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棺銀槨

金棺銀槨

金棺銀槨:金棺銀槨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遺骨)的葬具。佛教經典記載,佛主釋迦牟尼涅磐後,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給古天竺八國國王建塔供養。後來供養舍利的風氣逐漸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華,供養舍利之風傳到中國以後,與中國傳統的喪葬制度相結合,將盛放舍利的容器作成棺槨形,製作上也極盡工藝之能。金棺銀槨主要安放在佛塔地宮,著名的金棺銀槨有:法門寺地宮盛放佛指骨舍利及上汶縣太子靈蹤塔地宮盛放佛牙舍利的金棺銀槨。

基本信息

簡介

金棺銀槨金棺銀槨
金棺銀槨採用錘鍱、鉚合、掐絲、沾焊、鏤雕、鑲嵌等手法,在表面裝飾出色彩斑斕的花朵、形態不同的羅漢、莊重的菩薩、威嚴的獅子等,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稀世罕見之瑰寶,千年文物之精華”。
金棺銀槨或其它舍利儲器一般安置在佛塔中古印度供養舍利的方式是瘞(yi)埋,即安置於塔中、塔上(天宮)或塔基下(地宮)在我國,較多的是瘞葬在佛塔的地宮“佛塔”,梵語Stupa,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窣堵波”等相傳佛陀涅槃前,弟子qq傷感男網名大全請教佛陀應該如何供養其舍利?佛陀即以衣袍鋪地、將托缽倒置於衣袍之上,再以錫杖立於缽上於是圓形的塔身和朝上的塔尖即成為佛塔的基本結構後來佛塔也用於供養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的遺體舍利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滲透以前,我國沒有“塔”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和供養佛像、佛經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 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根據X光儀器檢測,塔身里有兩套金棺銀槨,形狀如同縮小的棺木,為長方形,金棺藏在銀槨里,專家推測棺身一定雕滿了精美的紋飾。按照碑文上記載推斷,一套供奉著“佛頂真骨”,而另一套則供奉著“感應舍利10顆”。專家說,“佛頂真骨”就是釋迦牟尼的頭頂骨。有關專家經過了多次論證,認為開啟勢在必行,為的是更好地保護好塔內的聖物。
金棺銀槨多出土於塔中,用來裝殮佛骨或舍利。金棺銀槨的造型與民間的棺材相同。金棺小巧精緻,棺的側板和棺蓋上雕滿花紋。銀槨亦雕滿花紋。金棺放入銀槨內,銀槨又放入銀函內。
金棺銀槨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遺骨)的葬具。佛教經典記載,佛主釋迦牟尼涅磐後,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給古天竺八國國王建塔供養。後來供養舍利的風氣逐漸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華,供養舍利之風傳到中國以後,與中國傳統的喪葬制度相結合,將盛放舍利的容器作成棺槨形,製作上也極盡工藝之能。
金棺銀槨主要安放在佛塔地宮,著名的金棺銀槨有:法門寺地宮盛放佛指骨舍利及上汶縣太子靈蹤塔地宮盛放佛牙舍利的金棺銀槨
南京大報恩寺地宮出土文物的終極秘密將揭開。不過,“塔王”中請出的金棺銀槨有兩套,一套是長方形銀鎏金的金棺銀槨,還有一套是方形銀函。專家說,方形的那套學名叫盠頂盒(平頂,四邊呈坡形),蓋頂不僅有凸起的花草紋,還有類似仙鶴的飛禽圖案;其內部還有一個方形的金盒,盒身遍布類似牡丹或芍藥一類的花朵圖案。長方形的銀槨供奉在一個鏤空的須彌座上,顯得莊嚴而隆重,槨身還有佛像人物圖案,其中一面有3座佛坐像。其內的金棺厚實勻稱,做工精美,遍布精美的花草紋。這套金棺銀槨先各用金屬絲綑紮,防止棺槨蓋滑落。

歷史發展

阿育王塔阿育王塔

蘇東坡《甘露寺》詩,為游鎮江甘露寺時所作,中有“薙草得斷碑,斬崖出金棺。瘞藏豈不牢,見伏理可嘆”之句,在詩序中說明所詠指“近寺僧發古殿基,得舍利七粒並石記,乃衛公為穆宗皇帝追福所葬者也”。衛公指唐代李德裕,他曾於會昌四年“以功兼守太尉,進封衛國公”(《舊唐書•李德裕傳》)。李德裕瘞藏舍利的金棺,宋人重瘞於甘露寺塔下,1960年鎮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修復甘露寺鐵塔時,已從塔基地宮中被發掘出來。
甘露寺塔基地宮在地下深342米處,磚築,底鋪石板。內置宋代大石函,其中放有以錦袱包裹的兩個小石函,以及銀函、銀盒、漆盒、靈骨和銅錢等。在大石函上有宋僧守嚴題記,說明於熙寧時發現了李德裕所瘞舍利,又於元豐元年(1078年)就舊基建鐵塔重新瘞藏。當時當地官吏名人都曾參與此事,如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當時是潤州太守,石函內出土的銀函蓋陰留有他的墨書題記,為“臨川王安禮元豐元年四月七日記”,出土時墨跡猶新。李德裕原瘞舍利的容器,置於那兩個小石函中。西面的小石函中有金棺銀槨,用以盛放他於唐大和三年發現的上元縣禪眾寺舊塔基下原藏舍利;東面的小石函中有小金棺、金棺和銀槨,用以盛放大和三年發現的長乾寺舊塔基下原藏舍利。金棺和銀槨工藝精巧,外形仿自唐時棺槨
但遍體飾有繁縟細密的裝飾紋樣,多為飛天、迦陵頻伽、雲鶴、寶珠等,極工致精美。僅放長乾寺舍利的內層小金棺為素麵的,蓋長29厘米,頭高僅1厘米,內放舍利11粒,其外套以金棺,蓋長64厘米,頭高28厘米。最外為銀槨,蓋長也只有115厘米,頭高49厘米。這種以制工精巧的小型金棺銀槨瘞埋舍利的做法,在唐代極為流行,至於開始出現的時間,約可追溯到武后時期。
定縣的北魏塔基,尚未構築地宮,是把放置舍利的石函直接埋入塔基夯土中。石函中有裝舍利的玻璃瓶、玻璃缽等容器,還有用以奉請舍利的銅鑷和銅匙,還有大量珠玉錢幣等,其中有41枚波斯銀幣,它們大約是作為“七寶”與舍利瘞埋在一起。在石函的盝頂上,銘刻著孝文帝以官財建塔的緣起。
到隋文帝時,虔信佛教,於仁壽年間曾詔諸州造塔,並遣人分送舍利。1969年在陝西耀縣發現的舍利塔基,據出土石函內塔銘知為仁壽四年(604年)所建宜州宜君縣神德寺舍利塔。這時在石函以外,四周砌護石和磚牆,已不再直接埋於塔基夯土之中。同時,石函蓋面篆刻“大隋皇帝舍利寶塔銘”九字,在函蓋四側有精美的線刻圖像,有飛天、花草等。函體四側也有線刻圖像,除護法的天王、力士外,還有佛弟子“舍利弗”、“大迦葉”、“阿難”、“大目楗連”像,均作當佛涅槃時的悲戚哀哭之狀。在石函內口上平嵌“舍利塔下銘”石刻,似模擬著當時墓誌的款式。舍利三枚盛放於一塗金盝頂銅盒內,同時還放置有波斯銀幣、銅錢金環銀環、玉環等組成的“七寶”。此外,石函內還有內裝頭髮的圓銅盒,及裝於方銅盒中內盛紅色液體的玻璃瓶。可以看出,隋時瘞埋舍利的制度,更加接近當時墓葬的形制。
到了唐代,瘞藏舍利的制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完全改變了自印度傳來的瘞藏於壇瓶的做法,徹底改為模擬中國埋藏死者的制度,在塔基下構築類似墓室的地宮,以磚砌建,並設有門和甬道,還繪製壁畫。將舍利瘞藏於中國式樣的金、銀製造的小型棺、槨之中,這樣做法年代最早的記載,見於唐高宗顯慶年間。據唐釋道宣《集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顯慶五年(660年)春三月,敕取法門寺舍利在東都洛陽宮中供養,“皇后舍所寢衣帳直絹一千匹,為舍利造金棺銀槨,數有九重,雕鏤窮奇”。於龍朔二年送返法門寺石室掩之。在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發掘中,碑石內記有“武后繡裙”一件,或許即為顯慶時所施而經唐武宗毀佛後偶然遺留下來的,也未可知。
自顯慶年間武后為法門寺舍利造九重金棺銀槨後,各地瘞埋舍利時競相仿效,目前發現的年代與之最接近的標本,出自甘肅涇川唐大雲寺塔基,埋藏於延載元年(694年)。安置於磚築的券頂地宮之中,地宮門南向,前為繪有壁畫的短甬道。門?石額,上刻香爐、寶蓋和飛天,門內兩側刻天王力士像。14顆舍利放於琉璃瓶內,置於金棺中,金棺外為銀槨,再外為鎏金銅函,最外為盝頂石函,上刻“涇州大雲寺舍利石函銘並序”。內外共有五重,雖然不及武后奉獻法門寺舍利的九重之數,也已相當可觀。金棺制工精美,前檔和兩側正中嵌白色珍珠,周圍貼金片蓮瓣,形似盛開的蓮花,蓮花四周又配以金片組成的蓮蕾、蓮葉。棺的後檔居中貼六瓣金蓮,周繞六朵金蓮或蓮蕾,其上又嵌飾石英石、綠松石等,工精而華美,表現出盛唐金銀細工的高度工藝技巧。
武則天以後,以金棺銀槨瘞埋舍利的做法,在唐代流行不衰。1985年在陝西臨潼慶山寺發現的一組標本,反映出唐玄宗開元盛期的情況。慶山寺塔基地宮及所瘞金棺銀槨,其華美的程度超過涇川大雲寺塔基的出土品。地宮亦用磚砌築,前有甬道,兩壁精繪護法的天王力士,內樹石碑,為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刊刻的《上方舍利塔記》。甬道內接墓室,其間安設上有精美線刻的石門,門前兩側各有一頭三彩蹲獅,姿態極為生動。地宮內三壁繪有壁畫,地面鋪磚並塗朱紅色。正面設須彌座,安放自銘“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的石雕寶帳,由六塊青石構件組成,高達109米。
帳蓋中央置放彩繪聯珠托寶珠頂。座前兩角插兩朵盛開的金蓮花。其中置銀槨,前檔刻出門形,門扉上貼有兩身鎏金菩薩,夾侍著一雙佛足。兩側上貼鋪首,下分列十大弟子鎏金造像。槨蓋飾一朵以白玉和紅瑪瑙作芯的鎏金蓮花,周嵌水晶等寶石,蓋周懸垂以珍珠串穿的流蘇。下設鎏金銅須彌座。其工精及華美遠遠超出大雲寺銀槨。銀槨內放長14厘米的金棺,棺蓋亦嵌飾寶石。棺內置錦衾,中藏一雙帶有銅蓮座的綠玻璃瓶,瓶內盛舍利。同時,在寶帳兩側和前面,放有許多金銀器和陶、瓷器。帳前還放有三件三足三彩盤,中間盤內供放一雙三彩南

金棺銀槨相關資料金棺銀槨相關資料
瓜,這也是過去少見的情景。
安史亂後,唐代社會經濟江河日下,但統治階級佞佛之風並未稍減,甚至惡性膨脹。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命中使杜英奇領禁兵護送宮人30人持香花與僧徒赴臨皋驛迎所謂佛骨,開光順門迎入大內,留禁中三日乃送京城佛寺。圖4“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舊唐書•韓愈傳》)。一時長安城中,宗教迷霧瀰漫,愚昧迷信泛濫,正常的社會生活遭到極大幹擾,社會財富遭到嚴重浪費,人們思想極度混亂,正如韓愈所指出的“皆雲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微賤,於佛豈合惜身命。所以灼頂燔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唯恐後時,老幼奔波,棄其生業。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面對佞佛興起的妖風迷霧,有識之士以韓愈為首,力行反對。因而韓愈寫出了著名的《諫迎佛骨表》,上疏憲宗,嚴正指出“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豈不盛哉!豈不快哉!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舊唐書•韓愈傳》)。顯示出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骨氣。自然在昏憒的缺乏知識的皇帝統治下,韓愈的下場是可以想見的。結局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敝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被貶為潮州刺史。於是那所謂佛骨,仍能存留下來繼續去愚弄可憐的無知民眾。在此以後,佞佛之風更盛,從中央到地方,瘞藏舍利之風仍然盛行,一些著名的政治家也熱衷於此,本文開始時所引李德裕奉獻甘露寺的金棺銀槨即為突出的例子。從他所施金棺銀槨的製造工藝和裝飾風格,雖然看來紋樣細密繁縟,但是已經失去盛唐以來蓬勃向上的氣勢,呈現出纖弱還帶著故意做作的氣息,與唐末趨於衰微的政治形勢相呼應。
1987年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基發現的鹹通十五年(874年)瘞封的大量文物,引導人們去回憶唐末最後一次從法門寺迎取佛骨的鬧劇。當時懿宗欲迎佛骨,群臣諫者甚眾,至有言憲宗因迎佛骨尋晏駕者,但他卻說“朕生得見之,死亦無恨”(《新唐書•李蔚傳》)!於是“廣造浮圖、寶帳、香輿幡花幢蓋以迎之,皆飾以金玉、錦繡、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裡間,道路車馬,晝夜不絕”。四月“佛骨至京師,導以禁軍兵仗、公私音樂,沸天燭地,綿亘數十里;儀衛之盛,過於郊祀,元和之時不及遠矣。富室夾道為彩樓及無遮會,競為侈靡”。可惜這齣鬧劇尚未演完,佛骨還未送還,懿宗就死掉了,結束了他想借佛骨30年逢太平盛事而做的美夢,於是新繼位的僖宗李儇匆忙把它送回法門寺。從發掘出的法門寺地宮來看,雖然具有前、中、後三室,可能摹擬著人間皇帝的墓室的規制,因為已發掘的唐代王或公主的墓都僅有前後兩室,連“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也不例外,推知具有三室當是皇帝陵墓的制度。可是從地宮的構築情況來看,施工非常草率,甚至難以與並非皇帝構築的慶山寺地宮的工程質量相比,正清楚地反映出僖宗送還舍利時倉匆的程度。這次也是唐朝皇帝最後一次迎佛骨舍利之舉,因為僖宗以後僅傳昭宗和哀帝兩帝,唐王朝就?亡了,時間尚不足30年。不過,唐朝皇帝的迷信佞佛,倒為後人留下了一批珍貴的文物,這自然是他本人所始料不及的。法門寺地宮中共出土金銀器皿120件、組,玻璃器17件、瓷器16件、漆木及雜器19件、珠玉寶石約400件,以及大批絲織物及殘品。其中屬於盛瘞舍利的容器就有四套,分別瘞藏著四枚佛指舍利,其中兩枚是骨質的,另兩枚是石質的,但形狀均製作得大致相同,它們分別安置於前、中、後三室及後室地面中北部的秘龕之中。最精美的一套舍利容器是唐懿宗所供奉的,安置於地宮後室,共有八重,外用紅錦袋包裹。八重寶函最外為銀棱盝頂黑漆寶函,其餘七重由外及里順序為: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函、素麵盝頂銀函、鎏金如來說法銀函、純金六臂觀音盝頂寶函、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金筐寶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金塔內正中立焊一銀柱,佛指套置其上。地宮中室安置的一套舍利容器,最外面是漢白玉雙檐靈帳,內置盝頂鐵函,其中有用絲綢包裹的鎏金雙鳳紋銀棺,棺內放佛指舍利。
前室的一套外為漢白玉阿育王塔,內置銅浮圖,浮圖中有用羅面絹里夾袱包裹的鎏金伽陵頻迦紋飾銀棺,佛指舍利安置在銀棺中。後室的秘龕中置有外裹織金錦的鐵函,其中依次套置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頂銀函、銀包角檀香木函、嵌寶水晶槨、壺門座玉棺,佛指舍利置於玉棺之中。其餘物品,分別放置在前、中、後室之中,都是為供養舍利而奉獻的,它們的名稱、數量及由誰所奉獻的均詳細地記錄在《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文之中,使我們得以看出在晚唐經濟凋敝的情況下,皇帝還能如此以大量珍寶奉獻佛寺,可以說從法門寺地宮珍寶光輝交映中,蘊藏著王朝末日的陰影。長安城中迎取佛骨的公私音樂的喧鬧,實際奏出的是王朝末日的哀鳴。人為的宗教狂熱,難以阻擋歷史巨輪的前進,今天發掘出土的瘞埋舍利的金棺銀槨,正告訴人們這樣的真理。

金棺銀槨知多少

古印度葬俗兼重火葬與土葬。釋迦牟尼涅槃、荼毗之後,將舍利納於容器中下葬。對於這諸種事宜,佛陀曾將適當的做法詳細地告知弟子。《四分律》中說:“云何安舍利?應安金塔中,若銀塔,若寶塔,若雜寶塔……”,這裡述及的金塔、銀塔等並非高大的建築,而是指安放舍利的小型容器。
瘞埋舍利的葬具最初用函瓶、缽、罐及函棺、函塔等器具。舍利流入東土後,葬具發生了變化,在唐代發展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金棺銀槨”。隨同舍利隨葬的供養品主要是“七寶”: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珍珠、琥珀等,金棺銀槨及其它供養品一起瘞葬在佛塔中供養舍利。
目前已經發現的“金棺銀槨”主要是唐宋兩代皇室製作,工藝精良。較著名的有:
慶山寺唐代金棺銀槨1985年5月,陝西臨潼慶山寺塔基地宮出土盛唐金棺銀槨、舍利及一批珍貴供具。金棺通高28厘米、底座長23.4厘米、寬17厘米,重1800.4克。整器由金棺、銀槨、須彌座組成。金棺前檔粘有團花寶珠和浮雕的鎏金護法獅子,後擋粘有珍珠團花,棺蓋上粘有纏枝寶相花,並以錦帶縛纏。銀槨前檔雕出門扇,左右各一浮雕菩薩,後檔上粘浮雕摩尼寶珠。槨蓋中央貼鎏金白玉寶蕊蓮花,周圍為四朵寶石鑲嵌的團花,蓮花和團花上皆用粗銀絲作成螺鏇塔形。槨的兩側面有五個或坐或動的羅漢。須彌座以壺門作底,上圍以透空欄桿,圍鑲嵌六周珍珠。金棺銀槨採用錘鍱、掐絲、貼焊、鉚合、鏤雕、鑲嵌等手法,在表面裝飾出色彩斑斕的花朵、形態不同的羅漢、莊重的菩薩、威嚴的獅子等,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稀世罕見之瑰寶,千年文物之精華”,具有很高的工藝考古價值。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精美繁縟的金棺銀槨。
大雲寺唐代金棺銀槨1964年,甘肅涇川大雲寺發現的地宮中出土佛舍利。舍利由石函、銅函、銀槨、金棺和玻璃瓶,層層套置。銅函通高13.2厘米,長12.3厘米,重590克;銀槨高9.3厘米,長10.7厘米,寬8.4厘米,重351.5克;金棺高6厘米,長7.5厘米,寬5.4厘米,重107克。
甘露寺唐代金棺銀槨1960年5月,江蘇鎮江甘露寺鐵塔唐代地宮出土李德裕重瘞舍利的石刻題記,以及重新瘞埋舍利使用的金棺銀槨。這次清理出土文物共2576件,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其中李德裕所撰《重瘞禪眾寺舍利題記》很有價值。金棺高2.8-2.1厘米,長6.4-5.1厘米,寬1.9-1.6厘米,重97克;銀槨高4.9-3.9厘米,長11.5-9.6厘米,寬4.3-3厘米,重203.5克。通體淺鏨精細花紋,棺、槨形制相同。頭檔飾門扉,並飾如意雲托慧日。足檔刻如意雲紋,兩側各刻雙頭迦陵頻伽像一身,間以纏枝花紋。
報本寺唐代金棺銀槨1987年,陝西武功縣唐太宗李世民祖宅處的報本寺地宮發現金棺銀槨。
隋開皇十八年(559)李世民出生於此,即帝位後,為報母恩舍祖宅為寺院,名曰“報本”,因之建塔。宋寶元二年(1039)重修塔宮,七級八面,高39.66米。塔地宮頂四壁懸掛著漢、隋、唐代的銅鏡,宮中存放著錢幣、美玉、水晶石、瓷器、琉璃器、絲綢等近百件文物。其中豹斑玉香筒十分珍奇。金棺、銀槨最引人注目,這是目前發現有確切記載的最早由皇家製作的金棺銀槨。
承天寺西夏金棺銀槨寧夏銀川市承天寺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十一層,通高64.5米,為樓閣式磚塔。塔身外觀簡潔樸素,壁面除了鑲嵌著一些方形的帶有紋飾的琉璃構件外,還有繁縟的佛像花雕和華麗的仿木斗拱,頂上部除了裝有巨大的八邊綠色桃形剎體外,還有結構複雜的相輪寶蓋。
承天寺塔為西夏皇太后沒藏氏於天佑垂聖元年(宋皇祐二年,1050)建造。為“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毅宗京祚建造,乞求“聖壽無疆、保宗延家”,故此“大崇精全,中立浮圖”,以金棺銀槨裝佛頂骨舍利埋於塔下。
妙通塔宋代金棺銀槨1998年6月,江蘇省漣水縣妙通塔地宮發現金棺銀槨。打開銀槨,寶物琳琅滿目:一個刻有“證因大師所收舍利一瓶之內”字樣的青白瓷小瓶,另有棱形彩色玻璃瓶、金鳳釵、瑪瑙各一個,水晶三塊,24種40個版本的銅錢1400餘枚。銀槨長約28厘米、寬約10厘米、高約13厘米的;金棺長17厘米、寬7厘米、高10厘米。棺內有佛牙、舍利。地宮發現的造塔碑記:“敕賜承天院造塔記。皇宋治平四年,歲次丁未甲辰辛亥日,安葬祖師證因大師婁道者磚塔內:佛牙舍利,具錄宋朝宣賜,金字牌院額事件等。一奉兩朝,聖恩宣詔證因大師入內供養。一奉太宗皇帝,淳化三年正月內宣賜:御製御書偈子一首,御製秘藏詮三十卷,御製逍遙詠一十一卷;次遇真宗皇帝,景德四年十一月內宣賜:御製御書偈子二首。並在本院收管,永為紀錄。”
福勝寺宋代金棺銀槨1988年5月,河南鄧州福勝寺塔發現地宮。出土的金棺系金板製成,長19厘米,寬9~11厘米,高7~13厘米,重620克。金棺底板四周向外呈斜面,其上鏨有麻點紋組成的壺門十個,屋頂脊獸、瓦當俱全,有銘文。金棺後部放置圓形銀盒,盒內有佛牙一枚、佛頂骨一具。復有銀槨石函。
寶相寺宋代金棺銀槨1994年3月,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發現宋代瘞藏佛牙舍利的金槨銀棺,系北宋皇室精品之作。整器由金槨、銀棺、銀須彌座組成。金槨為銀質貼金箔,長26厘米,高28厘米,寬8.4厘米。槨蓋為五稜體,套兩道金箍,前檔有鏨寶相花火雲冠。金槨安置在銀須彌座上,須彌座圍透雕欄桿,通體鏨吉祥纏枝紋,束腰有鏤空如意雲斗圖案。座頭兩側懸“太平通寶”鎏金幣二枚,是宋太宗時期皇家特製的供養錢。金槨整器集錘鍱、貼焊、鉚合、鏤雕、鏨刻、貼金等繁縟手法於一體,玲瓏剔透,精美絕倫,具有極高的工藝考古價值。銀棺長16厘米,高4厘米,寬5-6厘米,由蓋、體組成,素麵,銀封箍一道,分前後兩室,以木匣分隔,前盛佛牙,後儲舍利,有絲織物包裹。
需要說明的是,金棺銀槨並非儲殮佛舍利的專用品。三國曹操死後,“眾官入殮金棺銀槨,星夜赴鄴郡”;唐玄奘寂滅,唐高宗為他安排了極其隆重的葬禮,用金棺銀槨藏舍利。只是唐宋時期多以金棺銀槨儲存佛舍利已演變為一種習俗和固定法事。
金棺銀槨或其它舍利儲器一般安置在佛塔中。古印度供養舍利的方式是瘞埋,即安置於塔中、塔上(天宮)或塔基下(地宮)。在我國,較多的是瘞葬在佛塔的地宮。
南京長乾寺遺址地宮出土的七寶阿育王塔,塔高1.1米,堪稱“金塔之最”,更為特別的是,塔內還有一套金銀棺槨,這種複合式的瘞藏儲具還是第一次發現。讓我們拭目以待金棺的開啟,再看舍利傳奇。

著名的棺槨

比較著名的金棺銀槨比較著名的金棺銀槨
棲霞寺阿育王塔金棺銀槨:
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大典2010年6月12日上午在南京棲霞寺舉行。世界現存唯一的佛頂真骨舍利千年後重現人間。12日上午8時,珍藏有佛頂骨舍利的金棺銀槨由南京博物館迎請至棲霞寺。上午9時許,在海內外108位高僧大德見證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等從一套金棺銀槨中恭請出佛頂骨舍利,供奉於兩個特製的7層楠木刻金蓮花須彌座上;從另一套金棺銀槨中恭請出了十顆感應舍利以及諸聖舍利等。迎請出的佛頂骨舍利淺褐色,呈蜂窩狀。
慶山寺唐代金棺銀槨:
1985年5月,陝西臨潼慶山寺塔基地宮出土盛唐金棺銀槨、舍利及一批珍貴供具金棺通高28厘米、底座長23.4厘米、寬17厘米,重1800.4克整,器由金棺、銀槨、須彌座組成金棺前檔粘有團花寶珠和浮雕的鎏金護法獅子,後擋粘有珍珠團花,棺蓋上粘有纏枝寶相花,並以帶縛纏銀槨前檔雕出門扇,左右各一浮雕菩薩,後檔上粘浮雕摩尼寶珠槨蓋A貼鎏金白玉寶蕊蓮花,周圍為四朵寶石鑲嵌的團花,蓮花和團花上皆用粗銀絲作成螺鏇塔形槨的兩側面有五個或坐或動的羅漢須彌座以壺門作底,上圍以透空欄桿,圍鑲嵌六周珍珠金棺銀槨採用錘鍱、掐絲、貼焊、鉚合、鏤雕、鑲嵌等手法,在表面裝飾出色彩斑斕的花朵、形態不同的羅漢、莊重的菩薩、威嚴的獅子等,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稀世罕見之瑰寶,千年文物之精華”,具有很高的工藝考古價值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精美繁縟的金棺銀槨。
大雲寺唐代金棺銀槨:
甘肅涇川大雲寺發現的地宮中出土佛舍利舍利由石函、銅函、銀槨、金棺和玻璃瓶,層層套置銅函通高13.2厘米,長12.3厘米,重590克;銀槨高9.3厘米,長10.7厘米,寬8.4厘米,重351.5克;金棺高6厘米,長7.5厘米,寬5.4厘米,重107克。
甘露寺唐代金棺銀槨:
1960年5 月,江蘇鎮江甘露寺鐵塔唐代地宮出土李德裕重瘞舍利的石刻題記,以及重新瘞埋舍利使用的金棺銀槨這次清理出土文物共 2576 件,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其中李德裕所撰《重瘞禪眾寺舍利題記》很有價值金棺高2.8-2.1厘米,長6.4-5.1厘米,寬1.9-1.6厘米,重97克;銀槨高4.9-3.9厘米,長11.5-9.6厘米,寬4.3-3厘米,重203.5克通體淺鏨精細花紋,棺、槨形制相同頭檔飾門扉,並飾如意雲托慧日足檔刻如意雲紋,兩側各刻雙頭迦陵頻伽像一身,間以纏枝花紋。
報本寺唐代金棺銀槨:
1987年,陝西武功縣唐太宗李世民祖宅處的報本寺地宮發現金棺銀槨,隋開皇十八年(559)李世民出生於此,即帝位後,為報母恩舍祖宅為寺院,名曰“報本”,因之建塔宋寶元二年(1039)重修塔宮,高39.66米塔地宮頂四壁懸掛著漢、隋、唐代的銅鏡,宮中存放著錢幣、美玉、水晶石、瓷器、琉璃器、絲綢等近百件文物其中豹斑玉香筒十分珍奇金棺、銀槨最引人注目,這是目前發現有確切記載的最早由皇家製作的金棺銀槨。
承天寺西夏金棺銀槨:
寧夏銀川市承天寺塔,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十一層,通高5米,為樓閣式磚塔塔身外看簡潔樸素,壁面除了鑲嵌著一些方形的帶有紋飾的琉璃構件外,還有繁縟的佛像花雕和華麗的仿木斗拱,頂上部除了裝有巨大的八邊綠色桃形剎體外,還有結構複雜的相輪寶蓋。承天寺塔為西夏皇太后沒藏氏於天佑垂聖元年(宋皇祐二年,1050)建造為“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毅宗京祚建造,乞求“聖壽無疆、保宗延家”,故此“大崇精全,中立浮圖”,以金棺銀槨裝佛頂骨舍利埋於塔下。
妙通塔宋代金棺銀槨:
1998年6月,江蘇省漣水縣妙通2009年,地宮發現金棺銀槨打開銀槨,寶物琳琅滿目:一個刻有“證因大師所收舍利一瓶之內”字樣的青白瓷小瓶,另有棱形彩色玻璃瓶、金鳳釵、瑪瑙各一個,水晶三塊,24種40個版本的銅錢1400餘枚銀槨長約28厘米、寬約10厘米、高約13厘米的;金棺長17厘米、寬7厘米、高10厘米棺內有佛牙、舍利地宮發現的造塔碑記:“敕賜承天院造塔記皇宋治平四年,歲次丁未甲辰辛亥日,安葬祖師證因大師婁道者磚塔內:佛牙舍利,具錄宋朝宣賜,金字牌院額new等一奉兩朝,聖恩宣詔證因大師滲透內供養一奉太宗皇帝,淳化三年正月內宣賜:御製御書偈子一首,御製秘藏詮三十卷,御製逍遠詠一十一卷;次遇真宗皇帝,景德四年十一月內宣賜:御製御書偈子二首並在本院收管,永為紀錄” 。
福勝寺宋代金棺銀槨:
1988年5月,河南鄧州福勝寺塔發現地宮出土的金棺系金板製成,長19厘米,寬9~11厘米,高7~13厘米非主流女生英文網名,重620克金棺底板附近向外呈斜面,其上鏨有麻點紋組成的壺門十個,屋頂脊獸、瓦當俱全,有銘文金棺後部放置圓形銀盒,盒內有佛牙一枚,褐色石質,不規則橢圓形,高二厘米復有銀槨石函。
寶相寺宋代金棺銀槨:
1994年3月,山東寶相寺太子靈蹤塔發現宋代瘞藏佛牙舍利的金棺銀槨……需要說明的是,金棺銀槨並非儲殮佛舍利的專用品三國曹操死後,“眾官滲透殮金棺銀槨,星夜赴鄴郡”;唐玄奘寂滅,唐高宗為他安排了極其隆重的葬禮,用金棺銀槨藏舍利只是唐宋時期多以金棺銀槨儲存佛舍利已演變為一種習俗和固定法事。

解密棺槨

金棺銀槨金棺銀槨

解密1:啟請為什麼如此順利?
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沒遇上難解的“鎖”,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世界上至今為止唯一一枚佛指舍利,回想起當年的啟請過程,曾經主持法門寺考古的韓偉感慨萬千,當年的佛指舍利有絲綢包著,他用了兩小時才好不容易解開千年結,後來又碰上了千年鎖。過五關斬六將,韓偉用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讓佛指舍利重現人間。相比較而言,長乾寺地宮“佛頂真骨”的啟請就順利多了。“佛頂真骨”供奉在長方形的金棺銀槨內,雖然已經在地宮中沉睡了千年,但金棺銀槨看上去保存相當完好,依然金光燦燦,沒有出現鏽蝕。也許祖先們預料到佛頂真骨會盛世重光,所以,他們沒有“為難”文物專家。
整個啟請過程中稍微有點難度的就是須彌座的長方形金棺銀槨。這套金棺銀槨長和高約為15厘米,寬約六七厘米,槨蓋上有細密的花紋,前頭還垂下了兩重屋檐。槨身四周有持金剛杵的天王或力士站在門前,代表天龍八部,即佛祖的護衛;還有吹笛和排簫的天女天象,衣帶飄飄仿佛凌空飛行。須彌座是由佛座演變來的,這個銀槨的造型明顯寓意佛祖居住的宮殿。銀槨內是一個小一號的金棺,用金絲綑紮,防止棺蓋滑脫。現場,專家們用手輕輕“推”著捆綁的金絲,沒用幾分鐘,就解開了千年謎底,露出了裡面的佛頂真骨。
說起佛頂真骨的啟請,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說,這次啟請之所以用了不到半小時,就讓全球華人都瞻仰到了佛舍利和佛頂真骨,那是因為之前做了很多模擬試驗,最最重要的是,金棺銀槨沒有被鏽蝕,而且沒有設定特別難的人為障礙。“如果像七寶阿育王塔那樣,外面用絲綢包裹著,又打了一個結。你想想,這個結千年了,都凝結在一起了,一不小心就容易弄壞絲綢,就會給啟請增加很多難度。”
解密2:佛頂真骨到底有多大?
台灣星雲法師:佛祖在心,不要追問大小,佛祖釋迦牟尼荼毗後,阿難尊者得到的舍利,有八斛四斗,另一說一石六斗。從有關佛教典籍記載,以及流傳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來看,釋迦牟尼佛荼毗後所留舍利大致分為:一種是沒有燒盡的遺骨,如牙齒、指骨和頂骨等,另一種是《釋氏要覽》中記述的如無色珠般光瑩堅固的珠狀舍利子。此舍利子中,又有骨舍利、肉舍利等之說。佛牙佛指骨、佛頂骨舍利比較稀有,而後者“舍利子”居多。
佛頂骨,本來是指佛頂肉髻,是佛三十二相之一,“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佛涅槃後,特指頂骨舍利,“頂骨堅實,窮劫不壞”。按文獻記載,東晉法顯曾在那竭國醯羅城見過,說是佛頂骨黃白色,形如蜂巢;唐代玄奘也曾見過,稱佛頂骨黃白色,周長一尺二寸,發孔分明;七世紀中期,王玄策曾將佛頂骨舍利請回中國供奉。綜合文獻,其特徵是形如蜂窠、顏色黃白、發孔清晰。
佛頂真骨盛世重光。透過玻璃罩,佛頂真骨不規則,比雞蛋稍微小一些,黃白中隱約透著一點黑,中間還有非常清晰的發孔。盛世重光的時候,現場信徒長跪,雙手合十,感受佛光普照。一位專家說:“這塊佛頂真骨可能是記載的相對小的那一塊。”
很多人都問,這個佛頂真骨到底有多大?為什麼不規則?台灣星雲大師說:虛空無相,無所不相。不要去問,這到底是不是佛頂真骨?什麼形狀?多大?多小?多長?只要我們心中有佛祖,佛祖就在我們心裡。
為什麼佛頂骨會發黑?華國榮解釋說:供大家瞻仰的佛頂骨是能夠和文獻記載對應上的。“文獻記載就是黃白色的,你們仔細看,就是這樣的。”
解密3:長乾寺、大報恩寺同一個地宮?
專家:大報恩寺沿用了長乾寺的塔基,從2007年開始至今,中華門外長乾里的考古發掘已經有3年多了。昨天下午,華國榮透露,所有的考古發掘都將於今年底結束。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大報恩寺的考古發掘謎團全都破解了?雖然考古專家們已經發現了大報恩寺塔的塔基、香水河等,但是,至今為止,依然沒有找到大報恩寺塔的地宮在哪裡。
那么,大報恩寺地宮和長乾寺地宮是不是就是同一個呢?華國榮說,從目前的考古發掘情況來看,大報恩寺塔基沿用了長乾寺塔基是沒問題的,但是,大報恩寺有沒有再造地宮,那就很難說了。早在600年前,大報恩寺塔還有一個一米多高的台階,而在文革期間,這個台階已經被化為了塵土。會不會大報恩寺自己的地宮被毀壞了也很難說。“但是,沿用長乾寺地宮也是未嘗不可。”
解密4:感應舍利幾顆?
專家:是否是10顆要回去檢測,“感應舍利十顆”,這是石函、絲綢上都有明確記載的。方形銀函啟請時,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裝著舍利的琉璃淨瓶,啟請的時候,現場的專家不禁喊道:“這個慢一點!這個一定要慢一點!”因為這個琉璃淨瓶很薄。隨即,專家們把琉璃淨瓶放到了顯微鏡下,通過顯微鏡可以看到,裡面米粒大小的舍利子多數是乳白色,還有的是黃色,有一枚是黑色。
在隨後啟請的長方形金棺中,又露出了3個琉璃淨瓶,這些瓶子中也裝有舍利子。不過,棲霞寺藏經樓內供奉的是從方形金棺中啟請出來的琉璃淨瓶。
它們就是感應舍利嗎?這些感應舍利究竟一共有多少顆呢?曾經主持法門寺地宮考古發掘的專家韓偉向記者介紹說,感應舍利的來源很值得研究,很可能是梁武帝在大同四年供奉過的舍利,非常珍貴。當時,梁武帝把舍利子用水盛著放在碗裡,其他舍利都浮了上來,只有最小的一顆就是沉在碗底不動。梁武帝拜了又拜,一共拜了幾十拜,這顆舍利最終才浮出了水面。那么,昨天現場供奉的究竟是不是感應舍利呢?專家解釋說,這個還需要檢測。
韓偉介紹說,當時法門寺地宮出土佛指舍利,為了鑑別真偽,他用舌頭舔了一下。而這次,專家介紹說,需要用儀器探測一下,才能鑑定出來,哪個裡面是諸聖舍利,哪個裡面是感應舍利。而且,感應舍利是不是就10顆,也要回去做檢測以後才能得知。
解密5:舍利如何保護?
專家:要相信科學而不是眼睛,佛頂真骨供奉現場:看到佛頂真骨保存狀況較好。不過,這並不能讓文物保護工作者安心。在歷時千年的瘞埋中,因為鐵函進水,阿育王塔整個泡在水中,作為骨質文物佛頂真骨變化情況如何?它發黑的顏色是不是因為氧化反應?仍然有待於進一步的分析評估。
其中最讓人擔心的是水浸文物的保護問題,當初法門寺佛指骨舍利剛出土時,因為浸水而軟得像麵條,當時採取的辦法是將聖物泡在乙醚中長達1年零3個月,將舍利中的水分置換出來,乙醚具有高揮發性,通過創造合適的環境,使舍利快速完成脫水過程。20多年過去了,法門寺佛指舍利保存狀況仍然非常好。
主持法門寺考古工作的韓偉說:“在這方面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科學分析,現在高分子材料更多,長乾寺佛頂真骨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藏經樓內供奉了七寶阿育王塔。從鐵函中請出一年多,“塔王”看上去保養得很不錯。不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馬清林介紹,阿育王塔的保護是個難題。造塔時用檀香木製成塔身,接著將各種寶石嵌在塔身,最後將有孔洞的鎏金銀皮蒙在塔身上。阿育王塔乾燥後木胎縮水近10%,相當於“瘦身”後小了一號,那么它和銀皮就發生了錯位,寶石無法既嵌在木胎原位又從銀皮的孔洞中露出。如果找不出讓木胎“長大”的辦法,那么就需要“脫胎換骨”,用新的木材來替代。

供奉開啟活動

2010年6月11日,南京朝天宮正殿前,迎接七寶阿育王寶塔內的金棺銀槨迎請法會正式開始,法會儀式由南京市棲霞寺主持、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隆相法師主持,近兩百名佛教教徒在殿前為金棺銀槨念經誦禱。七寶阿育王寶塔內的金棺銀槨

2008年11月,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動在棲霞寺隆重舉行,佛頂骨舍利及感應舍利對環境要求相當高,所以舍利至大無形。監聽卡阿育王塔金棺銀槨露真容,世稱顯教大師,密躲千年的佛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迎來盛世重光。據典籍記載,世界現存唯一的佛頂真骨舍利千年後重現人間。根據史料記載,是北宋初年三大高僧之一。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發來賀電錶示,密躲千年的佛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迎來盛世重光。此前,佛頂骨等不同類型的遺骨,來自兩岸四地的高僧大德,四眾,預示著中國將太平盛世再興。
星雲法師也表示,迎請出的佛頂骨舍利淺褐色,考古職員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發掘時發現了宋代長乾寺地宮,溫度要控制在20攝氏度,同時要避免紫外線損害。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說,並發現了鐵函和碑刻。佛頂骨舍利將在棲霞寺法堂舉行為期1個月的供奉瞻禮活動,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抵汴京,留下了佛牙,佛指,以永久供奉佛頂骨舍利。上午9時許,施護是印度來華的譯經僧,考古專家在塔內發現了兩套金棺銀槨。據碑刻銘文記載,佛頂真骨舍利為北宋年間印度來華高僧施護所獻。
2010年6月10日,兩套金棺銀槨將裝在特製的密封箱裡被運往棲霞寺,途中將採取一級保衛措施,由全副武裝的武警押韻,30多公里路程估計需要1小時左右。國家文物局、國家宗教局都將派專家蒞臨現場。
舉辦盛大法事後,由高僧開啟,塔中供奉的佛頂真骨和感應舍利將被請出。請出的全過程,將分步驟進行拍照、記錄。同時,開啟環境嚴格按照朝天宮地庫的溫度濕度要求;待請出聖物後,隨即會移至特製的恆溫恆濕密封盒裡。
10日順利請出聖物後,11日棲霞寺將閉園1天,由多位國家級專家和高僧組成的專家組將進行考證、研究。12日舉行盛大供奉儀式,可能會對市民有限制開放,但聖物究竟在棲霞寺供奉多長時間,目前還沒有確切訊息。不過,兩套金棺銀槨有望於國慶節在提檔升級後的朝天宮修繕一新的大成殿對公眾展示。
2010年6月11日,南京朝天宮正殿前,迎接七寶阿育王寶塔內的金棺銀槨迎請法會正式開始,法會儀式由南京市棲霞寺主持、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隆相法師主持,近兩百名佛教教徒在殿前為金棺銀槨念經誦禱。
2010年6月12日清晨7點半鐘,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南京朝天宮正殿前,迎接七寶阿育王寶塔內的金棺銀槨迎請法會正式開始,法會儀式由南京市棲霞寺主持、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隆相法師主持,近兩百名佛教教徒在殿前為金棺銀槨念經誦禱。金棺銀槨八點整由朝天宮正殿出發前往棲霞寺進行開啟儀式,沿途六輛警

2010年6月12日上午,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動在棲霞寺隆重舉行,阿育王塔金棺銀槨露真容,密藏千年的佛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迎來“盛世重光”。2010年6月12日上午,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動在棲霞寺隆重舉行,阿育王塔金棺銀槨露真容,密藏千年的佛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迎來“盛世重光”。
車全程護送,寶物由隆相法師親自捧奉,四名隨從大師舉傘蓋護衛。
6月12日上午9時15分,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頂真骨”和“感應舍利”真容展現在世人面前。據台灣星雲法師介紹:這可能是世界唯一僅存的佛頂骨。6月12日是世界文化遺產日,此次開啟活動為世界文化遺產日獻上了一份來自中國的厚禮。
2010年6月12日上午,對佛教徒來說,並以金棺,供奉於兩個特製的7層楠木刻金蓮花須彌座上,2010年6月12日上午,為保護這一稀世珍寶,佛教至聖之物佛頂真骨即收躲於金棺銀槨內,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動在棲霞寺隆重舉行,南京將重建曾被稱為古代建築奇蹟的金陵大報恩寺塔,今天迎請的佛頂骨舍利與歷史典籍記載相符,供信眾瞻拜,南京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先容說,其盛世重光對於佛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佛頂骨舍利請出後,佛頂真骨在南京盛世重光,在國內外108位高僧大德見證下,收躲有佛頂骨舍利的金棺銀槨由南京博物館迎請至棲霞寺。在棲霞寺躲經樓法堂看到,其中佛頂骨舍利最為珍貴。
傳印法師表示,世稱佛真身舍利,佛頂骨舍利在全世界佛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12日上午8時,佛頂骨舍利至高無上,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動在棲霞寺隆重舉行,密躲千年的佛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迎來盛世重光。據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不會影響到金棺銀槨及佛頂骨舍利和感應舍利。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表示,佛頂骨舍利在南京重現人間,感應舍利和諸聖舍利,12日迎請現場的照明燈均經過特殊處理,建於北宋年間的長乾寺地宮瘞躲了佛頂骨舍利,濕度要保持在55%至60%,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等從一套金棺銀槨中恭請出佛頂骨舍利,阿育王塔金棺銀槨露真容,佛頂真骨舍利是佛教的無上寶物,各界嘉賓在棲霞寺毗盧寶殿內舉行了供奉法會。南京市市長季建業表示,阿育王塔從鐵函內請出,見舍利如見佛陀,銀槨,呈蜂窩狀。從另一套金棺銀槨中恭請出了十顆感應舍利以及諸聖舍利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