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歷史博物館。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區東南隅文廟。1983年10月建。有《武威簡史陳列》和石刻、書畫等專題文物陳列。館內附設銅奔馬複製組,複製、仿製各種規格的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該館館藏文物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66件,二級文物268件,三級文物57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

基本信息

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歷史博物館。位於甘肅武威市區東南隅文廟。1983年10月建。有《武威簡史陳列》和石刻、書畫等專題文物陳列。館內附設銅奔馬複製組,複製、仿製各種規格的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 該館館藏文物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66件,二級文物268件,三級文物57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

簡介

以銅奔馬、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誌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緣塔、木板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涼造新泉、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發展武威旅遊業的重要資源。

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
其中漢代簡冊──王杖詔書令,對研究漢代尊老養老制度具有重要價值;唐弘化公主及其慕容氏墓志銘、西夏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元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等,則是研究吐谷渾、党項、回鶻民族歷史和文字的珍貴實物,價值極高。此外,該館還藏有古籍善本圖書和比較完整的明版大藏經一部,也極其珍貴。

其中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已經成為我國的旅遊標誌;漢代簡冊──王杖詔書令,對研究漢代尊老養老制度具有重要價值;唐弘化公主及其慕容氏墓志銘、西夏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元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等,則是研究吐谷渾、党項、回鶻民族歷史和文字的珍貴實物,價值極高。此外,該館還藏有古籍善本圖書和比較完整的明版大藏經一部,也極其珍貴。該館目前,武威市博物館下轄文廟、西夏博物館、大雲寺、文物複製廠四個單位。

文廟

文廟位於武威城東南隅,院內古建築群保存完整,莊嚴雄偉,古柏參天,槐蔭蔽日,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美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廟始建於明英宗正統二至四年(公元1437-143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東西寬135m,南北長187m,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全廟由三組建築構成,東以供奉"萬世文宗"文昌帝君的文昌宮為中心,南為門;北為崇聖祠;中為孔廟,是供奉"萬世師表"孔子的地方,以大成殿為中心,南為戟門、欞星門、狀元橋及泮池;北為尊經閣;西為涼州府儒學院。

西夏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
西夏博物館位於武威文廟門前,座東向西,為"回"字型仿古框架結構建築,占地面積約3570平方米,展廳面積1400平方米。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碑、國寶木緣塔、國家一級文物西夏木板畫及西夏泥活字版經文等。展覽用大型浮雕、文物圖片、壁畫背景畫相結合的手法,真實生動了反映了西夏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大雲寺

大雲寺原名宏藏寺,西時期稱為護國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為東晉十六國時的前涼張天錫所建造。唐載初元年(公元689年),朝廷在全國頒《大雲經》 ,下詔各州郡修建大雲寺。涼州遂將宏藏寺改名為大雲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僧人沙門志滿遠重洋,專程來涼州朝拜大雲寺,並主持募化重修,被傳為中日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話。

明、清時期大雲寺香火不斷,遊人眾多,是涼州有名的瀏覽勝地。1927年4月23日武威發生8級地震時,大雲寺遭到嚴重損壞,唯有寺內的古鐘樓巋然獨存。解放後,文物部門從別外搬遷來火神殿、春秋閣等古建築,與古鐘樓組成今日大雲寺規模。1993年3月,大雲寺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夏彩繪木板畫

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

1977年6月出土於涼州西郊林場西夏2號墓內,共29幅,其中最大28×10.5厘米,最小9.5×4.5厘米,厚1-2厘米不等。木質系採用本地楊木。內容表現墓主人——西夏官員生產奴婢犬馬的生活情景,它是罕見的西夏藝術珍品,是研究西夏社會經濟生活和繪畫藝術的重要資料。部分原件於1988年曾到日本展出。全部板畫現存武威市博物館,為一級藏品。

馬踏飛燕

簡介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
造型

駿馬在中國古代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強大的騎兵也曾經是漢朝反擊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必不可少的軍事條件,所以漢人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並把駿馬看作是民族尊嚴、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徵。因此,大量駿馬的形象出現於漢朝雕塑和工藝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讚嘆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

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態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微左側,三足騰空,只有右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背上。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以致於人們似乎忘記了它只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它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飛燕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只共鳥爭飛”詩句的真實再現!“馬踏飛燕”,不論其神采的表現,抑或是鑄造工藝之高明均不必說了,更令人折服的還有其創作構思的絕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馬形象這並不太難,然而要將一件靜物表現出它的動感,特別是要表現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神速,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們的無名藝術家們卻能獨運匠心,大膽誇張地進行巧妙構思,讓馬的右後蹄踏上一隻凌空飛翔的燕子。這樣一來,以燕襯馬,讓飛燕與奔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馬的動勢凝固在一個靜止的空間,把一匹靜止的銅馬塑靈了、塑活了、塑絕了!

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
體型

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著精確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像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嘆不已。《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 中國古代匠師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以豐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構思,嫻熟的匠藝,把奔馬和飛鳥絕妙地結合在一起,以飛鳥的迅疾襯托奔馬的神速,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將奔馬的奔騰不羈之勢與平實穩定的力學結構凝為一體,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武威市博物館地圖

(圖)武威市博物館地圖武威市博物館地圖

旅遊提示

門票:20元/人。

參考文獻

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7-30/snapshot_78016.shtml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