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J2M是日本第一種發動機功率達到盟軍先進戰鬥機標準的戰鬥機。1944年首次被美軍飛行員發現,盟國給該機的識別編號是“Jack”。有小部分J2M在菲律賓前線參加戰鬥,大部分都在本土和B-29作戰。

概要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單發單座截擊機,A6M"零"式戰鬥機的設計師崛越二郎設計的“零”式後繼機。原型機於1942年試飛,但在速度、爬升率、穩定性方面存在問題。在日本海軍的支持下,1943年J2M3改進的J2M2主要問題已經克服。

簡介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由於美國日本重要戰略目標的轟炸,尤其是對飛機製造業飛機發動機製造業的轟炸,使配用發動機的生產受到影響,J2M的生產一直十分緩慢,至戰爭末期只生產了476架。J2M是日本第一種發動機功率達到盟軍先進戰鬥機標準的戰鬥機。1944年首次被美軍飛行員發現,盟國給該機的識別編號是“Jack”。有小部分J2M在菲律賓前線參加戰鬥,大部分都在本土和B-29作戰。由於數量少,參戰時間又太遲,發揮的作用有限,尤其是美軍的P-51為B-29護航後,J2M的作用更無法發揮。

按美國的標準,J2M尺寸小、重量輕,但對燃料和飛行員進行的裝甲保護和強大的火力配備十分突出。不過,該機已經喪失了前輩“零”式戰鬥機的敏捷性了。J2M是全金屬結構,只有操縱面是布蒙皮;起落架(包括後輪)可收放;由於裝大功率發動機,機鼻龐大,和美軍P-47“雷電”相似;為了在高空攻擊B-29時仍然具有機動性,發動機加裝了渦輪增壓器;後期的型號的座艙蓋還改為“水滴型”。
雷電尺寸小,重量輕,但對燃料和飛行員進行的裝甲保護,和強大的火力配備十分突出,是一種具有重型裝甲的岸基截擊機,1943年才服役,大部分在本土負擔攔截B29的任務,只有少量部署到了南洋。

雷電的俯衝速度很快,當時美軍的P38P40等戰機雖然格鬥能力遠不如日軍0戰,但美軍也找到了一種有效的克制戰術對付0戰,0戰的水平速度與爬升速度都很高,但就是俯衝速度不行,美軍利用0戰這個特點,採取了俯衝攻擊打了就跑的戰術,這樣雖然不能對0戰構成很大的威脅,但0戰卻也無法再威脅P38與P40了,更重要的是0戰的護航作用被這個戰術完全抵消了,日軍轟炸機躲不開P38與P40等戰鬥機的俯衝攻擊,而0戰又無法制止美軍戰鬥機對日軍轟炸機的攻擊,所以日軍轟炸機部隊遭到嚴重損失。

研製過程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雷電”式戰鬥機(盟軍稱“Jack”),是日本海軍拋開單一艦載機形式,改為面向以陸基為主的“甲類”和“乙類”戰鬥機開發的重要型號之一。其中甲類的代表作是“月光”式夜間戰鬥機(13試陸戰,J1N1),而乙類代表作,就是本文要介紹的“雷電”(14試局戰,J2M1),它是一種專門設計的要地防空截擊機。

早在1938年,日本海軍就制定了研製這類機種的計畫,對其中乙類戰鬥機的戰術技術要求是:有較高的平飛速度和爬升率,採用重火力配備。它們的作戰目標是從高空侵入的敵大型遠程轟炸機,而對於以往比較追求的續航能力、機動性、著陸(著艦)速度及視界等要求已下降為次要指標。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三菱飛機廠受命研製“雷電”,主任設計師依然是研製過96式和‘零”式艦載戰鬥機的高手。――崛約二郎。為此,日本海軍特地從國外引進了少量亨克爾He112戰鬥機以作為參考,但後來認為這類機型還不成熟,所以沒有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13 試-號”(即後來的“火星”)風冷發動機
發動機的選擇:“雷電”從設計開發到投產服役,其間很不順利,首先是缺少一種合適的發動機與之匹配;其次,機體振動問題長時間得不到徹底解決。當時日本根本拿不出能夠保證在高空仍有足夠輸出功率的小直徑航空發動機,儘管愛知飛機廠已仿製出德國的戴姆勒DB601型液冷發動機(日本改稱下13試示號),但海軍以“不習慣使用液冷發動機”為理由而未予採納(液冷發動機的正面投影直徑小,但對維護性的要求高於風冷發動機)。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三菱公司為轟炸機而開發的“13試-號”(即後來的“火星”)風冷發動機。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雷電”戰鬥機後來渴望採用的“譽”式發動機,在那時連影子都還沒有。由於“譽”式發動機研製拖後,“雷電”只能為轟炸機而開發的“13試-號”(即後來的“火星”)風冷發動機 由於“13試-號”發動機是為轟炸機而配套設計的,所以對戰鬥機而言直徑偏大,這顯然不利於戰鬥機的修形和減阻。崛越二郎費盡心機想出一個辦法:將發動機的驅動軸向前延長0.5米,騰出使機頭直徑得以向前逐漸收攏的空間,於是前機身達到了符合紡錘流線型要求的曲線設計,滿足了減阻需要。而由此產生的氣缸冷卻不足的向題,則通過在螺鏇槳後方加裝一台發動機直接驅動的強制冷卻風扇解決。“雷電”於是形成了我們所著到的“短玉米棒”形外觀特徵,它與同期日本陸軍開發的戈44“鍾馗”戰鬥機相比(同為“局戰”),構想似乎更加獨到一些。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雷電”局地戰鬥機的座艙布局非常合理,各種儀表一目了然
但是,這種設計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意想不到的缺陷――驅動軸的延長帶來了徑向諧振的加劇,這種振動恰好與發動機本身的振動共同構成了複雜的共振。眾所周知,機械的共振往往是有害的,其發散性加強的後果就是使驅動軸斷裂!在找到解決方案之前,這個問題實足讓崛越二郎傷透了腦筋,最終他採取了在驅動軸中間加裝軸承的辦法,初步減輕了惱人的諧振,但這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功率損失。

困擾“雷電”的其他因素還有,電驅動收放式起落架的支撐結構強度不足,著陸時容易受衝擊而發生變形、甚至折斷--這是因為日本戰時資源嚴重匱乏,鋼材質量下降造成的(類似問題還發生在“紫電”系列和陸軍的四式戰鬥機“夜風”上)。另外,起落架電動收放機構也故障頻頻,使得機輪不上不下…。粗大的發動機和延長的機首也使飛行員向前和向下視界變得很差,在降落過程中不利影響更大。雖然以上問題在大比例木模評審期間已經被軍方覺察,但迫於戰爭形勢壓力,最後還是通過了驗收。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由於發動機選型的問題,導致整個機體成“短玉米棒”的外觀特徵
試製與改進:“雷電”在試製時,太平洋戰爭已經打響,由於“零”式戰鬥機的生產和改進被擺在優先位置,所以三菱飛機廠放慢“雷電”的研製進程,待原型機裝配出來已是1942年的2月。此時,距提出乙類戰鬥機構想己經過去4年。

原型機“14試局戰”(J2M1)使用l台“火星”13型發動機,配備3葉式螺鏇槳,由於發動機馬力不足,最大速度僅為556公里/小時。該機試飛於1942年3月20日(比“紫電”早9個月),後因為後起落架支柱被壓彎,導致升降舵卡死,起飛後不久便機毀人亡。

為了加大動力,隨後出現了改裝“火星”23型發動機的“雷電”11型,它增加了噴水加力裝置。另外,還改裝了4葉式螺鏇槳和較突出的座艙蓋,油箱包了防彈橡皮套,襟翼也加大以增加升力,使著陸仰角變小,變相改善了視界不佳的缺點。

如前所述,振動一直是雷電的痼疾和研發中的主要障礙,在試飛後一年內又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增加槳葉的剛度和加裝了發動機軸的配重,但直到最後定型還是沒有徹底解決。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雷電”11 型改裝了4葉式螺鏇槳和較突出的座艙蓋
1943年9月,就在“雷電”剛剛進人批量生產之際,試飛單位又送來一長串改進要求,軍方反映也日趨強烈。問題主要集中在座艙視界問題上,它造成起飛和著落時的操縱困難,新手很難掌握;同時還提出,增加飛機續航能力的要求。這種情況令三菱廠左右為難而騎虎難下,有人建議終止生產,推翻原方案重新設計,也有人反駁:一種設計“先進”的飛機,如果讓飛行技術不高的飛行員來駕駛,肯定效果不好(但此時日本海軍飛行員減員嚴重二,素質正在快速下滑)。以上爭論在三菱廠內部造成很大混亂,一度使生產陷入停頓,後來由日本軍部出面調解,並在工廠與海軍之間達成在列裝後再逐步改進的妥協協定,“雷電“才開始投產。

客觀上講,“雷電”在性能方面還是有其鮮明特點的。如該機從跑道上鬆開剎車啟動,直至爬升到6,000米高度,僅需5分38秒一一這樣快的爬升率至少在日本戰鬥機中還是出類拔萃的,另外,它的水平加速性能和俯衝加速性能也很出色,特別是當它在機炮開火時,機體仍可保持良好的穩定性,為準確射擊提供了必要條件。在空戰中,其橫滾機動性極佳,至少優於零式戰機和美國海軍的F6F“潑婦”。因此,在服役後,有關穩(定)操(縱)兩方面,海軍飛行員從未提出過改進的要求,這在日本飛機的研製中極為少見。戰後擔任日本航空自衛隊幕僚的高岡迪一就認為:“雷電”是他所駕駛過的戰鬥機中,飛行品質最好的。

對比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而雷電的俯衝速度很快完全可以捉住俯衝中的P38與P40這類戰機,雖然雷電的格鬥能力不如0戰,但比P38這類飛機還是要強,P38與P40這類飛機遇到雷電那就打不贏也逃不掉,下場很慘,日軍陸軍也有一種叫鍾馗的戰鬥機,也是專能克制P38與P40

雷電的產量很小,只有938架,參戰時間也晚,但對美軍飛行員則留下了深刻印象,雷電在南洋投入使用初期,捕獲迫降過多架美軍的P38與P40,但隨著美軍P51野馬的投入,雷電就失去了優勢,不過戰後美軍飛行員最喜歡的日軍戰鬥機還是有雷電,因為雷電對他們的印象很深,美國有很多雷電迷

雷電截擊機的優點就是速度快,裝甲厚,火力強大,戰爭末期主要用於攔截B29,雷電由於具有重型裝甲,所以與陸軍的3式飛燕戰機一樣,都可以使用撞擊戰術擊落B29,不過雷電的產量並不大,主要是日軍沒有多少飛行員願意駕駛雷電,他們認為雷電視界小,而且駕駛艙里環境太差,又吵又熱,雷電初期只生產了400多架就停產了,戰爭末期因日軍缺乏高空截擊機戰鬥機,為應對B29的威脅又恢復了生產,不過後期生產的雷電大部分並沒能在戰爭結束前完成訓練投入本土防空戰

結構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飛機資料(局地戰鬥機雷電21型[J2M3])
翼面積:20.00m2
自重:2.490kg
最大重量:3.440kg
最大航速:610km/h(高度6,000m)
續航距離:約1.900km
上升限度:11.000m
螺鏇槳:4葉定速變矩螺鏇槳
發動機:標稱1575馬力三菱[火星]23型複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1
乘員:1名
武裝:20mm機槍×4航空炸彈60kg×2
總生產數:938架

主要型號
14試局地戰鬥機(J2M1):原型機型,安裝[火星]13型(最大功率1430馬力)發動機
14試局地戰鬥機改(J2M2):原型機型,安裝[火星]改101型(後來的23型)發動機
11型(J2M2):最早的生產型,安裝[火星]23甲型(標稱1575馬力)發動機
21型(J2M3):武裝強化型,武器為20mm機炮×4,防彈設備也進行了強化
21甲型(J2M3A):進一步強化火力安裝99式二號四型20mm機炮,強化了炸彈承載能力
23型(J2M7):21型機體裝[火星]26型(標稱1510馬力)發動機
23甲型(J2M7A):機體與21甲型相同安裝[火星]26型發動機
31型(J2M6):修改風擋與部分機體改善飛行員視野,機體進行強化。武器與21型相同
31甲型(J2M6A):31型同樣的機體與座艙風擋,武器與21型相同
工廠稱呼;32型(J2M4):安裝具有增壓渦輪的[火星]23丙型發動機的試驗機
33型(J2M5):安裝[火星]26甲型(標稱1510馬力)發動機機。高空性能強化33甲型(J2M5A):安裝與33型相同的發動機。武器與21甲型相同。

評價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在“雷電”約500架的總產量中,有470架是在三菱工廠中製造的,其中11型155架,21型313架。從1944年夏天開始,因為三菱的鈴鹿工場準備疏散,“雷電”21轉至高座工廣日本建鐵等廠家生產,但實際產量很小。
1943年12月,第一支“雷電”部隊在橫須賀成立。1944年9月,馬里亞納海戰是“雷電”最早出戰的一次,但由於指揮失誤,裝備該機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雷電”真正有所建樹,還是在本土防空作戰中,從厚木基地起飛的“雷電”,多次成功欄截空襲關東地區的B-29,為能夠對“超級空中堡壘”構成威脅的極少幾種日本戰機之一。另外,也有幾次空戰作戰對象是美國的艦載戰鬥機,據統計,“雷電”的空戰損失與美機的損失基本持平――這在當時己實屬不易,在日本飛行員當中,那些駕駛技術嫻熟的老飛行員比較欣賞“雷電”特別是其良好的爬昇平和加速性,博得了他們的青睞。臨近戰爭結束,日本海軍還想擴大“雷電”生產規模,但製造工廠已被炸得不二成樣子。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被美(上)、英(下)繳獲的“雷電”正在測試飛行中
二戰後,美、英均繳獲了部分“雷電”11和21型,並運回國內進行飛行測試,其中美軍在使用美標航空燃油的情況下,證明上述兩種型號分別可以達到655公里/小時和671公里/小時的最大平飛速度(5,300米高度),爬升率分別為l,400米/分鐘和1,474米/分鐘,實用升限在11,400米和11,800米之間,航程為l,813公里和2,090公里,這些性能數據說明“雷電”還是比較優秀機型。美軍試飛員還認為其座艙儀表布局合理,令人一目了然,單就飛行品質而言,可以和P-51“野馬”相提並論,但空戰中飛行員視野明顯不及採用氣飽座艙的後者。

生產廠家簡介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從新日本教科書事件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背後資助“日本重新修訂歷史教科書委員會”的正是那些一次又一次在侵略戰爭中大發橫財的日本財團企業。戰前,正是這些財團和企業與政府勾結,積極推動日本對外進行侵略戰爭,並為戰爭輸血打氣,反過來又通過戰爭牟取舉額暴利。在二次大戰期間,這些財團和企業有的大量生產坦克大炮軍艦等軍火,有的為日本侵略戰爭提供後勤,籌措資金,有的提供輿論上的支持,大肆資助右翼團體,為侵略戰爭打氣,更有甚者視國際公約如無物,直接參與毒氣和化學武器的生產。真可以說的上是無惡不作,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但是戰後,因為冷戰的需要,美國需要利用日本作為對抗蘇聯的最前線,所以極力為日本開脫責任,這些犯下戰爭罪行的大財團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或是只受到象徵性懲罰。韓戰開始後,美國不但幫助日本恢復經濟,廢除一些懲罰性的限制,更利用日本為後勤基地,為美軍生產武器彈藥等軍用裝備(史稱“特需景氣”),令日本的財團迅速恢復元氣,並進行了一系列重組。直到今天,這些道貌岸然的財團和企業仍然悄悄資助日本的右翼團體和組織,積極抹殺一切和侵略有關的歷史。作為受日本法西斯傷害最深的中國,我們有必要真實的反映歷史,給全世界受到日本法西斯傷害的人們討回一個公道。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月光”式夜間戰鬥機J1N1
三菱財團是戰前控制日本的四大財團之一,其前身是土佐藩的九十九商會,由岩崎彌太郎擔任管理,1871年明治政府頒布廢藩制縣的詔書,廢止藩營、大力鼓勵民營。善於勾結政府官僚的岩崎彌太郎乘機得到了3艘藩屬的蒸汽船使用權,開始經營大阪-東京、神戶-高知的海上運輸業。次年,彌太郎將商會轉為個人經營,1873年又更名為“三菱商會”,並宣布原商會的財產及11艘船都由他個人買下。三菱公司正式誕生。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我國台灣,三菱利用其與明治政府的關係,承包了軍事運輸,免費獲得了13艘1000噸級的蒸汽船,價值近390萬日元(當時一個三菱普通職員的月薪只有5日元)。侵占我台灣以後三菱壟斷了日本-台灣的航線,業務和利潤迅速翻番。1875年明治政府又將日本國郵便蒸汽船公司的所有船舶和倉庫轉交給了三菱,政府每年提供35萬日元的助成金。1877年日本國內爆發西南戰爭,三菱又獲得利用壟斷軍事運輸的機會大發橫財,一躍而成為“海上霸主”,並逐步將事業範圍擴大到匯兌業、海上保險業和倉儲業等相關領域。

1885年,三菱與共同運輸公司合併,成立日本郵船公司,並掌握了控制權。此後三菱開始由“海上三菱”向“陸上三菱”的戰略轉移:以礦業為基石(收購高島煤礦、新入煤礦、鯰川煤礦),隨後利用礦業所得,以50年分期付款方式購買了國有長崎造船廠,當時的船舶製造業就是機械科技的大匯總,三菱籍此涉足機械製造業。後來內燃機製造和電機業都相繼脫離造船業,而形成了三菱重工。金融上,收購兩家國立銀行,成立了三菱銀行;此外,三菱還陸續開創了商業(三菱商事)、鐵路業(投資日本鐵道、山陽鐵道、九州鐵道)、造紙業(三菱造紙)、化工業(三菱化成)和啤酒業(麒麟啤酒)。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
1893年,三菱正式改組為三菱股份公司,一個包括海運、金融、保險、煤礦、商業、造船、化學、紡織和食品等領域的巨大財閥誕生了。

三菱從成立之初就有著濃厚的官商勾結的色彩,其發展壯大更是和與日本政府的對外侵略密不可分。因此無論是二戰期間還是二戰後,都不遺餘力地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

二戰期間三菱財團積極地配合日本政府,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以投資的名義將黑手伸向山東省大汶口新泰名煤礦招遠金礦,山西省的太原煤礦。在河北省開闢糧食和棉花供應基地,除了供侵華日軍使用外,還通過上海和青島將大量掠奪來的糧食、礦產、原材料等物資運回日本。其旗下的三菱重工更加是生產和製造了包括飛機、坦克、軍艦在內的大量武器,被稱之為殺人工廠

生產飛機包括:A5M九六式艦戰(990架)、A6M零戰(包括其各改進型在內共生產10938架)、A7M烈風(8架)、B1M3一三式艦攻(440架)、B2M1八九式艦攻(204架)、B5M1九七二號艦攻(155架)、C1M1一〇式艦上偵察機(159架)、C5M1九八式陸上偵察機(50架)、F1M零式水上觀察機(528架)、G1M1九三式陸攻(11架)、G3M九六式陸攻(1048架)、G4M一式陸攻(2416架)、J2M3雷電基地戰鬥機(938架)、J8M1秋水噴氣式截擊機(2架)、K3M九〇式艦上訓練機(624架)、K7M十一式訓練機(2架)、2MB1八七式輕爆(48架)、2MR8九二式偵察機(210架)、KI1九三式重爆(118架)、KI2九三式雙發輕爆(174架)、KI15九七式司令部偵察機(437架)、KI20九二式重爆(6架)、KI21九七式重爆(2054架)、KI30九七式輕爆(704架)、KI46百式司令部偵察機(1742架)、KI51九九式襲擊機(1472架)、KI57百式運輸機(507架)、KI67四式重爆“飛龍”(606架)

生產軍艦包括:

日本三菱J2M3戰鬥機隼鷹號

航空母艦:大鷹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驤號。

戰列艦:日向號、武藏號、霧島號(戰巡)。

巡洋艦:矢矧號、多摩號、木曾號、名取號、川內號古鷹號、青葉號、羽黒號、鳥海號、三隅號、利根號、築摩號、那珂號、香取號、鹿島號、香椎號。

驅逐艦:白雪號、山風號、浜風號、沢風號、矢風號、羽風號、秋風號、夕風號、神風號、朝風號、照月號、涼月號、新月號、若月號、霜月號。

潛艇:波102號波103號、波105號、波109號、波111號、呂34號、呂35號、呂36號、呂37號、呂38號、呂40號、呂41號、呂43號、呂45號、呂46號、呂48號、呂51號、呂52號、呂53號、呂54號、呂55號、呂56號、呂57號、呂58號、呂59號、呂60號、呂61號、呂62號、呂63號、呂64號、呂65號、呂66號、呂67號、呂68號、伊16號、伊19號、伊20號、伊25號、伊28號、伊33號、伊35號、伊61號、伊62號、伊67號、伊69號、伊72號、伊75號、伊178號、伊362號、伊364號、伊366號、伊367號、伊370號、伊371號。

另外還有海防艦(800-900噸級)41艘;掃雷艦2艘;布雷艦7艘;運輸艦17艘;特種艦隻7艘。

生產坦克及裝甲車輛包括:一式中型坦克(587輛)、二式炮戰車(30輛)、九七式中型坦克(1450輛)、九五式輕坦克(共生產2375輛,三菱生產了約1180輛,其餘由神戶制鋼和新瀉鐵工所等工廠生產)、四式150MM自行火炮(25輛)、四式中型坦克(2-6輛)、五式中型坦克(原型車一輛)。

二戰時期的經典武器

二戰時期的經典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