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寔

崔寔

崔寔 - 簡介:(?~約170) 東漢後期政論家。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職,並曾參與撰述本朝史書《東觀漢記》。敢於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主張革新。提出國家制度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決不可“背急切而慕所聞”。著有《政論》5卷。全書已散佚,部分內容載於《後漢書·崔□傳》和《群書治要》。另著有《四民月令》,已佚,部分內容保存於《齊民要術》齊民要術一書內。

簡介

(?~約170) 東漢後期政論家。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職,並曾參與撰述本朝史書《東觀漢記》。敢於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主張革新。提出國家制度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決不可“背急切而慕所聞”。著有《政論》5卷。全書已散佚,部分內容載於《後漢書·崔□傳》和《群書治要》。另著有《四民月令》,已佚,部分內容保存於《齊民要術》齊民要術一書內。

觀點

崔寔在法制問題上,有以下主要觀點:①認為“刑罰者,治亂之藥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德”、 “刑”的用途,因時而異。當時是“承百王之敝,值厄運之會”的亂世,應當用重刑治理。他讚揚漢宣帝採取嚴刑峻法,使社會安定;批評漢元帝奉行儒術,“多行寬政”,成為西漢王朝“基禍之主”。②反對赦免。東漢時,特別是後期,統治者頻繁頒布赦令,赦免罪犯,以緩和階級矛盾。崔□對此作法極為反對,認為“赦以趣 □,□以趣赦”。頻繁赦免罪犯,不僅不能制止犯罪,反而使人 “輕為□非”, “犯惡尤多”。如此相互促使, “兩不得息”。主張不輕易頒布赦令,最好相隔十年以上,才大赦一次。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帶)人。約東漢永元
十五年(公元 103年)生;建寧三年(公元 170年)卒。農學

生平

崔寔出身於名門高第,世家地主家庭家庭。自其高祖崔朝起,幾代人中,曾有多
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職。祖父崔■,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與班固、傅毅
同時齊名。父親崔瑗,書法家,對天文曆法和京房易傳等術數也有所研究,與扶
風馬融、南陽張衡“特相友好”。做河內汲縣令7年,頗有政績;對農業生產較
為重視,一次曾“為人開稻田數百頃”。為人處世不隨流俗,愛交友,俸祿全都
花於招待賓客,因此,經濟拮据致使“家無擔石儲”。臨終時,他囑咐家人說:
“夫人稟天地之氣以生,及其終也歸精於天,還骨於地。何地不可臧(藏)形骸,
勿歸鄉里。”他的言行對崔寔有一定影響。
崔寔青年時代性格內向,愛讀書。成年後,在桓帝時曾兩次被朝廷召拜為議
郎。曾與邊韶、延篤等在東觀(皇家圖書館)著作,以及和諸儒博士一起雜定“五
經”。他還兩次出任為外官,先是為五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北部和達爾罕
茂明安聯合旗西部地區)太守。在任期間做了兩件好事:五原地方當時比較落後,
雖然該地土壤適宜種植麻等纖維作物,但民間卻不知紡織。老百姓冬天沒有衣服
穿就睡於草窩中,見地方官吏時則“衣草而出”。崔寔到五原後就“斥賣儲峙
(通痔,蓄積),得二十餘萬,詣雁門、廣武迎織師為作紡、績、織、紉、■■之
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若”。他做的另一件好事是在元嘉、延熹之際(公元151—
159年),匈奴、烏桓、鮮卑族連年侵擾雲中、朔方,崔寔整敕軍馬,嚴守邊防,
保證了一方的安定,使老百姓免遭燒殺擄掠,顛沛流離之苦。由於他在五原的政
績卓著,三四年後,又被推薦為帶有邊防重任的遼東太守。在赴任途中,其母病
故,“上疏求歸葬行喪”,獲準。以後,升為尚書,由於黨禍,不到一年便被免
歸。崔寔為官比較清廉,靈帝建寧三年病死時,《後漢書》說他“家徒四壁立,
無以殯斂”。最後還是由一些好友為他備辦的棺木葬具。
《後漢書·崔寔列傳》說:“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淪典籍,遂為儒家文
林。”崔寔是繼崔■之後崔氏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個,和稍晚的蔡邕齊名,
號稱崔蔡。他一生“所著碑、論、箴、銘、答、七言、祠文、表、記、書”各類
著作凡十類15篇,其中《政論》為代表作。《政論》全書的完成,大致在作遼東
太守之後,主要內容是“論當世便事數十條”,從嚴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
國六朝文》中所輯的《政論》佚文看,具體的內容有提倡節儉,禁止奢僭,反對
貪污壓榨,主張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養廉,以及實行徙民實邊來調整
人口與耕地的比例等。當世人對《政論》的評語是“指切時要,言辯而確”。仲
長統說:“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崔寔的另一名著是與農業生產有
關的《四民月令》,范曄《後漢書》傳中沒有提到過它的名稱。可能按當時人眼
光,它不屬“六藝”範圍,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從以上崔寔一生的言行來看,他
甘守清貧,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和關心人民的生活,在當時的世家地主和官員中是
不多見的。
崔寔的主要活動時期,幾乎和桓帝朝(公元147—167年)相始終。這時已是東
漢政治經濟的黑暗和破壞時期。地主階級經戰國、秦和西漢,發展到東漢進入了
一個新的階段,即出現了累世貴盛的世家地主。世家地主除擁有田園、苑囿外,
西漢時少見的塢壁、營塹也出現了,它們就成為世家地主的莊園形式。莊園內聚
族而居,宗族首腦、長者稱為“家長”,是莊園內統治的核心。莊園經濟的主要
特點為自給自足。如東漢初南陽樊宏家莊園的情況:“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
其營利產業,物無所棄。……乃開至廣田三百餘頃。其所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
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莊園經濟經過東漢近二百年的發展,到魏晉
南北朝時則達到高峰,形成了世家大族的統治。《四民月令》所反映的正是東漢
晚期一個擁有相當數量田產的世族地主莊園,一年十二個月的家庭事務的計畫安
排。所謂“四民”是指士、農、工、商,中國在春秋戰國時就出現“四民分業論”;
《漢書·食貨志》:“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
曰商。”關於“月令”這一名稱,除現存《禮記》中有一篇《月令》之外,還有
《逸周書》中的一篇《月令》。後者已佚。《禮記·月令》,有人說為戰國時作
品,有人認為是兩漢人雜湊撰集的一部儒家書。它記述每年夏曆十二個月的時令
及統治者該執行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法令、禁令等,並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
系統中。從《四民月令》現存部分材料看,輪廓與內容排列法大體上與《月令》
相似。
崔寔在《政論》中感慨地談到“上家”(富戶)有“鉅億之資”,“侔封君之
土”;而“下戶”(貧民)則“無所■足”;又說“農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
厚”,“一谷不登,則飢餒流死”;“國以民為根,民以谷為命,命盡則根拔,
根拔則本顛,此最國家之毒憂”。這些言論說明他具有濃重的農本思想。對農業
生產技術他也很關注,在《政論》中就對遼東使用不便的耕犁進行了評論,還介
紹了播種器具“三腳耬”:“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便焉。”
崔寔的父親崔瑗豪邁好客,不關心家庭生計,一切都由崔寔母親操持。崔寔年輕
時曾幫助母親料理過一些家務,在經營管理中,逐漸學得不少按照時令來安排耕
織操作時間的知識。崔瑗去世後,崔寔為表示“孝道“和持撐“望族”的架子,
不得不竭盡資產,大作排場,把喪葬辦得講究隆重。他把父親埋葬後,家庭經濟
更為窘迫,單靠耕織還不夠開銷,於是除了加強屯賤賣貴之外,還利用家中舊有
的釀造技術知識,經營釀造酒、醋、醬業,傳記中說他“以酤釀販鬻為業,時人
多譏之,■終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餘”。崔寔根據多年的親身體驗深刻認
識到:農業生產及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工商業經營,都必須考慮農作物的生長季
節性,加以合理的妥善安排才可獲得較多收益。因此他把前人和自己母子兩人所
積累的新舊經驗,加以總結,按月安排,寫成一本四時經營的“備忘錄”形式的
手冊,除供自己隨時參考外,可能還有傳給兒孫們照樣經營施行,以維持“望族”
生活的考慮。《四民月令》正月:“陳根可拔”下的本注說:“此周雒京師之法。
其冀州遠郡,各以其寒暑早晏,不拘於此也。”這一段話,顯然說明這本書是以
洛陽為地方背景的。當為崔寔中年家居洛陽時所寫。
四民月令》的主要內容按現存材料及其出現次序,大致包括:(1)祭祀、
家禮、教育以及維持改進家庭和社會上的新舊關係;(2)按照時令氣候,安排耕、
種、收穫糧食、油料、蔬菜;(3)養蠶、紡績、織染、漂練、裁製、浣洗、改制
等女紅;(4)食品加工及釀造;(5)修治住宅及農田水利工程;(6)收采野生植物,
主要是藥材,並配製法藥;(7)保存收藏家中大小各項用具;(8)糶糴;(9)其他
雜事,包括“保養衛生”等九個項目。這些內容,顯然不是一般小農經濟的規模,
而只能屬於一個擁有相當數量耕地的莊主式仕宦人家家庭。家主自己經營管理田
莊;役用大量勞動力“佃客”、“女紅”(指以績、織、染等為專職的女工)、
典饋”(專管釀造和飲食品)、“蠶妾”(專管養蠶)、“縫人”(專管縫拆洗)等
來從事農業與作坊式手工業生產,以及進行屯賤賣貴的商業利潤,以供一家人的
生活資料。按士、農、工、商“四民”來說,也就是以農業、小手工業收入為主,
商業收入為輔,來維持一個士大夫階級家庭的生活。所以,《四民月令》實為莊
園地主的經營手冊。但它每月的農業生產安排,如耕地、催芽、播種、分栽、耘
鋤、收穫、儲藏以及果樹林木的經營等,則確屬農業生產知識。
《四民月令》現存2371字中,真正與狹義農業操作有關的共522字,占總字
數的22%,再加上養蠶、紡績、織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釀造等項合計也不到40%。
其他如教育、處理社會關係、糶糴買賣、製藥、冠子、納婦和衛生等約占60%多。
全書按月安排計畫,其中起決定作用的仍是農業措施與農業操作,一切都是按耕、
桑等事項需要來籌劃的,與一般月令書專言時令者不同。因而歷來都把它視為農
書,而且是中國古農書中“農家月令書”這一系統最早的代表作。《四民月令》
作為農書的意義有下列幾點:一是自西漢《汜勝之書》到後魏《齊民要術》的出
現,中間相隔500多年。這期間,只有《四民月令》一部有關農業生產方面的書
籍,所反映的農業技術較之《汜勝之書》有很大進步,儘管有關操作技術記述很
簡略,而且散佚不全,不能完全憑藉它來追溯500多年間農業技術的發展過程,
但它終究還能提供一些線索。從其記述可以看出東漢時洛陽地區農業生產和農業
技術的發展狀況:農業生產占有優勢,蠶桑也很重要,畜牧業僅居於農業的從屬
地位,蔬菜以葷腥調味類較多。關於農業生產技術,“別稻”(即水稻移栽)和樹
木的壓條繁殖,《四民月令》是最早記載的。至於農業經營,除了反映自給自足
的封建經濟的基本方面外,還有利用價格的漲落,進行糧食、絲綿和絲織品以及
其他農副產品的買進賣出的商業活動。其次,《四民月令》的體裁,形式上雖與
《禮記·月令》大體相像,但內容有很大不同。《禮記·月令》是記述政府——
天子和百官每月所履行的禮儀職務,以及天子的起居、飲食、衣服、用具等,即
“紀十二月政之所行也”;而《四民月令》則是一部“農家歷”,記述的是一個
莊園地主一年十二個月應該進行的農事操作以及手工業和商業經營等事項。再就
是《禮記·月令》中有不少陰陽五行的裝點材料。陰陽家出現於戰國時期,其學
說到漢代發展為“讖緯”之學,東漢時很為流行。可是遍檢《四民月令》現存文
字,只有極少地方抄自《禮記·月令》,如陰陽“宜忌”等,絕大部分農業和手
工業操作都只以時令和物候為標準,看不出迷信禁忌的痕跡,而且各月的安排次
序上也比較細緻合理。可以說,《四民月令》是從重視“農時”這一傳統思想出
發,而借用《月令》體裁寫出的農書。它是農家月令書的創始者,以後像《四時
纂要》、《農桑衣食撮要》、《經世民事錄》、《農圃便覽》等都承襲了《四民
月令》的體裁,只是內容有發展而已。農家月令書是中國農書的一個特殊體裁,
也是一種值得推薦的農書體裁題材
《四民月令》和《汜勝之書》一樣主要靠《齊民要術》等書的引用而得以保
存下來部分材料。全書原來面貌如何,現在無從得知。自東漢晚期,經過三國、
兩晉、南北朝、隋到唐初,一直在流傳。《隋書·經籍志》和《舊唐書·經籍
志》、《新唐書·藝文志》都記載為《四人月令》1卷。這是由於唐代避太宗
“李世民”名諱,改寫“民”為“人”字的緣故。《太平御覽》“圖書綱目”中
記載為崔寔《四民月令》,可見此書在宋初還流傳。大概到南、北宋之際,或元
代才遺失,所以《宋史·藝文志》中沒有收錄。清代先後有三個輯本,乾隆時,
任兆麟、王謨先後作了兩個輯本,質量都不高。嘉慶中,以擅長輯佚著稱的嚴可
均,根據任、王的輯佚本,蒐集整理,輯成了《四民月令》1卷,作為《全後漢
文》卷四十七,和卷四十六輯得的《政論》佚文,都收錄在他的《全上古三代秦
漢三國六朝文》中。近代人唐鴻學認為三個輯本以《嚴本》較好,但仍有的地方
把注文和正文弄顛倒,並有錯引的文句等。於是,他又以隋代人寫的《玉燭寶典》
為主,《嚴本》為輔,編成一個新的輯本。1962年,西北農學院石聲漢教授又在
前人基礎上作了《四民月令校注》,並對《四民月令》一書的流傳、體裁和農學
意義等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文獻
原始文獻
【1】(漢)崔寔撰、石聲漢校註:四民月令校注,農業出版社,1965。
研究文獻文獻
【2】 梁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農業出版社,1989。【3】 王毓瑚:
中國農學書錄,農業出版社,1964。
(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