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中國古代地名]

涼州[中國古代地名]

涼州:古代地名,在甘肅省武威及其周邊地區。漢朝創立,六朝時為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後歷為郡、州、府治。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在這裡形成和發展。文物古蹟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雲寺銅鐘、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鐘樓、雷台觀及碑刻等。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基本信息

簡介

涼州,古地名,即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及其附近的部分地區,由於在不同的朝代,涼州的地域大小變化很大。

涼州涼州

曾經被稱之為:“都野”、“蓋臧”、“姑臧”、“武威”、“涼州”、“西涼”等,這裡是河西走廊的東大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大都會,是東西文化的交匯寶地,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的中轉站,故此地一度躍居為西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史有“涼州畜牧天下饒”、“四涼古都,河西都會”和“涼州不涼米糧川,塞上江南銀武威”之美謄。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水草茂美,可耕可牧,物產豐富,戰守有資,以其“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軍事戰略要塞歷為兵家必爭之地,以“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商埠重鎮為世人所矚目,同時產生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河西文化的精華“涼州文化”。

歷史變遷

涼州歷史悠久,據考證,原始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在這兒活動。四千多年前,這兒就開始使用銅器。春秋時,為西戎屬地。當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後,攻入酆鎬之地的西戎兵中,就有涼州人的祖先。戰國後,涼州為月氏住地,後為匈奴休屠王所占。漢時,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襲擊匈奴,取得勝利,河西走廊哭聲動天:“亡我祁連山,使我牲畜無繁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此後,漢武帝設河西四郡,涼州始名為“武威”,歸屬中央版圖。

涼州古城涼州古城

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東十六國是,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

中國歷史上的“涼州”,不僅僅是今天的甘肅涼州區。自漢朝建郡以來,“涼州”的名字換了多次,有時叫“武威”,有時叫“姑臧”,有時叫“西涼”,有時叫“前涼”……。

十六國時建立涼國的有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合稱“五涼”。前涼為漢人張寔所建,建國六十年。後涼為呂光所建,建國十七年。北涼為匈奴人沮渠蒙遜所建,建國十八年。南涼為鮮卑族人所建,都城遷到青海樂都。西涼為漢人李昺所建,都城在甘肅敦煌。五涼的活動中心均在武威、張掖、酒泉及青海樂都一帶,也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上。

三國時設定涼州,成為全國十三州之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先後在這裡建都,有“大五涼”之稱,創造了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隋、唐三百年間,是涼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當時長安以西涼州最大,涼州七城十萬家,人煙撲地桑柘稠,“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這裡也成為西北地區最為主要的軍事重鎮,在這裡產生了以邊塞詩為代表的千古絕唱“涼州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氣勢恢宏的燦爛篇章。宋朝時期,這裡是西夏國的“陪都”。元代成吉思汗之子與西藏宗教領袖薩班在這裡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盟”,完成了西藏歸屬祖國的統一大業。

明、清時期,分別在這裡設定涼州衛和涼州府,有“小五涼”之稱,“塞上江南銀武威”始稱於此期。中華民國置甘涼道,後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為專區所在地。1985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武威縣改為武威市,1986年12月8日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後又被命名為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7 月27日 ,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名為涼州區。現轄19 鎮18鄉,2個指揮部,7個城區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02.2 萬人,是甘肅省人口最多的縣級區。有漢、回、蒙、藏等25個民族,為武威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地理

涼州的疆域,也時大時小。最大時,把大半個甘肅都占了,還擴延到周圍幾省,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不過,涼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盤的大小來衡量。要研究中國文化,你不可能繞過涼州。比如:佛教傳入中原時,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佛光西來,自此擴散,才有後來的格局;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就在涼州住過十多年,他對中國漢文化的了解,就是在涼州完成的。至今,他那個著名的焚不爛的舌頭還埋在涼州,接受著歷代過客的朝拜;要是你研究中國的建築,那就更繞不開涼州了,北京西安等舊都城的模式,最初的源頭,就是涼州。……總之,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其發祥地就在涼州。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里,有許多相應的證據。

涼州涼州

涼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接蘭州,西通新疆,山脈前隔,沙漠後繞,“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峽被稱為中國西部的“金關銀鎖”,最窄處寬僅數米,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就留下了許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楊門女將,征西夏時,到古浪峽,走投無路,跳崖自盡,留下了“十二寡婦滴淚崖”的傳說。西路軍也在古浪峽跟馬家軍打過一戰,死傷慘重。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涼州便成為絲路重鎮和經濟交流的都會,同時也決定了其深厚的文化積澱。涼州自古多安定。古謠云:“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涼州百姓愛好和平,從不排外,能忍辱負重,講究“吃虧是福”,商賈往來,從不欺凌,漸成經濟文化重鎮,在唐代,就有“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說。

文化

相對於戰亂頻繁的中國歷史,涼州實在是個安定的角落。便是在元初,西夏滅亡遭到屠城,而當時做為西夏陪都的涼州卻神奇地活了下來,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會盟——由蒙古王子闊端和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參加的“涼州會盟”。此前,西藏是“浪跡天涯的遊子”,此後,它正式歸屬中國版圖。薩迦班智達圓寂後,就埋在涼州的白塔寺里。那靈塔,遂成西藏歸屬祖國的重要物證了。

涼州白馬寺涼州白塔寺

和平的港灣的涼州成了中原士人的避難所。每遇戰亂,他們便來涼州避難,像胡三省在《通鑑》注示稱 :“永嘉之亂,中州之士避地河西,張氏(軌)禮而用之,子孫相繼,衣冠不墜,故涼州號為多士。”薈萃於涼州的士人們,留下了一筆可觀的文化財富。“其文化上續漢魏兩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繼後,繼絕扶衰”(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論稿》)。

這筆文化財富的歸宿有二:一是顯文化,除成為敦煌學主要來源的那部分外,還有許多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下來的古籍,其完整,其原始,其價值,不在敦煌出土的之下,有的完整程度,似乎超過了出土古籍。出土古籍中有的,這兒大多有相應抄本,而許多東西,卻是涼州獨有,如賢孝、寶卷等;二是隱文化,如民俗風情、民眾心態、人們的群體性格等。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跡眾多,文化遺存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鉛奔馬是中國旅遊標誌,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袓”,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

涼州詞

涼州詞涼州詞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著名的有如王之渙王翰張籍薛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