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喜全

金喜全

金喜全,男,回族,河北人,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工小生,文武雙全。第五屆CCTV全國青京賽金獎(小生組第一名)得主。第四屆青研班學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的妻子熊明霞也是京劇演員,同在上京工作,梨園伉儷。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金喜全劇照 金喜全劇照

1991年考入河北省藝術學校(中專),1998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在校期間深得茹紹荃、蕭潤德、張春孝、畢高修等名家親授。2002年畢業進入上海京劇院工作,現為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工小生,葉派傳人,葉少蘭少將的入室弟子。2004-2007就讀於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

代表作品

有《八大錘》、《雅觀樓》、《戰濮陽》、《群英會》、《白門樓》、《轅門射戟》、《飛虎山》、《打侄上墳》等眾多傳統劇目。他功底紮實、文武兼備、扮相俊秀、颱風儒雅。

金喜全 金喜全

成就榮譽

金喜全熊明霞夫婦 金喜全熊明霞夫婦

全國京劇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全國京劇青年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2005年獲CCTV第五屆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小生組金獎(榜首)及“觀眾最喜歡的演員”獎。

活躍在當今京劇舞台的同學有:劉魁魁、王立波、楊淼、焦敬閣、李艷艷、潘月嬌、秦浩、章嵩、張馨月等。

活動年表

2003年1月2日,農曆壬午年十一月三十日:2003年慶元旦迎新春赴港預演暨中國武旦群英會第二天演出

慶元旦迎新春赴港預演暨中國武旦群英會演出在逸夫舞台舉行,第二天由史敏、許錦根、王小磚、金喜全、何澍、侯丹梅、李靜文演出全本《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2003年2月3日,農曆癸未年正月初三日:上海逸夫舞台2003年2月3日演出

本日逸夫舞台由上海京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夫婦同台 夫婦同台

《四郎探母》(杜鎮傑,魏海敏,孫正陽,金喜全)2003年9月13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十七日:2003年“菊壇新蕾”展示演出第二場

上海京劇院“菊壇新蕾”折子戲專場演出在逸夫舞台舉行。顧典劇、金喜全、劉少軍演出《殺四門》、《小宴》、《上天台》等經典傳統折子戲。

2003年11月30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初七日,13時30分:“菊壇群星薈萃——趙群展演月”第四場

本日逸夫舞台舉行“菊壇群星薈萃——趙群展演月”。

演出劇目

《西廂記》(趙群,金喜全,胡璇,劉佳)

2004年1月22日,農曆甲申年正月初一日,13時30分:“海峽兩岸、京劇名家、歡聚逸夫、共度新春”大型演出活動第一場

上海京劇院和逸夫舞台聯手打造“海峽兩岸、京劇名家、歡聚逸夫、共度新春”大型演出活動第一場。

演出劇目

《龍鳳呈祥》(全本)(傅希如,范永亮,許錦根,徐孟珂,王佩瑜,蕭潤年,王小磚,安平,李國靜,劉大可,楊鴻康,金喜全)

2004年1月23日,農曆甲申年正月初二日,13時30分:“海峽兩岸、京劇名家、歡聚逸夫、共度新春”大型演出活動第二場

上海京劇院和逸夫舞台聯手打造“海峽兩岸、京劇名家、歡聚逸夫、共度新春”大型演出活動第二場。

演出劇目

京劇《四郎探母》(全本)(張克(特邀),魏海敏(特邀),李國靜,王小磚,許錦根,金喜全,趙歡,蕭潤年,奚培民)

2004年1月24日,農曆甲申年正月初三日,13時30分:“海峽兩岸、京劇名家、歡聚逸夫、共度新春”大型演出活動第三場

上海京劇院和逸夫舞台聯手打造“海峽兩岸、京劇名家、歡聚逸夫、共度新春”大型演出活動第三場。

演出劇目

《雅觀樓》(金喜全,陳宇)

《洪羊洞》(張克(特邀),高明博,朱忠勇,蕭潤年,盛燮昌)

表演時劇照[2] 表演時劇照[2]

《玉堂春》(魏海敏(特邀),蔡正仁(特邀),何澍,楊鴻康,奚培民)

2004年6月11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廿四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慶典第二天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在經過裝修停業兩個月後,在10天演出8部經典名劇,2場折子戲專場,1場武戲專場和1場京昆合演專場,慶祝天蟾逸夫舞台開台十周年。第二天為“國韻精華”折子戲專場中,有金喜全的《雅觀樓》,王佩瑜的《擊鼓罵曹》,董圓圓、葉少蘭、馬長禮、黃世驤的《三堂會審》。

2004年6月13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廿六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慶典第四天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在經過裝修停業兩個月後,在10天演出8部經典名劇,2場折子戲專場,1場武戲專場和1場京昆合演專場,慶祝天蟾逸夫舞台開台十周年。第四天日場為張克、王佩瑜、王蓉蓉、趙群、李國靜、胡璇、金喜全的《四郎探母》;夜場是李世濟、李海燕、劉桂娟、隋曉慶的《鎖麟囊》。

2004年6月15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廿八日:天蟾逸夫舞台十周年慶典第六天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在經過裝修停業兩個月後,在10天演出8部經典名劇,2場折子戲專場,1場武戲專場和1場京昆合演專場,慶祝天蟾逸夫舞台開台十周年。第六天夜場演出是徐孟珂的《遊街》,李國靜、金喜全的《斷橋》,趙葆秀、孟廣祿的《遇皇后·打龍袍》。

2004年8月6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一日: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

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灣演出團抵達台北,一行七十七人中,主要以中青年演員為主,除上海京劇院的李軍、王佩瑜、奚中路、李國靜、安平、熊明霞、金喜全、徐孟珂、王小磚、等以外,還特請北京京劇院的王蓉蓉及瀋陽京劇院的遲小秋加盟演出。此次公演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傳大藝術之邀請,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六天八場。作為商業演出,此次赴台共獲得500多萬新台幣的票房收入,邀請方表示了進一步合作的意向。

2004年8月10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五日,19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一天

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灣演出第一天,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傳大藝術之邀請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演出劇目

金喜全《八大錘》劇照 金喜全《八大錘》劇照

《四郎探母》(王佩瑜、李軍分飾楊延輝,李國靜、王蓉蓉(自北京京劇院特請)分飾鐵鏡公主,金喜全飾楊宗保,王小磚飾佘太君)

2004年8月11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六日,19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二天

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灣演出第二天,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傳大藝術之邀請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演出劇目

《西廂記》(王蓉蓉(自北京京劇院特請)飾崔鶯鶯,熊明霞飾紅娘,金喜全飾張珙,王小磚飾老夫人)

2004年8月13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八日,19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四天

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灣演出第四天,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傳大藝術之邀請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演出劇目

《鎖麟囊》(遲小秋(請自瀋陽京劇院),金喜全,蕭潤年,徐孟珂,王小磚)

2004年8月14日,農曆甲申年六月廿九日,14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五天

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灣演出第五天,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傳大藝術之邀請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演出劇目

金喜全上海大劇院演出全紀錄 金喜全上海大劇院演出全紀錄

午場(14點30分)

《連環套》(奚中路飾黃天霸,安平飾竇爾頓,徐孟珂飾朱光祖)

夜場(19點30分)

《紅鬃烈馬》(王佩瑜、李軍分飾薛平貴,遲小秋(請自瀋陽京劇院)、李國靜、王蓉蓉(請自北京京劇院)分飾王寶釧,熊明霞,金喜全,蕭潤年,徐孟珂,王小磚)

2004年8月15日,農曆甲申年六月三十日,14時30分: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演出第六天

上海京劇院二次赴台灣演出第六天,即最後一天,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傳大藝術之邀請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演出劇目

午場(14點30分)

金喜全《平貴別窯》劇照 金喜全《平貴別窯》劇照

《荀灌娘》(熊明霞,徐孟珂)

《六月雪》(遲小秋(請自瀋陽京劇院),王小磚)

《小商河》(奚中路)

《狀元媒》(王蓉蓉(請自北京京劇院),金喜全)

《宋江題詩》(李軍,徐孟珂)

夜場(19點30分)

《京劇名家清唱會》(李軍、王佩瑜、安平、李國靜、王蓉蓉、遲小秋、熊明霞、奚中路、劉少軍、王小磚、金喜全)

2004年11月7日,農曆甲申年九月廿五日:上海京劇院備戰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武戲熱身演出舉行

為備戰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經過近兩個月的集訓和強化排練,上海京劇院精心打造的三台武戲在逸夫舞台舉行熱身演出。金喜全、嚴慶谷、奚中路分別在《八大錘》、《金刀陣》、《鐵籠山》中任主演。

2004年11月7日,農曆甲申年九月廿五日:上海逸夫舞台2004年11月7日演出

演出劇目

《八大錘》(金喜全)

《金刀陣》(嚴慶谷)

《鐵籠山》(奚中路)

2004年12月10日,農曆甲申年十月廿九日:第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第十天

本日上海京劇院京劇節參賽劇目《烏龍院》在蘭心大戲院舉行公演。這是上海京劇院以推出新人為目的,根據傳統劇目《劉唐下書》、《坐樓殺惜》、《活捉三郎》整理改編而成,由范永亮、劉佳等青年演員主演。

當晚武戲擂台由金喜全主演《八大錘》。

2005年4月30日,農曆乙酉年三月廿二日,19時15分:慶祝上海京劇院建院50年演出第三天

慶祝上海京劇院建院50年演出第三天,演出新創劇目《法門寺》,由汪正華、尚長榮、孫正陽、夏慧華、李軍、史依弘、蕭潤年、金錫華、金喜全、熊志麟、王小磚、虞偉、王世傑演出。

2005年5月2日,農曆乙酉年三月廿四日,13時30分:慶祝上海京劇院建院50年演出第五天

慶祝上海京劇院建院50年演出第五天,分兩場。

日場(13點30分)

院慶劇目折子戲專場

《鍾馗嫁妹》(劉大可)

《虹霓關》(熊明霞,金喜全)

《楚宮恨》(趙群,范永亮)

《昭君出塞》(史依弘,虞偉,李建普)

《挑華車》(奚中路,劉軍,傅希如,李達成,楊東虎,陳明發)

夜場(19點15分)

院慶劇目《曹操與楊修》(尚長榮,何澍,夏慧華,蕭潤年,郭睿月)

2005年10月7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初五日,晚:第五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閉幕

2005年10月23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一日:《新周刊》“粉墨春秋榜”頒獎典禮暨大型紀錄片《粉墨春秋》發布會舉辦

《新周刊》“粉墨春秋榜”頒獎典禮暨大型紀錄片《粉墨春秋》發布會舉辦在上海浦東金貿中心舉辦。

在這場融合了國粹藝術精神與現代時尚氣質的派對上,主辦方共頒布了粉墨春秋榜之梨園至尊大獎、國粹傳承大獎、榮譽國寶大獎、傳統推動大獎與未來之星大獎共5個獎項。

譚元壽世家捧走了粉墨春秋榜之梨園至尊大獎。著名程派青衣張火丁和《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扮演者童祥苓,共同獲得粉墨春秋榜之國粹傳承大獎。102歲的著名票友錢培榮、101歲的京劇界“活辭典”張古愚、96歲的著名坤伶皇后新艷秋、93歲的著名老生王琴生當之無愧地獲得粉墨春秋榜之榮譽國寶大獎。

為了向這些見證著中國京劇發展的大師們致敬,大型紀錄片《粉墨春秋》也在現場接受了這些京劇大師的指教。《粉墨春秋》是國內首部反映京劇藝術的大型紀錄片,由著名導演張元任總監製。本片通過大量採訪和資料考證展現了自徽班進京以來京劇與人民生活的密切關係。本片於2004年4月調研成熟後開拍,歷時8個月,走訪了10多個城市,採訪了近130個人。被訪者年齡絕大部分在75歲以上,最高年齡達102歲,充分體現了本片的拍攝價值和歷史厚重感。片中紀事歷史跨度近200年,不僅僅是對京劇藝術的單純探討,更立足於深度展現時代變遷中人民的生活狀態。張元稱,希望這部紀錄片的播放能夠讓年輕的觀眾喜歡上京劇。

金喜全 金喜全

《新周刊》粉墨春秋榜獲獎名單粉墨春秋榜之梨園至尊大獎:譚元壽

粉墨春秋榜之國粹傳承大獎:張火丁,童祥苓

粉墨春秋榜之榮譽國寶大獎:錢培榮,張古愚,王琴生,新艷秋

粉墨春秋榜之傳統推動大獎:劉曾復,黃宗江,管仲連

粉墨春秋榜之未來之星大獎:熊明霞,金喜全,安平

2006年3月4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初五日,19時15分:胡璇京劇展演月第一場

菊壇群星薈萃——胡璇京劇展演月第一場演出在逸夫舞台舉行。

演出劇目

《赤桑鎮》(胡璇,唐元才)

《清風亭·盼子》(胡璇,陳少雲)

《紅燈記·說家史》(胡璇,奚鳴燕,齊寶玉)

祝賀清唱人員:李軍、李國靜、趙群、金喜全、熊明霞

2006年6月24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九日,19時30分:“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場暨金喜全拜葉少蘭為師儀式舉行

“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一場在逸夫舞台舉行。本場演出後舉行金喜全拜葉少蘭為師儀式,參加拜師會的有袁雪芬、李薔華、蔡正仁、岳美緹、孫正陽、王夢雲、李炳淑等戲曲名家。

演出劇目

《群英會》(金喜全,尚長榮,陳少雲,安平)

2006年7月2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初七日,13時30分:“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二場

“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二場在逸夫舞台舉行。

演出劇目

《羅成》(金喜全,王世傑)

2006年7月9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十四日,13時30分:“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三場

“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三場在逸夫舞台舉行。

演出劇目

《呂布與貂蟬》(金喜全,熊明霞)

2006年7月16日,農曆丙戌年六月廿一日,13時30分:“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四場

“菊壇群星薈萃——金喜全展演月”第四場在逸夫舞台舉行。

演出劇目

《周仁獻嫂》(金喜全,史依弘)

2006年9月19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七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一場

中國大戲院開業70周年慶典演出第一場。本場為復古慶典,按照1936年9月19日中國大戲院開業時候的活動安排,重溫70年前的經典時刻。

演出劇目

遲金聲等講話

《跳加官》(魏以剛,竇騫)

《女起解》(王艷,朱錦華)

《群英會·借東風》(葉少蘭,鄧沐瑋,朱強,楊赤,王平,奚中路,石曉亮,金喜全)

2006年9月27日,農曆丙戌年八月初六日,19時30分:長安大戲院重張十周年演出第一場

長安大戲院重張十周年演出第一場,由北京京劇院演出。

演出劇目

《龍鳳呈祥》(奚中路飾趙雲,譚孝曾、譚元壽、譚正岩分飾劉備,杜鎮傑飾喬玄,黃德華飾喬福,李鳴岩飾吳國太,鄧沐瑋飾孫權,梅葆玖、史依泓、李潔分飾孫尚香,張學津飾魯肅,葉少蘭、金喜全分飾周瑜,楊赤飾張飛)

2006年11月12日,農曆丙戌年九月廿二日:2006年“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第二場

“百花芬芳——京劇名家演唱周”舉行。第二場為中國戲曲學院第四屆在讀研究生班專場,演員有(按姓氏筆畫):王平、包飛、田磊、呂洋、安平、朱福、張馨月、陳淑芳、金喜全、姜亦珊、倪茂才、唐禾香、常秋月、康靜、黃麗珠、熊明霞、[[譚正岩]。

2006年11月25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五日:2006年11月25日長安大戲院演出

長安大戲院本日演出京劇,由中國京劇院張火丁工作室演出。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張火丁,金喜全,熊明霞,鄧敏,宋小川,寇春華)

2007年3月2日,農曆丁亥年正月十三日,19時15分:“菊壇名將·走馬換將”——湖北省京劇院領銜主演朱世慧、張慧芳蒞滬演出第一天

“菊壇名將·走馬換將”——湖北省京劇院領銜主演朱世慧、張慧芳蒞滬演出第一天,由湖北省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聯合演出。

演出劇目

《蜈蚣嶺》(張曉波,呂蒙)

《玉堂春·起解、會審》(張慧芳,朱世慧,金喜全,陳少雲,尹章旭)

2007年4月6日,農曆丁亥年二月十九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4月6日演出

逸夫舞台本日演出京劇,由上海京劇院演出。

演出劇目

《穆桂英掛帥》(全本)(史依弘,陳少雲,胡璇,金喜全,齊寶玉,徐建忠,任廣平,楊東虎,何蕾)

2007年5月26日,農曆丁亥年四月初十日,13時30分:“菊壇名角·走馬換將”天津京劇院、上海京劇院聯合演出第二場

“菊壇名角·走馬換將”天津京劇院、上海京劇院聯合演出第二場。

演出劇目

《白蛇傳》(王艷(津),金喜全(滬),閆虹羽(津),高明博(滬),韓慶(津),朱何吉(滬))

2007年7月1日,農曆丁亥年五月十七日,19時15分:上海京昆人才2007年調研匯報演出第一場

上海京昆藝術中心在逸夫舞台舉辦上海京昆人才調研匯報演出(一)。

演出劇目

京劇《斬經堂》(選場)(傅希如,郭睿玥)

崑劇《牡丹亭·花判》(吳雙,袁國良)

京劇《群英會》(選場)(金喜全,嚴慶谷)

京劇《黑鏇風李逵》(選場)(安平)

崑劇《雙熊夢·男監》(張軍,袁國良)

京劇《楊門女將·探谷、聚殲》(史依弘,谷好好,查思娜,劉少軍,郝傑)

2007年7月21日,農曆丁亥年六月初八日,19時15分:上海逸夫舞台2007年7月21日演出

金喜全《群英會》劇照 金喜全《群英會》劇照

本日逸夫舞台由上海京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四進士》(陳少雲,李軍,張達發,金喜全,趙群,龔蘇萍,齊寶玉,金錫華)

2007年10月3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廿三日,13時30分: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系列演出第一場

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系列演出在逸夫舞台舉行。本日為京昆經典名段演唱會,上海京昆藝術中心老、中、青三代同台獻演。

演出劇目

“開幕曲”京昆大樂隊

京“行雲流水”(旦行)(郭睿玥,隋曉慶,趙歡,董雪萍,查思娜)

京“行雲流水”(生行)(范永亮,徐建忠,許錦根,傅希如,劉少軍)

昆《刺虎》“叨叨令”(余彬)

昆《酒樓》“商調集賢賓”(袁國良)

京《玉門關》(金喜全)

京《四郎探母》(胡璇)

昆《從軍行》(吳雙)

京《珠簾寨》(王佩瑜)

昆《傷逝》(黎安,沈昳麗)

京《武家坡》(何澍,李國靜)

京昆《桃花扇》(張軍,趙群)

京《打龍袍》(王小磚)

京《鍘美案》(唐元才)

昆《借扇》“滾繡球”(王芝泉)

京《坐宮》(李軍,史依弘)

昆《尋夢》“品令”、“豆葉黃”(張洵澎)

昆《狗洞》“桂枝香”(劉異龍)

京《打嚴嵩》(陳少雲)

昆《琵琶行》“長詩”(張靜嫻)

昆《痴訴》“鬥鵪鶉”、“紫花絮”(梁谷音)

京《鳳還巢》(楊春霞)

昆《拾畫叫畫》“顏子樂”(岳美緹)

昆《開眼上路》“解三酲”(計鎮華,張銘榮,繆斌)

京《穆桂英掛帥》(李炳淑)

昆《八陽》“傾杯玉芙蓉”(蔡正仁)

京《曹操與楊修》“寂寞三更”(尚長榮)

京《九江口》(尚長榮,蔡正仁)

2007年10月6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廿六日,13時30分: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系列演出第二、三場

跨越時空的京昆情緣——迎國慶慶回歸京昆合演重現經典系列演出在逸夫舞台舉行。

午場(13時30分)為京昆同台折子戲。

演出劇目

《十八羅漢斗悟空》(嚴慶谷飾孫悟空)

《遊園·驚夢·尋夢》(張洵澎飾杜麗娘)

《掃松》(計鎮華飾張廣才,張銘榮飾李旺)

《水滸記·借茶》(梁谷音飾閻惜嬌,劉異龍飾張文遠)

《徐策跑城》(陳少雲飾徐策)

《玉簪記·秋江》(岳美緹飾潘必正,張靜嫻飾陳妙常)

夜場(19時30分)為京昆合演《白蛇傳》,楊春霞(游湖)、趙群(結親、酒變)、谷好好(盜草)、史依弘(金山寺、斷橋、合缽、毀塔)分飾白素貞,蔡正仁(游湖)、張軍(結親、酒變、上山)、金喜全(下山、斷橋、合缽、毀塔)分飾許仙,倪泓(游湖、結親、酒變)、查思娜(金山寺、斷橋、合缽、毀塔)分飾小青,吳雙飾法海,金錫華飾艄翁,侯哲飾小和尚。

2008年1月23日,農曆丁亥年十二月十六日,晚: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十周年匯報落幕演出暨第四屆青研班畢業晚會舉行

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十周年匯報落幕演出暨第四屆青研班畢業晚會《盛世梨園源遠流長》在中國戲曲學院大劇場隆重公演。整場晚會“百花齊放、繼承創新、弘揚國粹、德藝雙馨”的精神貫穿始終,以第四屆青研班研究生演出為主,第一至第三屆研究生參與助興演出。

表演時劇照[1] 表演時劇照[1]

晚會以戲歌《詠梅》拉開演出序幕。在旦角流派聯唱中,第四屆青研班演出了《鳳還巢》、《雙陽公主》、《春閨夢》、《紅娘》、《詩文會》、《紅燈記》中的經典唱段。京、昆、梆、豫、雁五劇種合演精編版《大登殿》匯集了第四屆青研班中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戲演員楊仲義、許荷英、馬寶旺、王紅麗以及京劇老旦演員康靜。朱福、金喜全、包飛聯袂演唱《四郎探母》中《巡營》一場。譚正岩演唱《定軍山》、倪茂才演唱《孫安動本》、楊少彭演唱《文昭關》王平演唱《三家店》、嚴陣演唱《曹操與楊修》、高彤演唱《淮河營》、裴詠傑演唱《趙五娘》。田磊演唱崑曲《長生殿·酒樓》,李靜文、張淑景、黃齊峰、張宏偉、韓雲江同演《青石山》。

此外,于魁智、李勝素、管波、王蓉蓉、遲小秋、李軍、孟廣祿作為前三屆青研班優秀畢業生也在本場晚會中粉墨登場,為晚會增光添彩。青研班研究生在班主任杜鵬的指揮下,以一曲《今日痛飲慶功酒》為本場晚會,也為青研班十周年匯報演出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08年2月10日,農曆戊子年正月初四日:上海京劇院2008年迎新春京劇演唱會舉行

上海京劇院迎新春京劇演唱會在逸夫舞台舉辦。上海京劇院三代同堂賀新春,氣氛分外火爆熱烈。參加演出的,有尚長榮與金喜全的《飛虎山》,李炳淑的《楊門女將》,陳少雲的《追韓信》,還有史依弘、趙群、李國靜、熊明霞、王佩瑜、李軍、范永亮、唐元才、徐建忠、王小磚、胡璇、隋曉慶、楊楠等。

2008年5月23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十九日,晚:淮安人民大會堂2008年5月23日演出

本晚上海京劇院與江蘇省長榮京劇院在淮安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菊壇名角走馬換將”京劇經典劇目義演活動。演出開始前,宋長榮、王佩瑜、金喜全等上台捐款。此次義演現場捐款19000餘元。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王佩瑜,熊明霞,金喜全,徐建忠,嚴海鷹)

2008年5月24日,農曆戊子年四月二十日,晚:淮安人民大會堂2008年5月24日演出

本晚上海京劇院與江蘇省長榮京劇院在淮安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菊壇名角走馬換將”京劇經典劇目義演活動。

演出劇目

《呂布與貂蟬》(金喜全,熊明霞,任廣平,羅家康)

中國戲曲名家(一)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湧現出的各派藝術家很多很多,了解他們的生平,了解其代表作,更好的了解中國各類戲曲風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