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派[京劇旦角流派-張君秋創立]

張派[京劇旦角流派-張君秋創立]

張派,可以指京劇流派,也可以指越劇流派。京劇張派由張君秋創立;越劇張派,其一指張桂鳳創立的越劇老生流派,其二指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

簡介

京劇角色京劇角色

"張派"唱腔藝術,指京劇表演藝術家、 "四小名旦"之一張君秋先生首創的唱腔藝術,但是,"張派"唱腔藝術現在又不止是指張君秋先生一個人的唱腔藝術,而是作為京劇藝術中的一大流派的總體唱腔藝術。當然,不論"張派"傳人多么眾多,如王蓉蓉、薛啞萍、楊淑蕊、張萍、董翠娜等人,也都以張君秋先生為宗師。

由來

《秦香蓮》裘盛戎飾包拯 張君秋飾秦香蓮《秦香蓮》裘盛戎飾包拯 張君秋飾秦香蓮

張君秋,原名滕家鳴,字玉隱,祖籍江蘇丹徒,1920年出生於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張派創始人。
他自幼拜凌楓為師。1935年,在北京吉祥戲院首次登台,以一出《女起解》唱紅。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推選“四大童伶”,張君秋與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被選中(後世稱“四小名旦”)。報界評價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條好喉嚨,似尚;腔調,婉轉多音,似程;做工,穩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嬌、媚、脆、水”,甜潤清新,高低隨意,舒展自如。梅派的華麗,尚派的剛勁,程派的輕柔,荀派的婉約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藝術風格之中。
之後,他拜王瑤卿為師,並得梅蘭芳、尚小雲 、閻嵐秋、朱桂芳等指導。1942年自組謙和社挑班。1947年與馬連良、俞振飛在香港演出數年,1951年返京。1956年,張君秋的北京市京劇三團和馬連良京劇團及譚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劇二團合併,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北京京劇團。
他的扮相雍容華貴,嗓音寬亮甜潤。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當及曲藝、歌曲的精華,並以王(瑤卿)派的唱腔為基礎,糅合梅(蘭芳)、尚(小雲)兩派的唱腔,兼收黃桂秋、程硯秋等諸家之長,加以充分的、個性化的發展,創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張派”。

藝術特色

京劇角色京劇角色

張派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唱、念兩個方面。張君秋嗓音條件極好,甜脆、潤、圓,音域寬廣,高低自如,功底深厚。他的唱腔,早中期剛健清新,柔俏多姿,晚期更由醇美中顯示出華麗、舒展。他尤其注意通過唱腔來刻畫人物,表達感情,不同人物的唱腔各具性格,如:同為皇族成員,遭遇不同,《狀元媒》中柴郡主端莊活潑,絕不同與《趙氏孤兒》中的莊姬之莊嚴凝重;同屬大家閨秀,環境各異,《詩文會》中車靜芳的颯爽流麗又有別與《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婉順典雅。在同一劇中,他根據人物心情、地位的變化做出不同的設計,如《望江亭》中的譚記兒,前部淒婉而後部流暢,等等,均能體現張派因人設計唱腔的特點。板式方面較前人有較大的突破,如對二六板、南梆子等傳統板式的重新組合,在散板中帶有濃重的吟誦色彩的創造等,都使唱腔新穎、優美。
他在唱法上,晚年減少了高音區的行腔,在中音區增加了跌宕、險峭的旋律,節奏也趨向自由和自如,充分顯示了張君秋駕馭聲、腔的功力。他的念白繼承了王(瑤卿)的剛、脆爽,並發展了梅派的甜、柔、傳神、動聽,尤以京白為最有特色。因張派形成於張君秋的中年時期,故不以武功、身段為主要表演手段。

劇目

張派特有的劇目多出現於60年代前後,如《憐香伴》、《望江亭》、《西廂記》、《狀元媒》、《詩文會》、《珍妃》、《秋瑾傳》等,均富個人特色。另有一批具張派風格的傳統劇目(包括整理、加工的傳統劇目),如《秦香蓮》、《趙氏孤兒》、《祭塔》、《蘇武牧羊》、《龍鳳呈祥》、《二堂舍子》、《春秋配》、《四郎探母》、《玉堂春》等,則多成熟於50年代。

影響

張派藝術自70年代後期風靡一時,多為中青年女演員所刻意模仿,門徒甚眾,幾與梅、程諸派聲勢相抵。但張派唱腔雖定型較晚,卻是經近半個世紀的廣收博採,擷取精英,反覆凝練而成,演唱需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藝未久者往往就其唱段摹其皮毛,而缺乏對其實質的深刻理解,故極易使唱腔飄忽無定,因而失去張派固有的凝重與沉著的特點,不無買櫝還珠的遺憾。
張君秋著有《張君秋戲劇散論》行世。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有近百名之多,著名的有薛亞萍、李炳淑、楊春霞、楊淑蕊、王婉華、雷英、張靜琳、王蓉蓉、趙秀君等。

越劇張派

1.越劇老生流派之一,由張桂鳳創立。

張桂鳳張桂鳳

張桂鳳戲路寬廣,表演真切,善於刻劃人物性格,被譽為為性格演員,其唱腔剛勁挺拔,頓挫分明,聲情並茂。

代表作有《二堂放子》中的劉彥昌,《九斤姑娘》中的張箍桶等。

張派優秀傳人有董柯娣等。

2.越劇旦角流派之一,由張雲霞創立。

張派是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雲霞童年時曾學習京劇余派鬚生戲,1946年加入雪聲劇團後,受袁派藝術薰陶,初期模仿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後又參加過東山越藝社和芳華劇團;1953年起主持少壯越劇團,任團長和主要演員。她的唱腔在委婉細膩的袁派基礎上,融入傅派俏麗多變的華彩,並吸收京劇和崑劇的營養,借鑑西洋聲樂的發聲方法,使用真假聲結合,開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達二個八度,而且高低音銜接自如,有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張雲霞的唱腔旋律性強,起伏較大,小腔豐富,變化靈活,擅用多種裝飾音加以潤腔,以婉轉柔和、華麗多姿的風格獨樹一幟,尤其是演唱[尺調腔.慢板]更具特色。如代表作《貂蟬.拜月》中“獨對明月訴衷情”一段唱,是內心獨白式的[尺調腔],在前面的[散板]表現出層層上揚進入高音區時特有的旋法特點,以抒發人物憂國憂民的激盪心情;後面轉入[慢板]敘述,隨著人物了人物的焦慮和愁悶。這與袁派《西廂記.琴心》的焚香禱告的唱腔有情緒的發展,力度逐漸加強,結尾處“訴衷情”的甩腔音調大幅度高低起伏,展示明顯區別。

張雲霞張雲霞

在《黛諾》中,為了塑造黛諾的形象,唱腔中融進了景頗族民歌的因素。老畫家劉海粟曾用“講究美化,追求美化”八個字概括張派唱腔特點,是很準確的。

張雲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常注重刻劃人物不同的個性,比如在《游龍飛鳳》她一人飾演兩個角色,她們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異的年輕女性,一個是官宦小姐范楚楚,愛慕虛榮,李代桃僵。一個是農村少女劉菁菁,不貪圖榮華富貴,不畏懼權勢;區別非常鮮明。

張雲霞的唱腔中行腔變化豐富,真假音結合運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狀》中訴狀一段唱,她根據人物感情的發展,用[尺調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動細緻地表達了人物感情的層次。如自然流暢,真假聲銜接不露痕跡;尤其是最後段落從較快的〔中板〕轉入急遽的〔急快板〕,這種板式的速度之快在越劇中少見,但張雲霞憑著極強的吐字基本功,做到字正腔圓,快而不亂。這段唱也成為代表張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張雲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馬旦、閨門旦,對同一行當的不同人物,她根據各自的性格賦予不同的音樂形象。如《李翠英告狀》中李翠英的唱腔音調爽朗流暢,強調其性格潑辣的一面;《春草闖堂》中春草的唱腔則多運用婉轉圓滑的小腔以表現其活潑俏皮的性格。

張派傳人有薛桂珍、袁小雲、何賽飛、楊學梅、吳國蘭、舒雪芳、洪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