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祭典

太昊伏羲祭典

伏羲是中華民族文明創始人,他教佃漁,造工具,興農耕,制嫁娶,正姓氏,造書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們走出了鴻蒙未啟的混沌,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開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幾千年中華文明昌盛的根基。為了紀念和彰顯伏羲的功績,後人修建了伏羲廟,並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太昊伏羲祭奠主要包括甘肅省天水市的公祭伏羲大典、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伏羲陵祭祀等。

簡介

甘肅省天水市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伏羲是中華民族文明創始人,他教佃漁

太昊伏羲祭典 太昊伏羲陵
造工具,興農耕,制嫁娶,正姓氏,造書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們走出了鴻蒙未啟的混沌,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開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幾千年中華文明昌盛的根基。為了紀念和彰顯伏羲的功績,後人修建了伏羲廟,並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

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處,因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

祭祀程式

據張鵬《太昊廟樂曲》、胡纘宗《太昊廟樂章》,明嘉靖時秦州伏羲廟的祭祀程式依次是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望七部分。儀式大致為:祭日清晨,知州著朝服率僚屬士紳等在鼓樂中出榜迎神,而後由專職祭祀人員陳獻各種祭品,如牲牢、瓜果菜餚、黍稷稻粱、酒、玉帛等。《太昊廟樂章》第二章《亞獻》說:“犧牲即浩,俎豆載磬。”第三章《終獻》說:“潔帛既陳,清酤復獻。”指的就是陳獻祭品的情況。接著在音樂歌舞的氛圍中結束供獻。祭典正式開始,知州宣讀禮部侍郎特頒的祭文,而後主、陪祭人員行拜禮;而後城鄉民眾敬香火。當暮靄降臨,“日欲暝兮月將暉,霧藹藹兮煙霏霏”,則撤去祭品,畢恭畢敬地送神靈升天。清代祭祀程式、禮儀仍就是神聖嚴肅的。正月十六日零點,禮炮九響,正祭開始,屠宰烏牛、白馬、豬三牲獻血,清洗後將頭架於供桌;雜陳果品、糕點、茶酒等物,而後由民眾敬香。早晨八時許,典禮開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讀祭文,行三拜九叩禮(後改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禮,將榜文焚於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後將灰送至河中。

祭祀日期

太昊伏羲祭典太昊伏羲祭典

漢代,伏羲被定為春皇,祭禮在春天舉行。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確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兩代卦台山伏羲廟即依據這兩個日期祭祀。明初襲元制。後將歷代帝王的祭祀改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台山伏羲廟和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日期被確定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申報甘肅省布政司,請求恢復明代祭祀,未獲批准,明代確定的祭祀日期逐漸廢止。民間相傳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誕辰,於是秦州伏羲廟的正祭日期遂改為正月十六日,一年一度。而卦台山伏羲廟的祭祀日期則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兩度。民國沿襲。1988年,時值龍年,天水市政府主持舉辦伏羲祭典活動。由於伏羲是龍的象徵,農曆五月十三日傳說為龍的生日,遂將1988年的公祭活動定在本日,此後正式成為天水伏羲廟的祭日。

祭器祭品

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豬兩牲。宋改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豬三牲。金、元兩代,卦台山伏羲廟以太牢祭祀,明代秦州伏羲廟沿襲用太牢。據《明代.禮志》、胡纘宗《太昊廟樂章》所記,祭祀時陳設的祭器有登、鉶、籩豆、俎、簠、簋、爵、尊等,分別盛肉類、羹、瓜果菜餚、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設玉帛等物。清代太牢、少牢交替使用,改太牢為烏牛、白馬、豬等三牲,陳設祭器祭品較前簡略。民國在某些有特殊意義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獻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1988年恢復祭祀,主祭品用豬2頭,古代禮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盤碗陳設。

樂舞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陝西監察御史張鵬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廟的祭祀情形,見伏羲廟祭禮簡陋,沒有健全的樂舞制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里”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黃仕隆制禮作樂。胡纘宗《太昊伏羲廟樂記》說:“(張鵬)乃邀仕隆召工制器, 、翟、冠、袍之屬必 ;制罔不合,而敬可持矣。”樂舞大抵當時文廟使用的禮樂製作。據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建置》伏羲廟條,可知明代樂舞規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徹饌、送神之樂。樂器三十有六,樂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可見場面十分壯觀。清以來樂舞失傳,晚請時祭祀已無樂之舞,或以一些戲曲中與祭祀場面和合的音樂代樂,或以夾板舞之類的舞代舞。

祭祀樂章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陝西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主持制禮作樂,完善伏羲廟祭祀規程。張乃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作樂。樂章哀婉華麗,文采飛揚,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祭祀的盛大場面。同時,胡纘宗依據明代通行的文廟祭祀樂章撰《太昊廟樂章》七章。樂章規範典雅,展示了伏羲廟祭祀的所有程式。當時張的樂章由黃仕隆負責刻石立碑;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秦州知州李宏支持重刊(碑現存天水伏羲廟西碑廊),可證明清兩代祭祀用的此樂章,而胡的樂章只是參考使用。
迎神
山矗兮水悠悠,風瑟瑟兮雲攸攸。殿闃曠兮鳥柔,聲天元冥兮樹色。幽諧鼓吹兮餚饈,紛拜兮恭獻酬。神之來兮靈色周,駕玉龍兮乘蒼虬,鑾鏘兮旆皓皓,宛在清虛煙上頭。
送神
日欲螟兮月將暉,霧霧靄靄煙霏霏,湛桂醑兮天熹微,陳瓊筵兮神依稀,鐘鼓間兮琴瑟希,鳳吹兮鸞歸。神猶眷兮欲揮鳴蒼佩兮垂丹。來何從兮去何從兮何適,松柏穆穆兮鳥雀飛。
迎神
天生羲聖,廣大變通。立極垂易,列聖攸宗。天子致祀,儀文式崇。神之鑑之,昭格雍雍。
初獻
犧牲既潔,俎豆載馨。鼓琴鼓瑟,惟聖惟靈。文敷八卦,道衍六經。報功報德,惟格惟歆。
亞獻
潔帛既陳,儀度酤復獻。惟祀雍容,維靈繾綣。八卦初傳,斯文式憲。神其來昭臨,歆此亞飯。
終獻
律呂既翕,儀度復詳。在天上帝,在帝羲皇。河圖垂憲,龍馬迴翔。惟神昭格,眷此帝鄉。
徹饌
神之來兮,見龍在田。神之去兮,飛龍在天。犧牲斯報,琴瑟斯宣。神其眷注,鑒此衷虔。
送神
龍乘秘殿,雲復行宮。卦台斯格,紀邑攸同。太羹金注,元灑玉溶。瞻依猶切,陟降曷從。

天水伏羲廟祭祀

天水伏羲廟祭祀活動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各個歷史時期在祭祀規格及內容上都有差別,最興盛於明代,由朝廷頒發祭文,採用太牢規格,一年兩祭,一祭三日,隆重而神聖。到了清代,簡化了祭祀程式,儀禮簡略。民國時期更為簡略,由民間祭祀組織上元會主持祭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恢復了清代的祭祀規格,祭祀日期改為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一祭三日,一迎禮,二大典,三送禮。天水太昊伏羲祭典包括民祭和公祭。民間祭祀活動有以下幾項:

1、會首商議
最早在正月十三日開始,一般在正月十四或十五上元會陸續進入伏羲廟,開始灑掃庭殿,大搞衛生,並商討本年度祭祀事宜。①推舉主祭人,陪祭人。②安排籌備接神儀式。主祭人由天水地方名流有聲望者擔任,陪祭人若干名,由上元會會眾及地方人士組成。

2、請神
正月十六日子時(現在為了方便則在正月十五日某時),司儀宣讀:"洗手!主祭、陪祭就位,請神開始。"主祭陪祭人等清水洗手,之後按照先中間後兩邊的次序,年長者居中,恭立伏羲廟內。

所請之神共四位,伏羲神農軒轅方神。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故由神農和軒轅陪享。方神原來供於來游廳,現在則供於廟附近民間。據本土民眾介紹,伏羲誕在諸神之先,祭祀伏羲遠古祖先,而非宗教,故一切眾神無資歷進伏羲祖陪享,因方神為值日神,並傳為最早修建伏羲廟者,故惟一能於是日進入廟內。方神歷代累封各天聖烈顯應蓋國大帝黑池龍王,相傳"姓雷名王保,生籍秦州,於晉代鹹康年間歷任諸州刺史,官至太常,既尚書左僕射金紫光祿大夫,後辭官入道修真於禮縣之青君洞。元興三年道成,上N。因號其山曰雷五山。後郡人思其德行,立祠於天靖山之陽。"(見堅家河黑爺廟《黑池龍王之神序文》)。

司儀宣讀"焚香、點燭、擊鼓、鳴鐘、鳴炮;立祭人焚香化裱,跪告白事"。心動神知,神農,軒轅從暖閣中請出,供奉在閣前供桌伏羲聖像兩側。司儀宣讀:"一扣首,跪、拜、行!二扣首,跪、拜、行!三扣首,跪、拜、行!"

3、領牲
領牲講究"烏豬拱地,綿羊大顫"。挑選黑色(無雜色)公二口,黃土一包置放於大殿內,現在則置放在月台上。相傳若此刻伏羲高興,烏豬一上月台即會直奔黃土,用嘴去拱,此即"烏豬拱地"。若此刻伏羲不高興,烏豬就會邊拉邊尿,這時,人們就要靜候吉時。 "綿羊大顫"指當主祭跪告白事畢,綿羊即會渾身發抖,意為伏羲領牲。

4、獻、搶熱血
屠殺烏豬時,拔豬鬃一綹放在熱血的碟內,獻供桌上,並焚香點燭,行三扣首禮。同時,所有民眾搶蘸熱血,有的用黃裱紙,有的用人民幣,現在則大多數用人民幣。蘸有豬血的紙既可做開山紙,指獵人行獵將此血紙焚燒,即可進山行獵,退。又可做利市紙,店鋪開張開業時焚燒即可利市發行,財源滾滾。還可將血紙焚燒化灰服用,以治腹痰等。蘸有豬血的人民幣則會保佑持票人吉祥如意,逢凶化吉。

5、初獻
主祭慶典正式開始,司儀宣讀:"主祭、陪祭就位,鳴鐘、擊鼓、鳴炮、奏樂。"①敬酒、供酒、奠酒。②敬獻祝文。祝文一式兩份,供於祝文架上。③三獻。指麵點佛手、壽桃、石榴各種麵食點心及時果。④獻四箸:筷子、條勺、碎蘸吃(小碟)餐紙。⑤獻圍盤。指獻冷盤,有四葷四素。四葷:豬肝、牛排、豬耳、肘子;四素:豆腐豆芽、冬粉、黃蘿蔔。⑥恭讀祝文。恭讀祝文後將祝文一份焚燒在殿內香爐中,一份仍置祝文架上。之後司儀宣布行三扣首,禮畢,再宣布初獻禮畢。

6、亞獻
亞南即獻餚,禮儀與初獻相同。菜餉包括四大四中四小碟。四大碟有大雜燴、紅燒肘子、蝦醬肉、粉蒸肉;四中碟有一盤雞、一盤魚、一盤鴨、一盤海參;四小碟為八寶飯、蒸白菜、葷素菜、金錢菜

7、三獻
三獻即獻饌,饌專指豬、牛、羊三牲。包括敬饌、貢饌、獻饌。①將豬頭、牛頭、羊頭逐級上供桌上,也即民間所謂的"殺烏牛、宰白馬"。②獻盤。盤就是大蒸饃,平年獻十二隻逢閏年獻十三隻。③上湯。獻湯兩碗,即雙湯雙碗。④分餚。用小刀子把豬、牛、羊頭各割一片放在置有白酒的鐵勺中,用火點燃白酒。這就是伏羲氏教民"始食熟"的遺俗。⑤冒湯。由主勺廚師親自給熱菜加湯,稱為冒湯,上會贈送紅包,答謝廚師。之後司儀宣布三獻禮畢。接下來,所有參祭人員一互拜、二瞻仰伏羲聖像。因是上正時間,所有人員這時互相參拜年,之後共同瞻仰聖像。

8、送神
正月十八日晨,根據本日喜神方位,將各樣獻飯,各取一點,再將毛血、祝文等一併朝喜神方向祭奠或焚燒。然後奠茶奠酒,此時酒必須是黃酒,再行三叩首禮。結束後,將神農、黃帝重新奉送大殿內暖格中,方神送歸方神廟。之後將祝文和紙灰灑在藉河長流水中。

伏羲廟祭祀活動形成了的基本特徵:1.伴隨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對民間習俗的依存特徵;2.根據不同歷史時期而相對固定的程式性特徵;3.具有本區域民俗祭祀傳統與天子祭祀禮儀相結合的特徵;4.在祭祀內容上大力弘揚龍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特徵;5.具有民眾文化活動的特徵。

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伏羲祭祀活動。從2005年開始,每年祭典由甘肅省政府主辦。伏羲祭典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太昊伏羲陵祭祀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都要在河南淮陽縣太昊陵舉辦朝祖進香祭典。祭典活動舉行期間,也舉行廟會,歷時月余,不過最熱鬧的還是二月初十至二月二十的10天,二月十四至二月十六日的3天,可說是祭典的最高峰,逛會的人群摩肩接踵,萬頭攢動,每天可達二十餘萬人。

關於廟會的起源,據《陳州太昊陵廟會概況》一書所言,應始於趙宗以後。廟會的影響範圍除河南外,還擴展到安徽山東河北等省數十個縣(市)。會場方圓約一平方公里,百業雜陳,各行俱備,而以祭祖為核心內容。廟會上出售的"泥泥狗"、"老虎"等泥制玩具,被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真圖騰"、"活化石"。

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廣大勞動人民把自己的願望、理想、審美興趣轉化為可觀可感的文化形態融入祭典期間的廟會活動之中,形成了特定的儀式。它所包括的祭祀性和俗性樂舞、具有"勸善"意義的"守宮說唱"、保留著人類童年意識的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等,由此造成人祖廟會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

太昊陵廟祭祀是我國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陳風》里就有描述。自明代 朱元璋於洪武四年親制祝文致祭以來,到清末的宣統皇帝,御祭達51次。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為期一個月的朝祖會,海內外華夏子孫,每天謁祖朝聖者達二十多萬,所以,太昊陵廟被譽為"中國的耶路撒冷"。

近年來,不少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廟會上尋古探幽,研究古老華夏的東方文化,港澳台胞回大陸觀光,參加太昊陵祭典,尋根問祖,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龍的傳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