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槨

木槨

用木頭搭建的墓室,就叫做木槨。

歷史

考古發掘現場的一座東漢時期土坑木槨墓。考古發掘現場的一座東漢時期土坑木槨墓。

墓室結構第一種木槨,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規模。

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軑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棺中女屍完好如初,廂內隨葬品有漆器、帛書、綿繡、樂器、竹簡、木俑、農畜產品、中草藥、印件等1000餘件。“黃腸題湊”是木槨玄宮的發展,其規模、複雜程度為木槨的高峰。

到了西漢時期,墓葬形制可分為豎穴土坑、磚槨墓兩種。葬具基本沿用戰國時期方式,但逐漸有了新的變化,如用生土台或四周用單磚壘砌,其上封蓋木板來代替木槨。

結構特點

一些墓的木槨和中上層貴族的木槨以及一槨重棺墓的木槨,在結構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大小上有所差別,這顯然是墓主身份不同而用材不同。由於墓主身份不同,墓葬的隨葬品更是相差甚遠。

墓道

木槨墓,中國古代墓葬構造形式之一。商代已有,戰國西漢流行。在土坑內用木材構成長方形或方形的停室,將棺放置其中。停內常有邊廂、頭廂等放置隨葬品

相關報導

東漢木槨板千年不腐

2010年10月27日在先烈南路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工地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有重要考古發現。在8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工地內,清理出兩漢、三國晉南朝、隋唐、宋及明清時期古墓葬120座,出土陶、瓷、銅、鐵、滑石、玉等各類質地文物近900件套,不少出土文物堪稱近年來難得一見的精品。
發掘的120座墓葬中,以西漢早期即南越國時期墓葬數量最多,共25座,其中一座墓葬出土了一塊玉璧,直徑約10厘米,乳白色,完好無缺,上邊刻有谷文紋飾,異常精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保存如此完好的玉璧,近年來在廣州出土的漢墓中還是首次發現。”廣州市考古所專家易西兵說。
在這個墓葬群中,發現晉南朝墓數量也不少。尤其難得的是,在幾座南朝晚期和隋至初唐時期的磚室墓中,出土一批青釉瓷器,釉層保存完好,器形規整,十分精美。
在現場,筆者看到一個深坑大墓,易西兵介紹說,這個大墓採用“假雙層”構造,前室分兩層,中間用木板隔開,一邊放隨葬陶罐,一邊可能曾存放絲織品。只是時隔千餘年後,這些絲織品已無跡可尋。
令人稱奇的是,這個東漢墓的木槨板竟然在泥土裡千餘年不腐爛,約有十幾厘米厚。“南方土壤酸性高,古代墓葬的木槨板大多被腐蝕掉了,這個東漢墓里的木槨板不腐爛,實屬罕見。”易西兵說,如此完整的木槨板,只是在數十年前的考古現場發掘過。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