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槨

棺槨

棺槨,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通常在葬禮中使用。裝著死屍的棺材稱為靈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製造,最常見的以木製造。亦有以銅、石等製造的棺材。穆斯林埋葬死者不用棺材、以色列的猶太人除了國葬或軍葬外埋葬死者都不用棺材,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除小部分外埋葬死者不用棺材。

基本信息

解釋

 棺槨 棺槨
詞語:棺槨

讀音: guānguǒ

1、釋義: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棺材和套棺(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隸釋·漢楚相孫叔敖碑》:“病甚臨卒,將無棺郭。”

蘇軾 《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棺槨十襲閟精圜,神光晝夜發層巔。”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一套棺槨重約一萬斤,要耗費成千上萬的人工才能造成。”

2、泛指棺材。棺槨則顯示死者的地位。

示例:明 徐霖 《繡襦記·詭代僦居》:“[醜]媽媽忽得暴疾,如今將垂死已。[旦]呀,怎么好!他衣衾棺槨何曾備!”《花月痕》第四三回:“ 贊甫 、 雨農 領著 穆升 ,照料衣衾棺槨,用的棺就是停放樓下那一口。” 陶鈍 《第三件棉襖》:“為了制辦衣衾棺槨,發喪出殯,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錢。”

形成

 棺槨 棺槨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級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現於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於氏族中之頭領。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槨制度化,規定: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

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準厚四寸,無槨。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時也有逾制者。

《禮記.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詳孔穎達疏。

《通典.禮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綠,用雜金錯;大夫里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大夫里棺用玄綠,用牛骨鐟;士不綠。”又“大唐制:諸彝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鏤彩畫,施戶牖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寶珠玉。”

意義

為什麼安葬要用槨?好的槨可以更好地保存屍體以及隨葬物品。從周朝開始,槨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死後用幾層槨來安葬,是由主人生前的身份和地位決定的,決不能夠隨便僭越。

《荀子·禮論》稱:“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除士的槨數量不同之外,其他等級的槨的使用數量是相同的。這說明當時的確是以身份來定槨數量的。

馬王堆二號長沙象鼻嘴的長沙恭王吳或靖王吳著墓,長沙陡壁山靖王王后曹(女巽)墓、北京大葆台一號燕王墓等,都是3層套棺。

太山龍泉寺所取棺槨為石、木、銅、銀四槨和一金棺,其身份是相當高的。不過,由於墓葬制的發展,棺槨制從西漢中期以後漸漸退出歷史舞台,槨的用法在西漢以後的朝代已經不受等級限制了。

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相關知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