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古中國雍州、六朝古都、唐朝三大經濟中心]

涼州[古中國雍州、六朝古都、唐朝三大經濟中心]
涼州[古中國雍州、六朝古都、唐朝三大經濟中心]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涼州地勢平坦遼闊,河西最大堆積平原,西漢揚雄涼州箴中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涼州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西北商埠重鎮,古時素有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稱。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便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涼州牧”、“涼州刺史”、“河西節度使”、“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涼州提督”、“永昌路”、“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的政府駐地。涼州有“五涼古都”、“河西都會”、“西夏陪都”、“馬踏飛燕故里”、“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對外開放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涼都”、“雍都”、“涼州詞的故鄉”、“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和“北方名都”之美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涼州 涼州

夏商以前(約7500~4000年前),從涼州的磨嘴子的馬家窯文化,皇娘娘台遺址、海藏寺遺址的齊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證明從4000年以前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涼州就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是上古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主要是遊牧部落,涼州皇娘娘台遺址規模和內容比齊家坪遺址要豐富得多,年代也早的多,作為甘肅三大齊家文化遺址唯一倖存者,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夏商時期(約前2070~前1046),在夏商時期,雍州、涼州地處的犬戎的勢力範圍,犬戎古代族名,非獫狁,夏商時期活躍於今陝、甘一帶。河西走廊為西戎的駐地,西戎首領行使司法權,因為是遊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場所不固定。

西周時期(前1046),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西周,此地為北羌、馬羌、西戎占據,此地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 但遊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馬羌、西戎是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強悍嗜血部落,雄踞西北長達幾個世紀。西周時中國分為九州,此地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涼州 涼州

西周穆王(前963年—前959年),周穆王進軍至崑崙之丘,這段歷史被記錄在《穆天子傳》中。反映了當時西周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是中原與西域進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記載。西王母之國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長。故西王母之國應在今甘肅、新疆一帶,它以西寧、蘭州為前庭,以新疆為後庭,中心在武威、酒泉一帶。

東周時期(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東周,此地為雍州屬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雍州,《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到《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穎達疏:“計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而西逾黑水。”王肅云:“西據黑水、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都有明確的史載。雍州西界酒泉黨河 ,西河廣義指的是黃河。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揚雄《雍州箴》云:"黑水西河,橫截崑崙”。雍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玉帛之路的重要節點。

東周時期(前250),烏孫與月氏均在今河西境內武威、酒泉祁連間遊牧,北鄰匈奴。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漢書張騫傳》),烏孫人最早在此修築了原始聚居地——赤烏鎮,這是古老的涼州有史可稽的最早城市。赤烏鎮土圍子而已,距離實際意義上的城池還有一定的距離。

涼州 涼州

秦朝嬴政初年(前221),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雍州的這部分土地為月氏駐牧地,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此處是月氏人的屬地,亦稱月支、禺知的屬地,隸屬於雍州,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武威與敦煌地區,實力強大為匈奴勁敵。

秦朝中期公元(前210),月氏勢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從兩方面脅迫遊牧於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頭曼單于約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頓送至月氏為質,結果冒頓盜取月氏善馬逃回匈奴。月氏破烏孫國,烏孫部眾逃至匈奴,月氏王在此築蓋臧城。

西漢高祖元年(前202),高祖劉邦正式稱皇帝,建立西漢,劉邦原想定都洛陽,後遷往長安。由於北方匈奴過於強大,高祖劉邦忍辱負重實施大臣婁敬的和親策略,休養生息。後來的呂后、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親,並奉送大批財物,在其中涼州扮演重要角色。

涼州 涼州

西漢前元六年(前174),擁有東方最強軍事實力的草原梟雄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後又派老上單于殺其王據此地,隨即占領河西走廊。 後匈奴休屠王築姑臧城(涼州)、休屠城(涼州城郊)。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來源於姑臧山,其名來自匈奴語,匈奴語已無可考。

西漢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涼州因此而得名《涼州府志備考》,至此從古雍州改名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河西諸地,這為以後涼州制衡西北長達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礎,姑臧故有“雍涼之都”之稱。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破匈奴休屠王城休屠城,奪走了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使整個武威(姑臧、休屠)納入西漢版圖。而後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後祭天金人被放置於甘泉山的甘泉宮內,崔浩雲:胡祭以金人為主,今浮圖金人是也《史記索隱》。”金人即今佛像,是其遺法,立以為祭天主也《史記正義》。

六博 六博

西漢元狩五年(前118年),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拜馬監,後遷侍中、駙馬都尉,車騎將軍,後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共同主管尚書事,負責主持朝政。金是漢武帝賜給休屠王的兒子的姓,也是武威在民間尊稱為“馬神”。主要功績,為漢武帝的近衛大臣,以忠孝聞名於朝野。漢武帝病重其與霍光輔佐太子,死後陪葬與茂陵,諡號“敬侯”

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漢朝使者出使西域被殺,漢武帝命大將趙破奴等率軍過武威郡穿越陽關、玉門關西進,攻占樓蘭、姑師。武威郡涼州郡轄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蒼松、宣威十縣,以姑臧(今涼州)為治所,元鼎六年(前111年),從武威郡分出張掖郡。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在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權利很大,涼州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司法權由郡守行使,從此涼州開啟了制衡西北的序幕。

涼州王杖 涼州王杖

西漢太初元年(前104),漢武帝劉徹想要奪得良馬,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攻下大宛國,前101年後,再命李廣利率軍遠征,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漢軍得蒲梢,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這些馬匹都在涼州養殖的,史有“涼州畜牧甲天下”之美譽。

西漢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武帝為了鞏固與烏孫的聯盟,又將罪臣之後的劉解憂封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為右夫人,妾室,地位在同為妾室的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和親使團一路西上隴阪,沿河西走廊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浩浩蕩蕩可謂壯觀。

西漢元平元年(前74),趙充國與大將軍霍光一起決策擁立漢宣帝劉詢為皇帝,因此被封為營平侯。本始年間(前73年—前70年),趙充國擔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從武威、酒泉出兵征討匈奴。他本當與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漢軍沒有趕到。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

武威醫簡 武威醫簡

西漢黃龍元年(前49),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征原來做過涼州刺史貢禹為諫大夫,數虛已問以政事。貢禹是涼州漢宣帝時的第一位有明確記載的刺史,漢成帝時為谷永,漢哀帝時為杜鄴,漢元帝成帝之時為趙宏,涼州的政府駐地姑臧。

西漢竟寧元年(前33年),漢成帝劉驁繼位,在位期間繼續秉承漢文帝頒布的《王杖詔書令》:,給年七十以上者“賜王杖”。杖長九尺,杖頭以鳩鳥裝飾。涼州出土的漢成帝王杖詔書就是重要標誌。持鳩杖的老者,可“出入官府節第,行馳道中”;經商不收稅;其地位待遇與“六百石”官吏相同,“入官府不趨,吏民有敢歐辱者,逆不道,棄市”,涼州保留著史不絕書的孝文化。

西漢元延二年(前11年)正月,揚雄與成帝前往甘泉宮,作《甘泉賦》諷刺成帝鋪張。十二月又作《羽獵賦》仍然以勸諫為主題。被封黃門郎,後留下了著名的《涼州箴》揚雄 黑水西河,橫屬崑崙。服指閶闔,畫為雍垠。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隴山以徂,列為西荒。南排勁越,北啟強胡。並連屬國,一護彼都。

新朝初始元年(08年)十二月,新朝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皇帝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稱帝後,涼州歸新朝管轄。更始元年(23年)新朝王莽政權崩塌,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

雍涼文化 雍涼文化

玄漢更始元年(23年)二月初一日,更始帝劉玄稱帝,更始帝劉玄將要建都洛陽。此時國士隗囂遣大將北上攻占涼州。不切實際,急功好利的新朝注定走不遠,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後涼州又歸更始帝劉玄所管轄,公元25年,赤眉入關,劉玄被殺。在這時期中,班彪遠避涼州,從長安出發,至安定寫了有一篇《北征賦》。

東漢更始二年(24年),竇融時被封為巨蕖太守。當時,戰亂未止,他決定聯合來自河西的昆弟竇士,不往巨鹿,而是舉矣西遷,屯墾河西,據武威、酒泉、張掖、金城、敦煌五郡。後竇融被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涼州牧,時任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得知訊息,解印綬離去,從此竇融據武威,後在武威築竇融台。

東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光武帝劉秀開國, 定都洛陽, 重新設立雍州,治所姑臧(涼州), 但是不久取消,後又設涼州牧,治所武威姑臧,後遷天水冀縣。東漢初期延續了西漢的行政建制,而後涼州豪強並起,涼州也成為馬氏集團發家之地,故又有“雄兵出涼州”之說。

東漢建武八年(32年),涼州就有了姑臧夜市(涼州不夜城),竇融請奮署議曹掾,守姑臧長,賜爵關內侯。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後漢書)。酒肆遍地,漢朝最大的夜市,姑臧夜市,中國史書中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夜市在西北盛極一時。

涼州漢簡 涼州漢簡

東漢光和七年(184),冬來自北地郡、安定郡、金城郡、隴西郡枹罕、河關等地的兩股羌人舉事在涼州叛亂,後於路殺護羌校尉冷征,事態升級,(185)年春,叛軍已達數萬人,進軍漢故都長安,史稱"涼州之亂"。是一系列導致東漢衰亡的變亂之一,撼動了中央朝廷對西北的控制,為未來數百年胡人亂華的導火索。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漢靈帝劉宏先後派皇甫嵩、張溫前往涼州平定叛亂,儀郎傅燮曾給漢靈帝有“今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蕃衛”之語,可見涼州在西北地區乃至整個漢王朝中的地位之重,後傅燮封為漢陽太守。天下強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州、涼州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 (後漢書)。

涼州娟秀 涼州娟秀

東漢中平四年(187),四月時任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導致狄道人王國、韓遂以及氐羌等民族造反,耿鄙為了平定韓遂等人的叛亂, 徵調六郡兵馬討伐, 卻因軍隊發生內訌而被殺, 其中耿鄙的司馬邊章與馬騰、 韓遂在涼州共同起事,馬騰建府邸於涼州城內,也擁兵反叛,共推王國為主,攻掠三輔地區。

東漢興平元年(194),六月漢獻帝劉協分涼州河西四郡為雍州。涼州分出河西置雍州,設雍州刺史,雍州治武威姑臧,領14縣,為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撲■、媼圍、宣威、倉松、鸇陰、祖厲、顯美、左騎千人官。管轄酒泉、張掖、敦煌、張掖居延屬國。

東漢延熹九年(166),鮮卑人入塞,與叛亂的羌人聯合,對抗東漢政府。朝廷拜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負責平定幽、並、涼三州叛亂。董卓在此時出任張奐的軍司馬,而後涼州軍閥董卓屯兵涼州,史書有“大漠豪俠出涼州”,“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性粗猛有謀”。故涼州又有“俠都”之稱。

曹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於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撲■、張掖、鸇陰、媼圍共14縣。 涼州牧的政府駐地姑臧,為曹魏的畜牧基地,以供應馬匹釀酒著稱。立涼州葡萄酒為國酒,魏文帝為此特頒《涼州葡萄詔》,涼州葡萄酒顯赫於京師、蘇州、杭州、揚州、南京、福建。從此涼州葡萄酒以味美醇厚馳而名揚天下(尤其是江南)。

涼州金冠花 涼州金冠花

西晉泰始元年(266),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西晉,建國號為晉,定都於洛陽,涼州隨曹魏歸入 西晉,轄姑臧、宣威、揟次、蒼松、顯美、驪靬、番和七縣。時任涼州刺史為楊欣, 擔任刺史期間,激化了鮮卑等族的矛盾,西晉鹹寧四年, 與若羅拔能戰於武威,兵敗而死。

西晉鹹寧五年(279),正月涼州鮮卑人禿髮樹機能率眾反晉,攻占涼州,晉廷大震,時馬隆任司馬督,自請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復。 武帝準其所請,授他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 斬禿髮樹機能, 克涼州。 馬隆任武威郡太守時轄七縣。

西晉永寧元年(301),西晉亡,張軌為涼州刺史,建立前涼,姑臧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大氣雄闊,為北方之最,前涼以富饒於西北著稱,姑臧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尤保華夏衣冠,有“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之美譽。

西晉永嘉二年(308),前涼張軌進軍青海省會西寧置西平郡,將其納入涼州版圖,屬涼州,領四縣西都、臨羌、安夷、長寧。永嘉五年(311),分西平郡地,除了增修姑臧城以外,後張軌又新建了武興郡,鑄貨幣“涼造新泉”。張軌一直為晉臣效忠於晉。

東晉建興二年(314),五月,張寔建立前涼,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雍州牧、涼州牧、西平公,涼王,建元永安,設定涼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鸇陰、番禾9縣,在位7年,後被部將刺殺,終年50歲,史稱昭公,也稱元公、明王,葬於姑臧寧陵。

西晉歸義胡王印 西晉歸義胡王印

前涼太興三年(320年),張茂繼位,稱持節大都督、太尉、涼州刺史、護羌校尉、雍州牧、涼州牧、西平公,涼王,前涼永元二年至四年(321—323),張茂築靈鈞台,大修擴建姑臧城,這為以後姑臧城成為中國王都的鼻祖奠定了基礎。325年,張茂去世,共在位五年,終年四十八歲,諡號成王,廟號太宗,前趙劉曜遣使贈張茂太宰,諡號成烈王,葬處不詳。

前涼建興十二年(325),張駿繼位。後在涼州城南修築城池,築謙光殿,用五彩描繪,用金玉裝飾,用盡天下珍奇巧技。殿的四面各蓋一殿,東曰宜陽青殿,春季三個月居住;南曰朱陽赤殿,夏季三個月居住;西曰叫政刑白殿,秋季三個月居住;北曰玄武黑殿,冬季三個月居住。這時的姑臧城窮盡巧奢,擬於王者《晉書》,346年張駿去世,葬於姑臧大陵。

東晉永和二年(346年),張重華繼位,自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雍州牧、涼州牧、西平公,涼王,在位八年卒,在位期間,前涼國勢達於極盛,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私謚昭公,後改謚桓公,晉穆帝賜諡號為敬烈,葬於姑臧顯陵。

東晉建興十一年(353年),十一月,張耀靈繼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護羌校尉、雍州牧、秦州牧、涼州牧、涼公。十二月,輔佐大臣張祚與趙長等人密謀廢黜張耀靈,自立為君。和平二年(355年),張祚派人殺害張耀靈於宮內。張耀靈死時年僅十二歲,死後諡號為哀公,葬處不詳。

前涼和平元年(354年),張祚稱王,自稱大都督、大將軍、護羌校尉、雍州牧、秦州牧、涼州牧、涼公。廢棄晉愍帝年號,355年,宋混、宋澄兄弟與張灌等裡應外合進入涼州姑臧,宋混等攻入宮門,張祚被斬殺,以普通百姓的規格埋葬,後張天錫繼位後,備禮改葬於姑臧愍陵,追謚為威王。

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寺

前涼永和十一年(355年),張玄靚即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校尉、涼州牧、西平公。昇平五年(361年)十二月,改建興四十九年,奉行東晉年號“昇平”。東晉朝廷下詔,任命張玄靚為大都督、督隴右諸軍事、涼州刺史、護羌校尉、西平公。興寧元年,張玄靚被叔叔張天錫殺害,時年十四歲,定諡號為沖王,東晉孝武帝賜張玄靚諡號為敬悼公,葬於姑臧平陵。

前涼興寧元年(363年)八月,張天錫即位,太和元年(366年),東晉朝廷下詔任張天錫為大將軍、大都督、督隴右關中諸軍事、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平公。376年,張天錫投降苻堅,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失敗後,張天錫歸順東晉,東晉朝廷下詔任命為散騎常侍、左員外,恢復西平郡公的爵位。不久,拜授金紫光祿大夫,葬處不詳。到此前涼共傳十位君主。

東晉太元元年(376), 前秦攻滅前涼, 置涼州刺史鎮姑臧, 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太祖呂光據涼州稱涼州刺史,迎請西域高僧四大譯經師之首的鳩摩羅什到姑臧(涼州)時,攜帶了一批梵文經卷和佛教聖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舉世聞名的姑臧旃檀瑞像(中世紀最早進入中原的佛陀等身造像,旃檀瑞像,佛之真像也),建羅什寺,傳播佛教達十七年之久,涼州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

涼造新泉 涼造新泉

東晉太元八年(383),呂光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自稱使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後涼轄武威等26郡,386年,復改稱天王,自稱太上皇帝,國號大涼,改元龍飛。389年,稱三河王,改元麟嘉。399年,呂光病死,時年六十三歲,廟號太祖,諡號懿武皇帝,葬於姑臧高陵。

東晉太元十七年(392),今西寧歸後涼統治,後涼遂改西平郡為西河郡,仍轄河湟郡、樂都郡、三河郡、澆河郡、晉興郡、金城郡,從此將西寧、蘭州劃入涼州。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業準備派沮渠蒙遜攻打後涼重鎮西郡(今永昌西),399年二月,段業自稱涼王,改年號為天璽,段業創建北涼,置有涼、秦、沙3州。武威郡隸屬秦州,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五月呂紹與兄太原公呂纂率軍討伐北涼,北涼按兵不動,不與後涼軍交戰。呂紹、呂纂無功而返。十二月,呂光去世,呂紹繼位。不久,呂纂篡權奪位,進入姑臧皇城,呂紹逃到紫閣自殺。諡號隱王,葬處不詳。

西涼隆安四年(400年),西涼王李暠建國西涼,定都酒泉,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2郡,余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3郡。武威郡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

東晉隆安四年(400年),一月,呂纂篡權奪位自立,即天王位,改年號為鹹寧。在位時,安據盜掘前涼張駿墓,得到了珍珠簾、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簫、紫玉笛、珊瑚鞭、瑪瑙鍾,水陸奇珍異寶不可勝記。呂纂誅殺安據黨羽共五十多家,派使者弔祭張駿,並且修繕好他的墓。401年,呂纂被其堂兄弟呂隆、呂超等人殺害於姑臧皇城內,呂隆即位後,謚呂纂為靈皇帝,葬於姑臧白石陵。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呂隆即位,改元神鼎,誅殺豪族,樹名立威,內外擾攘不寧,人人不能自保。公元402年二月,沮渠蒙遜帶兵進攻姑臧。402年十月,南涼景王禿髮傉檀攻打姑臧。公元403年,在南涼和北涼夾攻之下,呂隆被迫投降後秦,後涼滅亡。姚興任命呂隆為散騎常侍,公爵照舊。公元416年,呂隆因與其子呂弼謀反而被誅殺,落得個暴屍異鄉的下場。到此後涼傳四位君主。

涼州獨角獸 涼州獨角獸

南涼弘昌四年(406),河西鮮卑族涼州刺史南涼王禿髮傉檀進駐姑臧,冊封涼州牧, 嘉平元年(408)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武威,南涼定國都於武威姑臧,406年,姚興便任禿髮傉檀為使持節、都督河右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涼州刺史,常侍、公爵依舊,鎮守姑臧。

北涼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將北涼首都張掖遷都武威,定國都於姑臧,稱河西王,成為河西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領河西四郡、西都、臨羌、安夷、長寧、河湟郡、樂都郡、金城郡。

南涼義熙十年(414年),禿髮傉檀投降西秦乞伏熾磐,南涼滅亡。次年被乞伏熾磐毒死,諡號景王,葬處不詳。至此南涼傳三位君主。仍轄河西四郡、河湟郡、樂都郡、三河郡、澆河郡、晉興郡、金城郡等14郡及邯川護軍。

北涼永和六年(420), 北涼滅西涼,西涼王李歆被殺,其母尹氏被俘,置涼州竇融台(李淵是李暠的七世孫,李淵對尹夫人格外尊崇,改竇融台為尹夫人台,遂修建尹台寺,以示對尹夫人的懷念)。又由於尹夫人此前為西涼昭武皇后,民間亦將此台稱為“皇娘娘台”。尹夫人在涼州生活了17年。

北涼玄始十年(421),曇無讖(chèn)於涼州姑臧譯出《大般涅槃經》,在中國大乘佛教史上,這是一部影響巨大的大乘經典巨著,傳到江南,劉宋高僧慧嚴、慧觀同文士謝靈運等大加讚賞,據法顯譯《大般泥洹經》重整品目,作為“佛說的最高階段”,此經成為海內外佛教徒日常誦經,被譽為“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

涼州 涼州

北涼玄始十二年(423)二月,沮渠蒙遜遣使入貢南朝宋,受封為都督涼、秦、河、沙四州諸軍事、涼州刺史、雍州刺史、河西王。後遣使朝貢北魏,受封為侍中、涼王。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廟號太祖,諡號武宣王。葬於姑臧元陵。

北涼義和三年(433年),沮渠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永和。受封征西大將軍、河西王、涼州刺史、河西大都督。434年,沮渠牧犍派人出使南朝宋南京,呈上奏章,報告他已繼位。宋文帝劉義隆下詔,任命沮渠牧犍為都督涼、秦等四州諸軍事,兼任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封河西王。

北涼永和五年(437年),北魏皇帝拓跋燾把妹妹武威公主嫁給沮渠牧犍娶為妻,派他的丞相宋繇前來進表致謝,並進獻馬五百匹,黃金五百斤。同時,沮渠牧犍遣使前往南朝宋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呈獻各種書籍以及敦煌人趙撰寫的《甲寅元歷》,並索取雜書數十種,宋文帝都滿足了他們。

北涼永和七年(439),北魏皇帝拓跋燾親率大軍圍攻都城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北魏統一華北,後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無諱弟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亦亡。

涼州—北京 涼州—北京

北魏太延五年(439),拓跋燾將原來的涼州無數奇珍異寶和吏民三萬多戶(這裡有高僧、建築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經學家)遷至國都山西平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搶人才計畫),這一批人對以後北魏以及華北地區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作用。

北涼承平五年(447年),有人密告沮渠牧犍謀反,沮渠牧犍遂被賜死。死後以王禮安葬,諡號哀王。葬處不詳。至此北涼傳三位君主。太和十四年(490),武威郡轄林中(姑臧)、 襄城二縣。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溫子升被東平王元匡召募辭人,補充御史,時年二十二。之後他為古老的涼州作下了《涼州樂歌》遠遊武威郡,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隨歷經戰火,巍巍涼州城依舊宏偉雄闊。

北魏延昌五年((516年),崔纂繼任涼州刺史,博學有文才。景明中,太學博士,熙平末,轉河東太守。太學舊在城內,游乃移置城南閒敞之處,親自說經,當時學者莫不勸慕,號為良守。以本將軍遷涼州刺史,以母憂解任。而後的崔纂從祖弟崔游繼續繼任涼州刺史。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西魏滅北魏,據涼州,置涼州刺史,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

西魏大統二年(536年),春正月初九,到南郊祭祀,改用神元皇帝配祭。東魏攻陷夏州。二月,儀同三司段敬討伐叛亂的羌人梁定,平定了。三月,任命涼州刺史李叔仁為司徒,司徒万俟壽樂乾任太宰。

涼州 涼州

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二月西魏任命義州刺史史寧為涼州刺史,前任刺史宇文仲和依然占據著涼州,不接受新刺史的取代。五月,獨孤信派遣將領們在夜晚攻打城的 東北角,自己統率壯士襲擊城的西南角,黎明時分,攻克了涼州城,擒獲了宇文仲和。

北周武成元年(559 年),春正月己酉,太師、晉公護上表歸政,帝始親覽萬機。軍旅之事,護猶總焉。初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統武威、廣武2郡。武威郡領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寧、廣城、鄣和燕支共8縣。

北周大成三年(581),二月北周相國楊堅接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的"禪讓"稱帝,國號"隋",建元“開皇”,隨後將涼州納入了大隋的版圖,開皇元年沿襲北周涼州總管府,涼州總管由隋武元帝楊忠幼子、隋文帝楊堅異母弟、被土耳其人奉為一代戰神的衛王楊爽(楊林)繼承,在諸兄弟中楊堅特寵愛楊爽。涼州總管治所武威姑臧。

註:楊爽擔任涼州總管時期被土耳其人奉為一代戰神,土耳其民間即便是目不識丁的漢子也知道,曾經有一位隋朝戰神楊爽把突厥幾十萬大軍殺的片甲不留,這位戰神楊爽還生擒了突厥大可汗,直搗黃龍端了突厥的大本營——龍庭,並且把突厥人心中最神聖的聖山杭愛山焚燒了整整三個月。

隋唐

涼州 涼州

隋朝開皇三年(583),突厥沙缽略可汗深入涼州、天水、延安等地,擄掠人畜,百無一留。楊堅命楊爽為行軍元帥,率軍分道反擊突厥。楊爽親率朔州總管李充大破沙缽略軍,俘千餘人。後竇榮定出涼州,高越原(位於武威市民勤縣)之戰擊敗阿波可汗,迫使突厥盟約退兵,封安豐郡公。

隋朝開皇四年(584),阿波可汗與沙缽略戰,勢力漸強大,阿波可汗號稱西突厥。自此突厥分為東、西兩部。(587),涼州總管楊爽被徵召入朝任納言,頗受楊堅器重。不久後,涼州總管楊爽“因病逝世”,年僅二十五歲,如楊爽活著,突厥怎能迅速崛起,其後的歷史可以完全改寫。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占領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歸附於東突厥。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李軌被李淵所滅。唐朝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姑臧。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廢涼州總管府,改置涼州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涼州屬隴右道。武威郡屬涼州,轄治範圍仍沿用隋朝建置。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天寶、昌松和嘉麟5縣。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武威郡為涼州。公元764年,涼州被吐蕃占據。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張議潮占據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唐朝再次占據武威涼州。

宋元

涼州 涼州

吳越天寶元年(908), 六穀蕃部溫末派人到後梁進貢, 其首領杜論悉加、 杜論心被封為左領軍衛將軍 同正,蘇論乞祿為右領軍衛將軍同正,之後六穀蕃部分裂成許多部族聚落。

宋朝建隆元年(960),吐蕃部族在西涼府設定西涼府折逋葛支、西涼府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等自立政權。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轄管西涼府,領姑臧、神鳥、番禾、昌松和嘉麟5縣。

宋朝明道元年(1032),李元昊攻占甘、涼二州,從此,河西屬西夏版圖。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涼府,屬甘肅軍司(治甘州)轄。其下所置史無記載。

元朝至元七年(1226),七月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攻占西涼府,元朝至元八年(1227),元朝滅西夏,涼州這塊西夏的寶地西都又一次易主給了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去逝,涼州分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孫子窩闊台次子西涼王闊端,治所涼州。
元朝開慶四年(1247),元朝大汗窩闊台的次子西涼王闊端忍辱負重,放棄汗位,以汗國名義頒發詔書, 親派助手多達那布將軍為金子使者和女兒薩日朗一起前去邀請西藏高僧薩班來涼州會談。 吐蕃高僧接受了邀請, 並說服眾僧族人,毅然率10歲的侄兒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等僧人赴涼州與闊端舉行了舉世矚目的“涼州會盟”。從此將西藏納入了中國版圖。

涼州會盟 涼州會盟

元朝至元九年(1272),闊端之子只必帖木兒在西涼府城北三十里築新城,元世祖賜名永昌府(今涼州區永昌鎮)。後設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隸屬永昌路。至元十年(1273),置小河灘城(今民勤縣城)。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回鶻高昌王紐林的斤率部北征,留居永昌府,建王府。其王陵遺址有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大元敕賜追封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銘傳世,元

朝,司法制度在漢律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改進。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永昌路(今涼州區永昌鎮)屬甘肅行省,轄領西涼州和莊浪縣兩個縣級政權。

明清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置甘州衛(今張掖)和莊浪衛(今永登),統領河西地區。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明朝在莊浪設定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統領河西各衛所。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由莊浪(今蘭州市永登縣)徙治甘州。轄甘州5衛(甘州左衛、右衛、前衛、後衛、中衛)及永昌衛、涼州衛、莊浪(永登縣)衛、西寧衛、鎮番衛和碾伯、鎮夷、古浪、高台4個守御千戶所。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肅王朱楧,就藩於甘州,僅四年,朱元璋死,建文元年(1399年)遷至蘭州,這為涼州退出西北首府奠定了基礎。

涼州 涼州

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冬繼任肅王被李自成殺害,占河西諸州。如肅王朱楧就藩甘涼州,屯兵河西,李自成怎能順利滅明朝,對此繼任肅王付出

了生命和整個明朝的代價。
明朝正統三年(1438),六月設古浪守御千戶所。正統十年(1445),二月英宗頒賜涼州大藏經一部。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涼州海藏寺、重修擴建蓮花山。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將賀錦占領古浪、涼州。

清初承明制,為西寧道。轄涼州衛、鎮番衛、永昌衛、莊浪衛和古浪守御千戶所。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莊浪衛為涼莊道。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改涼州衛為武威縣,改永昌衛為永昌縣,改莊浪衛為平番縣,改鎮番衛為鎮番縣,改古浪守御千戶所為古浪縣。置涼州府,治所武威縣,隸屬涼莊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改涼莊道為甘涼道,治所武威縣。涼州府隸屬甘涼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

涼州 涼州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於甘陝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鬥爭此起彼伏,九月欽差大臣、總督林則徐遣戍新疆,途經古浪、武威,作《次韻答陳子茂德培》一詩,並留下許多珍貴墨寶、匾額,盛讚西北的大好河山。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清朝重臣左宗棠(進駐甘肅,(1872)年馬占鰲年降清,任左宗棠馬隊三旗督帶,同年清廷尚在爭論討伐阿古柏之事,左宗棠率師進駐蘭州,準備收復新疆,

在此期間左老遊歷涼州,左老在涼州也留下很多墨寶、匾額,盛讚涼州美食。(1875) 年隴右著名學者李銘漢創辦雍涼書院。

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淮軍屢戰屢敗,朝議起用湘軍。1895年正月中旬甘肅按察使魏光燾率涼州人為主的武威軍(甘軍)8營(一說為6營)2哨出關,對海城發動第四次反攻未克,但予敵重創,後武威軍編入武衛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侵略聯軍犯北京,武威軍聯合義和團民阻擊八國聯軍。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宣統三年(1911)鄉民齊振鷺、陸富基領導數千農民擁進武威縣城,要求減免稅收。他們搗毀警崗,攻入縣署,搗毀總警紳王佐才等人的房屋。官署派軍警鎮壓。抗稅鬥爭失敗後,陸富基被殺,齊振鷺外逃。齊振鷺二次發動抗暴鬥爭失敗,被殺於武威城內大什字。

現代

西北 西北

中華民國初沿清制。民國11年(1922年),廢除府州,分甘肅道為甘涼道和安肅道。甘涼道治武威縣,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張掖、東樂、山丹、撫彝9縣。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鎮番縣為民勤縣。民國25年(1936年)7月,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成立,轄武威、民樂、民勤、永昌、山丹、張掖、臨澤、古浪8縣,治所武威。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將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改為武威專員公署,治所武威縣,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5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涼州終於回歸中共中央的管轄,中共永登縣天祝區委、天祝區公所成立。1949年10月14日,武威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下轄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縣。

涼州 涼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5月,撤銷張掖專區,張掖、民樂、山丹三縣劃歸武威專區。1955年10月,武威、酒泉兩專區合併,成立張掖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威專區,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縣。1963年10月,永登、景泰兩縣劃歸武威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右旗劃入武威專區。1970年3月,永登縣劃歸蘭州市。197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將阿拉善右旗交由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1年)2月,永昌縣劃歸金昌市管轄。1985年4月,撤銷武威縣,設立縣級武威市。同年5月14日,景泰縣劃歸白銀市。至此,武威地區轄縣級武威市及民勤、古浪和天祝共3縣1市。

涼州 涼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6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中國著名石窟研究專家宿白先生在《涼州石窟遺蹟和“涼州模式”》一文中明確指出天梯山石窟的第一、第四窟是早期北涼洞窟即涼州石窟遺蹟。1994年,宿白老教授不顧70多歲的高齡,親臨天梯山石窟實地考察,經研究考證,再次確定中國石窟起源於涼州石窟,創立了“涼州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年)5月,撤銷武威地區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稱為涼州區。武威市人民政府駐地涼州區,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共3縣1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12月,轄涼州、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縣4個縣區, 8個街道43個鎮50個鄉共101個鄉級政區;領導7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8287個村民小組。

涼州 涼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09月,經國家教育部、甘肅省教育廳批准,由蘭州交通大學與武威市委、市政府聯合建立了蘭州交通大學武威校區,這對武威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大學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涼州渴望優秀的大學,更渴望具有全球視野的公立研究型大學落戶涼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年)0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涼州從此進入了“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大家庭,成為了“一帶一路”的黃金節點城市。

歷代刺史

西漢

鳩摩羅什寺(劉斌元制) 鳩摩羅什寺(劉斌元制)

貢禹,漢宣帝時。(《漢書·貢禹傳》)

谷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漢書·谷永傳》)

杜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

趙宏,漢元帝、成帝之時。(《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東漢

鄭興,漢更始帝時。(《後漢書·鄭興傳》)

郭伋,漢光武帝初。(《後漢書·郭伋傳》)

竇融,建武五年(29年)任。(《後漢書·竇融傳》)

尹業,永平十八年(75年)時免。(《後漢書·馬援傳》)

皮揚,元初元年時。(《後漢書·安帝紀》、《西羌傳》)

宗漢,延光元年春見在任。(《後漢書·西羌傳》)

劉秉,永和四年(139年)任,明年免。(《後漢書·西羌傳》)

種暠,漢質帝、漢桓帝初。(《後漢書·種嵩傳》)

蓮花山獸文石(劉斌元制) 蓮花山獸文石(劉斌元制)

橋玄,漢桓帝初。(《蔡邕太尉橋玄碑》)

祝良,漢桓帝初。(《後漢書·陳龜傳》)

成就,漢桓帝時。(《魏志·董卓傳》注引《吳書》)

郭閎,延熹二年(159年)至四年(161年)見在任。(《後漢書·皇甫規傳》、《段熲傳》)

趙仲台,延熹年間。(《魏志·閻溫傳》注引《魏略》)

劉恭,延熹年間。(《後漢書·羊陟傳》)

孟佗,建寧三年(170年)見在任。(《後漢書·西域傳》、《三輔決錄》)

劉虔,熹平六年(177年)見在任。(《後漢書·蔡邕傳》)

周洪,光和二年(179年)見在任。(《魏志·虔淯傳》注引《烈女傳》)

魏元丕,光和四年(181年)卒。(《隸釋》卷10《元丕本碑》)

梁鵠,中平元年(184年)見在任。(《後漢書·蓋勛傳》注引《續漢書》)

左昌,中平元年(184年)任。(《後漢書·蓋勛傳》)

宋梟,中平元年(184年)繼左昌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楊雍,中平年間,繼宋梟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耿鄙,中平四年為韓遂所殺。(《後漢書·靈帝紀》、《傅燮傳》、《董卓傳》)

張則,漢靈帝時。(《華陽國志·漢中女士志》)

種劭,興平元年(194年)前。(《後漢書·獻帝紀》注、《董卓傳》)

韋端,建安十年左右遷太僕。(《魏志·楊阜傳》、《三輔決錄》)

韋康,建安中,繼韋端後任。建安十七年為馬超所殺。(《魏志·夏侯淵傳》、《荀彧傳》、《楊阜傳》、《蜀志·馬超傳》)

馬超,遙領涼州刺史。(《蜀志·馬超傳》)

魏延,遙領涼州刺史。(《蜀志·魏延傳》)

姜維,遙領涼州刺史。(《蜀志·姜維傳》)

曹魏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涼州(劉斌元制) 涼州(劉斌元制)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四年(223年)卒。(《魏 志·張既傳》)

溫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死於道中。(《魏志·溫恢傳》)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魏志·溫恢傳》)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王渾,約正始年間。兒子王戎,“竹林七賢”之一。(《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西晉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鑑》卷78、卷79)

蘇愉,泰始年間,曾與河西的鮮卑人大戰,而退守內地。泰始七年(271),與禿髮樹機能戰於金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南),兵敗身死。

楊欣,鹹寧四年(278)與若羅拔能等戰於武威,兵敗而死。

彭祈,太康元年(280),朝廷起用守喪滿三年的彭祈出都督涼州諸軍事兼涼州刺史,入主姑臧城。

胡喜,(《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張軌,永寧元年(301)任,死於任內。(《晉書·張軌傳》)

東晉

張寔,建興五年(317)張軌之子,張軌死後繼任涼州刺史。定都姑臧(涼州、武威),在位7年,終年50歲,葬於涼州寧陵。(《晉書》)

張茂,太興三年(320),其兄張寔被殺,張茂繼位。(《晉書》)

張駿,建興十二年(325),張駿繼位。346年張駿去世,葬於姑臧大陵。(《晉書》)

張重華,永和二年(346年)張重華繼位,在位八年。《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張耀靈,建興十一年(353年),十一月,張耀靈繼位。《資治通鑑·卷九十九》

張祚,和平元年(354年),張祚稱王。《資治通鑑·卷一百》

張玄靚,永和十一年(355年),張玄靚即位,在位一年。《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張天錫,太和元年(366年),東晉朝廷下詔任張天錫為涼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一百一》、《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呂光,太元元年(376), 呂光據涼州(武威、姑臧),稱涼州刺史,399年,呂光病死,諡號懿武皇帝,葬於姑臧高陵。《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六、九》

呂紹,龍飛四年(399年),五月十二月,呂光去世,呂紹繼位。不久,呂紹自殺於姑臧皇城內,諡號隱王。《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一》

呂纂,龍飛五年(400年)繼位,401年去逝,呂纂葬於白石陵。《晉書·卷一百二十二·載記第二十二》

呂隆,龍飛五年(401年),呂隆的弟弟呂超殺天王呂纂,擁立呂隆,改元神鼎。416年,呂隆因與其子呂弼謀反而被誅殺。《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二》

王尚,呂隆降姚興,興以王尚為涼州刺史。(《晉書·列傳第六十五·藝術》)

禿髮傉檀,弘昌四年(406)禿髮傉檀進駐姑臧,冊封涼州刺史。《晉書·卷一百二十六》

李暠,隆安四年(400年),李暠自稱涼州刺史。唐朝李氏亦稱李暠為其先祖。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為興聖皇帝。《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

李歆,嘉興元年(417年),李歆繼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涼州刺史,改元嘉興(都城酒泉)。《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三》

李恂,永初元年(420年),自稱冠軍將軍、涼州刺史,改元永建。《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

南朝

沮渠牧犍,永和元年(433年),四月拓跋燾派李順授任沮渠牧犍為涼州刺史。《魏書·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源延伯,正始五年(508年)左右,繼任涼州刺史。(《魏故使持節都督涼州諸軍事平北將軍涼州刺史浮陽縣開國伯源侯墓志銘》)

崔纂,延昌五年(516年),繼任涼州刺史,以本將軍遷涼州刺史,以母憂解任。

崔游,崔纂從祖弟繼續繼任涼州刺史。

李叔仁,大統二年(536年)三月,任命涼州刺史李叔仁為司徒。《北史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五》

宇文仲和,繼任涼州刺史。546年五月,獨孤信攻克涼州城,擒獲了宇文仲和。

史寧,大統十二年(546年),二月西魏任命義州刺史史寧為涼州刺史。《周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

史遵,等到史寧功勳顯著,朝廷追贈史遵為涼州刺史。《周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

韓裔,北齊涼州使持節、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山西祁縣白圭北齊韓裔墓》

唐朝

韓擒虎,開皇十年(590),繼任涼州刺史,鏇任涼州總管。《隋書》

樊子蓋,仁壽四年(604年),繼任涼州刺史。《隋書·卷六十三·列傳第二十八》、《北史·卷七十六·列傳第六十四》。

地理環境

位置

涼州南接蘭州,北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官方初設雍州治所就在武威。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也在古浪峽跟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吳金海和黃韜路過古浪峽時,他們不由得驚嘆:難怪西路軍受挫,這兒,只要架挺機槍,就很難過去。的確,那是條狹長的走廊,峭壁千仞,勢若蜂腰,中有小道,蜿蜒西竄。整個涼州,西邊是祁連山,東邊是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中間便是地理書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涼州,就等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地形

涼州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地貌類型分祁連山山地、走廊平原綠洲和騰格里沙漠三種,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構造上位於祁連褶皺系中的走廊過渡帶。西南部是祁連山東段冷龍嶺的前山地帶,為走廊帶的毛藏古凸起和蓮花山凸起,山勢降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頂、蓮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東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東段,為走廊帶的凹陷,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態可分為沖積平原,沖積細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東部是騰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氣候

涼州屬溫帶大陸乾旱氣候,具有乾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發量2020毫米,主要風向為西北風,靜風率26%,年平均溫度7.7℃,無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時數2873.4小時,太陽總輻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比為67%;太陽輻射量為138.45千卡/平方厘米,屬太陽輻射量高值區,晝夜溫差平均7.9℃。氣溫以7月最高,為29℃,1月最低,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年蒸發量2020毫米。

經濟

古代

唐朝時期的涼州是涼州歷史上最繁榮的時代,政府採取足兵足食及屯田、屯牧等措施,人民休養生息,生產得到長足的發展。史載武則天長安年間,屯田豐收,涼州都督府所積軍糧可支數十年。古浪(唐屬昌松縣的岔口驛馬)為唐時的“貢馬”,至今被稱為“活著的天馬”,馳譽於世。涼州是中西商賈雲集和物資集散之地。“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左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反映了唐代涼州便利的交通、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商業貿易。唐代西來的商人中最多的來自突厥、回紇、大食、波斯等國,他們主要販運珠寶、香料等到中原,又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帶回本土,涼州就成為他們駐足的地方。

現代

2013年涼州實現生產總值381.1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9.2億元,增長6.83%;第二產業增加值166.17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125.82億元,增長12.4%。

民俗文化

涼州佛教

呂光建立後涼政權,請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涼州講經譯經,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佛經的翻譯事業做出了貢獻。

涼州文廟

涼州文廟,由東西中三組建築構成。中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泮池、狀元橋,後有尊經閣,中為欞星門、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和東西二廡;東以文昌宮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後有崇聖祠,中為二門、戲樓,左右有三賢祠、有恪亭,中公、劉公二祠和東西二廡。

文廟現存文物達3萬餘件。有新石器時代、兩漢、魏晉至明清時期的斷代陳列物,還有刺繡、書畫、古石刻,木雕、銅造像以及經卷等。每年接待遊客及觀眾達7萬餘人(次),是欣賞古代文化藝術、接受歷史知識的盛地。

涼州舞獅

涼州麻獅舞在唐代最為盛行。無論是宮廷宴會還是慶功祝捷都以舞獅助興。涼州舞獅從裝扮看,二人合扮為“太獅”,一人獨扮屬“少獅”。舞動時毛隨風動,表演時由多個出身於武術世家的青年男子,先演練一番流傳在涼州的八步轉、琵琶條子、定宋大刀等獨具特色的武術套路後,隨著助威的鞭炮聲,和著輕重不一,急緩有別的獅舞鼓點,披紅掛彩的引獅人手拿繡球,翻騰跌扑,引得獅子昂首出場。

涼州攻鼓子

“攻鼓子”與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風格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靈秀和太平鼓的渾厚。從化妝到表演,都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西部特色。“攻鼓子”表演者裝束一般為黑衣白扣傳統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組成。

涼州石碑滾燈

永昌鎮石碑村鬧滾燈,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

特產美食

涼州“三套車”

涼州“三套車”,是指涼州行面、臘肉、冰糖圓棗茯茶,為大眾化的美食,被稱為涼州快餐。

涼州涼麵

涼麵的製作用精粉兌蓬灰(一種綠色食用鹼),摻入少量的清油,反覆揉揣,揉好後要“餳”三四個小時,然後根據需要拉成各種形狀,或細、或粗、或寬等。煮好,放進涼水激兩遍,然後用清油“拌”兩遍。

涼州大月餅

涼州大月餅,除了千層餅變形的色澤花紋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涼州漿水面

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製作漿水面,麵條的種類不拘,擀壓拉均可,關鍵在於漿水漚制的好壞。

米湯油饊子

米湯油饊子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湯用涼州特產黃米和少許扁豆調入砂鍋用旺火熬成,再將少許麵粉或玉米澱粉打成糊狀兌入。這是一種經濟實惠的風味食品。

涼州麵皮子

釀皮子是麵粉制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狀食品,再加上醬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鹽等調料即可食用。

涼州人參果

武威張義鎮、黃羊川鎮、十八里堡鄉均產人生果,因其生長在海拔2200米、氣候寒涼,土壤、空氣無污染的特殊地理環境中,澆灌祁連山純淨冰川雪水,採用無公害食品標準生產成熟的人參果果肉厚實多汁,無核,口感爽脆,淡雅清香,不酸不澀,風味獨特,是一種回歸自然的保健水果。

涼州釀皮子

釀皮子是用優質麵粉精製而成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長條或麻將塊狀,根據需要再加上醬油香醋汁、蒜泥、辣椒油、芥末、精鹽及胡蘿蔔絲等調味品即成。享用柔韌可口,酸辣涼爽。

涼州油糕

涼州油糕是甜食,食者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製作方法是用開水和面(燙麵),有的還摻入少許洋芋面,包上白糖,芝麻、紅綠絲、攻瑰烊成的糖汁,擱在手心裡拍成一兩一個的圓形小餅,入油鍋一炸,外層炸得酥脆。

米湯油饊子

米湯油饊子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湯用涼州特產黃米和少許扁豆調入砂鍋用旺火熬成,再將少許麵粉或玉米澱粉打成糊狀兌入,加入適量碘鹽;食前熗清油、蔥花、花椒粉即成。特點是味鹹色黃,入口綿細香甜。

史料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四十:

涼州武威。中府。開元戶二萬六千一百六十五。鄉二十五。

禹貢雍州之西界。自六國至秦,戎狄及月氐居焉。後匈奴破月氐,殺其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氐乃遠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匈奴使休屠王及渾邪王居其地。漢武帝之討北邊,休屠、渾邪數見侵掠,單于怒,遣使責讓之,二王恐見誅,乃降漢。漢得其地,遂置張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昭帝又置金城一郡,謂之河西五郡,改州之雍州為涼州,五郡皆屬焉。地勢西北邪出,在南山之間,隔絕西羌、西域,於時號為斷匈奴右臂。獻帝時,涼州數有亂,河西五郡去州隔遠,自求別立州,於是以五郡立為雍州。魏又分雍州置涼州,領河西五郡。晉惠帝永寧元年,以張軌為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會永嘉之亂,因保據涼州,是為前涼,至張天錫,為苻堅所滅。後十餘年,又為呂光所據,是為後涼,至呂隆,為錄興所滅。及沮渠蒙遜起兵張掖,是為北涼,至沮渠茂虔,為後魏所滅。及太武帝,改州鎮,置四軍戍,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復為涼州,領武威等十郡二十縣。周置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為武威郡,廢總管。隋末喪亂,陷於寇賊,武德二年討平李李軌,改為涼州,置河西節度使,都管兵七萬三千人,馬萬八千八百匹。備羌胡。

統赤水軍,在涼州城內。管兵三萬三千,馬萬三千匹。本赤烏鎮,有青赤泉,名焉。軍之大者,莫如赤水,幅員五千一百八十里,前拒吐蕃北臨突厥者也。大斗軍,涼州西二百里。本是赤水軍守捉,開元十六年改為大斗軍,因大斗(枝)

〔拔〕谷為名也。管兵七千五百人,馬二千四百匹。建康軍,證聖元年尚書王孝傑開鎮,周回以甘、肅兩州中間闊遠,頻被賊鈔,遂於甘州西二百里置此軍。

〔管〕兵五千二百人,馬五百匹。東去理所七百餘里也。後仿此。寧寇軍甘州東北十餘里。天寶二年置。管兵一千七百人,馬五百餘匹。玉門軍,肅州西二百餘里。武德中楊恭仁置。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匹。東去理所一千一百餘里。

墨離軍,瓜州西北一千里。管兵五千人,馬四百匹。東去理所一千四百餘里。新泉(郡)〔軍〕,會州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七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也。豆盧軍,沙州城內。以當匈奴要路,山川回闊,神龍初置立豆盧軍以鎮之。管兵四千五百人,馬四百匹。去理所一千七百餘里。張掖守捉,東去理所五百里。管兵六千五百人,馬一千匹。交城守捉,涼州西二百里。管兵一千人。白亭軍。涼州西北三千里。管兵一千七百人。天寶元年,改為武威郡,乾元元年復為涼州。廣德二年陷於西蕃。州城本匈奴所築,漢置為縣。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為鳥城。南北七里,東南三里,地有龍形,亦名臥龍城。

州境:東西四百里。南北八百三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秦州路二千里,取泉蘭咱一千六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八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野馬皮五張,白麥,柔毛氈。

管縣五:姑臧,神烏,昌松,嘉麟,天寶。

姑臧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武威郡,因姑臧山為名。亦言故匈奴蓋臧城,後人音訛為“姑臧”焉。

姑臧南山,一名雪山,在縣南二百三十里。

天梯山,在縣南二十五里。

白亭軍,在縣北三百里馬城河東岸。舊置守捉,天寶十年哥舒翰改置軍,因白亭海為名也。

文車澤,在縣東三十里。前秦苻堅遣將軍苟萇、毛盛伐北涼,造機械衝車於此,因名。

休屠城,在縣北六十里。漢休屠縣也。

明威戍,在縣北一百八十里。

武安戍,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

武興鹽池、眉黛鹽池,並在縣界,百姓鹹取給焉。

神烏縣,上。舊郭下。本漢鸞鳥縣,張天錫改置武興縣,後廢。武德三年,又於城內置神烏縣,與姑臧分理,神烏理西,姑臧理東。貞觀元年廢,總章元年又置也。

昌松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蒼松縣,屬武威郡。後涼置昌松郡。

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昌松為永年縣,後以重名,復為昌松。

金山,在縣南一百八十里。麗水出焉。

蒼松故城,在縣東北十里。漢蒼松縣也。

麗水府,在縣城中。

白馬戍,在縣東北五十里。

嘉麟縣,中下。東南至州七十里。本漢宣威縣地,前涼張軌於此置武興郡,後涼呂光改置嘉麟縣,後廢,萬歲通天元年重置。

天寶縣,中下。東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番音盤。禾縣屬張掖郡,北涼沮渠蒙遜立為番禾郡。後魏太武帝平涼,罷郡置軍,隋開皇三年改為縣。皇朝因之,天寶中改為天寶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