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中國區劃)即中國西北地區。中國西北(Northwest China),行政區劃上指陝西、甘肅、青海三省及寧夏、新疆兩自治區,簡稱“西北五省區”,是七大行政區之一。自然區劃上的西北地區指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大致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寧夏北部,甘肅中西部以及和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陝西、河北、遼寧、吉林等地的邊緣地帶。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北地區西北地區

在不同概念下,西北地區有不同的範圍
行政區劃概念下,指陝西、甘肅、青海三省及寧夏、新疆兩自治區,簡稱“西北五省區”,是七大行政區之一。自然區劃概念下,指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的地區,是四大自然區之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大致包括內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寧夏北部,甘肅中西部以及和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陝西、河北、遼寧、吉林等地的邊緣地帶。由於自然區劃概念廣泛出現於中國小基礎教育,因而自然區劃下的中國西北地區概念廣泛存在。例如,中國政府網介紹: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占全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自然區劃概念

環境特點

西北地區西北地區

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北地區具有如下特點:
1.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一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北。
2.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乾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徵(為半乾旱、乾旱氣候)。
3.西北地區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大興安嶺。內蒙古高原及其中的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山脈和盆地相間: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崑崙山、阿爾金山。吐魯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瑪乾沙漠。
4.西北地區地面植被由東向西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呼倫貝爾草原。石質戈壁、沙丘。內流河、內陸湖。綠洲。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還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5.大草原與全國畜牧業基地。遊牧與定居輪牧。人工草場。圈棚飼養。蒙古包。打草、擠奶、剪羊毛逐步實現機械化;馬和駱駝為牧區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機車、汽車的逐漸增多。
6.灌溉農業。“塞外江南”—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甘肅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塊塊綠洲。吐魯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長絨棉。點狀、帶狀分布的村鎮、城市、農田。
7.礦產資源豐富。煤、石油、稀土、鐵、鎳、黃金、鹽、寶石等儲量大。
8.交通地位重要。絲綢之路、蘭新鐵路與歐亞大陸橋。(蘭新鐵路是歐亞大陸橋的一部分)

地形氣候

西北地區西北地區

根據自然區劃概念,該區域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再加上地形對濕潤氣流的阻擋,本區僅東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其他區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而乾燥,夏季高溫,降水稀少,自東向西遞減。由於氣候乾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很大。該區大部屬中溫帶和暖溫帶。吐魯番盆地為夏季全國最熱的地區。託克遜為全國降水最少的地區。地形包括天山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大興安嶺、崑崙山脈、內蒙古高原、阿爾泰山脈、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
自然景觀(從東到西)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自然資源

河流:多為內流河,塔里木河為我國最大內流河。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
農業: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譽。綠洲農業:河西走廊、天山山麓。新疆為主要溫帶水果產地。內蒙古和新疆為糖料作物基地。新疆及內蒙古為重要畜牧業基地。
石油資源:石油天然氣豐富,著名的有克拉瑪依油田。天然氣資源也有分布。

區劃方案

西北地區西北地區

下面詳細講述其中常見的幾種表述。
中國自然區劃概要》劃分方法(1984)
這一自然區劃方案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國自然區劃概要》正式出版。
這是一個包括區域、溫度帶和區三級單位的為農業服務的自然區劃方案。三大區域為“東部季風區域、西北乾旱區域和青藏高寒區域”。
自然大區自然帶自然區
(26)內蒙古高原東部區
(27)內蒙古高原西部區
(28)河套灌區
(29)阿拉善高原區
(30)阿爾泰山-準格爾西部山地區
(31)準格爾盆地區
(32)天山北坡區
(33)天山南坡區
(34)塔里木盆地區
(35)河西走廊區
(36)崑崙山-祁連山區
趙松喬中國自然區劃方案(1983)
1983年發表的趙松喬方案,該方案在其等級單位系統中與《中國自然區劃概要》同時把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作為一級區推出,並得到大多數學者認同。自然區之下,又分出7個自然地區和33個自然區。地區命名因區而異。在東部季風區內依據水熱狀況命名,如東北濕潤、半濕潤溫帶地區,華北濕潤、半濕潤暖溫帶地區等,實質上體現了水熱組合對劃分地區的標誌作用。西北乾旱區所屬地區按熱量和植被類型命名,如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自然區的命名採用地貌-植被法或熱量-植被法。
自然區自然地區次級自然地區
西北乾旱區V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20西遼河流域乾草原區
21內蒙古高原乾草原、荒漠草原區
22鄂爾多斯高原乾草原、荒漠草原區
23阿拉善高原溫帶荒漠區
24準格爾盆地溫帶荒漠區
25阿爾泰山山地草原及針葉林區
26天山山地草原和針葉林區
27塔里木盆地暖溫帶荒漠區
1961年,任美鍔、楊紉章依據自然差異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將全國劃分為8個自然區(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內蒙古、西北、青藏),23個自然地區和65個自然省。1978年修改為8個區,28個亞區,58個小區。1988年進一步修改為8個自然區,30個自然亞區,71個自然小區。
1988年發表的任美鍔-包浩生方案或多或少繼承了任-楊方案的特點,此方案只有兩級,包括8個區、30個亞區。最顯著的變化是將柴達木盆地與阿爾金山、祁連山東崑崙山北翼全部劃入西北區,從而使西北區南界相當接近1978年“綜合大學方案”和歷次“馮繩武方案”。華南區北界比所有其他區劃方案偏南、西南區北界偏南,也是這個方案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案並沒有按照三分法劃分一級自然區,因此,西北區明顯比其他方案小。
自然區自然亞區
VI西北區1北疆亞區
2天山山地亞區
3南疆亞區
4阿拉善河西亞區
5祁連山、阿爾金山亞區
6柴達木盆地亞區
趙濟《中國自然地理》劃分方法
根據趙濟主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自然地理》(1980年第一版、1986年第二版、此後又出版第三版)的表述,“西北乾旱區”包括“內蒙古地區”(編號Ⅴ)、“西北地區”(編號Ⅵ)2個自然地區。值得一提的是,該分類中“西北地區”是“西北乾旱區”下屬的一個區域。
自然區自然地區自然地理副區
西北乾旱區Ⅴ內蒙古地區Ⅴ1內蒙古高原
Ⅴ2大興安嶺南部與陰山山地
Ⅴ3鄂爾多斯高原與河套平原
Ⅴ4西遼河平原與燕山北側黃土丘陵台地
Ⅵ西北地區Ⅵ1阿爾泰山與鄰近山地
Ⅵ2準噶爾盆地
Ⅵ3天山山地
Ⅵ4塔里木盆地
Ⅵ5阿拉善高原與河西走廊

行政區劃概念

省份範圍

行政區劃下,西北五省地區的習慣說法,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際上“西北五省”是“西北三省二區”的習慣說法。西北五省一說源自1949—1953年國家設立的六大行政區之一的西北行政區,一直沿用至今。
這一說法主要便於行政管理,但在具體區域上仍有局限性,例如地處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陝南地區實際已經屬於南方地區,在集中供暖、國家園林城市評選條件等方面按照南方標準,籠統稱為西北地區並不確切。
主要城市:西安、烏魯木齊、蘭州、銀川、西寧、固原、寶雞、鹹陽、格爾木、酒泉、喀什、延安、克拉瑪依等。

行政區劃

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西安市蘭州市銀川市西寧市烏魯木齊市
寶雞市酒泉市石嘴山市海東市克拉瑪依市
鹹陽市天水市吳忠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吐魯番地區
渭南市白銀市固原市黃南藏族自治州哈密地區
銅川市金昌市中衛市海南藏族自治州阿克蘇地區
延安市武威市 果洛藏族自治州喀什地區
榆林市張掖市 玉樹藏族自治州和田地區
漢中市嘉峪關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區
安康市平涼市  昌吉回族自治州
商洛市慶陽市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定西市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隴南市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
臨夏回族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石河子市(區直管縣)

礦產能源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為33.7萬億元。其中煤炭保有儲量達3009億噸,占全國總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陝西、新疆和寧夏。石油儲量為5.1億噸,占全中國陸上總儲油量的近23%,新疆是中國21世紀的後備石油基地。天然氣儲量為4354億立方米,占全國陸上總儲氣量的58%,其中陝北的天然氣儲量居全國前列。甘肅省的鎳儲量占到全國總鎳儲量的62%。鉑儲量占全國總量的57%。中國鉀鹽儲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省區介紹

陝西

陝西,簡稱陝或秦,又稱三秦,為中國西北一省級行政單位,省會古都西安,位於中國內陸的腹地,屬於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人口3733萬,下轄10地級市及1農業示範區。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為連線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陝原為界,陝原以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甘肅

甘肅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甘肅省因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而得名,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唐代曾在此設定隴右道,故又簡稱甘或隴。轄12個地級市和2個自治州,省會蘭州。古屬雍州,是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與蒙古接壤,跨越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東西蜿蜒1600多千米,縱橫45.37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面積的4.72%。

寧夏

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中國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裡同樣有寧夏回族自治區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28年,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寧夏疆域輪廓南北長、東西短。南北相距約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頭道坎北2公里的黃河江心,南迄涇源縣六盤山的中嘴梁),東西相距約250公里(西起中衛營盤水車站西南10公里的田澇壩,東到鹽池縣柳樹樑北東2公里處),總面積為6.6萬多平方千米。
在中國自然區劃中,寧夏跨東部季風區域和西北乾旱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大致處在中國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過渡地帶。在中國國土開發整治的地域劃分上,寧夏位於中部重點開發區的西緣或西部待開發區的東緣,是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黃河上游水能礦產開發區的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的重點地段,南部屬於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區和“三西”地區的範圍。
寧夏是中國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居民大都信仰伊斯蘭教,是中國最大的伊斯蘭教聖地。首府銀川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青海

青海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人口568.17萬人,民族成份55個,其中有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6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6.98%.其中藏族分布最廣,全國90%的土族和撒拉族分布在本省,多民族獨特的風俗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觀的一大特色。大河、大湖泊、大草原、大盆地、大鹽湖,構成了青海獨特的自然景觀。

新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亞歐大陸中部,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占中國陸地邊境線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陸地邊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省區。境內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地形以山地與盆地為主,地形特徵為“三山夾兩盆”。新疆沙漠廣布,石油、天然氣豐富,是西氣東輸的起點、中國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陣地

高等院校

陝西省

西安交通大學:985工程、首批211工程,教育部直屬(副部級)。
西北工業大學:(985工程、211工程)、“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大學,工信部直屬(副部級)。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985平台、211工程)、教育部直屬。
第四軍醫大學:(211工程、軍隊2110工程)、解放軍總後勤部直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屬(副部級)。
長安大學:(985平台、211工程)、教育部直屬。
陝西師範大學:(985平台、211工程)、教育部直屬。
西北大學:(211工程)、全國重點大學。

甘肅省

蘭州大學: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美國《科學》中國最傑出大學位列第六。
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省部共建)。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省,(直屬國家民委)。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直屬國家民委)

青海省

青海大學:青海省,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省,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新中國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也是青海省與國家民委共建的重點高校。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新疆大學:國家教育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石河子大學:國家教育部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飲食文化

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北地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史稱“西陲”或“回疆”,與其它地區相比,西北一帶的食風顯得古樸、粗獷、自然、厚實。其主食是玉米與小麥並重,也吃其它雜糧,小米飯香甜,油茶膾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與黃桂柿子饃更獨具風情,牛羊肉泡饃名聞全國。家常食饌多為湯麵輔以蒸饃、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樣繁多,農婦們也有“一面百樣吃”、“七十二餐飯食天天新”的本領。受氣候環境和耕作習慣限制,食用青菜甚少,農家用膳常是飯碗大而菜碟小,一年四季有油潑辣子、細鹽、漿水(用老菜葉泡製的醋汁)和蒜瓣亦足矣。如有客人造訪或宰羊,或殺雞,或炒幾碟肉絲、雞蛋、苜蓿,擀細面,蒸白饃,也相當豐盛。
該地區主要少數民族,除俄羅斯、錫伯、裕固、土等4族之外,都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的食規,“禁血生,忌外葷”,不吃醜惡、可憎的動物的血液,過“齋月”,故而清真風味的菜點占據主導地位。在隴海鐵路沿線和大小鎮集中,星羅棋布地綴滿穆斯林飲食店,多達數十萬家。更值得稱讚的是,回、維等10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雖以“清真”為本,飲食上有清規戒律,但對民族食俗又表現得很豁達,還幫助漢民製作牛羊菜和油香。同樣,漢族也十分尊重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在飲食上自覺“迴避”,並支持他們過“齋月”、歡慶3個大節。這說明自古以來當地各民族和睦相處、相互敬重、真誠團結。
在肴饌風味上,西北地區的肉食以羊、雞為大宗,間有山珍野菌,淡水魚和海鮮甚少,果蔬菜式亦不多。其技法多為烤、煮、燒、燴、嗜酸辛,重鮮鹹,喜愛酥爛香濃。配菜時突出主料,“吃肉要見肉,吃魚要見魚”,強調生熟分開、冷熱分開、甜鹹分開,儘量互不干擾。在菜型上,也不喜歡過分雕琢,追求自然的真趣;注重飲食衛生,廚房和餐具潔淨。漢民愛飲白酒,穆斯林一般不飲酒,多喝花茶;紅茶與奶茶,還有牛羊馬奶;習抽莫合煙與旱菸;常在庭院中或草地上鋪放白布席地圍坐就餐,自帶餐刀,有抓食的遺風。
西北地區名食眾多,不少帶有歷史的煙塵,相當古老。象陝西的葫蘆雞、商芝肉、金錢髮菜、帶把肘子、牛羊肉泡饃、石子饃、甑糕、油潑麵、《仿唐宴》和《餃子宴》;甘肅的百合雞絲、清蒸鴿子魚、蘭州烤豬、手抓羊肉、牛肉拉麵、泡兒油糕、一捆柴、高擔羊肉、《鞏昌十二體》和《金鯉席》;青海的蟲草雪雞、蜂爾裡脊、人參羊筋、糖醋湟魚、鍋饃、甜醅、馬雜碎、羊肉炒麵片等,此外,這裡的西鳳酒、黃桂稠酒、當歸酒、隴南春、伊梨特曲、枸杞酒、白葡萄酒、紫陽茶、奶茶、三炮台八寶茶、參茸茶;黑米飲料和哈密瓜汁,也都馳譽一方。
在飲食習慣上,當地人夏季愛冷食,冬季重進補,待客情意真,筵宴時間長,經常有歌舞器樂助興,一家治宴百家忙,絕不怠慢進門人。哈薩克族諺語:“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了客人,那就是跳進大河也洗不清的恥辱”,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中華風俗·新疆》還記載:“回民宴客,總以多殺牲畜為敬,駝、牛、馬均為上品,羊或數百隻。各色瓜果、冰糖、塔兒糖、油香、以及燒煮各肉、大餅、小點、烹飪、蒸飯之屬,貯以錫銅木盤,紛紜前列,聽便前列,聽便取食。樂器雜奏,歌舞喧譁,群回拍手以應其節,總以極歡為度。”“所陳食品,客或散給於人,或罷宴攜之而去,則主人大喜,以為盡歡。”這是清代的風尚,至今仍無大改變。

加納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