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虎自行火炮

突擊虎自行火炮

突擊虎自行火炮的設計思想源自於1942年秋史達林格勒的殘酷巷戰。它的作用類似於在巷戰中的由工兵,步兵混編的強擊群,巷戰利器,一下乾倒一棟樓應該沒問題。

簡介

叫它強擊虎或者突擊虎,是因為它的作用類似於在巷戰中的由工兵,步兵混編的強擊群,巷戰利器,一下乾倒一棟樓應該沒問題。曾經在德國境內發射的一發火箭彈,偶然命中了一個美軍M4坦克停放場,強大的衝擊波掀翻了三輛坦克,使之暫時喪失了行動能力。簡介

怪獸武器“突擊虎”式自行火炮的設計思想源自於1942年秋史達林格勒的殘酷巷戰。蘇軍利用斷壁殘垣的地利給予德軍重大殺傷,而普通火力很難有效殺傷其中的目標。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

傷結構複雜建築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並未製造出來。1944年8月12日,“突擊虎”式自行火炮被運輸到波蘭參加鎮壓華沙起義的行動,這是它第一次在戰場上亮相。“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有報告稱其一發火箭彈徹底擊毀了美軍3輛M4“謝爾曼”式坦克!“突擊虎”重達65噸,裝備一門380mm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傷結構複雜建築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並未製造出來。

輔助武器是1挺7.92毫米機槍。其正面裝甲厚度達150毫米,但其他部位裝甲較薄,成為“魚腩”部位。1944年8月12日,“突擊虎”式自行火炮被運輸到波蘭參加鎮壓華沙起義的行動,這是它第一次在戰場上亮相。雖然威力強大,但出現時間過晚已無法影響戰爭歷程,在整個二戰中一共生產了18輛。現今尚存2輛完整的“突擊虎”,它們分別在德國的車輛與工藝博物館和俄羅斯的庫賓卡戰車博物館。

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突擊虎”共製成了18輛。它以返修後送的“虎”式重型坦克為底盤,戰鬥全重65噸,乘員5人。它的最大特徵是裝備一門380mmStuMRW61L/5.4臼炮,身管長度僅為5.4倍口徑,這種“矮腳虎”的尊容,在世界自行火炮中是十分罕見的。更絕的是,它的炮管有兩層,可以更換燒蝕重的內層炮管。這是由於迫擊炮的膛壓較低才能行得通的。彈藥基數為14發,彈種為榴彈/火箭彈,炮彈的重量達324千克,補充彈藥是要利用車體後部的吊架,也算是一絕。

1944年8月12日,“突擊虎”式自行火炮被運輸到波蘭參加鎮壓華沙起義的行動,這是它第一次在戰場上亮相。“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有報告稱其一發火箭彈徹底擊毀了美軍3輛謝爾曼式坦克!“突擊虎”重達65噸,裝備一門380mmStuMRW61L/5.4臼炮。“突擊虎”式自行火炮雖然威力強大,但出現時間過晚已無法影響戰爭歷程,在整個二戰中一共生產了18輛。

研發歷史

“突擊虎”的設計源自1943年8月5日由希特勒本人提出的“562號設備-自行突擊臼炮606/4”,武裝一早即選定為海軍用380毫米反潛臼炮(火箭助推)。古德里安為慎重起見而建議先試製一輛樣車供可行性評定,希特勒口頭上同意但仍內定月產量為10輛。

1943年10月20日,在阿萊斯操練場公開了一輛以虎I坦克底盤為基礎的380毫米自行臼炮鐵制模型。希特勒看後還算滿意,經仔細盤算,於1944年4月19日命令立即準備12套裝有火炮的上部戰鬥室,一旦有虎I式返廠修理即著手改裝。工廠拚命趕工還是只造出7門火炮,進度一拖再拖到9月15日才勉強完成1號車,爾後以每天1輛的速度終於在9月21日提交了7輛完成品。希特勒迫切希望它能夠馬上出戰,為此特批每月供應300枚炮彈。

1號車為試驗型,其戰鬥室系臨時用鑄鐵(軟鋼)製作。它在東線完成初步實戰實驗後即被運往阿爾凱特公司換裝由基爾希曼沙市的布蘭登堡布爾基鋼鐵廠提供的正規裝甲鋼封閉式戰鬥室,前部裝甲厚達150毫米。但由於必需的改裝設施均毀於盟軍轟炸,工人們半機械半手工花了整3天才完成。

本來這種磨洋工的進度已使“元首”失去信心,可整個工程卻因一個小插曲而時來運轉:1944年9月23日,一名狂熱分子、高級技工哈內向上級報告,他領導的工作小組以最快速度超標完成10輛突擊臼炮的改裝工作。也許是7月20日爆炸事件的後遺症發作,希特勒突然興奮起來,為向哈內小組表示感謝——更為了向陸軍部門強調這種超級火炮的存在意義,最高統帥部命令利用因回廠修理而解體的虎I坦克底盤大批量生產突擊炮。但由於戰鬥室的嚴重缺乏,阿爾凱特公司在1944年內一共只趕出18輛整車。

自1945年1月5日開始,工廠給所有380毫米突擊臼炮都換裝了較輕的炮架和虎I坦克後期型底盤的部件,其原因在於車重過大(65噸)必須用直徑800毫米的鋼製負重輪(內藏緩衝橡膠層)來支撐。這種臼實際上是5.4倍口徑61型380毫米火箭發射裝置,可以將350千克重的4581型高性能火箭助推榴彈(R-Sprgr.4581)打出6000米遠,發射尾焰通過導管向前方排出。在戰鬥室前部的球形槍座內亦備有1挺MG34機槍供近身防禦。截止到1945年2月共有16輛380毫米突擊臼炮配屬到戰鬥部隊,首戰即參加鎮壓1944年夏末的華沙猶太人起義,而在德國本土防禦作戰中也只發揮了有限作用。其廠方名稱為VK4501(H)阿爾凱特改裝型(武器局流水號No.G369)。

性能參數

自重:65000kg
全長:6.28m
車高:2.85m(無起重機)3.45m(有起重機)
車寬:3.57m
武器:380mmStuMRW61L/5.4臼炮1門7.92MG34機槍
主炮口徑:380毫米(14發/門)
車體裝甲:25~150毫米
發動機:MaybachHL230P45/12缸/700馬力
路上最大時速:36公里/小時
越野最大時速:12公里/小時
路上最大行程:100公里
越野最大行程:60公里
乘員:5人

自行火炮

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自身能夠運動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進出陣地快,多數有裝甲防護,戰場生存力強,有些還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於不間斷地實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裝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戰鬥協同更加緊密。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統、底盤部分和裝甲車體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種分類外,還可按行動裝置的結構形式分為履帶式、輪胎式和半履帶式;按裝甲防護分為全裝甲式(封閉式)、半裝甲式(半封閉式)和敞開式。全裝甲式車體通常是密閉的,具有對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護能力。

第一門自行火炮由法國於1917年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圖)(現代德國陸軍使用的M109G美制自行榴彈炮—)

世界上第一門具有裝甲防護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國人製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在機動性、防護性上都較差。德國認為,只有使這些火炮跑得和敵坦克一樣快,才能有效地與坦克相對抗。另外,由於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徑較小,火力較弱,也需要有一種能夠伴隨坦克行進,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並有一定防護性能的火炮。1939年9月,納粹德國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當時性能比較優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國柏林的阿爾凱特公司把這種炮安裝在T─1型坦克盤上,設計製造了一個背面敞開的箱形裝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轉,但火炮可左右側轉15度。阿爾凱特公司於1939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實戰使用效果良好。後來,德國又發展了T─III、“斐迪南”、“黑獵豹”等火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由於自行反坦克炮多用於伴隨坦克進攻和作戰,所以又稱“強擊炮”。繼德國之後,蘇、英、美等國也研製發展了與德國相似的強擊粉。

由於現代自行火炮具有機動性和防護性好、裝有自動裝彈機、射速快等特點,所以在許多已開發國家軍隊里,它有逐漸取代牽引式火炮的趨勢。

二戰時期的經典武器

二戰時期的經典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