了觀眾的興趣。節目成功了!洛桑紅了,他成了深受觀眾喜愛的一位藝術新星。儘管洛桑逝去好幾年了,但《曲苑雜壇》和觀眾沒有忘記他。

非典肆虐的幾個月里,為了豐富觀眾的精神生活,中央電視台調整了部分文藝和綜合節目的播出時間,《曲苑雜壇》由每月一期改為每周五播出一期。可以說,這樣的播出頻率讓汪文華和同事們一直“喘不過氣”。平時,汪文華負責的三個欄目,加上她工作人員只有兩個正式職工,另加一位臨時人員,就憑這兩根半樑柱要撐起三個在全國有影響的名牌欄目,其難度可以想像。

這不,國慶黃金周又來臨了……從來都把廣大觀眾當作朋友的汪文華說:“我就透露一點吧。今年國慶長假期間,您將天天都可以看到《曲苑雜壇》。我們準備了《三峽的鷹》、器樂小品《吹》、魔術節目《音樂家》、手影戲、《雜唱數來寶》等眾多優秀節目回報觀眾。”的確,回報觀眾,有追求的電視人都會這樣想。

中央電視台CCTV央視所有主持人名單

頻道姓名
CCTV-新聞邢質斌 | 羅京 | 崔永元 | 李修平 | 王志 | 沈冰 | 水均益 | 和晶 | 海霞 | 張泉靈 | 李瑞英 | 張宏民 | 白岩松 | 朱廣權 | 李小萌 | 王寧 | 郎永淳 | 阿丘 | 康輝 | 李梓萌 | 楊晨 | 賀紅梅 | 郭志堅 | 鄭天亮 | 崔志剛 | 寶曉峰 | 翟樹傑 | 董倩 |經蓓 | 梁艷 | 章偉秋 | 方靜 | 胥午梅 | 劉羽 | 鄭麗 | 栗忠民 | 張璐[主持人] |張恆 | 張羽 | 耿薩 | 慕林杉 | 李文靜 | 顏倩 | 納森 | 彭坤
cctv-1
敬一丹 | 張越 | 張悅 | 趙忠祥 | 柴靜 | 陳志峰 | 顏澤玉 | 黃薇 | 唐劍 | 汪文華 | 肖曉琳 | 張莉
cctv-2王小丫 | 李詠 | 趙赫 | 馬洪濤 | 馬斌 | 史小諾 | 孫小梅 | 謝穎穎 | 李雨霏 | 陳偉鴻 | 冀玉華 | 朱軼 | 賈志紅 | 孟莉 | 王小騫 | 熊雄 | 肖薇 | 顏芳 | 姚雪松 | 張毅 | 高博 | 周蓉 | 任魯豫 | 龐曄 | 陳小雨 | 寧小鵑 | 計渝 | 李佳明 | 羅曉芳 | 方英 | 姚振山 | 嚴曉寧 | 軼男 | 錢婧 | 尼格買提 | 歐陽夏丹
cctv-3董卿 | 朱軍[主持人] | 畢福劍 | 管彤 | 張澤群 | 趙保樂 | 李紅 | 施翌 | 梁璐 | 馬東 | 劉璐 | 小燕
cctv-4朱迅 | 徐俐 | 夢桐 | 王世林 | 洪濤 | 葉迎春 | 魯健 | 剛強 | 柴璐 | 宋一平 | 李紅 | 任志宏 | 桑晨 | 王端端 | 曾湉 | 孫靖涵
cctv-5孫正平 | 張斌 | 韓喬生 | 沙桐 | 段暄 | 於嘉 | 劉建宏 | 王江 | 張宇東 | 施丹 | 寧辛 | 甄誠 | 羅宏濤 | 梁毅苗 | 袁文棟 | 孫燕 | 吳為 | 華北 | 蔡猛 | 朱虹 | 馬昕 | 朱曉琳 | 朱環 | 楊健 | 魏曉南 | 尤寧
cctv-6潘奕霖 | 王歡|經緯|瑤淼
cctv-7畢銘鑫 | 周雷 | 陸梅 | 顧國寧 | 張瑋 | 李冰 | 杜雲 | 王莉鑫 | 肖東坡 | 馮琳 | 燕菲 | 劉棟棟 | 王曉燕 | 俞潔
cctv-8劉芳菲 | 王梁 | 冀星
cctv-9芮成鋼 |曹日 | 李東寧 | 楊銳 | 季小軍 | 林東威 | 朱筠 | 劉欣 | 楊福慶
cctv-10楊柳 | 石瓊璘 | 張騰岳 | 王玲玲 | 趙音奇 | 王雪純 | 周宇 | 李曉輝 | 方瓊 | 白樺 | 朱華 | 於勝春 | 丁丁 | 高月
cctv-11白燕升 | 董藝|周穎
cctv-12撒貝寧 | 路一鳴 | 勞春燕 | 王筱磊 | 張紹剛 | 張小琴 | 阿果 | 侯豐
cctv-少兒鞠萍 | 董浩 | 劉純燕 | 方瓊 | 徐柳 | 金豆 | 紅果果 | 小鹿姐姐 | 周洲 | 月亮姐姐 | 毛毛蟲 | 曾媛 | 綠泡泡 | 陽光 | 曹震 | 一天 | 杜悅 | 小時 | 陳怡
cctv-音樂劉芳菲 | 董卿 | 周宇|張越 | 王雪純 | 孟盛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