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哈

果哈

苗族“果哈”即苗琴,形似小提琴,用泡桐木作琴身,棕絲為弦,演奏者邊拉邊唱,琴聲古樸柔美,十分動聽。果哈與其他民族弓弦樂器最明顯不同之處,就是以人的唾液代替松香。演奏者時而將弓毛放入口中,以唾液增加濕度,加強弓弦摩擦,使之發音。演奏姿態有兩種:一種將琴搭於左肩上,右手持弓,近似於拉小提琴;一種是將琴靠在左腿或兩腿之間,琴頭立於胸前,持弓與二胡相仿,一般只用一個把位。演奏時左手常用抹音或以手指壓弦,造成滑音,倚音或某個變化音,與演唱語調的抑揚相配。

簡介

果哈說唱愛情

苗族曲種。流行於廣西貴州東南部的苗族聚居地區。由伴奏用的弓弦樂器果哈(嘎嘿)而得名。果哈的含義是“瓢一樣的樂器”,為苗族專用於果哈演唱的伴奏樂器。果哈為室內演唱形式,每逢農閒或節日的夜晚,眾人圍坐在一起聽歌手演唱,歌手自拉自唱,多為中年人或老年人。果哈的唱詞,有格律較為嚴格的五字句,也有七字句和自由體的唱詞。

果哈的曲調低回婉轉,適合表達純樸善良的苗族人民的深沉情緒。它還有一種特殊的唱詞格式“西松盈”,每句唱詞都重複一次,但句尾的字要用同義不同音的字。如上句末一字為“村”,下句末一字則可以用“寨”。果哈唱詞內容廣泛,傳統曲目豐富。有敘述歷史事件、古代傳說神話故事的曲目,也有說唱愛情故事以及講述民族傳統風習儀禮的曲目。有的富有傳奇色彩,有的借古喻今,對現實生活有所寄寓。

樂器材料

果哈樂器
苗族“果哈”即苗琴,形似小提琴,用泡桐木作琴身,棕絲為弦,演奏者邊拉邊唱,琴聲古樸柔美,十分動聽。
泡桐木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撓不裂,易於加工。氣乾容重輕。隔潮性好。不易變形。聲學性好,共鳴性強。不易燃燒,油漆染色良好。可供建築、家具、人造板和樂器等用材。桐材的纖維素含量高、材色較淺,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葉、花、果和樹皮可入藥。樹姿優美,花色美麗鮮艷,並有較強的淨化空氣和抗大氣污染的能力,是城市和工礦區綠化的好樹種。特別適合製作航空、艦船模型、膠合板、救生器械等,由於其木質疏鬆,共振好,也適合製作樂器,小枝可用來製作炭筆。因此,常被用為苗琴的琴身。

苗族樂器

果哈:苗族拉弦樂器。流行於廣西融水大苗山苗族地區。果哈用杉木桐木挖空製作,規格大小不一,全長50~80厘米。共鳴箱較長,外形似葫蘆剖面,正面蒙桐或松木薄板,面板偏上方正中開有一個圓形的小出音孔。背板略呈弧形。琴頭為方形,無裝飾,左右各置一個弦軸。琴頸作為指板,不設品位。張兩條棕絲弦。琴面置有弦馬。琴弓用當地特產的“都梭竹”(又稱“棕葉竹”)作弓桿,拴以棕絲而成。弓在弦外拉奏。

演奏姿勢

果哈果哈

演奏姿態有兩種:一種將琴搭於左肩上,右手持弓,近似於拉小提琴;一種是將琴靠在左腿或兩腿之間,琴頭立於胸前,持弓與二胡相仿,一般只用一個把位。演奏時左手常用抹音或以手指壓弦,造成滑音,倚音或某個變化音,與演唱語調的抑揚相配合。

兩弦多按五度關係定弦,常定為c1 、g1 。也有定為小三度或四度的。果哈音量較小,音色沉悶、近似鼻音。多用於伴奏傳統史詩說唱。
演奏者邊拉邊唱,琴聲古樸柔美,十分動聽。果哈與其他民族弓弦樂器最明顯不同之處,就是以人的唾液代替松香。演奏者時而將弓毛放入口中,以唾液增加濕度,加強弓弦摩擦,使之發音。

影響

果哈苗族
貴州省丹寨、荔皮三都都江等地,流行有與果哈形制相近的拉弦樂器,稱作“古瓢”。通體用整木挖成,全長約50 厘米,琴箱寬25厘米。琴體呈瓢形,蒙木製面板,兩軫兩弦,定弦為c1 、g1 。演奏時,將琴尾頂於左上胸處,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音色柔弱、悠揚。主要用於伴奏古瓢舞和敘事歌曲(苗語稱“古歌”》,也用於遊方等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

果哈,融水苗族民間藝人在唱敘事歌時用的一種伴奏樂器,也叫牛腿琴口水琴。敘事歌內容豐富,從盤古開天地開始,很多苗族的歷史都可以從中考究。果哈的音域不寬,受語言、古曲等的影響。

中國民族曲藝曲種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曲藝“說唱”形式。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