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英文為monastery garden,指佛寺、道觀、歷史名人紀念性祠廟的園林,為中國園林的四種基本類型(自然園林、寺廟園林、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之一。寺廟園林狹者僅方丈之地,廣者則泛指整個宗教聖地,其實際範圍包括寺觀周圍的自然環境,是寺廟建築、宗教景物、人工山水和天然山水的綜合體。一些著名的大型寺廟園林,往往歷經成百上千年的持續開發,積澱著宗教史跡與名人歷史故事,題刻下歷代文化雅士的摩崖碑刻和楹聯詩文,使寺廟園林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游賞價值。

簡介

定義
寺廟園林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在中國園林家族中是一個龐大的分支,論其數量,它比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總和多達幾百倍;論其特色,它具有一系列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難以具備的特長;論其選址,它突破了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分布上的局限,可以廣布在自然環境優越的名山勝地,正如宋代趙抃詩句所說:“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風景屬僧家”。亦如俗諺所說:“天下名勝寺占多”;論其優勢,自然景色的優美,環境景觀的獨特,天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高度融合,內部園林氣氛與外部園林環境的有機結合,都是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所望塵莫及的。
類別
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補充。道教文化強調天人同化,認為人來自於自然又復歸於自然,只要物我兩忘,無為而有為,自在得逍遙。儒家文化強調天人感應,自我道德完善,在把握人之道的同時能夠感應天之道進而把握天之道。佛家文化的本源來自印度,傳到中國後吸收了儒、道兩家文化而演變為中國佛教的禪宗文化,以佛為天。道、儒、佛三家文化都注重自然和人為的統一,只是統一的方式不盡相同,道家文化追求逍遙神遊,儒家文化追求道德感應,佛家文化追求淨根頓悟。因此,四周院牆、中軸對稱、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建築組群及其審美觀賞,更多地與儒家文化聯繫在一起,在園林風格上,主要體現為皇家園林與文人園林;而風景名勝追求自然天成及其審美欣賞,更多的與道教文化聯繫在一起,在園林風格上體現於道教園林與自然園林;佛教梵宇卻對上述兩者兼收並蓄,建築組群顯然與儒家文化相聯繫,園林部分恰好與道教文化相聯繫。

產生原因和發展歷程

寺廟園林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最晚在公元 4世紀就已經出現。東晉太元年間(376~396),僧人慧遠廬山營造東林寺。據慧皎《高僧傳》說:“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構,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生。”這已經是在自然景觀環境中設定人工禪林的先驅。《洛陽伽藍記》描述北魏洛陽城內外的許多寺廟:“堂宇宏美,林木蕭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牖,曲沼環堂”。可以想見當時城內寺廟園林的盛況。從兩晉南北朝,隨著佛教道教的幾度繁盛,寺廟園林的發展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十分可觀,名山大岳幾乎都有這種園林了。
寺廟園林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為“神”的世間宮苑,寺廟園林形象地描繪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極樂世界”。②道教玄學觀佛教的玄學化,導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寺廟選址名山勝地,悉心營造園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國特有的宗教哲學思想的產物。③兩晉南北朝的貴族有“舍宅為寺”的風尚。包含著宅園的第宅轉化為寺廟,成為早期寺廟現成的園林。④寺廟在古代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宗教藝術的觀賞對象。寺廟園林的開發,使朝山進香與遊覽園林勝景結合起來,起到了以遊覽觀光吸引香客的作用。⑤封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資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寺廟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具備開發園林的物質條件。

特點布局

寺廟園林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同帝王苑囿、私家園林相比較,有一些特點:①它不同於禁苑的專供君主享用和宅園的屬於私人專用,而是面向廣大的香客遊人,除了傳播宗教以外,帶有公共遊覽性質。②在園林壽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換代而廢毀,私家園林難免受家業衰落而敗損。相對來說,寺廟園林具有較穩定的連續性。一些著名寺觀的大型園林往往歷經若干世紀的持續開發,不斷地擴充規模,美化景觀,積累著宗教古蹟,題刻下歷代的吟頌、品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交織,使寺廟園林包含著歷史和文化的價值。③在選址上,宮苑多限於京都城郊,私家園林多鄰於第宅近旁,而寺廟則可以散布在廣闊的區域,使寺廟有條件挑選自然環境優越的名山勝地,“僧占名山”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帶規律性的現象。特殊的地理景觀是多數寺廟園林所具有的突出優勢,不同特色的風景地貌,給寺廟園林提供了不同特徵的構景素材和環境意蘊。寺廟園林的營造十分注重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善於根據寺廟所處的地貌環境,利用山岩洞穴溪澗深潭清泉奇石叢林古樹等自然景貌要素,通過佛塔經幢山門院牆摩崖造象碑石題刻等的組合、點綴,創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帶有或濃或淡宗教意味的園林景觀。④由於寺廟園林主要依賴自然景貌構景,在造園上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關係的設計手法。傳統的寺廟園林特別擅長於把握建築的“人工”與自然的“天趣”的融合。善於順應地形立基架屋;善於因山就勢重疊構築;善於控制建築尺度,掌握合宜體量;善於運用質樸的材料、素淨的色彩,造就素雅的建築格調;善於運用園林建築小品,對景象進行組織剪輯,深化景觀意蘊,等等。
寺廟總體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動部分、生活供應部分、前導部分和園林遊覽部分。宗教活動部分由供奉偶像、舉行宗教儀禮殿堂組成。通常多占據寺廟的顯要部位,採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對稱規整、封閉靜態的空間,表現宗教的神聖氣氛。布局上大多與寺廟的園林部分隔離,有時也採用空廊漏花牆,讓園林景色滲透進來。在地段緊迫、地形陡變處,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隨山勢散點布置,融入自然環境。這樣,宗教建築自身也成了景觀建築,與園林遊覽部分融成一體。生活供應部分,除方丈僧房齋堂廚房等外,還設有供香客遊人住宿的客房。大型寺觀的生活用房有的達到千間以上。這些方丈、客房,大多隱於僻靜的部位,帶有尺度宜人的小,院內開鑿小池,放置山石、盆景,構成與寺外園林異趣的庭園小天地。前導香道既是寺廟的主要交通路線,也是寺園林遊覽的序幕景觀。長長的香道,在宗教意義上成了從“塵世”通向“淨土”“仙界”的情緒醞釀階梯,常常結合叢林、流、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選定路線,點綴山門山亭牌坊小橋放生池、摩崖造象、摩崖題刻等,起著鋪墊、渲染宗教氣氛,激發、增強遊人興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觀佳境的過渡作用,四川樂山大佛寺的香道就是一個典型。園林遊覽部分隨寺廟所處地段呈現不同的布局。位處城鎮的寺觀祠廟,如蘇州寒山寺戒幢寺(西園),成都武侯祠等,多是圈圍在院牆內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園,布局的方式和手法類同私家園林。位處山林環境的寺觀,如杭州靈隱寺樂山凌雲寺福州鼓山湧泉寺,灌縣青城山的天師洞峨眉山清音閣等,則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園的格局,而著力於寺院內外天然景觀的開發,通過少量景觀建築、宗教景物的穿插、點綴和遊覽路線的剪輯、連線,構成環繞寺院周圍、貫連寺院內外的風景園式的格局。由於寺廟多位處山林,因此這類格局是寺廟園林布局的主流。

園林基本術語標準

園林不只是作為遊憩之用,且具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本任務是盤點園林相關的一些基本術語,讓大家在休閒娛樂之餘了解園林相關的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