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

典籍

泛指古今圖書。漢荀悅《漢紀·成帝紀》:“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典籍》:“開元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此自漢以來,典籍之大數也。”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這個島呵,在典籍中無叢查考。”《尚書序》稱:"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後漢書•崔寔傳》說寔"少沈靜,好典籍"。顯然這兩處的"典籍",就是指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書籍之意思了。總而言之,典籍在今天的主要含義是歷史上重要的文獻名錄之總稱。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

基本信息

重要釋義

典籍在人們的使用過程當中,有不同的意義。

指古代的法典、圖籍等重要文獻

古書典籍古書典籍
孟子•告子下》說:"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漢代趙岐給這裡的"典籍"作註:"謂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實則就是關於先祖法度的文字記載

典籍 diǎnjí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指法典、圖籍等重要文獻,亦泛指古今圖書。

司晉之典籍。——《左傳·昭公十五年》
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泛指古今圖書

古書典籍古書典籍-收藏
漢荀悅《漢紀·成帝紀》:“光祿大夫 劉向 校中秘書,謁者 陳農 ,使使求遺書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典籍》:“ 開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此自漢以來,典籍之大數也。”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這個島呵,在典籍中無叢查考。”

尚書序》稱:"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後漢書崔寔傳》說寔"少沈靜,好典籍"。顯然這兩處的"典籍",就是指非常具有代表意義的書籍之意思了。

總而言之,典籍在今天的主要含義是歷史上重要的文獻名錄之總稱。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

中國道家典籍

道家在其發展當中,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典籍.

1.〈陸地仙經〉

《陸地仙經》

古書典籍古書典籍
清人馬齊所著,成書於雍正年間,其內容是對“百字導引法”的注釋。現在版本是以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所藏馬齊寫本為底本。據清末坊刊醫書《活命慈舟》抄本以及其他較早一引起的傳抄本來看,皆已對馬氏原著作了刪削。底本在《陸地仙經》文下附有馬齊生平100字,從筆體與內容判斷,乃係後人補寫,今一併收入(馬齊,《清史稿》有傳)。陸地仙經共百字二十句五言。此書介紹方法具有強健肢體、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作用。

2。《正統道藏》

古書典籍古書典籍
《正統道藏》所收經書,已重行分卷,原有短卷,則數卷並為一卷,故有數經(或 數篇、或數圖)同卷者。每函各為若干卷;其中以十卷居多,亦有少至三四卷,多至 十五卷者,洪字號甚至多達十七卷。

《正統道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
《正統道藏》收書的數量大,內容龐雜,遍涉道教的教義救理、戒律清規、符籙章奏、齋醮科儀、修煉攝養、靈圖象數、名山宮觀、神仙譜籍、道士傳記等方面。除道教經籍外,還收入一部分醫書藥方、諸子著作。包含不少中國古代宗教哲學、歷史、 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天文、地理等學科的重要史料。它與後來增補的《萬曆續 道藏》習慣上略稱《道藏》,是現存研究道教不可或缺的資料。

中國史書典籍

中國自古以來,留傳下來很多影響深遠的史書典籍。

1。《尚書》

典籍講學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最早時它被稱為《書》,到了漢代被叫做《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後,《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尚書》使用的語言、辭彙比較古老,因而較難讀懂。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

2。《資治通鑑》

典籍司馬光畫像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編年體通史。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十九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二百二十二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全書貫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

中國地學典籍

在地學方面,中國也出現了一些地學典籍,是人們研究地學的重要參考依據。

1。〈山海經〉

典籍典籍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

歷代對《山海經》的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著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從治卞入手治河,臨行,明帝贈送給他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以後《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明清時代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被貶時期,被說成“多雜以神怪”、“道里山川難考據”。至近代,顧頡剛作《五藏山經試探》,發表了許多極為精闢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其後,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此文的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山海經》的今傳本為18卷39篇,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共21000字,占全書的2/3。《海內經》、《海外經》8卷,4200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5卷,5300字。
《山海經》中最具有地理價值的部分《五藏山經》,是全書中最為平實雅正,從形式至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儘管也雜有神話,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地理書。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代《禹貢》豐富,其記載山嶽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長,相當《禹貢》導山部分的14倍。《禹貢》所記山嶽僅4列,而《山經》則發展成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與道里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連,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2。〈水經注〉

典籍典籍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中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水經注》全面系統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項中國之最。《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中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