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祭典

黃帝陵祭典

軒轅黃帝開歷史之先河,創中華之文化,被奉為中華民族始祖。為了紀念和緬懷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繹史》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最早見諸史料的後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秦靈公作吳陽上,專祭黃帝。漢代以後,祭祀黃帝形成朝廷定例。

簡介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1911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專程派人赴黃帝陵祭祖。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幾度同祭黃帝陵,毛澤東主席親自撰寫祭文。
黃帝陵祭祀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祀典禮儀,大致可分為官(公)祭、民祭兩種形式。
現在的公祭黃帝陵儀式莊嚴、肅穆,祭陵現場的布置是:在祭亭上懸掛一橫額,上書“公祭黃帝陵典禮”,祭亭內懸掛吊幅,兩邊柱子上懸掛每年新撰的對聯,祭桌上擺放祭器、時鮮水果鮮花蠟燭面花等,祭陵的儀程是:1.全體肅立;2.主祭人,陪祭人就位;3.奏古樂;4.敬獻花籃、花圈;5.行三鞠躬禮;6.恭讀祭文(由主祭人宣讀);7.講話;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9.留影;10.植紀念樹。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民間祭祀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和重陽節期間,無固定的儀式,往往根據祭奠者的願望及習俗而自己確定。民祭程式是:1.全體肅立;2.各界代表就位;3.擊鼓鳴鐘;4.奏古樂;5.祭奠(敬獻花籃花圈,民眾代表敬獻三牲祭品,上香,燒紙,奠酒等);6.行三鞠躬禮;7.恭讀祭文;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由鼓樂隊前導,主祭、陪祭人依次繞行);9.祭陵留影;10.植紀念樹。民祭活動除保持了公祭活動中的一些內容外,更突出了民間性,增加了鼓樂隊、嗩吶隊、儀仗隊、三牲隊。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祭祀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關注,祭祀規模也日漸隆重,祭祀黃帝已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共謀祖國統一,開創美好生活的一項重大活動。
黃帝陵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黃帝陵祭典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這項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好的保存和發揚下去,中國政協文史學會將把今年豐富多彩的祭祀活動刻成光碟贈送相關單位,進行更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他們還將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推出科教片在《中國史話》節目播出,用多種形式弘揚傳統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詳細介紹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風俗,“祭祀之道,自生民以來則有之矣。”對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祭奠,更是溯古至今,綿綿不斷。

春秋以前,對黃帝的祭祀大都採取郊祭的形式。《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田寺],祭黃帝”。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祭祀黃帝的史料。

漢武帝即位之初,尤敬鬼神之祀。當他勒兵帶甲十萬餘北巡朔方,威震匈奴,安定北方,在班師回朝途中路經橋山,便命令士兵連夜修築祭台,親自上台祭祀黃帝。這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關於在橋山祭祀黃帝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黃帝的祭祀或因戰爭而時斷時續,或因黃帝陵異說而不在一地,但總地說來則是經久不衰,而且帝王祭祀外,名人祭祀及其讚頌之作也流傳下來,如三國時曹植《黃帝贊》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唐代高祖、太宗之時,每歲“季夏土王日,祀黃帝於南郊,帝軒轅,配后土。”唐代舒元輿詩作《橋山懷古》 、元明傳奇人物張三豐詩作《橋山祈仙台》 ,深受後世喜愛,至今仍為人所吟詠唱和。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後,於洪武四年,派中書省管勾甘某,赴黃帝陵致祭,這次祭祀留下的祭文,成為後世所見時代最早之作。此後,明朝諸黃帝祭祀不斷,流傳至今的祭文有十多篇。

清代由順治、康熙到道光皇帝,力倡滿漢一家,或為皇帝即位、祝壽;或因謙收而祈福;或因皇太子廢立;或因黃淮工程告成;或因軍事告捷等均遣官祭祀黃帝陵。傳世的祭文有三十多篇。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就任臨時大總統,同年3月派人祭祀黃帝陵,並寫下了“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詩篇。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據現有資料看,1955年4月5日開始到1962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都派遣代表到黃陵公祭軒轅黃帝陵。1963年到1978年,未進行祭祀活動。1980年恢復祭祀活動,陝西省人大常委會陝西省人民政府政協陝西省委員會都恭派代表致祭。此後祭祀不斷,基本上都是由陝西省主祭。從50年代到現在的公祭黃帝陵儀式莊嚴、肅穆,祭陵現場的布置是:在祭亭上方懸掛一橫額,上書“公祭黃帝陵典禮”,祭亭內懸掛吊幅,兩邊柱子上懸掛每年新撰的對聯,祭桌上擺放祭器、時鮮水果、鮮花、蠟燭、面花等,祭陵的儀程是:

1)全體肅立
2)主祭人陪祭人就位
3)奏古樂
4)敬獻花籃、花圈
5)行三鞠躬禮
6)恭讀祭文(由主祭人宣讀)
7)講話
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
9)留影
10)植紀念樹

祭祀活動一般都在黃帝陵前舉行,若遇雨無法上山時也在軒轅廟內舉行。

民間祭祀時間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和重陽節期間。1988年,黃陵縣恢復了一年一度的“重陽民祭軒轅黃帝逸仙盛會”,民祭活動較之公祭活動顯得熱烈淳樸。在保持了公祭活動中的一些內容外,更突出了民間性,增加了鼓樂隊、嗩吶隊和56人組成的依仗隊(打的是黃龍旗),12人組成的三牲隊。除此之外,主、陪祭人都統一穿印有巨龍騰飛的黃馬甲,肩披繡有“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故鄉在黃陵”大字的佩帶。在祭陵儀式里還增加了新的內容,如1989年重陽節的民祭儀式增加了擊鼓31響,鳴鐘11響,植紀念樹40棵的儀程,分別標誌著31個省、市自治區和11億中華兒女大團結,象徵著民族骨肉分離40載,點明了民族之根,國家之本,海內外華人企盼統一,共求大同的祭奠主題。

1996年(丙子年)清明民祭軒轅黃帝陵儀式為:

1)執事者各就各位
2)祭奠子孫肅立就位
3)奏樂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1.擊鼓鳴鐘(擊鼓33響,代表3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鳴鐘12響,代表12億子孫)
2.金號三匝(長號對空轉圈吹三次)
3.大樂三吹(長嗩吶吹三響)
4.大銅三發(大銅鑼敲三響)
5.細樂三奏(小嗩吶吹三響)
6.鼓樂齊鳴(所有長號、嗩吶、鑼、鼓齊奏)

4)掃塵掛影(由一名執事清掃祭亭,懸掛黃帝像)
5)祭祀樂舞
1.先民祭祀樂舞
2.漢武帝祭禮樂舞
3.元泰定帝遣官祭祀樂舞

6)敬獻祭品
1.敬獻鮮花花藍松柏
2.上香(由兩名執事帶子孫醒香、捧香、納香,行叩拜禮,上香)
3.奠酒(由兩名主陪祭人行跪拜禮,敬酒三杯,一敬天,二敬地,三敬軒轅皇帝)
4.敬獻餅羹時果(由十名子孫分別端面花四盤、時果六盤獻陵前)
5.敬獻金斗、銀斗

7)行高奠禮,恭讀祭文
1.行三拜九叩禮(跪三次,叩首九次)
2.由主祭人恭讀祭文(鼓樂暫停,內外肅靜)
3.焚燒紙錢、香表

8)掃墓(執事率子孫繞陵一周,撒五穀、水酒、紙錢、餅羹等於陵上)
9)植紀念樹

此外,台灣等地也有遙祭皇帝的禮儀。台灣"國民黨政府"於每年4月24日,遙祭皇帝陵,禮儀為:

1)“總統”親祭或譴官致祭。文、武官員均應參加。
2)糾儀一人,司儀一人,攢引一人。另設司香、司帛、司花、司爵、司牲、司果、司撰共若干人。
3)祭品:正位前為牛一,羊一,一,登一,[金形,音xing2][上竹中甫下皿,音fu3]簋(音gui3)各二,籩豆各十二,配位前為羊一,豕一,登一,[上竹中甫下皿]簋各一二,籩、豆各十。懸掛“國旗”。
4)典禮開始
5)全體肅立
6)主祭者就位
7)陪祭者就位
8)與祭著就位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9)奏祭樂
10)上香
11)讀祝
12)行三鞠躬禮
13)獻帛
14)獻花
15)初獻爵,全體一鞠躬
16)亞獻爵,全體再鞠躬
17)終獻爵,全體三鞠躬
18)獻牲
19)獻果
20)獻饌
21)獻粢盛
22)行三鞠躬禮
23)焚祝
24)奏祭樂
25)禮成

地理位置

黃陵縣位於陝西中部、延安市南端,因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所在地而得名。軒轅黃帝開歷史之先河,創中華之文化,被奉為中華民族始祖。

歷史典故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乾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中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
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為了紀念和緬懷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繹史》記載"黃帝崩,其臣左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最早見諸史料的後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秦靈公作吳陽上,專祭黃帝。漢代以後,祭祀黃帝形成朝廷定例。
黃帝陵祭典黃帝陵祭典
1911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專程派人赴黃帝陵祭祖。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幾度同祭黃帝陵,毛澤東主席親自撰寫祭文。黃帝陵祭祀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祭典禮儀,大致可分為官(公)祭、民祭兩種形式。
現在的公祭黃帝陵儀式莊嚴、肅穆,祭陵現場的布置是:在祭亭上懸掛一橫額,上書"公祭黃帝陵典禮",祭亭內懸掛吊幅,兩邊柱子上懸掛每年新撰的對聯,祭桌上擺放祭器、時鮮水果、鮮花、蠟燭、面花等,祭陵的儀程是:1、全體肅立;2、主祭人,陪祭人就位;3、奏古樂;4、敬獻花籃、花圈;5、行三鞠躬禮;6、恭讀祭文(由主祭人宣讀);7、講話;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9、留影;10、植紀念樹。
民間祭祀一般在清明節前後和重陽節期間,無固定的儀式,往往根據祭奠者的願望及習俗而自己確定。民祭程式是:1、全體肅立;2、各界代表就位;3、擊鼓鳴鐘;4、奏古樂;5、祭奠(敬獻花籃、花圈,民眾代表敬獻三牲祭品,上香,燒紙,奠酒等);6、行三鞠躬禮;7、恭讀祭文;8、鳴放鞭炮、繞陵一周(由鼓樂隊前導,主祭、陪祭人依次繞行);9、祭陵留影;10、植紀念樹。民祭活動除保持了公祭活動中的一些內容外,更突出了民間性,增加了鼓樂隊、嗩吶隊、儀仗隊、三牲隊。
黃帝陵被稱為"中華第一陵",千百年來,到陝西省黃陵縣橋山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黃帝陵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認祖的聖地。

文化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祭祀越來越受到海內外華夏兒女的關注,祭祀規模也日漸隆重,祭祀黃帝已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共謀祖國統一,開創美好生活的一項重大活動。

相關詞條

京族哈節吳橋雜技 錫伯族西遷節 天橋中幡滄州武術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