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召

安召

安召舞是土族地區廣泛流傳的舞蹈。土族“安召” 意為“圓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頌人畜兩旺,五穀豐登,祝願吉祥如意的無伴奏圓圈歌舞,也是集詩、歌、舞為一體的娛樂形式。

簡介

安召舞安召舞

美麗的土鄉,有挺拔的山峰,清幽的山谷,蔥鬱的樹木,靜穆的田園,潺潺的溪流,還有那些禽鳥,野花和蜂蝶……美好的景致時時刻刻地陶冶著土鄉人的心靈,使他們隨時隨地想跟大自然和聲,情不自禁地唱出純樸的山歌,跳出歡樂的舞蹈。聞一多先生曾在《說舞》一文中說舞蹈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也是“一切藝術中最大綜合性的藝術”。舞蹈是研究歷史、研究民族人文的“活化石”,它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和表現了個民族一定時期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以及心理狀態等。可以說,每一段舞蹈都有一個神奇的歷史故事或傳說,它的產生和長期傳承必然有一定原因和價值。

特色

“安召”舞是土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它為我們展現了這個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審美心理和文化個性。土族先民在長期的遊牧勞作、遷徙征戰中,創造了許多富於民族特色的歌舞,“安召”舞就是在土族歷史長河中沉澱下的藝術奇葩。在勝利、豐收、婚禮等慶典上,土族先民們圍著部落的氈帳或夜幕下猩紅的篝火,把酒起舞……就這樣從遠古翩躚而來,漸漸形成了以圓舞曲和圓形隊伍為基本特徵的“安召”舞蹈形式。關於“安召”舞的起源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代,土族金子一般的莽原上,名叫王蟒的妖怪們作惡多端,生物盡遭厄運,官家也束手無策,多虧一位聰明的阿姑想出了一條妙計,她帶領眾姐妹身著五顏六色的花袖袖彩衣,手掄寒光閃閃的鐵環,跳著轉,轉著唱,舞向王蟒。

安召舞安召舞

這時,兇惡的妖怪們都陶醉在歌舞裡面了,個個揚起腦袋,直楞楞地一動不動,勇敢、機智的阿姑,說聲“快套”!伺機千萬支寒光閃閃的鐵環,緊緊箍在王蟒的脖子上了。就這樣消滅了王蟒,百姓們獲得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從此土族人都爭學“安召”,一代比一代盛行。土族民間傳統舞蹈“安召”,流行於今天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城關、東溝,哈拉直溝、紅崖子溝一帶。每當歡度節日、慶祝豐收和舉行婚禮時,土族男女在場院或庭院圓槽旁翩翩起舞。

舞蹈形式

土族“安召”舞蹈歌詞主要內容多半和周邊藏族的安召舞沒有多大區別,而且有很多的藏語演唱成分,大都是讚頌、祝福,祈求吉祥、人口平安、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豐收時節所唱多以慶豐收、謝神佑、嚮往美好生活為主。安召舞曲調據統計有十幾種之多,舞蹈樂曲為413拍,也有412拍。一般上句為正詞,下句為襯詞。曲調高亢、嘹亮,速度平穩,並隨著歌詞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反映了土族歌舞音樂獨樹一幟的特點。《安召》伴唱有領唱、合唱亦有問答形式,其曲目如《安召索羅羅》、《尖尖瑪什則》、《拉熱拉毛》、《召因格阿熱什則》、《強強什則》等,洋溢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歌詞淳樸、生動。如“天上圓來什麼圓?天上圓來月亮圓。梭羅羅樹兒當中顯,滿天的星星扎一圈。地上圓來什麼圓?地上圓來場院圓。‘輪子秋’兒當中鏇,土族兒女扎一圈。”

輪子秋輪子秋

圓圓的“安召”,蘊涵著豐富的藝術情趣。俯首向地,是對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對蒼天的敬仰;雙手平托,是對朋友的坦誠;腳步穩健,是對生活的摯愛。“安召”舞,動作簡單,基本上是“跳著轉”。起舞時,為首二人載歌載舞,領唱歌詞,隨後眾人合舞。“安召”舞蹈時先向下彎腰,兩臂左右擺動數次,然後跳高一步向右轉一圈。在轉圈時兩臂舉上,通過雙翼般的手臂,表現飛翔的意境,使舞蹈柔美、輕盈,舞姿造型中,不論雙臂在頭上、在身側、或一前一後的哪一種姿態,手腕都在靜止的同時向下折腕。尤其那些身著五彩花袖衫的土族婦女,將雙臂舞動起來,好似無數的彩虹在空中舞動,一片絢爛。“安召”中也蘊涵著一種力量之美,表現出一種內在的精神活力,充沛著血性與健壯的激越形態,表現著這個民族的積極進取的熱情宣洩的性格。“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敕勒歌》這首來自一千四五百年前鮮卑語的古歌,讀後,馬上讓人聯想到土族先民馳騁在大草原上,以藍天為帳篷,以綠野為氈毯的豪邁氣概。生活在這種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土族先民們心胸開闊、坦蕩、感情質樸、豪放。長期的牧放與狩獵生活,使他們和農耕民族的安土重遷、樂天如命的性格正好相反,練就了強悍、矯健的體魄和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在他們的民間舞蹈中,洋溢著來自大自然的的勃勃生機,是豪放與自信的“天之驕子”的形象。

少數民族說唱一覽

少數民族說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