禘袷

禘祭,是盛行於殷周時期祭祀先公先王的一種大典.此祭對於宣示和鞏固王室的合法地位,安撫臣民甚至耀威域外有著重要意義.所以,禘祭制度綿延數千年,在封建制度下的皇權世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因此,儒家將禘祭視為治國之本,"故曰禘嘗之意大矣,治國之本也."但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微,禮典殘缺.而秦火一炬,典籍散失後雖經漢家收集補缺,但不少文獻原貌已不易見.漢儒治經,師弟相傳,口耳相授,各家之解又或不同,所以爭後人又因其爭,所以迷惑益多總結前人所說。

簡介

古代吉禮的一種。即天子諸侯喪事畢,於太廟中合祭遠近祖先神主,以示追遠孝敬之意。夏殷之際,心祭必古卜吉日,奉獻牲牢貢品及助祭之物,並行合食之禮。後代多因之。《禮記.曾子問》:“袷祭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通典.禮九》:“古者天子諸侯三年喪畢,皆合先祖之神而享之,以生有慶集之歡,死亦應備合食之禮,緣生以事死,因天道之成而設禘袷之享,皆合先祖之神而享之。”《宋史.禮志十》:“古者新君阼之三年,先君之喪二十七月為禫祭,然後新主付廟,特行禘祭,謂之始禘。是冬十月行袷祭,明年又行禘祭,自此五年,再為禘袷。喪除必有禘袷者,為再大祭之本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