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分為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民間祭祀連年累月不斷,歷代以來香火鼎盛,綿綿不絕,延續至今。官方的公祭、告祭也從古代一直延續下來,據史料記載,盛大的祭典於宋代就"三歲一舉",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民間祭祀最早有記載的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陵致祭,並"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動從未間斷。

簡介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來後人為緬懷炎帝豐功偉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動。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動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禪蜡祭儺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現形式。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臘月里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傳說,在蜡祭的前一天,先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舉行盛大的儺舞。儺舞源於驅疫除鬼儀式,是一種裝扮成能能威懾病疫鬼域的面具舞蹈,常常由驃悍健美的青壯年男女戴著與氏族圖騰、族徽標誌有關的面具,隨著儺樂起舞,以表達期望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心愿。
自炎帝“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縣境內)”起,人們就開始地運用多種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緬懷炎帝的豐功偉績。炎帝神農氏成為先民心目中最尊貴和崇敬的始祖。從那時起,先民對炎帝的祭祀儀式越來越隆重。各種祭祀典禮見諸於炎帝陵。除了蜡祭、藉田和祭祀先醫之外,祭祀炎帝陵成為重要的祭祀形式。炎帝陵祭祀,見諸史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料始於唐代,《路史》曰:“有唐嘗奉祀焉”,而民間祭祀炎帝陵則歷史更為久遠。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炎陵山山麓,又稱"天子墳"。炎帝即神農氏,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部族領袖,姓姜。史稱他教民播種五穀,收穫糧食,故被稱為"神農"。他嘗遍百草,發明醫藥,故又是"醫藥神"。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神農氏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炎陵山山麓,又稱"天子墳"。炎帝即神農氏,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部族領袖,姓姜。史稱他教民播種五穀,收穫糧食,故被稱為"神農"。他嘗遍百草,發明醫藥,故又是"醫藥神"。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神農氏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祭典分為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民間祭祀連年累月不斷,歷代以來香火鼎盛,綿綿不絕,延續至今。官方的公祭、告祭也從古代一直延續下來,據史料記載,盛大的祭典宋代就"三歲一舉",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民間祭祀最早有記載的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陵致祭,並"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各代祭祀活動從未間斷。

炎陵縣的"炎帝陵祭典"文化歷史悠久,炎帝陵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火祭、樂祭、龍祭,其中龍祭最具特色和獨創性。上古時代,為驅蟲攘災,炎帝教人用稻草紮成龍形,龍身插滿用艾葉製成的燃燒物,夜間沿田埂起舞,旁人吶喊助威,意在"誘殺成蟲,嚇破蟲卵"。後來,人們用稻草紮成龍形,外裹紅布或黃布,拴上鐵絲網兜,內裝炭球和輔助材料,夜間點燃後隨風起舞,舞動之處焰火飛騰,繁星點點,煞是壯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龍",並逐漸衍生出三人布龍、草龍、竹葉龍、板凳龍等龍舞形式。如今,炎帝陵祭典龍祭的種類和表現形式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既有獨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龍和火星龍,也有代表56個民族的56節長、代表5大洲華夏胄裔的5色龍;既有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極的陽陰八卦龍,也有表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現代競技龍、人龍、飛龍、荷花龍、"九龍盤柱"等現代龍舞形式。舉行龍祭時,寓意24節氣的24節令鼓和神農鑼鼓、南北獅也一同登場,盡情演繹源遠流長的炎帝文化,展現華夏兒女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為一個涵蓋音樂、舞蹈、文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其中在祭奠現場的聖火台上九條龍以聖火石為中心呈放射狀排開,自口中噴出火焰點燃聖火石頂端的炎帝聖火,以紀念炎帝神農氏普及火的運用;現場完全不用道具表演的"人龍",體現中國人既是龍的傳人,也是傳龍之人的理念;在神龍大殿廣場上,五條不同顏色的按照"五行"方位進行的表演,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炎帝陵在海內外知名度、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炎帝陵祭典"已成為傳承炎黃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炎帝陵自1986年修復以來共舉辦各種大型祭祀活動300餘次,近幾年每年舉辦大型公祭活動40次以上,每年清明重陽的大型祭祖活動已成定例,參加"炎帝陵祭典"已成為炎黃子孫尋找民族認同,企盼國家統一,抒發愛國情感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每年前來炎帝陵尋根祭祖的海內外炎黃子孫達數十萬人次。

炎帝文化的形成,經歷了血緣認同、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過程,這種認同,至今仍是維繫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牢固精神紐帶。在炎帝文化薰陶和影響下,形成的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勇於奉獻、變革創新等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美德,對今天的華夏兒女仍產生深刻的影響。

詳細介紹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從元月24日開始,為期30天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期結束了,寶雞申報的《炎帝陵祭典》獲得入選。從無到有、從不被世人認可到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了十六年。
十六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就是幾個瞬間。然而,人的一生中卻能有幾個十六年?對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十六年是在默默的奉獻、默默的期待中度過的。當《炎帝陵祭典》獲得入選的訊息傳來之時,為《炎帝陵祭典》申報做出貢獻的人們沒有彈冠相慶,他們更多的是對往事的追憶,去找回那些炎帝陵祭典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個農民的行動
《國語·晉語》等大量典籍史料記載及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等考證,地處黃河中游的寶雞是炎帝的誕生、成長之地。 《史記·封禪書》載,早在公元前424年,秦靈公就在寶雞的吳山祭祀炎帝,這是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最早的官方祭炎活動。按說這應該是一個沒有爭議的話題了,可偏偏出了岔,出現了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隨州、山西高平與寶雞“爭”始祖的事情,對此,一個農民行動了。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這位農民叫夏國祥,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迷上了炎帝研究,根據古籍上的點滴記載,追根溯源,斷定寶雞的姜水流域、天台山就是炎帝當年成長、生息和嘗百草的地方。為了得到科學論證,他無數次上天台山考證,並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經濟上的和身體上的,用汗水甚至鮮血留下了《神農故鄉行》 ,但他沒有等到炎帝祭典的那一天便離去了。
傳說炎帝誕生於蒙浴,長於姜水,因誤嘗“斷腸草”,即“火焰子”,卒於天台山蓮花峰下,葬於天台腹地。在天台山重建炎帝陵的想法,因受客觀因素的制約而放棄了。後來考慮到炎帝生於常羊山下的蒙浴溝,在常羊山上重建炎帝陵也便於祭拜。
1992年清明前夕,民間大規模的移陵儀式開始了。人們沿用了周代的祭祀禮儀,從天台山移陵於常羊山巔,從此炎帝“魂歸常羊”。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炎帝神農鄉與寶橋廠決定舉辦第一屆炎帝節,此想法得到了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日子定在了1993年8月24日,當時來參加炎帝節的人有十多萬,放眼望去,山上山下到處是人,把炎帝陵寬厚的門檻都踩斷了。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炎帝祭典儀式成了重頭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祭典炎帝,神農鄉的領導們查史料拜長者,聽取他們對炎帝祭典儀式的意見。一位老者進入了他們的視線,他叫楊參政,曾當過老師,民國時期教師出身,對周禮有著獨到的見解,能否請他來擔任主祭人?經過拜訪,楊參政欣然應允。可主祭人穿什麼樣的服裝?整個過程又如何編排?讓他們組織者費盡了心血。就按周禮來,意見得到統一後,就由熟悉禮儀的楊參政口述,並記錄下來,照此演練。楊參政便成了寶雞炎帝祭典的第一代傳承人
1993年8月24日上午,重修的炎帝陵莊嚴肅穆,各界民眾祭祀炎帝大典儀式在這裡舉行。楊參政頭戴皇冠、身穿黃馬褂,秉燭、上香、敬箸敬饌等一套禮儀下來,用了一個半小時。人們看後紛紛說,這才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民族東西,你們用神聖的禮儀打動了人。這套完全繼承了周禮的祭祀儀式,成了最初炎帝陵祭典的規範禮儀。後來幾年,清明節、七月七的兩次祭祀中,神農鄉的一班人又在祭典儀式之後添加了樂舞告祭等內容,使祭祀活動更加完善。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1998年楊參政去世後,又由熟悉禮儀的楊茂林繼承了下來,他便成了寶雞炎帝祭典的第二代傳承人。這時大家發現祭祀禮儀時間過長,一些年齡大的人很難堅持下來,當時分管全區旅遊工作的楊安立提出對祭祀活動進一步規範和整理,最後將時間壓縮在十幾分鐘之內,祭典儀式顯得更加緊湊。
在2003年之前,炎帝陵的祭祀活動都由神農鄉寶橋廠主辦,稱為“民祭”;而市政府也從1993年開始,每年在位於市區的炎帝祠舉行清明節“寶雞各界民眾公祭炎帝儀式”,代表了官方,又稱“公祭”。能否將兩個祭典合二為一?這種想法在各級領導的腦海中已思考多時。
機會總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已調到渭濱區旅遊辦工作的楊安立在一次全市旅遊研討會上提出:“炎帝農轉非”和確立寶雞市區旅遊中心地位的觀點,得到了市上領導和有關專家的認可。
2003年,炎帝祭祀活動“十年大慶”之時,首屆“公祭”、“民祭”合二為一的祭炎活動在炎帝陵舉行了。2005年10月3日,在常羊山炎帝陵舉辦了首屆“全球華人省親祭祖大典”,海內外近萬名華人代表參加了祭祀活動,寶雞炎帝陵祭典儀式也由此走向了世界。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獨具特色和創造性的祭奠
炎帝陵祭典分為官方祭祀民間祭祀兩種。官方祭祀見於周,帝王祭祀起於而興於宋。民間祭祀自夏朝以來香火鼎盛,綿綿不絕,延續至今。
民祭活動的具體程式是:全體肅立、鳴鐘、奏樂,然後由民眾代表敬獻祭品,順序依次是:儀仗先行,敬香秉燭,敬箸敬饌,敬獻大小三牲,敬獻時令鮮果。在敬獻祭品時,由身著長衫的主祭人、陪祭人在禮賓的主持下,行“三叩九拜”之禮,並依次傳遞祭品於供案上,接著進行奠酒儀式,隨之是民眾代表敬幡敬裱、敬獻花籃,最後由主祭人恭讀祭文。此儀式完畢後,全體肅立,向炎帝像行三鞠躬禮,至此禮畢。寶雞這次申報的炎帝陵祭典,是在繼承了古代官方祭祀和民間祭典基礎之上,又加以發揚光大的。現在已作為寶雞炎帝祭典的第三代傳承人的楊安立,對2006年的祭典仍記憶猶新,可以說這次祭典也為寶雞炎帝陵祭典申遺奠定了基礎。
在歷屆舉行祭典前的一段時間,寶雞都逢陰雨季節,整個前期準備活動是在雨中進行的。可是在每屆的祭祀那一天,天會神奇般的開眼放晴,給人們留下了說不完的佳話和美談。
2006年9月7日上午9時15分,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華人代表到達炎帝陵入口。在百面鑼鼓和百把嗩吶的歡迎下,淨手沐浴並更換過祭祀禮服和綬帶後,在演奏著《高山流水》的百面古箏樂聲中,華人代表緩緩進入祭祀廣場。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此時,在祭祀廣場上,已經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界民眾近萬人在等候大典到來。
9時50分,祭祀大典正式開始,時任寶雞市政協主席陳繼榮主持祭祀大典。“鳴炮、擊鼓,鳴鐘、奏樂!”禮炮9響後,十面唐鼓同時擂響34下,鼓聲落定,十支長號又同時9聲長鳴,祭樂隨之響起。
敬獻花籃後,身著各種祭祀服裝的民間祭祀隊向炎帝敬獻祭品,祭品是根據祭祀傳統準備的三牲、五行、箸、饌、麵食和時令鮮果。
農祭儀式開始了,長達6分鐘的祭典儀式以歌舞與道具配合的形式表現,分為《遠古的太陽》《五穀豐登》兩個篇章,野性的舞蹈和激揚的奏樂旨在表現人類衝破愚昧走向文明的希冀,以及如今感恩與頌揚的主題。農祭後,緊接著是樂舞表演,分《周秦之光》《大唐盛世》兩個篇章,演繹了代表中國歷史上文明啟蒙和盛世繁榮的時期周秦和大唐。選擇《周秦之光》 ,意在追憶3000多年前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周秦王朝的千年江山的主題;選擇《大唐盛世》 ,則是表達人們對“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繁榮富強、四方來賀”之大唐盛世的嚮往。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樂舞表演結束後,在禮炮齊鳴聲中,一條黃色巨龍衝上雲霄,“御龍升天”象徵著的傳人向著未來騰飛,隨後,9999個彩色氣球和999羽象徵和平的鴿子被放飛,表達了人們對社會長治久安、對全球華人九九歸一、祖國統一的良好心愿。上午11時,大禮告成,祭祀活動結束。人們至今還在記憶著這次祭祀盛典。2006年,寶雞炎帝陵祭典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4月,又申報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寶雞炎帝陵祭典是寶雞多年來在常羊山炎帝陵祭典炎帝的盛典,承載了寶雞政府和民眾緬懷炎帝、熱愛炎帝、崇拜炎帝之心意,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祭祀禮儀和文化,唱響著寶雞幾百萬民眾承先帝自強不息精神、敢為人先的實踐之歌,也宣傳了寶雞和寶雞人的精神,同時也提高了寶雞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意義

炎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
帝陵的祭典活動歷來受到民間與官方的重視,民間祭祀連年不斷,官方的公祭、告祭也從古延續至今。據史料記載,盛大的祭典從宋代起就“三歲一舉”,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改革開放以後,全國社會各界及海外華人華僑社團前來公祭的更是絡繹不絕,僅1993年至今就達1000餘次,前來祭祀的國家領導人達100餘人次。目前,炎陵縣炎帝陵是全國炎帝文化遺存中惟一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炎帝陵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又被中國僑聯確定為全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幾年來,每年來炎帝陵祭祖的海外華人華僑達10餘萬人次。

炎帝陵祭典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已形成了一個涵蓋宗教、文學、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綜合性文化載體,具有特殊的文化、歷史、科學價值和國際影響力。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京族哈節 吳橋雜技 錫伯族西遷節 天橋中幡滄州武術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