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開蕨

對開蕨

對開蕨是中國新記錄植物種,僅產於長白山南麓和西側局部地區,並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護,將有絕滅危險。屬稀有種。其分布區域氣候溫涼、潮濕,土壤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短,橫臥或斜生。本種的發現填補了對開蕨屬在中國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其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珍貴的觀賞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對開蕨對開蕨
開放分類: 植物、自然、草本

名 稱: 對開蕨

學 名: Phyllitis scolopendrium
科 屬: 鐵角蕨科對開蕨屬
類 別: 多年生草本

對開蕨,學名Phyllitis japonica,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對開蕨是生長在長白山森林中的一種草本植物,由於森林砍

對開蕨對開蕨

伐,生態環境破壞,對開蕨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現已被定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對開蕨的葉形典雅可愛,有觀賞價值,適合於園林引種。翻轉葉的背面,可以發現沿葉的中脈有兩列淡棕色排列整齊的線形孢子囊群,由此可以判斷是蕨類植物,植物學家把它歸屬於鐵角蕨科,取名為對開蕨。它的發現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原來鐵角蕨科對開蕨屬在中國從未見過,它的出現打破了該屬在中國分布的新記錄,為植物地理區系研究增添了一份有意義的研究材料。

保護現狀

對開蕨對開蕨
屬稀有種。對開蕨是中國新記錄植物。僅產於吉林省長白山南麓和西側的局部地區,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護,將有絕滅的危險。

對開蕨屬多年生草本,有粗而短的地下根莖,葉著生於根莖上,葉柄禾稈色,葉片闊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3-5厘米,葉柄與葉片中脈被棕色鱗片,葉頂短尖,葉基心形,孢子囊群著生於葉背側脈。本種分布於長白山地區,生於山中茂密的林下,要求陰濕而土壤腐植質較多的生長環境。

形態特徵

對開蕨對開蕨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橫臥或斜升。葉近生;葉柄長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桿色,連同葉軸疏被鱗片,鱗片淡棕色,長8-11毫米,寬約1毫米,線狀披針形,全緣;葉片長15-45厘米,寬3.5-5厘米,闊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基部略變狹,深心形兩側圓耳狀下垂,中肋明顯,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與葉柄同色,側脈不明顯,二回二叉,從中肋向兩側平展,頂端有膨大的水囊,不達葉緣;鮮葉稍呈肉質,乾後薄紙質,上面絕色,光滑,下面淡黃綠色,疏生淡棕色小鱗片。孢子囊群成對地生於每兩組側肪的相鄰小肪的一側,通常僅分布於葉片中部以上,葉片下部不育;囊群蓋線形,膜質,淡棕色,全緣,兩端略彎向葉肉,並和相鄰的一條靠合,成對地相向開口,形如長梭狀;孢子圓腎形 ,周壁具網狀褶皺,表面具小刺狀紋飾。

地理分布

對開蕨對開蕨
對開蕨分布於中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集安、撫松樺甸等地。生於海拔700-750米的闊葉林中。蘇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態學生物學特性 :對開蕨分布區的氣候溫涼,潮濕,年平均溫6.2℃,年降水量946毫米。土壤呈酸性反應,暗棕色森林土。生於山地落葉闊葉林下的腐殖質層中,具有喜陰、喜濕 等特點。

保護價值

對開蕨對開蕨
本種是近年來中國發現的新記錄種。它的發展,填補了對開蕨屬在中國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學、植物區系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對開蕨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一種珍貴的觀黨植物。

蕨類植物(Pteridophyta)起源於泥盆紀,舊稱“羊齒植物”,高等植物中較低級的一個類群。二迭紀以後至三迭紀時,大多滅絕,其遺體形成煤層。現代生存的大多為草本,少數為木本。中國約有2600種。大多分布長江以南各地。鐵角蕨科本市有2種。其中,對開蕨(東北對開蕨日本對開蕨)Phyllitis japonica Kom.,屬世界稀有植物,為國家二類保護植物。吉林省特有。分布範圍較窄,在本市中部中山植物資源區均有分布。

保護措施

對開蕨的產地位於長白山的西獻側,海拔較低,沒有劃入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之中,目前尚無保護措施。建議有關部門進行詳細的資源考察,摸清現存數量。對主要產地,應嚴加保護。禁止采折。可栽人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內,應積極推廣園藝栽培,擴大觀賞價值。 

栽培要點

對開蕨對開蕨
對本種的栽培試驗,尚處於初步摸索階段。可參考本屬其它種類 (如P.scolopem drium)的孢子繁殖和分生繁殖法進行栽培。

栽培管理:對開蕨耐寒性強,但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管理中應注意保持空氣及土壤濕潤。

生長初期須防止陽光過強,多加蔭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檀株徒長,顯得細瘦衰弱或軟垂。

如發現植株的根擠滿了花盆,可在春季換盆。重新上盆時,先在盆底放約2cm厚的一層碎磚,以利排水,再鋪厚度約2厘米的木炭,以吸收土壤殘留的多餘鹽分與有毒氣體等。而後再加一層骨粉,有利於根部生長。將植株放入盆後再填入上述混合配製的培養土,不要裝得太滿,以便澆水時讓水有留存的空間,並慢慢往下滲透。苗期可用0.3%尿素水液噴灑葉面,生長旺季追鏇氮磷鉀複合肥。對開蕨的葉片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但過多老葉的存在對幼葉的伸展有抑制作用,應適當剪除。

病害極少見,蟲害有介殼蟲等危害葉片,發現後應及時人工刮除。

研究成果

對開蕨對開蕨
中國產對開蕨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中國產鐵角蕨科的對開蕨(Phyllitis japonica)配子體發育,用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作了詳細研究。孢子單裂縫,周壁具褶皺。萌發方式向心型。絲狀體2—8細胞,單列。原葉體發育三叉蕨型,具毛狀體。雌雄同株為主。精子器較大,頸卵器細長。比較配子體的特徵,本文認為中國產的對開蕨與歐洲所產的應為同一種。

東北蕨類植物配子體發育的研究

蕨類植物具有兩個獨立生活的植物體世代,但研究工作常著重其孢子體世代,對配子體世代的了解往往被人忽視。Stokey和Momose自三十年代開始曾對蕨類配子體的形態學方面進行了研究,繼之Atkinson尤其是Nayar等人系統地研究了同型孢子的真蕨類配子體的比較形態學及其在分類系統上的意義。蕨類配子體結構簡單,生長周期短,易於觀察,

繁殖方法

對開蕨對開蕨

繁殖以分株為主,也可用孢子繁殖

分株通常在春季進行,簡單快速,將母株挖出,用手掰分根狀莖另行栽植。置於陰涼環境下養護即可,缺點是容易破壞株形。

孢子繁殖較容易,可剪取成熟孢子的葉片,集中起來,均勻地撒在裝有消毒土壤的盆內,不要覆土,用白紙和玻璃蓋好盆。採用盆底浸水,當水分上升至土表即可。室內保持20~25℃,30天左右就能發芽,並長出細小的線狀葉片,再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即可分栽上盆。也可用過篩的腐殖土作培養基質,放在花盆中壓實,沸水澆透,充分冷卻後將事先配好的孢子懸濁液均勻噴灑,加蓋玻片保濕。每日光照12h,光照強度2000~3000Lx,溫度15~28℃,一般60~70天,原葉體發育成熟。此時加強噴霧,約15天后即有大量幼孢子體出現,待長出2~3片葉時進行第一次移栽,並逐漸使之適應室外環境。幼苗高15~20cm時可入盆定植。

觀賞套用

對開蕨對開蕨
本種是近年來中國發現的新記錄種。它的發展,填補了對開蕨屬在中國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學、植物區系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同時,對開蕨葉 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一種珍貴的觀賞植物。

園林用途:對開蕨形狀獨特優雅,色彩鮮艷,四季青翠,為流行於歐美的著名觀葉植物,是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養護與病蟲害

對開蕨對開蕨
栽培管理:
盆栽所用基質以泥炭土和腐葉土等量混合,並加少許碎石灰。日常澆水要適量,保持盆土濕潤即可。若室溫在13℃以下,要減少澆水量。生長旺盛期每月施淡薄液肥一次。

夏季須多通風,通風時必須注意水分的供給,不使空氣過於乾燥而又有適當的新鮮空氣,在幼苗期須注意避免“穿堂風”的吹襲。生長初期須防止陽光過強,多加蔭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

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檀株徒長,顯得細瘦衰弱或軟垂。如發現植株的根擠滿了花盆,可在春季換盆。

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

東北對開蕨

對開蕨對開蕨
東北對開蕨Phyllitis japonica系鐵角蕨科對開蕨屬植物。該屬植物廣泛的分布於歐洲亞洲及北美。中國東北應有分布,但一直沒採到標本。1975年作者曾參加長白縣中草藥調查,採到一種蕨類植物,經東北師範大學錢家駒先生鑑定為東北對開蕨,此系中國首次發現,經深入調查,知該植物民間早已用其醫病。對開蕨是林下常綠草本植物,姿態優美,古老而奇缺。中國國外19世紀栽培,為著名的觀賞植物。 該植物根莖短,直立或斜升。葉(3)5一8片簇生;葉柄長100一210毫米,粗2.5一3毫米,棕色至褐棕色,疏被鱗片;鱗片淡褐色、線狀披針形,長8一n毫米,寬約1毫米,質薄,

易混淆物種辨別

對開蕨對開蕨
北京鐵角蕨

北京鐵角蕨 Asplenium pekinense
屬種: Asplenium pekinense
屬名: 鐵角蕨屬 Asplenium
科名: 鐵角蕨科 Aspleniaceae
屬種名定名: Asplenium pekinense Hance
鐵角蕨科,多年生草本,高8~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頂部密生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淡綠色,向上到葉軸下部疏生纖維狀小鱗片;葉片長圓披針形,草質,長6~12厘米,中部寬2~3厘米,無毛,2回或3回羽裂,羽軸和葉軸兩側都有狹翅;基部羽片略短,中部羽片長0.9~2厘米,三角狀矩圓形;末回裂片頂端有2~3個尖齒。孢子囊群每裂片1枚,成熟時往往布滿葉下面,囊蓋群近矩圓形,全緣。 生於溪邊岩石上。分布長江以南及華北、西北地區

西南鐵角蕨

對開蕨對開蕨
Asplenium praemosum Sw
種中文名:西南鐵角蕨
種拉丁名:Asplenium praemorsum Sw.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國內分布:四川、雲南
國外分布: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藥 名】:西南鐵角蕨
【來 源】:為蕨類植物藥鐵角蕨科植物西南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
【主 治】:用於熱毒瀉痢、咽喉腫痛、癰疽瘡腫、口舌生、熱淋、血淋諸證。
【性味歸經】:甘、苦,平。入小腸、膀胱、肺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5克,水煎服。
【別 名】:鳳尾鐵角蕨(《全國中草藥彙編》)、大豬鬢草、大鳳尾草(雲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
【考 證】:始載於《蕨類植物名同及名稱》

胎生鐵角蕨

對開蕨對開蕨
種中文名:胎生鐵角蕨
種拉丁名:Asplenium indicum Sledge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藥 名】:胎生鐵角蕨
【拼 音】:TAISHENGTIEJIAOJUE
【來 源】:為蕨類植物藥鐵角蕨科植物胎生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舒筋通絡、活血化瘀。
【主 治】: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軟、筋骨疼痛。
【性味歸經】:淡、微澀,涼。入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克,水煎服。外用:搗敷或研末。
【別 名】:鐵骨蓮(《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鳳尾草(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長江以南各省區(江蘇除外),北至甘肅。
【拉丁名】:Asplenium planicaule wall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嶺南鐵角蕨

對開蕨對開蕨
種中文名:嶺南鐵角蕨
種拉丁名:Asplenium sampsoni Hance
科中文名:鐵角蕨科
科拉丁名:Aspleniaceae
屬中文名:鐵角蕨屬
屬拉丁名:Asplenium
國內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南部、雲南東南部
【藥 名】:嶺南鐵角蕨
【拼 音】:LINANTEIJIAOJUE
【來 源】:為蕨類植物藥鐵角蕨科植物嶺南鐵角蕨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涼血止血
【主 治】:治痢疾蜈蚣咬傷、痰熱咳嗽、外傷出血、小兒疳積。
【性味歸經】:微苦,涼。入肺、脾、肝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貴州。
【拉丁名】:Asplenium sampsoni Hance.
【考 證】:始載於《蕨類植物圖譜》

資料來源

1. http://www.miaopu.com.cn/plant/index.asp

2. http://www.agri.com.cn/doc/2007/10/8/134054.htm

3. http://www.shengwu.xueke.cn/2006/2006-11-16/20061116130552.shtml

4. http://www.bioon.com/popular/knowledge/25591.shtml

蕨類植物百科(一)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

鐵角蕨科植物

鐵角蕨科多為中型或小型的石生或附生(少有土生)草本植物,有時為攀援。根狀莖橫走、臥生或直立,被具透明粗篩孔的褐色或深棕色的披針形小鱗片,無毛,有網狀中柱。約有10屬,700餘種,廣布於世界各地,主產熱帶。中國現有8屬,131種,分布全國各地,以南部和西南部為其分布中心。

受保護植物

世界上的植物很多,因此給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但是由於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導致了很多植物處在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其中很多植物已經滅絕,這次任務中的植物就是受保護的植物,希望能夠加強人類對這些植物的保護意識,共同來維護我們生存的家園。

中國蕨類植物重要的瀕危及稀有種

又稱蕨菜。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蕨科(又鳳尾蕨科)。
分類拉丁學名
鹵蕨科 尖葉鹵蕨Acrostichum speciosum
鐵線蕨科馮氏鐵線蕨Adiantum fengianum
荷葉錢線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
蒼山鐵線蕨Adiantum sinicum
觀音座蓮科 法斗觀音座蓮Angiopteris sparsisora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原始觀音座蓮Archangiopteris henryi
三叉蕨科軸脈蕨Ctenitopsis sagenioides
沙皮蕨Hemigramma decurrens
海南節毛蕨Lastreopsis hainanensis
烏毛蕨科蘇鐵蕨Brainea insignis
假桫欏Diploblechnum fraseri
陰地蕨科下延陰地蕨Botrychium decurrens
燕尾蕨科天星蕨Christensenia assamica
桫欏科大羽桫欏Alsophila contaminans
蘭嶼筆筒樹Alsophila fenicis
南洋沙欏Alsophila loheri
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
海南白桫欏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
筆筒樹Sphaeropteris lepifera
骨碎補科台灣骨碎補Dauallia stenolepis
雙扇蕨科灰背雙扇蕨Dipteris conjugata
槲蕨科硬葉槲蕨Drynaria rigidula
頂育蕨Photinopteris speciosa
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
鱗毛蕨科草質複葉耳蕨Arachniodes hasseltii
單葉貫眾Cyrtomium hemionitis
低頭貫眾Cyrtomium nephrolepioides
彎羽鱗毛蕨Dryopteris cyclopeltiformis
合囊蕨科合囊蕨Marattia pelucida
苹科 埃及苹Marsilea aegyptica
條蕨科海南條蕨Oleandra hainanensis
瓶兒小草科帶狀瓶兒小草Ophioderma pendulum
狹葉瓶兒小草Ophioglossum thermale
瘤足蕨科峨嵋瘤足蕨Plagiogyria assurgens
鹿角蕨科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
睫毛蕨科睫毛蕨Pleurosoriopsis makinoi
水龍骨科尖嘴蕨Belvisia annanensis
戟蕨Christioprteris tricuspis
抱樹蓮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棱脈蕨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心形菜蕨Leptochilus cordatus
帶瓦韋Lepisorus loriformis
扇蕨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多羽瘤蕨Phymatosorus longissima
三指假瘤蕨Phymatopteris triloba
歐亞水龍骨Polypodium vulgare
戟葉石韋Pyrrosia hastata
黃腺羽蕨Pleocnemia winitii
雲南牙蕨Pteridrys cnemidaria
多變叉蕨Tectaria variabilis
鐵角蕨科細辛蕨Boniniella cardiophylla
蒼山蕨 Ceterachopsis dalhousiae
藥蕨Ceterach officinarum
澤瀉蕨Hemionitis arifolia
狹葉巢蕨Neottopteris phyllitidis
對開蕨Phyllitis japonica
水鱉蕨Sinephopteris delavayi
蹄蓋蕨科光葉蕨Cystoathyrium chinense
實蕨科中華刺蕨Egenolfia sinensis
東京鱗毛蕨Dryopteris tokyoensis
黔蕨Phanerophlebiopsis tsiangiana
角狀耳蕨Polystichum alcicorne
玉龍蕨Sorolepidium glaciale
禾葉蕨科荷包蕨Calymmodon cuculatum
紅毛禾葉蕨Grammitis hirtella
穴子蕨Prosaptia urceolaris
革舌蕨Scleroglossum pusillum
雨蕨科雨蕨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
七指蕨科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裸子蕨科薄葉翠蕨Anogramma leptophylla
心基風丫蕨Coniogramme petelotii
膜蕨科菲律賓厚葉蕨Cephalomanes laciniatum
厚邊蕨Crepidopteris humilis
皺翅厚壁蕨Meringium acanthoides
大球桿毛蕨Nesopteris grandis
球桿毛蕨Nesopteris thysanostoma
水韭科 高寒水韭Isoetes hypsophila
寬葉水韭Isoetes japonica
中華水韭Isoetes sinensis
台灣水韭Isoetes taiwanensis
藤蕨科網藤蕨Lomagramma grossoserrata
藤蕨Lomariopsis spectabilis
松葉蕨科松葉蕨Psilotum nudum
風尾蕨科單葉風尾蕨Pteris subsimplex
三色風尾蕨Pteris tricolor
三叉風尾蕨Pteris tripartita
蕨科曲軸蕨Paesia taiwanensis
莎草蕨科莎草蕨Schizaea digitata
中國蕨科金粉背蕨Aleuritopteris chrysophylla
毛葉粉背蕨Aleuritopteris squamosa
疏羽碎米蕨Cheilanthes belangeri
高山珠蕨Cryptogramma brunoniana
戟葉黑心蕨Doryopteris ludens
中國蕨Sinopteris albofusca
小葉中國蕨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光葉藤蕨科海南光葉藤蕨Stenochlaena hainanensis
光葉藤蕨Stenochlaena palustris
金星蕨科毛脈蕨Trichoneuron microlepioides
南平毛蕨Cyclosorus nanpingensis
岩蕨科滇蕨Cheilanthopsis indusios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