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

山亭

山亭區是山東省棗莊市的市轄縣級區。位於棗莊市東北部。2013年,全區總面積1018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辦事處)。地勢東高西低,呈自然傾斜狀,屬於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山亭、西集等地曾發現多處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山亭”之名的由來,有志為據。明萬曆《滕志》載“山亭,在高山前,菸菟城後,飛雲台上,傳說為菸菟丞相所築,山亭之名以此,亭廢台尚存。”山亭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經濟林之鄉”稱號,有“全國綠化模範縣”之稱。

基本信息

歷史

山亭山亭

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山亭、西集等地曾發現多處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
夏朝時期(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初),南部屬鄫國,北部屬滕國
殷商時期(約前16世紀初-前11世紀),南部先屬蔇國,後屬大彭國,北部為邾國。
西周時期(約前11世紀-前771年),南部屬鄭國,北部屬滕郳。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南部屬鄭國,北部屬滕國和邾國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前期,南部屬蘭陵,北部屬滕國。前254年,現山亭區全境屬楚。
秦(前221年-前206年),南部屬鄫縣,北部屬滕縣。
西漢(前206年-公元25年),南部屬楚國氶縣,北部屬魯國、沛國滕縣。

山亭山亭

東漢(25年-220年),南部屬琅琊國的氶縣、鄫縣;北部屬魯國、沛國、蕃縣、合鄉縣。
三國(220年-280年),南部屬東海郡氶縣、北部屬東海郡蕃縣、合鄉縣。
晉朝(280年-420年),南部屬蘭陵郡氶縣,北部屬彭城郡蕃縣。
南北朝(420年-589年),南部屬蘭陵郡氶縣,北部屬鄫郡蕃縣。
隋朝(581年-618年),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罷蘭陵郡,586年(隋開皇六年)改蕃縣為滕縣,北部屬滕縣。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氶為鄭州,設蘭陵縣(治舊氶域)。公元602年(仁壽二年)廢鄭州,改蘭陵縣為氶縣,不久又改縣為蘭陵縣,南部屬氶縣、陵縣。
唐朝(618年-907年),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沂州琅琊郡氶和滕縣。
宋朝(960年-1279年),南部屬京東東路徐州琅琊郡氶縣,北部屬京東西路徐州彭城郡滕縣。
金代(1115年-1234年),南部屬嶧州,北部屬滕陽州(後改滕縣)。
元代(1271年-1368年),山亭區全境屬山東西路,南部屬嶧州,北部屬滕州。
明代(1368年-1644年),山亭區全境屬山東省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南部屬嶧州,北部屬滕縣。
清代(1636年-1911年),現全境屬山東省兗州府,南部屬嶧縣,北部屬滕縣。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鎮街先後分別隸屬滕縣、嶧縣、嶧縣抗日民主政府,滕嶧邊工委(縣委),費滕嶧中心縣(實驗縣),雙山縣、麓水縣、白彥縣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鎮(街)先後屬滕縣、麓水縣、白彥縣、嶧縣、棗莊市齊村區管轄。1983年11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備案,由原滕縣東部8處山區鄉鎮和原齊村區北部6處山區鄉鎮合併組成山亭區,為棗莊市市轄縣級區。

行政區劃

山亭山亭

1983年11月15日,山亭區建立。共有14處公社組成。1984年3月,社改鄉,14處公社改成3鎮11鄉。
2001年3月,全區鄉鎮規模調整,原來的14個鄉鎮全並為8個鎮1個街道。2004年,成立鳧城鄉,2012年鳧城撤鄉建鎮。全區轄10個鎮街,268個行政村(居委會)。山亭區轄1個街道、8個鎮、1個鄉:山城街道、北莊鎮、徐莊鎮、西集鎮、桑村鎮、城頭鎮、馮卯鎮、店子鎮、水泉鎮、鳧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亭山亭

山亭區位於棗莊市東北部,地處北緯34°54′00″至35°19′20″和東經117°14′00″至117°44′20″之間。東鄰蒼山縣、費縣、平邑,西鄰滕州市,北與鄒城市接壤,南與市中區、薛城區毗鄰。東西最寬處39公里,東南西北斜長47.5公里,總面積1018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山亭區地勢東高西低,呈自然傾斜狀,東部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丘陵山區,西部為海拔100米以下的沖積平原。地層屬華北型沉積,岩石以石灰岩為主。全區有大、小山頭5000多個,海拔在400米以上的161個。棗莊市最高的3座山峰即翼雲山、摩天嶺、抱犢崮均在山亭境內。境內山地丘陵面積134萬畝,平原面積13.6萬畝,分別占全區總面積的88.6%和9%。

氣候

山亭屬於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65.18%,一般盛行風向東風東南風。但受海洋一定程度的調節和影響,氣候資源豐富,具有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溫較高、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等特點。山亭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3.5℃。無霜期平均200天左右。全區年平均日照時數長達2400~28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875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66%。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山亭山亭

年降雨量1000多毫米,有52條河流,62眼山泉,地表可利用水資源7600多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煤:區外建設煤礦17處。總儲量12億噸。產能700萬噸。

人口民族

編輯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山亭區有人口46.50萬人。全區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傈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土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毛南族、仡佬族、阿昌族、普米族、京族、塔塔爾族。

經濟

綜述

山亭山亭

2007年實現生產總值5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6年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22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27.69億元,增長14.7%;第三產業增加值19.59億元,增長17.7%。三次產業比例為16.3:49:34.7。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3億元,增長23%。實現財政總收入2.17億元,增長2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1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0%。稅收總收入2.02億元,增長24.9%。2007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8.5億元,比年初增加1.14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88億元,比年初增加1.33億元。2007年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0億元,比年初增加1.71億元。鎮級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082萬元,增長23.4%。2013年,完成生產總值117.19億元,同比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4.55億元、增長7.5%,增幅居棗莊市第二;稅收3.92億元、增長10.9%,占財政收入比重達86.3%,居棗莊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88億元、增長22%,增幅居全市第三;財政支出16.32億元,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6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8641元,增長14%。

第一產業

2007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5.7億元,比2006年增長16.4%。2013年,將改革從土地合作社延伸到家庭農場,新發展土地合作社44家、家庭農場70家,新增規模經營土地面積4.8萬畝,土地使用產權抵押貸款3210萬元。選擇68個村試點,實施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2.7萬戶。選取13個村(居)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2013年,新增名優特瓜菜果面積3萬畝,新增設施栽培大棚1萬個;培育龍潭家庭農場、民生蔬菜合作社等2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新建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5處、3萬畝,完成“三品”認證6個。以畜禽標準化示範場建設和肉羊產業化發展為重點,改擴建規模養殖場106家,創建省級標準化養殖示範場3家,建成標準化肉羊養殖場(基地)5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新上農產品加工、流通重點項目10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農產品生產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
2013年,投資3750萬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8個,完成馮卯鎮中低產田改造1萬畝、北莊鎮高標準農田治理1萬畝。投資4700萬元,實施土地復墾整理項目6個,新增耕地2625畝。投資1億元,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沂蒙山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西伽河治理等水利建設項目6個。

第二產業

2007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3.47億元,比2006年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4家,實現增加值16.2億元,增長26%;實現產品銷售收入51.8億元,增長24.8%;實現利稅6.1億元,增長22%;實現利潤3.62億元,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水、電、煤等主要能耗指標分別比2006年降低7%、5.3%和5.1%。區直30家重點企業繳納國稅7800萬元。完成投資52億元,建成過千萬元的重點工業項目90個,其中過億元的20個;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7家,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6家;創中國名牌產品1個,山東省名牌產品3個。

第三產業

2007年,公路通車裡程88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8公里。公路旅客運輸量為880.3萬人次,比2006年增長12%。
2007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126萬元,比2006年增長5.5%。
2007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億元,比2006年增長17.2%。
2007年,實現進出口總值8977萬美元,增長60.2%,其中出口總值4516萬美元,增長76.3%。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3年,投資5億元,重點改造提升城區道路、省道及縣鄉道路。新建改造抱犢崮路、滙豐路、漢諾路、府前路等8條城區道路,打通6條斷頭路。新建、改建道路95條、216公里。其中,改造省道2條;棗濟公路山亭段7.7公里路面改造竣工通車。改造縣鄉道路8條、48.4公里,農村公路85條、136.5公里。
2013年,投資5.7億元,新建改造城市熱力、燃氣、雨污管網65公里;建設翼雲水廠,城市日供水能力提高到5萬立方;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廠投入運營;山亭文化休閒廣場完成主體工程,市民中心文化館、圖書館、黨史館建成使用;紫雲湖公園建成開放,豐澤湖升級改造全面啟動。實施北京東路、仙台北路等17條、16公里城區道路綠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36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8.3%。

社會保障

2013年,民生支出10.3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達65%。區實驗二小、實驗幼稚園和7處鎮街中心幼稚園建成啟用,新創省級幼稚園4家。藉助山滕合作機遇,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區中心人民醫院晉升為二級甲等醫院,完成業務收入7022萬元,同比增長34.9%。新增城鎮就業46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萬餘人。完成社會保險基金征繳2.62億元。為全區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均增資191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保險金每人每月提高到70元。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26處。

旅遊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是集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於一身的AAAA級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7%,被評為“山東旅遊最美生態山水景區”、“省級自駕游示範點”。漢諾莊園:坐落於翼雲山下,占地2000畝,總投資2.2億元,是棗莊市唯一一家集葡萄設施栽培、葡萄酒釀造、溫泉洗浴、休閒旅遊、餐飲接待、生態農業觀光與網球運動等於一體的多元化大型休閒度假景區,被評為“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自駕游示範點”、“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熊耳山景區:熊耳山景區位於棗莊市山亭區北莊鎮境內,距棗莊市區16公里,海拔483米,東西綿延6公里,南北寬2公里,呈東西走向,主峰遠看像一隻大熊耳,故稱熊耳山。據《嶧縣誌·山川》載:“熊耳山,城北六十五公里,是巨梁山之左,界碑嶺之南,高聳巍峨,周圍岩石削立數百丈,唯一鳥道可上。”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有華夏最長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400年前發生的郯城大地震,把熊耳山震成兩半,形成一條1200多米長的大裂谷,是國內僅有的5處典型地震崩塌開裂遺址之一,被地質專家譽為地震遺蹟中的“奇蹟”。熊耳景區被評為“山東最受歡迎自駕游景區”、“省級自駕游示範點”。

特產

城頭豆製品
水泉地瓜棗
長紅棗
山城辦花椒
水泉火櫻桃
水泉鎮冬桃
山亭板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