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陵

天下第一陵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黃帝陵被神州第一陵,天下第一陵即(太昊陵)在河南省淮陽縣;(今河南淮陽)。在中華民族始祖世系中,伏羲氏所處的時代早於炎黃二帝近2000年。他定禮數以導文,造干戈而飾武;作甲歷以分四時,刻書契而代結繩;結網罟,以教民漁獵;興庖廚,始變茹腥之食;制嫁娶,革除群婚之弊;定姓氏,以正人倫之本;造琴瑟,開禮樂之大化;養犧牲,創原始畜牧之先河;特別是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萬物,始畫先天八卦,開啟了人類智慧之源,升起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以龍紀官,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統一,成為功蓋天地、德冠百王的一代聖帝。

基本內容

位置位於湖南省東部炎陵縣塘田鄉炎陵村太和山前,素有“神州第一陵”之稱,始建於何時以無法考證,但據史書載當不晚於五代前。宋太祖時於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廟,清代康熙、道光年間均立過墓碑。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現年稱“炎黃”,即指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歷史傳說中,炎帝神農氏是我國傳說中上古時候姜姓部落的首領,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神農氏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傳說中炎帝為了嘗遍百種草藥,以解人民的病苦,便來到了湖南。在此,他誤嘗了“斷腸草”而卒於長沙茶鄉之尾,也就是今天的炎陵縣。當時的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遂於此地修建了“炎帝神農氏之陵”。 太和山前之炎帝陵高6米,底徑27米。陵前立有道光年間鐫有“炎帝神農氏之墓”碑文的墓碑。1986年炎帝陵修復工程竣工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曾題寫了“炎帝神農氏之墓”鐫於一塊漢白玉碑上,立於墓前的碑亭中央。

位置

黃帝陵古稱橋陵。

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U形繞此山而過 ,站在山上朝下看 ,東邊有河 ,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曰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云:“橋山,《山海經》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清人顧祖禹在其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清代畢沅更於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自此以後,橋陵之稱更為聞名 。1942年,陝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考慮到黃帝聲名遠播、威名遠揚的無比崇高地位,加之為了與陝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別,遂改橋陵為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於黃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後,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為黃陵縣。

景區景觀

整個陵區處於群山環圍之中,洣水在山下緩緩流淌,林蔭濃郁,氛圍靜謐,景色幽中透雅。炎帝陵景區包括炎帝陵、炎陵廟、奉聖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聖火台等人文景觀,還有鹿原洞、龍垴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觀,均是引人入勝的去處。

編輯本段炎陵廟

位於炎帝陵之前,據史載建於宋朝,亦在1986年經大規模修復。炎陵廟坐北朝南,分為三進,整個院落以紅牆圍之。主要建築有午門、行禮亭、大殿和碑房等。 至午門,可見這是一座門牆牌坊式大門,正門有三進,正門兩邊紅牆各開邊門,均為上下方結構。進入午門後至二進行禮亭,這是一座八角形石基支柱亭,8根石柱支撐梁枋,亭上懸匾橫題“民族始祖光照人間”,下有聯曰“德照千秋光盛業;功垂萬世展宏猷”。亭中擺香爐,供人行禮。第二進是炎陵廟的主體建築大殿,24根石柱支撐殿頂。殿內懸匾題“炎黃子孫不忘始祖”。兩邊聯曰“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殿內神龕內供奉炎帝神農氏像,炎帝像為金身,左手拿稻穗,右手拿靈芝,像前有一裝有五穀和藥材的竹簍。神龕上懸“齊天鼻祖”橫額,兩邊有聯為“名垂宇宙;恩澤神州”。整個殿內雄偉壯觀,氛圍肅穆。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因而從古至今對炎帝陵的祭祀都極為莊重、盛大。據史載,在康朝時開始祭祀炎帝陵,宋朝自宋太祖建廟後定例為三年一大祭,清朝進的祭典更加頻繁,僅大祭就多達41次。平時,更有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來此進香祭祖。現今,炎帝陵已被國家旅遊局、建設部等單位列為全國36塊“擁有一片中華故土工程”之一。

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坂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建築歷史

天下第一陵天下第一陵

黃帝共有四個妃嬪;正妃為西陵氏女,名嫘祖,《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螺祖發明了種桑養蠶和抽絲,織絲為綢,縫綢做衣,後人稱她為“先蠶娘娘”,黃陵縣城有螺祖養蠶遺址。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傳說:彤魚氏發明了烹調和筷子;方雷氏發明了梳子;嫫母發明了織機和盤線的木拐子,從此才有了布和衣服,後人稱她為“先織娘娘”。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乾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據歷史文獻記載,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有12個兒子被他賜姓,有2個兒子從了他的姓,有9個兒子被各封一國,黃帝的孫子顓頊,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曾孫帝嚳也得了天下,號高辛氏;堯帝是黃帝的玄孫,舜帝是黃帝的九代孫,夏禹為黃帝的11代孫,殷湯為黃帝的17代孫,而周文王姬發為黃帝的19代孫,黃帝後裔子孫相承有1520年。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有綠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天下第一陵

編輯本段軒轅廟

天下第一陵天下第一陵

天下第一陵

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虬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千餘年。諺云:‘七樓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說,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一株,稱為“柏樹之王”。廟院裡有歷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共46通。廟院最後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6字。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里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後,人民政府對保護黃帝陵十分重視,多次進行整修,並擴展道路,增建文物陳列室及服務設施。每年來此參觀遊覽,上山拜謁黃帝陵的人越來越多。

稱號由來

黃帝陵黃帝陵

距今五千年以前,神農氏當政的時候,有個部落叫有熊,部落首領名少典。他娶西陵氏女為妻,有蟜氏為

妃。 有蟜氏女名任姒,一日伴君遊歷華陽,綠池碧波,楊柳依依,春色宜人,讓人陶醉。忽然一條巨龍仰首出水,雙目圓睜,虬須崢崢,驚倒了任姒。任姒回宮後便有了身孕,生下一子,體長肢豐,尤為奇異的是竟長著牛首人身。這孩子長大後在姜水一帶做了部落首領,就是後來的炎帝。

西陵氏女叫附寶,見任姒現已有子,便天天祈求上蒼,禱告神靈,希望也生一個兒子。一天附寶聽說郊外有個娘娘廟,香火極盛,附近的百姓都去那裡求子,無不靈驗,便齋戒沐浴,又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樣一個人悄悄去了廟宇。三拜九叩,虔敬禱告完畢,附寶獨自往回走,心中還暗暗地祈念神靈呢,忽然朗朗晴空里,雷聲大作,只見一道電光如虹繞著北斗星迅速旋轉起來,這附寶大驚之餘,覺得身體裡動了一下,再仰頭看天,已是晴朗無雲仿佛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這附寶從此肚子便一天天大了起來,24個月後,在沮水河畔沮源關降龍峽生下一子。那天是農曆的二月二日,天空飄浮著七彩祥雲,各種好看的鳥兒聚在一起翩翩起舞,輕囀麗喉,仿佛是歡慶玉帝出遊一樣。

附寶生的孩子不到70天就會說話,不到10歲就能明辨是非,對神農氏的一些做法提出異議。長大後果然非常聰明,22歲就被推選做了部落首領。他帶領部落的人民伐木作屋,打漁狩獵,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後來他又發明了車輛,減輕了人民運輸的負擔,史官倉頡給車取名“軒轅”,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也叫他“軒轅”。軒轅本姓公孫,因為從小在姬水邊長大,就改姓為“姬”。

由於軒轅的努力與創造,民眾過上了不受鳥獸侵襲不披風露雨的安寧生活,附近部落的人都來投奔他,他的部族就越來越大,人們覺得他的偉大是用“軒轅”(車)一詞無法盡述的,就用萬物賴以生存的黃土地來表達對他豐功偉績的紀念,尊稱他為“黃地”。後來,軒轅又征炎帝、罰蚩尤,平定了天下,人們認為他德配天地,是帝星下凡,便改稱他為“黃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