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1920~  )

張君秋(1920~)

正文

張君秋(1920~)京劇演員,工青衣。原名滕家鳴。祖籍江蘇丹徒。母張秀琴河北梆子青衣演員。幼年家貧,常隨母至今呼和浩特張家口等地客串演出,在母親的薰陶下,立志學藝。曾從王瑤卿學京劇青衣。15歲時在北京演出初露頭角。繼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先後與雷喜福王又宸孟小冬譚富英馬連良等同台演出,聲譽漸起。在此期間,曾得尚小雲梅蘭芳的教益,並廣泛向閻嵐秋(九陣風)、馮子和張彩林朱桂芳姜玉佩鄭傳鑒朱傳茗等請教,藝事愈進,戲路愈寬。1942年組謙和社,自挑頭牌。又得程硯秋指點,受王瑤卿、程硯秋影響,開始青衣唱腔的創新嘗試。1944年,謙和社改組為秋社。1948年,同馬連良俞振飛至香港演出。1951年回廣州,後至武漢,參加中南區聯誼京劇團。1952年在北京組成北京市京劇三團,任團長。1956年,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同年,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組成北京京劇團,任副團長。1963年,赴香港澳門演出。1979年入中國戲曲學院。
張君秋扮相雍容華貴,嗓音寬亮甜潤。早年刻苦自勵,銳意進取,廣擷博採,融會貫通,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劇本、音樂、表演及舞台美術等方面的革新,他演出經過整理的《起解、會審》、《憐香伴》、《彩樓記》、《春秋配》、《祭江》、《祭塔》、《銀屏公主》、《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等傳統劇目,思想性、藝術性均有提高。他主演的《望江亭》、《詩文會》、《西廂記》、《秋瑾》、《秦香蓮》《趙氏孤兒》等新編劇目,也以藝術精湛而受到觀眾的讚賞。他善於在京劇旦腳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吸收其他行當及曲藝、歌曲的唱腔,創製出大量新腔。他的演唱,充分發揮了嗓音“嬌、媚、脆、水”的優異天賦,同時悉心揣摩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各派旦腳演唱藝術的風采而加以融化。他的發音,強調全身的鬆弛,保持共鳴位置的準確和運氣的暢通,因而音域十分寬廣。行腔講究輕重、快慢、繁簡的對比,並善於在胡琴伴奏的配合下,巧妙地蓄氣、緩氣、偷氣,因而他的演唱音色絢麗,感情豐富,舒展自如,形成了華麗柔美、剛健清新的獨特風格。表演身段端莊含蓄,自然率真。在化妝、服飾等方面,講求色調同人物身份、處境的協調。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成功地塑造了譚記兒、崔鶯鶯、秦香蓮等聰明秀麗、勇於同舊勢力抗爭的古代婦女形象。他還參加過《海棠峪》、《紅色娘子軍》、《平原游擊隊》、《紅燈照》等戲的音樂設計,發揮了創造唱腔的藝術才能。他主演的《打漁殺家》、《玉堂春》、《美龍鎮》、《望江亭》、《秦香蓮》等劇已先後攝製成舞台藝術影片。著有《張君秋戲劇散論》。李炳淑楊春霞王婉華楊淑蕊蔡英蓮等在演唱上都深受他的影響。
張君秋於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