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炎帝陵

湖南炎帝陵

炎帝陵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炎陵縣城西19公里的鹿原陂,陵區面積5平方公里。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史載漢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同時詔禁樵採,置守陵戶。北宋以降,歷代不輟祭祀,不失修葺。有歷史記載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國四次。1954年進行一次修復。1986年8月開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復竣工。修復後的炎帝陵按清皇宮建築格局布置,炎帝陵殿共分五進:一進為午門,二進為行禮亭,三進為主殿,四進為墓碑亭,五進為陵墓。到目前為止,已恢復或新建開放的自然、人文景 觀20多處,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園、皇山碑林、天使公館、聖火台 、神農大殿、朝覲廣場、神農大橋、白鷺亭、崇德坊、鹿原陂、龍垴石、龍爪石、洗藥池、邑有聖陵等自然景觀,均是引人入勝的去處。

炎帝神農氏“以姜水(今寶雞境內)成”,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現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它坐落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7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十大文化遺產、新瀟湘人文八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區。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主要建築有炎帝陵殿和神農大殿。
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主要景點

炎帝陵殿
炎帝陵殿位於湖南炎陵縣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區的主體景點,沿陵墓南北縱軸線均衡對稱布局,座北朝南,南臨洣水,南北長73.4米,東西寬40米,面積4936平方米,建築面積903平方米。陵園保持了濃郁的清式建築風格,紅牆黃瓦,古木參天,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分為四進:
一進為午門,拱形石門,高4.0米、寬2.6米,門前為50×50米朝覲廣場,左右分列為拱形戟門和長方形掖門,門扇均為實榻大門。進午門正中,樹立國家主席江澤民1993年9月4日親筆題寫的“炎帝陵”漢白玉石碑,前嵌盤龍龍陛,取名龍蟠虎踞,天下一統,江山穩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鷹和白鹿花崗石雕。
二進為行禮亭,是炎黃子孫奉祀始祖的地方,採用廡殿頂,前後檐各四柱落腳的三開間長方亭,面寬14.03米,進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懸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手書“民族始祖、光照人間”匾額,亭前嵌雙龍戲珠龍陛,取名雙龍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設定香爐、燭台,供人們進香祭拜行禮之用。行禮亭左右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歷代告祭文殘碑8塊。
三進為陵殿,重檐歇山頂,面寬21.16米,進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徑60厘米的花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網排列支撐,上下檐為單翹昂頭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飾鰲魚獸吻。殿內天花飾以金龍和璽、龍草和璽、龍鳳和璽及旋子式、蘇式等彩繪,共繪彩龍9999條。大殿門額高懸陳雲同志題詞匾額“炎黃子孫,不忘始祖”。殿中設花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龕,龕內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書“齊天鼻祖”。炎帝兩手分執各穗、靈芝,身前是藥簍,左右為木雕蟠龍邊柱。殿前龍陛為漢白玉臥龍浮雕,臥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龍臥虎、皇權至上至尊之威。
四進為墓碑亭,採用四角攢尖式屋頂,檐角高翹,高7.1米,長寬各6.4米,亭內正中樹一塊2×1.45米的漢白玉墓碑,上鐫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手書“炎帝神農氏之墓”。亭後為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長50米,墓面石碑為清道光七年酃縣知縣沈道寬所書。
亭後是炎帝墓冢。封土高5.58米,進深6.64米,寬28.9米,墓前石碑為清道光七年知縣沈道寬所
書。冢丘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鬱郁。炎陵縣炎帝陵神農氏之墓

神農大殿
神農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軸線東側,為炎帝陵一期工程公祭區,
炎陵縣炎帝陵神農大殿
2001年動工,投資7000餘萬元,2002年9月竣工,壬午重陽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活動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築,神農大殿面寬37米,進深24米,高19.6米,由大殿、東西配殿、連廊和兩個四方亭組成,大殿外廊挺立著10根高浮雕蟠龍石柱,高5.4米,直徑0.8米,蟠龍栩栩如生,石柱為福建花崗岩整石製作。“神農大殿”匾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
神農大殿中央座立炎帝石雕祀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雕像高9.7米,座長8.9米,寬4.7米,為福建光澤紅花崗岩雕琢。雕像兩旁立有一對聯石柱,“到此有懷崇始祖,問誰無愧是龍人”對聯為李鐸先生書寫。大殿左、右、後三面牆是大型廣東紅砂岩石雕壁畫,畫高5.2—7.9米,總長53米,總面積321平方米,壁畫內容為歌頌炎帝十大功德。
神農大殿以南依自有祭祀廣場、朝覲大道、龍珠橋、朝覲廣場、詠豐臺、龍珠大道、聖德廣場等建築。祭祀廣場南端的兩側和大殿平台的邊上,是雙面雕刻百草圖案的花崗岩欄板,主要是紀念炎帝遍嘗百草、發明醫藥;二級平台正中,立有一隻高浮雕九龍戲珠的石制圓形香爐,高0.98米,
炎陵縣炎帝陵朝覲廣場
直徑1.2米,為公祭敬香或焚帛書用;兩邊立一對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爐,高3.9米,直徑1.5米,單重24噸,堪稱全國第一,中華之最。平台踏步間,是一塊高浮雕九龍戲珠御路石,長3.2米寬2.8米,厚0.7米,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約17噸。龍珠橋由三座拱橋組成,中間是主橋,寬6米,兩邊是邊橋,寬3米,橋欄板雕刻的是古代樂器圖案,分別如琴、箏、竽、笙、笛、簫、雲板、編鐘、月琴和琵琶。朝覲廣場為正八邊形廣場,中軸距離48米,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嵌入了“八卦”圖案,紀念炎帝發明“重八卦為六十四卦”。
神農大殿是一座氣勢恢宏、古樸典雅、集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科研考察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綜合性聖殿。
御碑園
位於炎帝墓冢之後,坐落炎帝陵殿中軸線之北,大殿後墓碑亭兩側有拱
炎陵縣炎帝陵御碑園
門道路可通。園長100米,面積6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東西碑廊各長40米。廊壁刊歷代御祭文碑51塊(其中明代13塊,清代38塊),另刊宋、明、清及控記事文碑5塊。東西碑廓之間有九鼎台,台上列石鼎9隻,每隻高1.5米,重1.11噸,象徵國家統一,金甌無缺。園北面是弧形照壁,鑲石刻壁畫《神農功績圖》。壁畫長40米,高1.5米,由228塊正方形粗磨青石板鑲成,壁畫以炎帝功績為主題,以原始先民從漁獵到農耕,從穴處到定居這一歷史性轉變時期的生產和生活為背景,採用線雕手法製作而成,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炎帝勇於開拓、敢於創新、樂於奉獻的偉大實踐和高尚精神。
碑廊
是御碑園的主要建築,分列碑園東西兩側,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築。

聖火台

位於神農大殿南龍珠山,與詠豐臺分列於祭祀大道兩旁,居東。1993年為點取首屆“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聖火而建,台高40米,台中央立有高3.9米,體積為31立方米的褐紅色點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紅象形體“炎”字,猶燃燒的火炬。’93“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聖火火種

炎陵縣炎帝陵聖火台
就是由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點燃。
台面三層呈寶塔形,每層高0.6米,直徑分別為9米、6米、3米的梯形圓台,底層鋪設花崗岩石板,外護正方形花崗石欄板,邊長100米,取天圓地方之義。2002年建設炎帝陵公祭區,聖火台原南北石階被廢,換之從台西辟一石砌台階,共132階,下與詠豐臺相接。遊客登臨聖火台,可遠眺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全貌,可領略炎陵山恰似臥龍飲水之勢。
牌坊
位於106國道南側,炎帝線連線埠處,距炎帝陵10公里。牌坊高18.66米,
炎陵縣炎帝陵牌坊
主體橫跨22米,選用花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獅一座,牌坊正面刻原國家主席江澤民手書“炎帝陵”;背面刻陳雲同志題詞“炎黃子孫、不忘始祖”。
五子廟
五子廟是為紀念“炎陵五子”建造的,炎陵民間流傳著“炎陵出五子”的故事
炎陵縣炎帝陵五子廟。五子即神農天子、鍾馗才子、孟姜女子、鐵頭太子、羅浮孝子。五子廟是1995年根據五子的傳說形象而設計的仿古建築,單層。裡面擺放著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剛正、忠效、善良的聖人或奇人的塑像。廟頂青磚紅瓦,雕樑畫棟,與周圍古木相得益彰,一種古樸神秘的懷古氛圍,前來燒香拜佛的香客不斷,初一、十五猶為更盛。
神農洗藥池
又名“天池”。位於炎陵山頂,寬約2畝許,其水夏涼冬溫,清碧澄清。傳說炎帝常在此洗藥,嘗味草木,故其水浴之可以健膚,飲之可以強體。

闕門
炎帝陵闕門位於公祭區入口處,2011年5月,該工程榮獲株洲市“十大標誌性重點工程”,採用目前最先進的石材幹掛工藝建造而成。主塔高17.09m,被譽為“中華第一闕”。沿祭祀大道兩側立5對五穀柱,高8.79米,直徑1.2米,分別雕飾稻、梁、菽、麥、黍圖案。
石雕祀像
炎帝雕像身高9.7米,底座長8.7米,寬4.7米,重約390噸,以紅色花崗石雕制。炎帝一手拿著谷穗,一手握著耒耜,寓意開拓農耕文化。
詩詞選登:
七絕·炎帝陵贊
李祚忠
紅牆黃瓦樹常青,水繞山隆始祖陵。
五穀播兮嘗百草,發明器具率民興!

傳說

民間傳說,遠古時期,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到南方巡視,為民治病,誤嘗斷腸草身亡。炎帝逝世後,治喪者決定將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餘里的河邊,即今資興市資水河邊溫泉附近,因為那裡是羿射九日落下一個太陽的地方,地下冒出來的水都是熱的,而炎帝屬火,應葬於此。於是便用木排載著炎帝的靈柩,由36個力士拉絎,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今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時,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傾覆,炎帝靈柩鐔時沉入岸邊石縫,後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據史料記載,炎帝神農氏是上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產生於新石器時期,即其上限在1萬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創始者,為中華民族的始興和繁衍作出了開創性的偉大貢獻。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織麻為布,製作衣裳;日中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為琴,始作蜡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威天下。炎帝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為民治病,採藥來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綴,最終因誤嘗“斷
炎陵縣炎帝陵炎帝神農氏之墓腸草”而崩葬“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
炎帝陵 隨著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炎帝陵廟歷盡蒼桑,屢毀屢建。有歷史記載的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國四次。近代大規模修葺始於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復竣工。修復後的炎帝陵按清皇宮建築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進,一進為午門,二進為行禮亭,三進為主殿,四進為墓碑亭,亭後為墓冢。
炎帝陵西漢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三歲一舉,率以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餘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兩代祭祀活動不斷,清代更頻繁隆重,極一時之盛。歷代王朝祭祀碑文多達53通,其他碑碣石刻20餘通。數千年來,炎帝一直活在人們心中,俎豆馨香,延綿不斷。

榮譽

1985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題寫了“炎帝神農氏之墓”的墓碑;
1992年,國家旅遊局將炎帝陵列為尋根朝敬之旅國際旅遊專線;
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1993年9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了“炎帝陵”陵款;
1996年,國務院批准炎帝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中宣部確定炎帝陵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199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炎帝陵八次被評為湖南省最佳旅遊景區;
2000年,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確定炎帝陵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4年,炎帝陵被評為“湖南十大文化遺產”之首。
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4月,“炎陵覲祖”入選新瀟湘人文八景。
2012年3月,炎帝陵祭祖大典入選“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
2012年6月,炎帝陵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2012年10月,炎帝陵景區入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活動

2009年4月10日,來自國內外茶葉界行業領導、知名專家、教授,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等5000多人,聚集在茶祖炎帝神農氏安寢地炎帝陵,隆重舉行“中華茶祖節暨祭炎帝神農茶祖大典”。這是五千年來中華茶人、世界茶人舉辦的首次祭奠茶祖活動。同時舉行了“中華茶祖神農文化論壇”,圍繞茶葉始祖的考證,茶祖文化的核心等方面發布權威論述,形成並通過《茶祖神農炎陵共識》。
2009年5月26日,以“祈福五嶽·平安中國”為主題的“平安大典”,在中華民族始祖神農氏安寢之地炎陵縣舉行。
2009年6月26日,由湖南省道教協會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以“弘道祭祖、祈福和諧”為主題的海內外道教界公祭炎帝大典在炎陵縣隆重舉行。來自港澳台及德國、法國、美國等10餘個道教組織和國內近20個省(區、市)道教協會的代表,共約5000餘人參加了公祭大典。
2009年10月26日,“己丑年重陽公祭炎帝陵典禮”在炎陵縣炎帝陵隆重舉行,株洲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群擔任主祭人。
2010年4月4日,“庚寅年清明社會各界祭祀炎帝陵大典”在湖南省炎陵縣舉行,來自湖南、廣東、江西、台灣等地區的近萬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此次盛事。湖南省原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省旅遊協會首席專家姚守拙擔任主祭人。
2011年9月28日,炎帝陵祭祖大典祭祖大典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長徐守盛擔任主祭人,省委常委、副省長郭開朗主持祭典儀式。省領導石玉珍、陽寶華、萬建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希清,湖北省政協原常務副主席丁鳳英出席並敬獻花籃。
2012年3月28日,株洲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雄率全市思想文化戰線的代表200多人,隆重舉行壬辰年株洲市宣傳系統祭祀炎帝陵典禮。

交通

開放時間:全天候8:00—17:30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
炎帝陵風景名勝區雖地處湘東邊陲,但公路交通十分便利,106國道、炎睦高速從炎帝陵牌坊前通過;衡炎高速更是直達炎帝陵入口;另外,正在修建的炎汝高速在景區設有互通口。景區距長沙、南昌等周邊大中城市以及南嶽、井岡山等著名景區均只有2-3個小時路程。
長沙——炎帝陵(270公里),株洲——炎帝陵(220公里)
衡陽——炎帝陵(120公里),井岡山——炎帝陵(100公里)
廣州——炎帝陵(520公里),郴州——炎帝陵(172公里)
炎帝陵景區距縣城19公里,由106國道及炎陵高速連線,景區內部道路全部拓寬硬化,停車場設施良好,每15分鐘一趟公車以及隨叫隨到的計程車,為進入景區提供十分便捷的條件。
汽車路線:從株洲汽車站到炎陵汽車站,每天有10餘班汽車往返,路程225公里左右。抵達江澤民題名的“炎帝陵”牌坊時下車,搭當地公車20-30分鐘即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