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漢譯為說書、講故事的意思。產生於明朝時期。當時蒙古地區為英雄史詩的鼎盛時期。因此,以英雄史詩(鎮服蟒古斯的故事)為內容,以“朝爾”(馬頭琴的前身)為伴奏樂器的說書應運而生,並被稱為“朝爾沁”派。產生於明代的英雄史詩《江格爾傳》和《格斯爾傳》就是通過“朝爾沁”的傳唱,才留給後世的。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

曲藝簡介

烏力格爾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漢語意為“說書”,是蒙古族民間藝人用四弦琴作伴奏樂器說唱故事的一種曲藝形式,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深受蒙古族人民喜愛。烏力格爾有專門的說書藝人,蒙語為“胡爾沁”,一人、一琴,用多種曲調錶達不同情感,描述不同場面和人物。

烏力格爾的節目有長篇、中篇和短篇,講述內容多是傳說故事和史書演義。其中,反映蒙古族歷史的書目如《格薩爾》、《江格爾》、《降服蟒古斯》等,還有大量蒙譯漢文書目如《唐代五傳》《三國演義》等。長期以來,經過無數蒙古族民間藝人的口頭說唱與專心傳承,烏力格爾這一蒙古族傳統文化藝術瑰寶,日益顯示魅力。

烏力格爾烏力格爾

由於蒙古族居住地區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狀況不同,受兄弟民族文化影響的程度也有差異,蒙語說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說唱風格流派。如有的繼承了演唱英雄史詩的傳統藝術手法和演唱民歌的藝術特色,注重以優美的語言來塑造人物,以唱為主,少用或不用說白,唱詞嚴格地押頭韻,節奏強,曲調多樣。有的繼承了講述民間故事和朗讀歷史小說的藝術手法,大量地運用說白來表達內容,著力於故事情節的傳奇性和懸念。

還有的是較多地受戲曲表演藝術的影響,注重以表情動作來刻畫各種人物的活動和形象。影響較大的傳統書目有《格斯爾的故事》、《江格爾》、《蟒格斯的故事》等。改編漢族古曲小說的書目有《三國》、《水滸》、《西遊記》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繁華的地區都建立了說書館,藝人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也常在廣播電台播音演出,使烏力格爾的聽眾面更趨廣泛,並且出現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書目。

歷史溯源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相傳起於宋元時期,起初只是說唱民間故事和英雄史詩,後來出現了職業藝人,說唱自己編創的新故事和改編漢族的古典小說,至清末最為興盛。明朝時蒙古地區為英雄史詩的鼎盛時期。因此,以英雄史詩(鎮服蟒古斯的故事)為內容,以“朝爾”(馬頭琴的前身)為伴奏樂器的說書應運而生,並被稱為“朝爾沁”派。產生於明代的英雄史詩《江格爾傳》《格斯爾傳》就是通過“朝爾沁”的傳唱,才留給後世的。

烏力格爾烏力格爾
探源烏力格爾,其背景要追溯到清初。滿族入駐中原後,為防止蒙漢接觸,修築了長達數千里的“柳條邊”。雍正年間,河北山東連年旱災,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圖蒙旗提出“借地養民”,於是大批黃河流域漢民進入關東蒙旗。移民帶來黃河文化,推動蒙漢文化交融,這一文化現象史稱“黃河文化北移”。京韻大鼓評書蓮花落等走入大草原,並逐漸與以潮爾為伴奏的“陶力”(專門演唱英雄史詩的藝術形式)互為交融,汲取雙方精華,衍化而出一種極具草原特色的曲藝形式——烏力格爾。
清代以後,蒙古族與漢文化交往更加密切,漢族的古典和民間文藝和《隋唐演義》《封神演義》《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水滸傳》《紅樓夢》《十把的金扇》等大量作品被譯成蒙文,以書面和口頭形式流入蒙區。這時在蒙古東部地區長期說唱烏力格爾的“朝爾”(操四弦琴演唱的民間藝人)中產生了主要傳播漢族古典文學的“胡爾沁”派的蒙古說書。“朝爾沁”派與“胡爾沁”派在數百年的自由發展中,前者逐漸衰弱下去,而後者漸漸繁榮起來。清末以後,“朝爾沁”已近絕跡,“胡爾沁”派卻到了鼎盛時期。
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不同流行地區的烏力格爾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如在科爾沁草原,“胡仁烏力格爾”較為發達,歷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為代表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流派;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烏力格爾則移植編演漢族故事較為普遍,並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劇”等新的藝術樣式。

藝術地位

對於廣大的蒙古族民眾來說,烏力格爾不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與手段,而且也是他們學習知識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們心目中,烏力格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知名的藝人相繼去世,新的傳人嚴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娛樂方式趨向多樣,烏力格爾藝術傳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危機,演出日漸萎縮,活動陣地缺少,隊伍後繼乏人,亟待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表演形式

烏力格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口頭說唱而無樂器伴奏,稱之為“雅巴乾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另外一種即為有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其中使用潮爾(馬頭琴)伴奏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使用四胡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有伴奏樂器的烏力格爾表演通常為一人自拉胡琴說唱,唱腔的曲調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其中功能特點比較明確的有“爭戰調”、“擇偶調”、“諷刺調”、“山河調”、“趕路調”、“上朝調”等。

烏力格爾烏力格爾

演出形式分為3類:

①全用散文體的進述,與漢族的評書相似;

②以唱為主的韻文體;

③說唱結合,近似漢族的說唱鼓書形式。

這3類形式都各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蒙語說書都由一人演出,一般都用中音四胡伴奏,散文講述的說書用樂器來烘托氣氛和語言節奏,其他兩種形式用來伴奏唱腔。其中以唱為主的形式有時用馬頭琴伴奏。蒙語說書以語言生動、形象見長。

藝人在忠實於原作的主要情節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往往進行很大幅度的加工、改編,在刻畫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活動和表現戰爭等各種生活場景時,常以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來加以渲染。韻文的唱調是根據書中的感情氣氛的需要而隨時變換的,曲調極為豐富;說白也有一定的音調和節奏。唱詞長短不一,一般以蒙語三至五字為一句,四句一節,每句都押韻。

演唱曲調

蒙古說書(烏力格爾)的演唱曲調,已經發展成具有獨特風格的板體音樂,它有固定的說唱音樂程式。說書曲調有《出征》、《趕路》、《贊風水》、《贊英雄》等百餘首。胡爾沁說唱世人根據說書內容,任意選用。因各流派不同,其藝術風格也多種多樣。但說、唱之間,卻有共同的規律。

一般在說書前,都有個引子(即書帽),是說書人的即興創造,多是因地因人的恭維、祝賀之詞。開篇後,以“說”引出故事來,唱的部分多是抒情、讚美的段落,但人物介紹或情節急轉處就要靠說白交待清楚。說與唱的有機聯繫,是說唱者藝術造詣高低的一種衡量標誌。

胡爾奇

烏力格爾蒙古族說唱家道爾吉仁欽在演唱烏力格爾
說唱烏力格爾的藝人稱為“胡爾奇”。蒼茫遼遠的草原造就胡爾奇浪漫開闊的藝術氣息。如同西方中世紀的游吟詩人,胡爾奇身背四弦琴或者潮爾(馬頭琴),在大草原上隨風漂泊,四處飄蕩,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由於他們的表演風格和故事內容的差異,或優美如詩,或懸念迭起,直令牧民全然沉浸於故事之中,忘乎其所在。經驗豐富的胡爾奇也可即興表演,只要給出題目,即可出口成章。
歷史上穿梭於內蒙古大草原和東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烏力格爾藝人可謂群星璀璨。知名者有清代的旦森尼瑪、白音寶力告、綽邦、叄不拉、薩仁滿都拉、賀力騰都古爾、白坦奇、烏日塔那斯圖和席恩尼圖,民國時期的扎那、金寶山、常明、蒯莽、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溫都蘇、札木蘇和希日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琶傑、毛依罕、扎那、道爾吉、卻吉嘎瓦、勞斯爾及包良、來喜、烏力吉桑、孟邦柱、仁欽、舒林、特格喜巴雅爾、德木希格、甘珠爾、元寶、特木爾高勒、孟根敖拉,等等,都以烏力格爾表演藝術的高超而深受人們的歡迎。

曲藝名篇

烏力格爾的藝術積累非常深厚,節目有短篇、中篇和長篇之分,尤以長篇最為引人,《鎮壓蟒古斯的故事》、《唐五傳》(即《哭喜傳》、《全家福》、《殤妖傳》、《契僻傳》、《羌胡傳》)、《忽必烈汗》、《黃金史》、《西漢》、《元史演義》、《青史演義》、《白音那元帥》、《春秋戰國》、《大西梁》、《北遼》、《三國演義》和《紅樓夢》等都是其中的經典。烏力格爾節目的題材來源非常廣泛,有的源於民間故事,如《太陽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藝人創作,如《青史演義》;有的源於民間敘事詩、敘事民歌,如《嘎達梅林》、《達那巴拉》;有的據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創作,如《紅太陽》、《菸酒之害》、《整齊的林落》;還有的從漢族相類形式或文學故事移植改編而來,如《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楊金花奪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演的新節目有《二萬五千里長征》、《劉胡蘭》《黃繼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兒女》、《紅色娘子軍》《紅燈記》、《打虎上山》、《連心鎖》、《金光大道》、《西沙兒女》、《創業》等。
黃昏將至之時,牛羊歸欄,牧人們齊聚蒙古包內。藝人拉起馬頭琴或四胡,英雄傳說和動人故事娓娓道來。那粗獷、寬厚而深沉的琴聲,和藝人的說唱相得益彰、令人沉迷。

烏力格爾烏力格爾

配圖

烏力格爾烏力格爾

所屬分類

民族曲藝
說書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