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黃帝陵祭典

延安黃帝陵祭典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期的民族部落首領,是原始社會父系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文治武功統一了當時的各個氏族部落,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的一位領袖人物,開創了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因此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黃帝陵祭祀在中國民族文化和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長期產生重大的影響,與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科技、建築、藝術、教育、音樂的傳統密切相關,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黃帝開創的中華民族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在民族發展史上的作用是全面的、深入的、無所不包的。今天,我們祭祀黃帝,就是要弘揚黃帝文化,傳承黃帝精神,繼承祖先遺志,奮發圖強,繼往開來,進一步增強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激勵愛國熱情,為構建和諧家園,促進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工作。

簡介

祭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在古代祭祀是國之大事,古語云:“國之大事,在祀在戎”。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黃帝是中國遠古時期的民族部落首領,是原始社會父系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文治武功統一了當時的各個氏族部落,成為中華民族最早的一位領袖人物,開創了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開啟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先河,因此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
後世子孫為了表達對黃帝的功績的懷念與感戴,據馬驌《繹史》引證《竹書紀年》及《博物志》:“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黃帝祭祀便從此開始,據《禮記》記載,虞、夏、商、周都祭祀黃帝。此後,歷經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中華民國直至當代,對黃帝的祭祀,上至王宮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論蒙古人當權的元朝,還是滿人當政的清朝,歷經千年而不衰,正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先祖的“報功崇德”、“繼志述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操。
黃帝陵祭祀在中國民族文化和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長期產生重大的影響,與中國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科技、建築、藝術、教育、音樂的傳統密切相關,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黃帝開創的中華民族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在民族發展史上的作用是全面的、深入的、無所不包的。今天,我們祭祀黃帝,就是要弘揚黃帝文化,傳承黃帝精神,繼承祖先遺志,奮發圖強,繼往開來,進一步增強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凝聚民族力量,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激勵愛國熱情,為構建和諧家園,促進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工作。

基本情況

古代中國人認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儀·郊特》),因而非常重視對祖先的祭祀,黃帝去世後,對黃帝的祭祀又逐漸顯現出一種新的跡象,黃帝不但作為華夏族的始祖,還贏得其它部族的崇敬。
隨著歷史的演變,黃帝陵祭祀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成為國家的盛典,形成了既定的規模格式和祀典禮儀,大致可分為公(官)祭,民祭兩種形式。

公祭:

遠古對於祖先的祭祀主要是郊、祖、宗三大類,所謂郊,就是在祭祀上帝的時候同時還祭祀祖先。黃帝崩,當時人們自然要根據傳統習慣祭祀黃帝。據馬驌《繹史》引證《竹書紀年》及《博物志》:“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對象和內容都是互不統屬的。《左傳》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所以黃帝的祭典也可能在本族內部流行了相當長的時期,在當時祭祀始祖的禮中,黃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兩漢至清未時期,黃帝祭典開始成為定製,只有個別細節在不同朝代有所變化,大致有三類內容。
其一是作為天帝之一在郊祭天地的大典中得到附祭。
其二是作為歷代帝王之一在歷代帝王廟中被祭祀。
其三是作為帝王陵寢之一的黃帝陵受到祭祀。
作為始祖的黃帝祭祀據《國語·魯語》記載,有虞氏和夏後氏都將黃帝視為自己的始祖加以祭祀。在古代,祭祀始祖的具體禮儀可分兩類:一是在祭天之禮中配祭始祖;二是在宗廟舉行的禘袷之禮和時享之禮中加以祭祀。祭天之配祭禮儀,它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程式:
其一、齋戒。
其二、陳設。安置黃帝神主於上帝神主之左,在黃帝神主前,也陳牛、羊、豕三牲及其他祭器。準備相應祭品。
其三、祭日晨。禮官請上帝神主至神壇時,也請黃帝神主。皇帝就祭壇。皇帝是上帝神、黃帝神主前上香,請神降臨。並奠玉帛、進俎
其四、皇帝及眾官俱跪讀祝文,讀祭文畢,皇帝再向上帝神和黃帝獻爵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其五、行亞獻禮。
其六、行終獻禮。
其七、飲受福胙,撤饌。
其八、送神,望燎
黃帝作為始祖被祭祀,最重要的祭地就是祖廟。後世一般把陝西黃陵縣的黃帝廟視為黃帝祖廟,從唐代宗大曆七年以至後來的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地多次對黃帝廟進行了整修、修葺。
祭文:唐代《開元禮》規定,皇帝在向上帝(包括五方帝)恭讀祭文:維某年多次目朔日,用致火香祀於皇天上帝,優惟慶流長發,德冠思文,對越昭升,永言配命,謹以制帛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侑神作主、尚享。作為天帝之一的黃帝祭祀在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陰陽五行學說的流行和發展,出現了六天說,而黃帝作為五方帝之一,在郊天之禮中得到附祭,有時還得到特祭。在天帝祭典中與黃帝之祭有較多關係的有圜丘祭天和“五郊”。
(1)圜丘祭天。一般是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象徵天圓之形,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
在早期圜丘郊天儀式中,黃帝處於昊天上帝之下的二陔西南未地。它的地位比較顯赫,在供奉祭品上,黃帝與天(地)、始祖各供一犢是:共設酒尊三於殿之東南西向。用祝一設於神之右。初獻畢讀祝,余禮如舊。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致祭於口口,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為君,代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報,特祀以春秋,惟帝英靈來歆來格。尚享(《明會典》)。
黃帝作為歷代帝王之一在中央的三皇五帝廟中得到祭祀,其祭時一般是春、秋兩次祭祀。可以斷定,在唐玄宗天寶六年,即已有比較固定的祭禮、祭器規定,而這些規定一直延續到清代,只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中國社會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列強的侵略面前,為了救亡圖存,有識之士大聲呼喚改革中國社會。在這種民族、民主思潮的激盪之下,原有的種種觀念都在發生變化。國家的象徵決非一姓之私,它應該是全體國民共同認可的精神領袖,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的核心。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找這種象徵,他們認為黃帝就是中國民族的“始祖公公”。黃帝在以下幾個方面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石:第一是黃帝創始了中國政治的民本精神,黃帝一心一意為民眾謀利益,與民甘苦與共,急民之所急。據說他曾經在巾幾上寫有銘文:“予居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至夕”(《黃帝巾幾銘》)。
正因為他把民眾的利益擺在第一位,才有他的時代極其豐富的物質與精神成果。同時,黃帝的民本政治思想還影響到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與施政原則。第二是黃帝創始了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黃帝奠定了中華民族在獨立自尊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優秀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則,它既信仰本族文化的生命力,又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第三是黃帝創始了中國學術的經世精神。在黃帝時代,宗教、學術與政治融為一體,沒有哪一種學術不是從實踐中來,也沒有離開實踐的學術,正因為黃帝時代的學術重在經世,乃有黃帝時代實證性的學術成果。

民祭:

民國年間祭黃帝陵的儀式,據吳致勛(湖南湘潭人,民國31年為陝西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秘書)《謁陵恭紀》記載:首先是祭陵場所的布置:陵前搭一棚為臨時祭亭,棚中置一桌,陳設酒禮、果品、祭菜(十碗)、杯箸、香爐、燭台、面花(十餘件,式樣顏色,頗著匠心)、花圈(兩個)。謁陵程式為:
(1)全體肅
(2)奏樂(軍樂隊奏哀樂)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3)主祭者就位
(4)參祭者就位
(5)上香
(6)獻爵
(7)獻花
(8)恭讀祭文
(9)各界代表就位
(10)擊鼓鳴鐘
(11)奏古樂
(12)祭奠(敬獻花籃、花圈,民眾代表敬獻三牲祭品,上香,燒紙,奠酒等)
(13)行三鞠躬禮
(14)恭讀祭文
(15)鳴放鞭炮、繞陵一周(由鼓樂隊前導,主祭、陪祭人依次繞行)
(16)祭陵留影
(17)植紀念樹
民祭活動除保持了公祭活動中的一些內容外,更突出了民間性,增加了鼓樂隊、嗩吶隊、儀仗隊、三牲隊。在祭陵儀式里還增加了新的內容。

歷史淵源

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在5000年前戰敗榆罔,降服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人類文明從此開始。軒轅黃帝造文字、製衣冠、做舟車、創醫學、定算數、務蠶桑、搞紡織、燒陶器、築房屋、賜姓氏、等上下、分貴賤、別男女、異雌雄、定嫁娶、入洞房、造墳地、育人才、定法制、約萬民、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告別渾沌,開啟文明奠定了基礎。正是軒轅黃帝開歷史之先河,創中華之文化,為了紀念和緬懷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繹史》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祭祀軒轅黃帝就從此開始,最早見諸史料的後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漢武帝劉徹率十八萬大軍征朔方還,祭黃帝於橋山,修祈仙台,遺掛甲柏。後世諸代祭祀也日漸完善,無論是蒙古人當權的元朝,還是滿族人執政的清朝,都沿襲了祭祀黃帝的傳統,而且祭祀規模、祭祀次數、祭祀規格也空前繁榮。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進入近代,1911年孫中山先生率領同盟會,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就任臨時大總統,專程派人赴黃帝陵祭祖,並留下“中華開國五千年……世界聞名,唯有我先”的詩句,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幾度同祭黃帝陵,毛澤東主席親自撰寫祭文,“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蔣中正先生親筆題寫“黃帝陵”碑。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祭祀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關注,祭祀規模也日漸隆重,祭祀黃帝已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共謀祖國統一,開創美好生活的一項重大活動。

基本特徵

黃帝陵祭祀歷經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特別是黃帝祭祀實行國家公祭,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其演化而來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不斷豐富和激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息、奮發進取。同時黃帝文化所蘊涵的開創精神和凝聚精神也成為推動和影響中國文化前進的原動力。

黃帝陵祭祀的文化特徵:

1、黃帝陵祭祀對我國民族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具有多元文化性特徵。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2、黃帝陵祭祀在我們中國沿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具有鮮明的傳承性特徵。
3、黃帝陵祭祀在我們民族的整個生活中,是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內在規範機制,是中華文化內化到個體人格和民族心理中的深層意識,所以她具有規範性特徵。
4、黃帝陵祭祀經過長期的繼承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程式化的祭祀方式,因而具有程式性特徵。
5、黃帝陵祭祀由來已久,深入人心,一些祭祀方式逐漸向民間演化,形成了本土人及其及周邊地區約定成俗的祭祀禮儀,所以具有民俗化特徵。
6、黃帝陵祭祀從規模、從禮儀、從供品等方面能體現出當時文化、經濟、農業、政治、軍事、生活習俗、民間傳統,所以具有歷史時代特徵。
7、黃帝陵祭祀在漫長的歷史中,代代相傳,一直至今,表現出鮮明的延傳性特徵。
8、黃帝陵祭祀進入現代社會,演變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自主的活動,億萬華夏兒女崇拜黃帝,完全是主體意識、主體人格和主題實踐活動發展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種現代行為,所以具有自我調節性特徵。
9、黃帝陵祭祀是人們為了追憶和緬懷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告別飲毛茹血的蠻荒時代和開創中華文明所作出的貢獻,告慰先人,傳承後世,繼往開來的開創性特徵。
10、黃帝陵祭祀是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保持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尊嚴的凝聚精神特徵。

器具及製品

黃帝陵祭祀活動是一項莊嚴而神聖的祭祀活動,在祭祀中,非常注重具體禮儀程式,在祭祀物、供奉物品、儀仗、樂隊、歌舞、儐相上要求相當嚴格。
1、祭祀器物。鼎一列9件、9件、簋8件、豆8件、尊4件、壺4件、爵4件、小爵3件,燭台4件,香爐1件、承酒盤1件,編鐘一套、編磬一套。
2、祭祀儀仗旗幟(50面)①太常旗面杏黃色,繪青色日月星辰,升龍降龍,之朵和波濤,一口旒主。②黃麾絳色帛製作,上有朱絲小蓋,四角垂佩,下有橫板作碾玉紋。
3、儀仗旗、門旗、龍旗、日月旗、金木水火土五星旗、風雲雷雨旗、四瀆旗、五嶽旗、二十八宿旗、猛獸猛禽旗(熊、黑、貔、貅、虎、雕、鷹、鳶旗各一面)。
兵仗8對(16件)
鋮二、戚二、齋二、刀二、戈二、載二、予二、殳二。
4、供奉物品(祭品)三牲(牛、羊、豕),花供(面花),穀物、瓜果、酒、香、玉帛、祝帳(祭文、木刻)花籃。
5、樂舞:樂有六變。《周祀?天司樂》雲“凡樂,圓鍾與宮,黃鐘與角,太簇與徵,姑冼與弱,雷鼓孤竹之管,之和之琴,出門之舞,各至日於地上之圓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歌舞也根據樂舞相應變化。(大鼓、鍾、小鼓、古箏、鎖吶等)。

主要價值

具有上述特徵的黃帝陵祭祀,在整箇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民族進步的見證者和推動者,她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整理、搶救、傳承、傳播、保

護黃帝陵祭祀其價值主要有幾點:

(一)文化歷史價值。黃帝陵祭祀是中華民族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傳統。幾千年來,伴隨著民族歷史的發展演變,黃帝陵祭祀所衍生出的文化積澱形成了十分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對於研究中華文化發展脈絡,探索中華文化之源,啟迪後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二)藝術價值。黃帝祭祀過程的服裝、旗仗、供奉、木刻、花供(面花)、剪紙、樂舞等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所折射出的黃陵民俗文化,及其傳承歷史,在陝西乃至國內都具有很高的地位。發掘、整理、保護這些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對豐富和完善黃陵民俗文化乃至中國文化藝術都將產生一定的作用。
(三)黃陵祭祀的現實價值。1、從橫的時代坐標來看,黃帝陵祭祀活動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和不老源泉;2、黃帝陵祭祀能夠促進祖國統一,是解決好港、澳問題和祖國大陸和台灣的和平統一的最為堅實的民族心理和傳統文化基礎。3、黃帝陵祭祀能使華夏兒女對祖國對民族的感情不斷升華,使華夏兒女的愛國情感與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理解緊密結合在一起;4、從個體人格而言,黃帝陵祭祀能激發個人的創造力,黃陵祭祀為個體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華夏文化的廣闊背景,構成了個體創造性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科學文化基礎。

黃帝陵祭典的傳承譜系

一、上古三代對黃帝的祭祀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由於黃帝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開啟了中華文明,他仙逝後一直受到人們崇敬。
據《繹史》卷五引《紀年》及《博物志》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這說明黃帝逝世之初,就受到了先民們的祭祀。
在堯、舜、禹時代,黃帝也受到當時人們的高度崇敬。據《國語》所記: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禮記·祭法》也說: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
從商代開始,黃帝祭祀有一些變化,由於父系制的高度發展,人們計算祖先祭祀時,更加關注直接的血緣關係,因此殷人就“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禮祀·祭法》)。但黃帝作為帝嚳的祖先仍然被它的子孫們祭祀。
二、春秋戰國時期對黃帝的祭祀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祭祀仍然盛行不衰。當時人們對於黃帝的認識又有了新的變化。主要的思想背景是諸子百家宣傳自己的學說,都言必稱先王,都從古代歷史傳說中找根據,從而導致人們對上古歷史產生興趣。黃帝的功績和黃帝時代的特徵也不斷為人們所認識,人們紛紛研究黃帝、研究黃帝時代的政治文化特色,學術史上也出現了一個重要學派——“黃學”。據《漢書?藝文志》的著錄,戰國時期出現的“黃帝之書”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共十二類二十六種。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四經》,黃學的主要思想是文武並用,刑德並行,以法為符,皆斷於法,無處無執,無為而治,保民而王等。這些思想無疑為結束戰爭局面,促進大統一指明了方向,戰國時期,出現了黃帝族的譜系,該譜系的顯著的特點是把五帝三王都說成是黃帝的後裔,這種譜系的出現是和戰國時期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認同聯繫在一起的,這說明黃帝已逐漸由華夏族的血緣意義上的祖先變為中華民族統一的精神領袖。
今天文獻上能夠見到這一時期推行黃帝祭祀的帝王是秦靈公,他於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
三、秦漢時期對黃帝的祭祀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對黃帝可能按照秦國的傳統在雍四畤進行祭祀。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政治上以黃帝為榜樣。漢初的官方學說就是黃學,自然很重視對黃帝的祭祀。西漢中期,對於黃帝的認識又有一些新變化,隨著漢代統治思想轉變為儒學,黃帝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在元封元年冬十月(前110),漢武帝劉徹領兵18萬,征朔方,還,途徑橋山,築台祭告,修祈仙台。黃帝被抬高為天帝之一,分別以不同禮典對黃帝進行祭祀,成為封建國家的常規祭典,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為了名正言順,自稱是黃帝的後代,他在詔書中說:托於皇祖黃帝的後代,帝的苗裔和太皇太后的親屬………,王莽登上皇位後,仍將軒轅黃帝之祭奉為國祭,並頒布政令要普天下黎民百姓祭祀軒轅黃帝,他還派人重修軒轅廟,並廣徵通曉祭典禮制的人,籌辦祭祀黃帝典禮。王莽以黃帝為九廟之初祖,並對黃帝進行禘祭,也有向黃帝學習,繼承黃帝事業的意思。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四、魏晉南北朝時對黃帝的祭祀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黃帝的祭祀仍未中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按照西漢,特別是東漢所形成的慣例在南郊祭天的同時設五帝神位,加以祭祀,有時還專門舉行“黃郊”以迎季夏之氣。而郊天時黃帝也必然受到祭祀,據《文獻通考》卷十七記載,這個時期舉行過郊天大典的帝王有十九位之多。第二種情形是在明堂中祭祀五帝,明堂就是太廟,五帝(包括黃帝)被這一時期的帝王放在太廟裡面祭祀,表明當時人們仍然以黃帝、炎帝、太皞、少皞、顓頊作為始祖。這一做法繼承和深化了秦漢時期祭祀五帝的傳統。第三種情形是個別帝王到黃帝曾經活動過的遺址進行祭祀。如《魏書?太宗紀》記載:神瑞二年(415)六月壬申,北魏拓跋嗣“幸涿鹿,登橋山,觀溫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黃帝廟。”《魏書?禮志》記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元年(460),“帝東巡,歷橋山,祀黃帝。”雖然這些帝王致祭的橋山黃帝廟在河北而不在陝西,但他們遵循了漢武帝陵祭黃帝遺蹟的先例。
五、隋唐時期對黃帝的祭祀多沿襲南北朝,並且更加制度化、規範化。
從黃帝陵廟致祭來看,唐代宗大曆五年(770),“鄜坊節度使臧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請置廟,四方享祭,列於祀典”(《冊府元龜》),唐代宗批准了這一請求,從此黃帝陵廟致祭被納入唐代國家常規祭典,而黃帝陵廟自此確定在今陝西省黃陵縣,至此黃帝陵被納入帝王陵寢致祭禮典。隋唐時期對黃帝祭祀還出現了一種新現象,那就是中央開始設立專門的三皇廟和五帝廟,它演變為世的帝王廟和帝王祭祀。按時致祭。
六、宋元時期對黃帝的祭祀
宋元時期對黃帝的祭祀又有一些小的變化。從整體布局來看,黃帝的祭祀主要有三大項。一是仍然是南郊祭天時天帝附祭和四時迎氣之黃郊。二是歷代帝王廟中黃帝作為五帝之一受到祭祀。三是黃帝陵廟祭祀,在這一布局中,原來的明堂報享五帝的制度逐漸消失,而歷代帝王祭祀的地位上升。
在宋元時期的黃帝祭禮中,黃帝陵陵廟致祭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按《宋李昉黃帝廟碑序》中記載,在開寶五年(972)時,趙匡胤降旨:凡前代帝王有功德昭著,澤及人民者,都應崇奉,不得使其廟貌荒廢。當時軒轅黃帝廟被列為重點加以整修維護。同時規定中央政府對軒轅黃帝廟的祭祀應當每3年祭祀1次。為了祭祀方便,把唐代宗大曆中設定的黃帝廟從橋山西麓移到今天黃帝廟所在地。
宗仁宗趙禎,在嘉祐六年(1061)正月二十八日派遣大臣前來橋山祭掃黃帝陵墓,大臣祭陵後回去向仁宗皇帝報告:橋山柏樹栽得多,成活少,損失很大。皇帝聽後即降旨:整舊栽新,並派人看護。
元朝祭祀軒轅黃帝沿襲宋代。按《元典章》中規定:伏羲、神農、黃帝是開天闢地的先祖,國家應當祭祀,但是祭祀不再由皇帝親祭,而改由十大醫師主祭。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元代對黃帝陵廟的祭祀也很重視。泰定二年(1352)黃帝廟保生宮發生火災,廟宇建築均被毀壞,泰定皇帝也孫鐵木耳盛怒之下,寫下一道聖旨,並用蒙語和漢語刻成碑文存放在廟內,這篇碑文已保存660多年,可以說是現存最早的一份“保護黃帝陵廟”法令。宋元時期,祭祀黃帝的不但有帝王,還有儒生、道士。黃帝越來越成為人們可以親近的歷史人物,成為人們懷念的遠古英靈。范仲淹、張三豐等名流志士專程來黃帝陵祭祀,並流傳下來不少唱和之作。
七、明代對黃帝的祭祀
明代對黃帝的祭祀有較大變化,首先是取消了郊天禮中的五方帝從祀做法。其次,明代發展了在中央設歷代帝王廟祭祀歷代帝王的做法。再次,明代對黃帝陵寢也非常重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認為軒轅黃帝不僅是醫家祖師,也是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他在洪武三年(1370)派遣使臣到全國各地調查先帝陵寢,同時派遣秘書監丞陶誼等人對橋山黃帝陵廟進行勘察,當他得知黃帝陵廟年久失修損壞很大後,即撥出銀兩,進行修葺,同時籌備祭祀儀式。在祭祀時,明太祖親自寫了祭文。這篇“御製祝文”至今還保存在碑亭內。洪武四年(1317)朱元璋降旨規定祭祀黃帝由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祀始祖的聖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都要將祭祀日期、祭祀名稱、數量和參加主祭陪祭的文武官員刻於石碑上。為了保護祭祖聖地,使其不致遭到破壞,還特地降旨黃帝陵廟設立護陵官二人,官封五品。三年一大祭,大祭時由皇帝親自寫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攜帶香帛、貢品前來橋山祭祀。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軒轅殿內塑造軒轅黃帝坐像一尊,以利後世瞻仰和祭奠。此後,明朝每代皇帝均派專官赴黃帝陵祭祀。
八、清代對黃帝的祭祀
清代對於黃帝的祭祀沿襲明代,集中在兩大項。一是中央歷代帝王廟展祭,多由皇帝主祭,春秋二次祭祀。二是黃帝陵廟致祭,多由皇帝派專員致祭,由中央派員致祭一般是每三年一次,但也有臨時祭者,其他常年春秋之祭由地方官員操辦。
清朝對黃帝陵廟祭祀活動,從清世祖到溥儀皇帝(1644—1911)的260年間祭陵26次。
清朝對黃帝陵廟的祭祀,儀式隆重,規模宏大,次數較多。除常規之祭外,在皇帝登基,太后壽辰,國家慶典,平息叛亂,水旱災害,五穀豐登,大功告成等重大事件時,特別是需要團結禦敵,或獲重大成功需要祭告祖先在天之靈時,也常由皇帝決定祭祀。
清朝晚期黃帝逐漸轉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對黃帝的祭祀也逐漸成為表達人們救亡圖存的方式。這些祭祀活動多由愛國志士們舉行。
九、中華民國時期對黃帝的祭祀
中國社會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列強的侵略面前,為了救亡圖存,有識之士大聲呼喚改革中國社會。在這種民族、民主思潮的激盪之下,原有的種種觀念都在發生變化。他們認為國家的象徵決非一姓之私,它應該是全體國民共同認可的精神領袖,是中華各族的凝聚力的核心,他們認為黃帝就是中國民族的:“始祖公公”。
很明顯,辛亥革命前後學者們眼裡的黃帝實質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信念。辛亥革命以後,黃帝精神召喚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致力於民主和科學建設。中華民國時期,黃帝實際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成為中華民族建設民主與科學的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
早在1908年農曆9月,陝西同盟會決定重陽節祭掃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表示要復興中華民族的決心。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3月,孫中山委派代表團赴陝西中部縣(今黃陵縣)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
1918年愛國志士于右任先生於清明節拜謁黃陵,並對先秦以來的有關史籍記載的黃帝事跡和傳說進行蒐集整理,輯成《黃帝功德紀》。
1935年4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監察委員會,推舉張繼、邵元沖,國民政府派鄧家彥,陝西省黨務指導委員會、陝西省政府,西安綏靖公署、公推邵力子、郭英夫等,致祭於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並確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歲歲舉行儀式。
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一致抗日。1937年4月5日清明節,國共兩黨在軒轅黃帝陵前舉行共祭儀式,中國國民黨特派委員張繼、顧祝同,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陝西省政府主席孫蔚如,中國共產黨,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派代表林伯渠。各自攜帶祭文到橋山列隊致祭,並各宣讀祭文。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對於推動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38年4月5日,國共兩黨又一次共祭黃帝陵。蔣鼎文以國民政府西北行營主任,張國燾以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身份到黃帝陵參加祭禮。嗣後,程潛題寫了“人文初祖”,蔣鼎文題寫“軒轅廟”匾額。
1939年—1943年清明節,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陝西省政府均派官員到黃帝陵祭祀,蔣中正親筆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
十、現代對黃帝的祭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舉辦了第1次黃帝陵祭祀活動,中間隔斷5年。1955年至1961年均為每年一祭。"文革"期間中斷,1980年正式恢復祭陵至今,每年清明節都要舉行公祭黃帝陵典禮活動。1988年,黃陵縣還恢復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民祭活動,使此前沒有固定儀程的重陽民祭活動顯得正規而有秩序,熱烈而淳樸。
每年的公祭活動由陝西省領導人主持,自1980年以來的每年清明節,尤其是隨著整修一期二期工程的完工,黃帝陵祭祀愈來愈受到政府的關注和重視,越來越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嚮往的精神家園,拳拳赤子情,悠悠報國心,人們通過公祭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形式,來渴望民族昌盛,祖國統一。

黃帝陵祭典的瀕危狀況

黃帝陵祭祀多年來一直倍受中、省、市、縣重視,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傳統的祭祀活動日益淡化,對黃帝的祭祀只注重“形祭”而忽視了“心祭”。
(二)對於公祭黃帝近年來有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把今日的黃帝祭祀活動與宗教迷信簡單地等同起來,這說明我們在對黃帝文化的研究探索上只是形式上的重視,而不能從理論上,宣傳力度,內涵上下功夫。
(三)一些在黃帝祭祀,尤其是民祭上的儐相、主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一些傳統禮儀在繼承上出現斷檔,後繼人才缺乏。
(四)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提高,對和黃帝陵祭祀相關的當地民俗文化(如剪紙、面花、木雕、樂隊、禮賓)愈來愈淡漠,傳統手工藝製作人才匱乏,青黃不接,雖然也舉辦過培訓班,但效果不大。

區域及地理環境

黃陵縣位於陝西中部,又位於我國大陸中部,舊時稱中部,在延安市南端,是延安老區經濟文化的視窗,因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而得名。
黃陵地處東經108o30′46″—109o27′13″,北緯32o20′27″—35o49′21″,屬內陸區。南北長53公里,東西寬85公里。東靠洛川、黃龍,南連宜君、銅川、旬邑,西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北與富縣毗鄰。黃陵是連線陝北和關中地區的交通要地。全縣轄10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191個行政村,人口約13萬,面積2275.3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1.4%,川地占4.1%,山台地占18.8%,塬面占5.7%,地勢特點西北高,東南低。全縣可分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東部溝壑區三個地貌單元。縣境內最高海拔1762.2米,最低740米,縣城海拔997米。
黃陵氣侯特點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全縣年平均氣溫9.4℃,極端最高氣溫36.5℃,極端最低氣溫-21.44℃,年降水量568.8mm,年日照時間2528.4小時,平均無霜期172天。
黃陵境內有沮河和葫蘆河兩條河流,由西向東橫貫全縣,注入洛河,其中沮河全長128公里,流域面積242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1.1億立方米,葫蘆河在境內流長32公里,年徑流量為1.2億立方米。
黃陵境內山川交錯,塬峁兼備,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64.2%。生物、礦產、旅遊等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穀子、高梁、糜子和豆類。中藥材有430餘種,比較名貴的有豹骨、山芋肉、黃芪、槐米等。野生動物近百餘種,主要有豹、狼、野豬、狐狸等。煤炭資源豐富,地質儲量27.3億噸,可采儲量21.8億噸,水能資源達27465千瓦。黃陵所處的地域和資源優勢以及特殊的地貌特徵,構成了黃陵民間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長,自成系統的特殊地理環境特點。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2005年,縣政府準備拔專款6.8萬元,文體局自籌3萬元,用於普查保護黃帝陵祭祀。籌建黃帝陵祭祀展覽館。縣政府決定,從2005年起,每年拔專款5萬元(還可適當增加),扶持黃帝陵祭祀活動。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黃帝陵祭祀文化,特制定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黃陵縣委、縣政府負責管理、督導,黃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縣文體事業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市文化局、市廣電局負責檢查、督促。保護工計畫要點如下: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對黃帝陵祭祀文化的發生、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行重新定位。
2、搞好黃帝陵祭祀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各種信息檔案。
3、搞好黃帝陵祭祀文化的理論研究工作,並將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成果,歷代祭文,歷代儀禮,歷代書畫等編纂出版。
4、力爭成立黃陵縣黃帝陵祭祀民間團體,護老納新,不斷培養新型人才,從根本上解決黃帝陵祭祀傳承難的問題。
5、把根植於黃陵地方特色的祭祀文化同黃帝陵祭祀有機統一,體現民族性和地域性。
6、儘快完成黃陵祭祀面花、剪紙、木雕、樂隊班子的挖掘整理工作,召開培訓會,使這些藝術表現形式能很好地發揚、發展。
7、加大對黃帝陵祭祀文化的宣傳普及工作。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從80年代以來,縣政府幾乎每年都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黃帝陵祭祀活動相關事宜,並提出“弘揚黃帝文化,打造人文黃陵”的口號,要求把黃帝陵祭祀文化作為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2、2005年年初,縣委、縣政府提出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將黃帝陵祭祀文化納入今後的工作之中。
3、2005年6月,縣政府召開了文化工作會議,對保護弘揚黃帝陵祭祀的奮鬥目標、工作原則、資金投入作了部署。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7年建立黃帝陵祭祀保護和傳承領導小組,定期舉辦黃帝陵祭祀文化研討會,編寫《黃帝與黃陵文化》教村,在黃陵中國小試點。
2008年全面開展黃陵民間文化普查(面花、剪紙、木刻、麻繡),成立民間祭祀表演團體。
2009年舉辦黃陵民間文化培訓班。
2010年編、注、出版有關黃帝陵祭祀的相關文獻資料。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2011年依託地域優勢,打造黃帝陵品牌的文化產業。
2007—2011年預期達到的目標:
1、完善普查資料整理為主的保護基礎工作。
2、全面在黃陵中國小生當中普及黃帝文化。
3、建立具有原生態性質的黃帝陵祭祀民間藝術團體。
4、編輯出版《黃帝陵祭祀大全(DVD)》、《歷代黃帝陵祭祀論文集》、《歷代黃帝陵祭祀詩歌散文集》、《歷代黃帝陵祭祀祭文集》、《歷代黃帝陵祭祀書法精品集》。
5、產業發展起步。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成間有專家學者全程參與指導的,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黃帝陵祭祀文化保護領導小組。
2、建立以黃陵縣文體事業局局長為負責人的黃帝陵祭祀文化普查工作小組。
3、成立以黃陵縣文體事業局分管局長為組長,黃陵縣祭陵辦、黃陵縣旅遊文物局、黃陵縣縣誌辦、黃陵縣炎黃文化研究會為成員的相關文獻、資料、材料編纂出版小組。
4、成立以黃陵縣文體事業局局長為組長的黃帝陵祭祀文化展覽室籌建領導小組。
5、實行招商引資,發展黃帝陵祭祀文化產業。
6、縣政府每年籌集21.2萬以上的保護經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