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曦

伏曦

伏羲又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古代部落首領,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又相傳他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

伏曦伏曦

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又相傳他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製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罟,用於捕漁打獵。關於太昊伏羲氏的記載在古籍中常見,但又說法不一。

由於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龍的傳人”之說。有學者指出:“伏羲出生於蛇系氏族,並且以蛇為尊。他身上穿的樹葉或鹿皮,形右蛇之鱗身或花紋,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圖騰標誌。近年來,海內外越來越多的“龍的傳人”弘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代初,江澤民來天水視察,為古成紀題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中國古代神話中,開始繁衍人類的任務,就是交給了伏羲女媧兩兄妹。生活在“華胥之國”的華胥氏姑娘,到一個風景特別的雷澤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受感而孕,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伏羲”。雷澤中的腳印其實是雷神留下的,這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與女媧、盤古等的神一樣是人頭蛇身),在《山海經.海內東經》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因此,伏羲本來就是一個龍身(蛇身)人首的“龍種”。他也是人祖女媧的哥哥。在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

伏曦伏羲台

唐.李冗《獨異志》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遺我兄妹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二人即結為夫婦。”此說即為伏羲女媧再造人的傳說大略。又在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第六章中有:“清初陸次雲的《峒溪纖志》中裏面說: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至現代的人類學者實地考察後,才得到這些苗族的傳說。按他們的傳說,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為兄妹,人類在遭到洪水後,人煙斷絕,僅存他們二人,他們為了延續人類,便結為夫婦。

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是一個統治一方的帝君。在《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註:“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為東方天帝,此即其神職。

生平簡介

女媧與伏羲同屬於大伏羲氏族,

伏曦伏羲壁畫

但與伏羲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支系,伏羲姓風,女媧姓鳳。他們雖然以兄妹相稱,並非同胞兄妹。早在燧人氏時期,各民族部落就有明確的規定,有血緣關係的同族男女不得為婚。古史中伏羲女媧兄妹為婚實屬神話傳說。

公元前7744年,伏羲以一雙精緻的狐皮為聘禮,前往鳳州(今陝西寶雞市鳳縣)與女媧完婚,時年伏羲31歲,女媧16歲。

公元前7724年,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數百個部落聯合罷免了燧人氏的最後一位大酋長,推舉伏羲為帝。 於是,伏羲立都於榆中,正式建立伏羲女媧政權。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帝號羅奉

羅奉元年(丁丑,前7724),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齊建木的祭天權,燧人氏自此退位。

伏曦伏曦

羅奉二年(戊寅,前7723),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齊表木,名此山為方山,又名日魁山。表木名大風雨表。以共工氏為上相,主管不周山上的天齊表木觀象台,主持大風雨表的觀測,用八索判斷方向(地維)為曆法天象總管,掌握祭天權,其權位僅次於伏羲。

羅奉三年(己卯,前7722),伏羲以木星為主觀測星,以織女星為北極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與大角、攝提、角宿(青龍第一宿)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為定表游表,確立勾股弦周天曆度位360度。以每月為36日,每年為10月,每年360日。以大風雨表測八方風,定八極,四時,八節。每時90日,每節45日,總共360日。

羅奉四年(庚辰,前7721),伏羲首設柱下史,以管理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區外圍築牆,始為城,為都;並在城中設靈台,以為祭祀中心。首次立巫政管理制度,設官分政。以龍紀官,命大庭氏為居龍氏,主管建築;命藪魁氏為水龍氏,主管水利;命陰康氏為土龍氏,主管農牧,兼任中官黃龍氏,主管民政;命混沌氏為降龍氏,主管法律;命昊英氏為潛龍氏,負責製造甲歷;命朱襄氏為飛龍氏,負責製造書契。

伏曦伏曦

羅奉五年(辛巳,前7720),伏羲以共工氏為上相,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為左監,昊英氏為右監。命栗陸氏居北,為冬官,號黑龍氏;命赫胥氏居南,為夏官,號赤龍氏;命昆吾氏居西,為秋官,號白龍氏;命葛天氏居東,為春官,號青龍氏(又稱蒼龍氏);命陰康氏居中,為中官,號黃龍氏。

羅奉六年(壬午,7719),夏四月初三日,天降暴雨,一連下了三十天,女媧所居住的鳳州被洪水淹沒。伏羲、女媧組織族人乘葫蘆舟漂流逃亡至麥積山,避難於仙人洞,直至水勢減小時才通過山地轉移,逃往秦嶺太白山,向太白族人求救。

羅奉七年(癸未,前7718)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幫助下重建女媧故居鳳城。

羅奉八年(甲申,前7717),伏羲遷都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並在此修築城垣。但不久又因洪水逼迫離開陳倉,率族人沿秦嶺東遷至驪山、華山一帶,進入華胥氏族的領地。華胥氏居住在今渭南市華縣一帶。伏羲女媧氏居住在華山牛鳩原、棗香河一帶。

羅奉九年(乙酉,前7716)伏羲在棗香河畔建都,稱帝王村。女媧則居住在離此不遠的栗家原。同時在棗香河東西兩岸建盤東寨和盤西寨,在盤西寨栽植梭羅神樹,以祈求太平。

羅奉十年(丙戌,前7715)女媧遷居於焦村原西華,以乾頭塬台壩為祭天中心,在西華之西另設西章天象台,實測推算日月失序。三百六十日為一年,日數不足,便把每年增加五日,為年與年之間的過度期,稱作過年

羅奉十二年(戊子,前7713),伏羲女媧遷居於王屋山。這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日全蝕月全蝕同時發生,天地黑暗,萬民皆懼。女媧認為是天道不滿所致,她親臨王屋山頂峰,設壇祭天,采山上石洞中五彩石布成東西南北中五宮陣容,於中宮積柴草引火燎祭離火太陽,以表對上天的誠意。果然沒多久日蝕和月蝕便完全解除,日月運行如初。於是女媧向伏羲建議重新頒布了補天曆,規定新曆每年仍為十個月,每月三十六日,過年補天五日,全年合計三百六十五日。同時還下令在王屋山下重建鳳城,再立大風雨表。天柱復生,四極重立,通天表木又成,因壇而背方州,因圜而抱圓天,蓋天觀測系統又重新運作起來。後來古人把這件事神化了,說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覽冥訓》)。據此把這一真實的歷史故事改編成了神話。

羅奉十三年(己丑,前7712),伏羲獲白龜於白龜山(今河南平頂山市)。他細心觀察龜甲的分布,深入研究《河圖》、《洛書》之間的內在聯繫,悟出了太極原理,始作《太極圖》。他發現龜背甲骨中五環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邊甲二十四,背圓,腹方,四足撐天地,遂明大道。於大隗山玄元洞(今河南鄭州新密市)推衍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是年,伏羲東巡狩登泰山觀天下,舉行封禪大典。封天下三天三鎮:西天西鎮崑崙山,中天中鎮王屋山,東天東鎮泰山。天下文明肇於三鎮,孕於土,始於圭,成於文。命泰水名大汶河,命皇策大典為墳。

羅奉十四年(庚寅,前7711),葛天氏作歌八闋,歌頌伏羲氏族東遷創業的史跡。其歌分為八個章節,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謹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葛天氏初民自雍州(玄鳥大雷音氏所生之地)而遊牧定居,植五穀,謹勤於伏羲所立的測天道(天常)之法,因此達到並完成伏羲帝所規定的測天道力度的要求,敬授民時,不誤農耕稼穡,取得萬象更新政績,類萬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羅奉十五年(辛卯,前7710),伏羲移居寶豐(今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宣布王屋為天下之中,山名中條山。水為中河,地為中原,表為中央,建木棱羅。封女媧於汝陽(今河南洛陽市汝陽縣),統領中州。其族人居於汝水與媧水之間。封弇茲氏於磁山,居磁州(今河北邯鄲武安市)。封雷祖氏於兗州澤,居住在兗州(古濟水與黃河之間,今河南滎陽市至山東東營市一帶)。封華胥氏於華山,居住在華陽(今陝西泰嶺以南)。

羅奉十六年(壬辰,前7709)伏羲遷居於泌陽盤古山(今河南駐馬店市確山縣西)。

羅奉十八年(甲午,前7707)伏羲病逝於桐柏雞公山(今河南信陽市南80公里),終年68歲,遺體安葬在盤古山(今河南駐馬店市確山縣盤古鎮)。尊號羲皇。後世又被追尊為泰皇、人皇。

歷史記載

伏羲的名號,

伏曦淮陽太昊伏羲陵匾額

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繫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炮犧”(《漢書·律曆志下》)“庖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相對於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戰國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論語》、《墨子》、《左傳》、《國語》、《孟子》等對伏羲未置一詞。既便是記載神話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經》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記載伏羲的是出於戰國中晚期的《莊子》,然莊子此公好古,“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都是託名設譬,藉以形象說理,未可當作信史。《莊子》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有5處,2處出於“內篇”,3處出於“外篇”。在“內篇”與“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屬於“內篇”的《莊子·人間世》:“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在這裡將伏羲列在禹、舜之後。《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地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崑崙;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這裡是說“道”體無形、功用無限,狶韋氏運用“道”來整頓天地,伏羲氏運用“道”來調和氣。此段人神相雜,星月並現,十分混亂,《莊子》的許多注家疑為後人添加,但也說明伏羲在這裡尚未從神話脫形為人祖。

《莊子》“外篇”學術界歷來認為是戰國末或秦漢時期莊子後學所增益,不出於莊子之手,時代晚出。《莊子·胠篋》:“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犠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伏羲位列軒轅黃帝之後,神農之前。《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在這兩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頗近於後世所列。

伏曦伏曦

《莊子》一書之中,伏羲名號有三種寫法,或記為“伏羲”、或記為“伏犠”、“伏戲”,前後不統一;身份混亂,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黃帝之後,或在其前,地位漸次升高。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莊子》之後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書》諸書所記伏羲,或為由《莊子》移入,或為秦漢所摻。《易·繫辭》託名孔子所作,其實大部分為秦漢間人所撰。《繫辭下》記載伏羲功業最著:“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影響甚大,但敘述伏羲功業如此全面系統,應出於秦漢年間,不會早於《莊子》。

《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所記伏羲有兩處,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中借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慮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司馬遷治史嚴謹,由於當時對伏羲傳說語多讖誤,難以辨識,雖不否認,但記之存疑。

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律曆志》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詳見下析)《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白虎通義》言:“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

伏曦伏曦

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注意到,皇甫謐說:“女媧氏……承庖犧制度。……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他一方面把伏羲當作一個古帝,另一方面將《莊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稱統統納入伏羲名下,“皆襲庖犧之號”,其實是把伏羲當成一個時代,這樣,伏羲的赫赫功業,就未必是一人作創。

其後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並命,迄於晉宋,載筆備焉”。至唐,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在傳世文獻典籍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是在戰國中晚期以後從《莊子》開始出現並逐漸載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見伏羲。戰國以至秦漢,時代越往後,關於伏羲的記載越詳細,伏羲功業越卓勛,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這說明,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凌亂到系統的衍化過程。

相關傳說

伏羲的母親是風兗部落的女首領,

居住在華胥山之渚(今甘肅慶陽市平涼市境內的沿河地帶),被稱為華胥氏。華胥氏年輕有為,與族叔風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過著浪漫的遊牧生活。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後,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伏羲(約前1萬年)生於古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因伏羲“孕十二歲而生”(古以十二年為一紀),所以把伏羲出生地叫成紀。 古代多以聖人為神,傳說優羲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過,黃帝所歸。”“太白皋爰過”,即伏羲上下於建木之意。《淮南子·時則訓》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註:“太白皋、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尊為東方天帝,這就是他的神職。

主要貢獻

伏曦八卦

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績是:一、教民作網用於漁獵,大大地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三、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鑑。六、創製古代曆法

1、始畫八卦

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慧型。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

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八卦可以推演出許多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八卦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宇宙間的一個高級“信息庫”。早在十七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創立“中國學院”,研究八卦,並根據八卦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發明了二進位記數和當地歐洲先進的計算機。八卦中包含的“二進法”,現在廣泛地套用於生物及電子學中。1984年,一位歐洲科學家在談到八卦的易理被現代廣泛套用時,嘆為“至為可驚”。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正在研究和探討之中。

2、制琴

《警世通言》載,琴乃伏羲所制:“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

紀念建築

八卦台

伏曦伏曦

北臨黃河,南依連山,東據虎牢,西望洛川。此處原是河洛交匯處,自古以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萬多年前,便有中國祖先在這裡勞動、生息,創造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成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發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這裡仍然是一個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慶年間重建洛口村寨門時,寨門橫額鐫刻“古洛油”三個大字。兩邊刻有石楹聯,上聯是“塗光休氣兆北閾”;下聯是“赤文綠字煥東周”。概括了古洛響的過往歲月。

現今古成紀有規模的伏羲廟有三處,即位於天水市區的伏羲廟,卦台山伏羲廟,秦安泰山廟的伏羲廟。尤以天水市的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據記載,它建於元至正七年(1342),占地10270平方米,廟院內原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卦方位栽植的,現存三十七株,四季長青,生機盎然。而今古成紀人把相傳伏羲誕辰的農曆正月十六日和成道升天的農曆五月十三日作為伏羲廟祭祀的重大節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