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

張君秋

張君秋(1920年10月23日,農曆庚申年九月初三日一1997年5月27日,農曆丁丑年四月廿一日)出生於北京,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張派創始人,原名滕家鳴,字玉隱,祖籍江蘇丹徒。 他自幼家貧,父滕聯芳,隨母張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後經李多奎介紹,14歲拜李凌楓為師,專攻青衣。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張君秋張君秋

張君秋(1920-1997)別名:家鴻,民族:漢。自幼從師李凌楓學戲,後又拜尚小雲梅蘭芳為師。他學習前人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吸收諸派之長,融匯貫通,終於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京劇張派的創始人。張君秋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亞萍、李炳淑、楊春霞、楊淑蕊、王婉華、雷英、張靜琳、王蓉蓉、趙秀君等。

他的唱腔,兼容梅、尚、程、荀之腔,結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潤、高中低音運用自如的優越條件,另闢蹊徑。經過他的潤色修飾,其唱腔有一種剛健清新的美感,形成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西廂記》中飾崔鶯鶯、《望江亭》中飾譚記兒、《趙氏孤兒》中飾莊姬、《狀元媒》中飾柴郡主、《秦香蓮》中飾秦香蓮,這些角色的唱腔,均成為張派的藝術精品。

藝術歷程

張君秋張君秋
14歲拜李凌楓為師,專攻青衣。

1935年,與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戲院首次登台,以優越的嗓音條件和嫻熟的演唱技巧贏得了觀眾的好評,以一出《女起解》唱紅。

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推選“四大童伶”,張君秋與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選中(後世稱“四小名旦”)。報界評價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婉轉多音,似程;做工,穩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嬌、媚、脆、水”,甜潤清新,高低隨意,舒展自如,梅派的華麗,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藝術風格之中。後拜王瑤卿為師,並得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閻嵐秋、朱桂芳等指導。早期演出劇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戲。

1942年自組謙和社挑班。張君秋常與合作的演員有孟小冬、王又宸、譚富英、馬連良。

1947年與馬連良、俞振飛在香港演出數年。

1951年返京,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組成北京京劇團,曾合作演出了《龍鳳呈祥》、《秦香蓮》、《趙氏孤兒》、《狀元媒》、《望江亭》、《西廂記》等。

1956年張君秋的北京市京劇三團和馬連良京劇團及譚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劇二團合併,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北京京劇團。

文革中,張君秋備受迫害。文革後復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劇教學方面,廣收海內外弟子。

1986年,應天津市政府領導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後接受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委託,擔任《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的藝術總顧問,到他逝世為止,共完成京劇音配像120部,為京劇藝術的留傳做出了巨大貢獻

1997年5月27日,京劇大師張君秋逝世。

藝術特點

張君秋張君秋
張君秋麗質天成,扮戲有雍容華貴之氣,嗓音清脆嘹亮,飽滿圓潤。在演唱上吸取了梅蘭芳的“甜”,程硯秋的“婉”,尚小雲的“堅”,荀慧生的“綿”,合四大家之長而一,形成了張君秋所獨具的剛健委婉、俏麗清新的演唱風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唱法上靈活多變;一是創製新強。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調節氣息的方法控制聲音的變化,高、低、輕、重,各類聲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華麗與端莊,在典雅中見深沉,所謂涵腔唱法。無論在唱法上、創新腔上,他都遵循著從人物出發,為抒發角色感情的需要這一原則。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說楊衙內又來攪亂,卻原來竟是個翩翩的少年。”他在聲音的控制上,鏇律的變化上,都是緊緊地為表達譚記兒此此時此刻心情—驚喜交加以及對白士中的愛慕之情這一內容的。因此,張君秋的演唱又具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特點。是“四小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成就最顯著者。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當及曲藝、歌曲的菁華,在梅派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張派”。

代表劇目

有《四郎探母》、《龍鳳呈祥》、《紅鬃烈馬》、《打漁殺家》、《審頭刺湯》、《四進士》、《三娘教子》、《蘇武牧羊》、《春秋配》、《詩文會》、《狀元媒》、《金山寺·斷橋·雷峰塔》、《劉蘭芝》、《望江亭》、《西廂記》、《秦香蓮》、《趙氏孤兒》、《楚宮恨》、《彩樓記》、《憐香伴》、《珍妃》、《秋瑾》、《蘆盪火種》等。有《張君秋戲劇散論》行世。

社會評價

張君秋麗質天成,扮戲有雍容華貴之氣,嗓音清脆嘹亮,飽滿圓潤。在演唱上吸取了梅蘭芳的“甜”,程硯秋的“婉”,尚小雲的“堅”,荀慧生的“綿”,合四大家之長而一,形成了張君秋所獨具的剛健委婉、俏麗清新的演唱風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唱法上靈活多變;一是創製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調節氣息的方法控制聲音的變化,高、低、輕、重,各類聲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華麗與端莊,在典雅中見深沉,所謂涵腔唱法。無論在唱法上、創新腔上,他都遵循著從人物出發,為抒發角色感情的需要這一原則。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說楊衙內又來攪亂,卻原來竟是個翩翩的少年。”他在聲音的控制上,鏇律的變化上,都是緊緊地為表達譚記兒此時此刻心情——驚喜交加以及對白中的愛慕之情這一內容的。因此,張君秋的演唱又具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特點。是“四小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成就最顯著者。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當及曲藝、歌曲的菁華,在梅派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張派”。

活動年表

1938年,農曆戊寅年:時慧寶末次赴滬演出
1940年1月22日,農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
1941年,農曆辛巳年:張君秋組謙和社
1942年,農曆壬午年:時慧寶加入謙和社
1945年10月,農曆乙酉年:馬連良1945年赴滬演出
1946年3月30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為北京伊斯蘭教工業學校等籌款義演
1947年4月26日,農曆丁亥年三月初六日:1947年4月26日北平市立劇院演出
1950年7月,農曆庚寅年:楊寶森赴香港演出
1951年9月,農曆辛卯年:中南實驗京劇團成立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1956年9月1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四天
1957年1月2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劇團合團紀念演出舉行
1958年2月,農曆丁酉年:戲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躍進中戲曲界如何創作更多的新劇目
1959年2月13日,農曆己亥年正月初六日:中和戲院1959年2月13日演出
1960年3月,農曆庚子年:北京京劇團1960年赴廣州演出
1961年2月13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劇團舉行春節聯歡晚會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1963年,農曆癸卯年,秋:京劇影片《秦香蓮》開拍
1964年7月9日,農曆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劇團觀摩寧夏京劇團《杜鵑山》座談會舉行
1966年6月4日,農曆丙午年四月十六日:馬連良最後一次演出
1980年,農曆庚申年:武漢江夏劇院落成
1984年12月20日,農曆甲子年閏十月廿八日,上午:紀念喜(富)連成科班創立八十周年大會舉辦
1989年10月12日,農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1989年12月,農曆己巳年:美華藝術協會授予張君秋、顧正秋“終身藝術成就獎”
1990年1月2日,農曆己巳年十二月初六日,傍晚:張君秋與顧正秋四十七年後師徒重逢
1990年8月9日,農曆庚午年六月十九日:張君秋1990年赴滬舉行專場義演

中國戲曲名家(一)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湧現出的各派藝術家很多很多,了解他們的生平,了解其代表作,更好的了解中國各類戲曲風格。

京劇四小名旦

四小名旦,指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張君秋四位京劇旦角演員。
姓名生卒簡介
李世芳1921年1947年祖籍山西太谷,生於內蒙古包頭。唱做俱佳,有“小梅蘭芳”之稱。
毛世來1921年—1994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掖縣。深得“花旦大王”筱翠花的真傳。
張君秋1920年1997年祖籍江蘇,生於北京。博採眾長,創立了“張派”藝術。
宋德珠1918年1984年原名宋寶祿,號穎之,祖籍天津。工刀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見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