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M1891莫辛-納甘步槍(俄文Мосин-Наган,英文Mosin-Nagant),在俄國被稱為“VintovkaMosina”(莫辛步槍),是在俄國政府委託下在1880年代後期至1890年代早期研製的步槍,並由俄國軍隊在1891年正式採用,定型為1891型3線口徑步槍。

研製歷史

M1891步槍在招標過程中出現了爭議,有兩個設計能夠進入官方評審的最後階段,一個是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SergeiIvanovichMosin)的樣槍,另一個是比利時艾米爾·納甘李昂·納甘兩兄弟(EmilNagant和LeonNagant)設計的樣槍。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出生於1849年5月5日,12歲時進入一家軍事學院並在那裡參了軍,在1867年他進入莫斯科Alexandrovskoye軍事中學(AlexandrovskoyeMilitaryHighSchool),在1870年離開軍事中學時,他為了能夠調去炮兵部門而轉入開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學院(MikhailovskoyeArtilleryAcademy)。他在1875年畢業後被調到圖拉兵工廠。莫辛當上武器設計師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莫辛-納甘步槍算是他的第二個設計,雖然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並沒有完全採用他的設計。莫辛是在1883年開始設計連發步槍的設計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別提供了幾種內置彈倉供彈的步槍設計給負責招標的委員會,最初的設計是10.6mm口徑。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沒有受到俄羅斯軍隊的重視。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在1886年法國採用8mm口徑M1886勒貝爾步槍後(這是第一種採用無煙火藥的小口徑槍彈的軍用武器),此舉在世界各國引起了一場使用無煙發射藥小口徑槍彈(相對之前的彈藥)的輕武器軍備變革,在1887年至1889年間,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軍隊都採用了類似的武器,俄國政府也決定採用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代替現役的伯丹步槍(類似於英國馬蒂尼-享利步槍的黑火藥槍彈單發後裝槍)。為此俄羅斯政府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從現有的毛瑟勒貝爾李-梅特福曼利夏施密特-魯賓克拉格-約根森等設計中進行選擇。莫辛也接受委託設計了一種5發單排彈倉的7.62mm口徑步槍參與招標。根據古老的俄羅斯度量衡稱為3線口徑【註:liniya,英文為line,舊俄羅斯度量衡,1線等於0.1英寸或2.54mm,因此,3線等於7.62mm或.30英寸】。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李昂·納甘則向俄羅斯軍隊提交了一種3.5線口徑(8.89mm)步槍和500發槍彈進行測試。

所有參與投標的武器都在1890年至1891年間由俄羅斯軍隊進行測試,俄羅斯軍隊偏愛納甘的設計。原本對納甘的設計有利,但出於俄羅斯國家尊嚴的考慮,政府對莫辛的步槍很感興趣。由於政府和軍隊的意見分岐,互不相讓,最後委員會用了折衷的方法:把這兩種設計合併在一種步槍上,結果是把納甘兄弟設計的供彈系統裝在莫辛設計的步槍上,因此這種步槍系統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而參與競爭的雙方都獲得補償:納甘兄弟得到酬金(後來納甘兄弟設計的M1895手槍也被俄羅斯軍隊採用),而莫辛則晉升成上校並被任命為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主管,繼續改進和生產這種步槍,莫辛上校於1902年2月8日去世,安葬在圖拉。在1960年,蘇聯設立了一個S.I.莫辛特別獎,獎勵各個防務企業系統內的專家。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被採用時俄國的輕武器企業還沒有做好生產準備,所以第一批M1891莫辛-納甘步槍是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外國的承包商再一次被用來生產這種步槍,當時俄國非常缺乏步槍,所以與兩家美國公司簽訂生產契約,但這批步槍由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而沒有交給後來的蘇維埃政權,在美國用於訓練和民間銷售。

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哥薩克步槍,步兵步槍就是標準型長步槍,後兩種是配發給騎兵部隊使用的騎槍(卡賓槍)。

改進型號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蘇聯時期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進,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開始著手改進M1891步槍。1930年莫辛-納甘步槍進行了最大的一次改進被命名為M1891/30式步槍,由圖拉和伊熱夫斯克生產,M1891/30步槍與M1891龍騎兵步槍的長度相同,因此比M1891步槍短。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採用M1891步槍的剖面呈六角形的機匣,這是因為原有的M1891步槍的備件(槍管、機匣、槍托等)非常多,直到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全部採用剖面呈圓形的機匣。在其他方面M1891/30步槍與M1891步槍基本相同。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Mosin-NagantModel1891/30)於1930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38年為騎兵部隊改進了38式步騎槍。M1938卡賓槍是M1891/30步槍的一種縮短型。1941和1943年又進一步改進為41/43式步騎槍。到了1943年,蘇聯步兵的主要武器是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使用機械瞄準具時的有效戰鬥距離為400米,使用瞄準鏡時可達800米。

狙擊型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俄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狙擊的運用方面並沒有很好的表現,在蘇聯建國後,紅軍似乎對狙擊也並不怎麼熱衷,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機械化方面發展。這個情形一直持續到1939年底的蘇芬冬季戰後才改變:進攻的紅軍遇上了芬蘭軍中擔任狙擊手的職業獵人,死傷慘重,經過血的教訓後才開始重視狙擊。

在二次大戰期間,他們也仿效芬蘭的策略,徵募各地的職業獵人做為狙擊手的骨幹,使用加上瞄準鏡的莫辛納甘M91-30步槍做為狙擊槍之用,並且首倡兩人或三人的狙擊組,跟德軍的狙擊手分庭抗禮,毫不遜色。不過這種高段的狙擊手,只占少數,大部份蘇軍中的狙擊手跟其他士兵一樣只受過很短的訓練,充其量不過是射擊較佳的步兵罷了。

最初,莫辛納甘91-30型狙擊步槍採納的是四倍率PT型瞄準具(同DIII型、VP型一樣都由A.ASmirsky設計),但鑒於它的種種缺陷,1931年蘇聯推出了它的改良型VP型瞄準具。但蘇方在屈光學技術上的欠缺,新型號仍不是一種理想的瞄準具。由於被六顆螺釘牢牢地固定在機匣蓋的後方,裝彈十分不便。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1936至1937年,VP型被PE型瞄準具取代。該型瞄準具重0.62公斤,裝在可靠的Seso支架的一側。PE對提高命中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用它可對1,400米距離上的目標進行射擊。一旦瞄準具在行動中受損,可依靠瞄準導軌進行射擊。

莫辛納甘M91-30狙擊步槍的設計缺陷在於:重量大。瞄準鏡的倍數小:只有3.5倍,只適合進行600米內的狙殺。加上因為瞄準具重疊地安裝在機匣蓋的後方,擋住了彈夾插口,狙擊步槍不能裝入普通的五發彈夾,只能一次裝一發子彈。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戰鬥效率。

二戰末期,蘇軍進攻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時,日軍有不少機槍手和步兵死在蘇軍狙擊手的莫辛納甘M91-30狙擊步槍下。越戰時,有不少侵越美軍也被手持莫辛納甘狙擊步槍的越軍狙擊手擊斃。

莫辛納甘M91-30狙擊槍一直沿用到60年代,也出現在韓戰越戰的戰場上。不過由於蘇聯的戰術思想一直把狙擊手當成直屬於連排的支援火力,並且不是很注重長距離狙擊,因此他們在1963年開始改用半自動的SVD(SnayperskayaVinyovkaDragunov)。

莫辛-納甘步槍主要型號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M1891步兵步槍:生產年份1891-1928,全槍長1306mm,帶刺刀全長1738mm,空槍重4.22kg,槍管長80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哥薩克步槍:生產年份1893-1917,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891龍騎兵步槍:生產年份1910-1932,全槍長1234mm,空槍重3.9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615m/s
M1907卡賓槍:生產年份1910-1917,全槍長1015mm,空槍重3.3kg,槍管長508mm,槍口初速560m/s
M1891/30步槍I型:生產年份1927-1932,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891/30步槍II型:生產年份1933-1944,全槍長1234mm,帶刺刀全長1666mm,空槍重3.8kg,槍管長730mm,槍口初速860m/s
M1938卡賓槍:生產年份1938-1944,全槍長1020mm,空槍重3.45kg,槍管長510mm,槍口初速820m/s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M1944卡賓槍:生產年份1943-1948,全槍長1020mm,帶刺刀全長1327mm,空槍重3.9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M91/59卡賓槍:生產年份1959,全槍長1010mm,空槍重3.8kg,槍管長517mm,槍口初速820m/s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0年投產的M1891/30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由直形改成向下彎曲的形狀,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機匣外形改成了圓形,使安裝瞄具座更加結實。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電影《兵臨城下》中主角瓦西里使用的就是“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

退役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步兵武器的不斷發展,莫辛-納甘步槍開始顯得過時,蘇聯最終決定用使用中間威力型槍彈的SKS半自動步槍代替莫辛-納甘步槍。大概在1948年左右,莫辛-納甘步槍在前蘇聯停產,後來機器設備被賣到波蘭。

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作為俄國軍隊和蘇聯紅軍的制式武器,服役期長達60年,並被中國芬蘭匈牙利波蘭朝鮮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該槍在二十世紀幾乎每一場戰爭中都能看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南戰爭阿富汗格瑞那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莫辛-納甘”步槍生產數量超過1700萬支。

蘇聯政府曾先後向中國援助過莫辛-納甘步槍。例如在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中國就訂購了5萬支步槍,裝備國民黨軍隊。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韓戰爆發後,緊急向蘇聯簽訂了購買36個步兵師輕武器的協定,其中就包括大量的M1891/30步槍。國內兵工廠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此時蘇軍正撤裝莫辛-納甘步槍,於是將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賣給中國,在中國定型為1953式步騎槍。

雖然在其他國家,這種過時的步槍也逐步被AK步槍所代替,但直到今天,莫辛-納甘步槍仍然可在民間收藏領域或狩獵用途方面見到蹤影。因為這種槍相對便宜,而所配用的槍彈也很便宜很容易搞到,相比之下,其他同時代武器所配用的彈藥早已經不是制式彈藥(如.30-06或7.92mm毛瑟彈等),因此產量低價格也昂貴。

結構特點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是最早的無煙發射藥軍用步槍之一,莫辛-納甘系列步槍與毛瑟步槍系列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這相對於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蘇/俄軍隊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惡劣的戰爭時期包需提高武器產量以滿足前線需要,而大量補充的戰鬥人員往往訓練時間不足。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式供彈的手動步槍,是俄羅斯軍隊採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步槍。它採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彈倉容彈量5發,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由於是單排設計而沒有抱彈口,因此彈倉口部有一個隔斷面器,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在早期的槍型中,這個裝置也兼具拋殼挺的作用,但自M1891/30型開始,以後的槍型都增加了一個獨立的拋殼挺。槍膛內有4條右旋轉膛線。當槍機閉鎖時,迴轉式槍機前面的兩個閉鎖凸筍呈水平狀態。步槍是擊針式擊發,擊針在打開槍機的過程中進入待髮狀態。手動保險裝置是在槍機尾部凸出的一個“小帽”,向後拉時會鎖住擊針,而向前推時會解脫保險狀態,操作時不太方便而且費力。水平伸出的拉機柄力臂較短,因此操作時需要花較大的力氣,而且比起下彎式拉機柄在攜行方面時較不方便,而下彎式拉機柄只有狙擊型才有。從步槍上分解出槍機時不需要專門工具,只要拉開槍機,然後扣下板機就能取出槍機。在沒有工具的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其他幾個主要部件。早期的棱形刺刀的截面為矩形,後改為一字螺絲起子形,並在分解步槍時充當分解工具。早期的刺刀是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後期為不可卸的摺疊式,而且刺刀座兼作準星座。槍托通常用樺木

彈藥

蘇聯莫辛-納甘步槍蘇聯莫辛-納甘步槍
與M1891步槍一起還有一種新的小口徑槍彈被採用(確實是那個年代裡的小口徑槍彈),直到今天,7.62×54mmR槍彈在俄國軍隊服役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該槍彈採用突底緣錐形彈殼,突底緣彈殼的設計在19世紀未也已經開始顯得開始過時了,但卻適合基礎較低的俄羅斯輕武器工業,因為突底緣彈殼對彈膛尺寸的要求相對寬鬆一點,這樣在機器加工時允許有較大的生產公差,既節省了工時又節約了錢。M1891式槍彈的彈頭是重210格令、銅鎳合金被甲、鉛芯的鈍圓頭形彈頭,在德國採用了尖頭彈後,俄羅斯也開始研製尖頭彈,經過廣泛測試後,在1908年採用了一種重148格令、銅鎳被甲的鉛芯尖頭彈(戰爭時期採用覆銅鋼被甲)。在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制式步槍先後採用了中間威力型槍彈和5.45mm小口徑步槍彈,但直到現在M1908式槍彈系列仍然被用作機槍和狙擊步槍的彈藥。

使用該槍的狙擊手

--西蒙?海亞 【芬蘭】
西蒙.海亞1939年~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他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就用芬蘭版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射殺了542名蘇軍,一舉成為世界上殺人最多的狙擊手。西蒙?海亞帶領他的狙擊小組,身著白色偽裝服,穿梭於大雪封山的荒郊野外,隱蔽在叢林深處,不斷射殺行進中的蘇軍士兵,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由於當時的蘇聯紅軍士兵身穿棕褐色制服,這樣,在白色的雪地中辛苦跋涉的他們成了西蒙?海亞最明顯的目標。正是由於西蒙?海亞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蘇軍士兵都驚恐地稱他為"白色死神"。據說西蒙?海亞還是一位不用瞄準鏡的"神人"!更令人吃驚的是他那張神奇的臉--這張臉在1940年3月6日與蘇軍戰鬥中同樣被一名狙擊手用達姆彈所擊中,但是他竟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並成功地退出了戰鬥,可以說是一個奇蹟。西蒙?海亞於2002年去世,享年92歲,他也是世界著名狙擊手中活得歲數最大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