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正姓氏

太昊伏羲氏一畫開天,創始了中國的遠古文明,循天道大律,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三者合一,開創了始“正姓氏”的先河。

太昊伏羲氏一畫開天,創始了中國的遠古文明,循天道大律,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三者合一,開創了始“正姓氏”的先河。

中華姓氏源於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此三者,都塗上了神秘的色彩。先民們崇拜上帝,認為上帝能夠創造世界,同時認為上帝也能毀滅這個世界。先民們崇拜天道,因為天道上帝創造的天則,不要說人,連草木都得遵循,不遵照天道辦事,要受到天道的懲罰;先民們崇拜祖先太昊伏羲氏,因他是“感天”而生的“神人”;先民們崇拜龍,龍在天上,九曲十八彎,威力巨大無比。原始崇拜、祖先崇拜與圖騰崇拜三者融熔成一爐,以無以倫比的神力,威加在太昊伏羲頭上,閃爍著一層一層金色的光環,使這位人世間的“上帝”更加偉大了。

太昊伏羲氏以龍作為自已的圖騰崇拜,“以龍紀官”。這是一個龍的天下。在這個龍天下里,不是人人都可以稱龍的,只有太昊伏羲氏自已稱為龍,即使他的妹妹女媧,稱龍也要有別。太昊伏羲氏俗稱大龍,女媧俗稱為“小龍”。在十二地支中,辰、巳同為龍,辰龍為大龍,巳蛇為小龍。太昊伏羲氏一統天下部落萬邦,各式各樣的子系氏族部落,統稱“龍的子孫”。具體的名號,只能作另號命名。這就是太昊伏羲氏龍天下的大一統。

法國人類學家有一個名叫雷納克的人,他在《圖騰崇拜的規則》中曾經這樣說過:

“氏族及其個別成員都必須採用圖騰動物成為自已的名字。”

其實,雷氏說的名字是姓。馬克斯.繆勒在《獻給神話學》中曾經這樣說過:“一個圖騰開始是一個氏族圖騰的標記,而後是部族的名字,而後是部族祖先的名字。”

而中國圖騰的特點則不同於他們,開始便是祖先的圖騰。祖先的圖騰是子系部落總的圖騰。這個總圖騰代表了各個子系氏族。而各個子系氏族,他們又各有各式各樣的分支圖騰,這樣也便於他們相互交往,同時,也將產生起到強大的凝聚力。

中國歷史的遠古傳時代是一個原始宗教崇拜的社會,這個社會以“神道設教”教化天下。而世界的主體是人,沒有人類談何人類世界?創造世界主要是創造人類,人多了,才構成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首要問題是繁衍人類,這個人類的嚮往,就是人類的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人類社會的集中反映,而中國古代的圖騰崇拜則是中華姓氏產生的源頭。太昊伏羲氏是龍的圖騰,是中國古史傳說時代圖騰的祖先。在甲骨文中就有“姓”與“氏”的出現,查典《五經》《四書》及諸子百家的典籍,並沒有太昊伏羲氏“正姓氏”的記載,關於伏羲的記載:

如《易經·繫辭下》說,一是畫八卦,二是結網。

在《尚書·序》中也是如此。

在《史記》中,司馬遷說:“余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世本》的作者在《作篇》提出了“伏羲以儷皮制嫁娶之禮”。

在《竹書記年》中說: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帝王世紀》的記載:“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到了唐代,司馬貞的《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依然是“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

這就是說,從夏、商、周,歷春秋戰國,歷秦漢至唐代,各代史書上均沒有太昊伏羲氏“正姓氏”的記述。

“正姓氏”,語出宋代羅泌《路史後紀·太昊紀上》:太昊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伏以重萬民之儷,儷皮薦之,以嚴其禮,示何姓之難拼,人情之不瀆。”在各種典籍中,一直到宋代以前,一直沒有出現過伏羲“正姓氏”。太昊伏羲距離宋代五千餘年,為什麼在宋代由羅泌在《路史》中提出來呢?

到了明代,在《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里,李贄沿襲《路史》,這樣記載道:“帝生於成紀,以木德繼天而王,故姓風。”“上古男女無別,帝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倫之本,而民不瀆。”

到了清代,在《綱鑑易知錄·太昊伏羲氏》里,吳秉權的記載則同《史綱評要.太昊伏羲氏》。

在這裡,我們弄清了“正姓氏”的語出,就要進行一番探討研究了,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羅泌在《路史·太昊紀上》中出現了太昊伏羲“正姓氏”?

伏羲“正姓氏”是怎樣產生的?歷史反映了什麼?

伏羲制嫁娶,結束了群婚、亂婚,開始了人類的對偶婚,結束了人類的野蠻與蒙昧,使人類走向了文明。制嫁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文明,關係人類的生生不息,其中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別血緣”,近親不得為婚。人類的這個文明是伏羲發現的。而“正姓氏”則是人類文明“制嫁娶”的續篇。

《易經·繫辭下》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是個陰陽世界,不交合就沒有世界,就沒有生生不息,這個交合必須合天道,是異族同類的交合。伏羲“制嫁娶”,發明了“一夫一妻”對偶婚。這是人類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件。《老子》在開篇中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子在《論語》中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天道是生生不息,人類要生生不息。伏羲“制嫁娶”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文明,但必須“正名”,不正名就名不正,言不順。這個“正名”就是“正姓氏”。

人類“正姓氏”這件大功德,應當記在哪位中國古帝王名下?

羅泌這位偉大的歷史學家,經過審慎地研究,他得了這樣的結論:

偉大的炎帝神農氏,開創了一個中國遠古農業時代,他沒有提出“正姓氏”,甚至連“制嫁娶”也沒有提出過。

偉大的黃帝軒轅氏,開創了中華文明時代,他同樣沒有“正姓氏”的提法與記載,也沒有提出過“制嫁娶”。

羅泌對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進行了審慎地研究,對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反覆地比較研究,斷定在遠古時代必有姓氏的出現,在沒有文字記載、卻有古文明出現的五六千年前,是哪位遠古帝王創造了姓氏?從典籍記載看,只有太昊伏羲氏提出了“制嫁娶”。而“制嫁娶”不僅與人類的生生不息至關,而且又必須正名。更重要的是姓氏源於祖先。《禮記·郊特牲》曰:“萬物本乎天,人本物本乎祖。”天生萬物,天生人。《易經·繫辭下》曰:“天地之大德,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問題,也是“正姓氏”的核心問題。在宋代,太昊伏羲以歷史性、人民性、民族性、廣泛性、自覺性的特點,已被官方與民間一致認同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這件關係人類文明的大功勞,舍太昊伏羲無人能夠盛譽,記在太昊伏羲身上“名正言順”。所以,太昊伏羲氏“正姓氏”語出《路史》。太昊伏羲遂成了中華民族“正姓氏”的始祖。在此問題上,自從羅泌作了史探性的斷論,一錘定音以後,近六百年間,各朝歷代關於伏羲伏羲氏“正姓氏”的記載史相沿襲,沒有疑義。這本身說明羅泌斷論的正確性。這個關係中華民族的重大功勞記在太昊伏羲氏名下,之所以能為中華民族所接受,原因有四:

一、太昊伏羲氏是中國龍圖騰的鼻祖,姓氏與圖騰有關。

二、“制嫁娶”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個重大文明,關係人類的生生不息,其中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別血緣”,是關於姓氏的核心問題。

三、姓氏與祖先有關,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五帝之首,這是決定因素。

四、在宋代,太昊伏羲氏的中華民族始祖地位早已被官方與民間所認可。

可見,羅泌在《路史》中,關於太昊伏羲氏“正姓氏”之所出,深得中華民族的贊同與認可。

伏羲“正姓氏”,可以分為“正姓”與“正氏”來說明。

“正姓”是正天道,正天性,正宇宙規律。

天生人,人源自天。孔子在《中庸》中曾經這樣說道:“天命之謂性。”孔夫子說的是人性是有天賦予的。在《郭店楚簡》中有這樣一句話,“性自命出,命由天降。”這個“性”,是什麼?就是孔子所說的“天命”,人有了“性”,才作愛,才有人的生生不息,才遵循了生生不息的宇宙大道。孔夫子認識了、揭示了這個大根大本。這個大根大本是人類的首要問題。這個人類的首要問題,就是“人類的性崇拜”。當然,包括“天性”即“人性”。沒有性,連人都沒有。“姓氏”的“姓”,其實,就是“人性”的“性”。在天成象,形而上者謂之性。性,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且是規律。人類所共有的、普遍的、自覺遵照的規範。“性”由心生,連漢字中“性”是“心”與“生”二字的合體。甲骨文中“姓”字,是“女”與“生”的合體。“姓”即“性”,其本身不僅反映了宇宙的生生不息大道,同時,也反映了人類的性崇拜。

“正氏”是正地。

在地成形,形而下者謂之器。器者,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規律的體現。人類要遵照規律,才能保障人類生存的大千世界。太昊伏羲氏時代是原始畜牧社會,已是父系社會,遂水草而居。我們應當把“氏”理解為“居地”,“男居地”部落村。對於這個“居地”的具體理解,應當同鳥兒繁殖的“窩”、走獸類繁殖的“洞”、爬行動物繁殖的“穴”一樣,是生存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生殖繁衍的居所。所以,“氏”是人類順從天道生生不息的地方。萬物是天生天殺,人也是天生天殺。人類的生生不息,不僅僅是防禦野獸的襲擊,更重的在於人類自身的繁衍,群婚、亂婚與近親交媾,都將使人類走向滅亡。因此,必須依生生不息的天道行事。天道在八卦中得到了充分展現。這就是乾天坤地定位,離火坎水不相射,震雷巽風不相擊,艮山兌澤各居其位。這樣,就保證了八卦宇宙規律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和”“中和”。

《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育萬物”的唯一大道。伏羲行天道,正其姓,正其氏,正其名,其實質是中其性,中其氏,中其名,使人類健康地生生不息。

“中原”古稱“中國”。這個“中??宙天道的最高境界,也是《易經》的最高思想境界。中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所以,至今在中原人說“好”、“是”、“行”、“美”、“善”等肯定詞時,都用“中”字表達。“中”所表達的內容,不知要比其它形式的表達要高多少倍!

從宋代起,在中國的“三皇五帝”中,在中華民族大族譜中的三皇五帝,除太昊伏羲氏有“正姓氏”的記載之外,不論哪位遠古帝王,都沒有涉及到“正姓氏”之說。這說明下列幾個問題:

一、太昊伏羲氏姓“風”,是有史記載的“姓”之始,“氏”之始。這裡是說太昊伏羲氏開闢了中國“姓氏”的文明。“風”是中國第一姓

二、太昊伏羲氏的所謂“正姓氏”,正者,這裡引申為“創始”“發明”“確立”。“正姓氏”者,確立並使用了姓與氏,為天下部落氏族正了姓,正了氏。天下龍的子孫有了姓氏。

從這裡得出一個結論:從太昊伏羲氏所處歷史時代是父系社會之始,太昊伏羲氏始“正姓氏”,是中華民族“正姓氏”的祖先。

我們進一步探討,中國遠古時代的“姓”與“氏”是兩個概念,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區別的地方。“姓”是指母祖,也泛指祖宗,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而“氏”各個氏族的宗祖,也泛指祖。“氏”產生於父系氏族社會,一個重要標誌是人類有了自已生殖繁衍的居地。這是人類歷經多少萬年走向文明的一步。

從太昊伏羲氏起始,人類進入了父系社會。這個歷史時期相當於新石器中、晚期時代,具體說即仰韶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7000年至5000年左右。

“制嫁娶”是“正姓氏”的基礎,“正姓氏”是“制嫁娶”的前提。“別血緣”是“制嫁娶”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正姓氏”的關鍵之所在。“正姓氏”中體現了“制嫁娶”中的“別血緣”。

“姓氏”的產生還一個重要的前提與基礎,它就是伏羲“通媒妁,制嫁娶”後,實行“一夫一妻”對偶婚“夫妻”的出現。“夫妻”的出現,也即是“家庭”的出現。“家庭”的出現非同小可,它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出現,同時也是私有制的萌芽。

在太昊伏羲氏時代以前,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人們認為人類的生育是上帝所賜,跟男子並沒有什麼關係。經過人類多少萬年的觀察,古人發現了上帝的一個秘密:如果男女不交媾,儘管人們期望女子生兒育女,人的希望還是不能如願;只有在男女交媾之後,對上帝的祈求才能湊效。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從“亂婚”“搶婚”,發展到“群婚”,即此部落一群男子與彼部落一群女子交媾,後來又發展到彼此部落部族的男女交換,這就是男兒“出嫁”到女方部落,這種婚姻形式,交媾完畢,男兒又回到原來的女方部落,顯而易見是母系社會的事。這是一個比較文明的一種形式。後來,又發展女兒“出嫁”到男方部落,交媾後又回到女方部落,因為那時候,並沒有“家庭”的概念,人類在尋找人類文明與健康發展的方式。

太昊伏羲氏發現了“亂婚”“搶婚”和“群婚”。這樣的男女交媾,雖然說並非不“道德”,但確也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不利於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族內親親亂媾,在人類學上是一大忌,會出現幼兒的崎形與痴呆,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發展。太昊伏羲氏移風易俗,“通媒妁,制嫁娶”,實行“對偶婚”。這位老祖宗,制定了中國遠古時期的“婚姻法”:

一、一男配一女,稱為“夫妻”,只有夫妻才能交媾。

二、婚姻實行男婚女嫁,女子要到男方部落“安家落戶”。

三、男女婚配,要由酋長或者長者做媒人來說合作證。

四、結婚必須男方給予女方送兩張獸皮為婚禮,給予約定。

五、在同一氏族內,親親不準婚配。

在人類歷史上,太昊伏羲氏的“制嫁娶”,實行一夫妻的“對偶婚”,不僅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與發明,同時,在人類學上也是一個偉大的文明與進步。

在太昊伏羲氏“制嫁娶”之後,接著,又出現了另一個偉大的文明,這就是“正姓氏”。

“制嫁娶”男方部落需要稱呼,女方部落也需要稱呼,此部落需要稱呼,彼部落也需要稱呼。人多了,只需要名的稱呼遠遠不夠用了。這就需要用一個有說服力、能區別遠近親疏與輩份的稱呼,這個稱呼,名字遠不能表達,因為人的增多,重名的需要區別。這個能準確地叫出是此是彼,並能區別輩份的稱呼,這就是太昊伏羲氏的“正姓”的由來。

“姓”可以概括下面幾個特點: 

一、太昊伏羲氏自姓為風,姓由祖定。

二、“姓”是母之所出,是父母之所出,出於同一血緣。

三、“姓”明確了人倫血緣關係,諸如兄弟姐妹,舅叔姨姥等關係。

四、“姓”具有遺傳性與連續性,父姓何姓,後裔何姓,是一個氏族共的稱號。

五、後裔子女不論男兒女孩皆隨“父姓”,而不隨母姓。

六,同姓不通婚。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正姓氏所發揮的文明作用,怎么估價都不過分。不僅如此,它所帶來一系列的“副效應”。

而“氏”有下面凡個特點:

一、“氏”明確地表示了氏族的歸宗,表示了親親血緣,像祖先一樣只有一個,不能有第二個,不僅屬於祖宗,不僅屬於氏族,而且屬於個人,是一個氏族共同擁有的神聖稱號;

二、“氏”是表示男人;

三、“氏”是表示了居地。

從此,就出現了男人稱氏,也就是就說,男人有姓、有氏,又有名,諸如風柏皇氏,其“風”是姓,其“柏皇”是名,其氏表示是男性。而女人,只有姓,只有名,而沒有氏,諸如“風柏皇氏”,其“風”是姓,其“柏皇”是名,全姓名稱“風柏皇氏”。在名字後面沒有氏,說明是個女人的名字。輩份的區別在於名的中間一個表示的字,諸如“風柏皇氏”,其中的“柏”,可以用地方或者物的字表示,同輩的皆可用此字,諸如“風柏皇氏”“風柏連氏”“風柏陸氏”“風柏襄氏”他們都是同輩,用同一個“柏”字表示,而其長一輩或者說免一輩的人,他們就用另一個地方或者物的字表示了。這樣以來,一聽到名字,一是能明白的知道他的祖先是誰,也就是出自何姓,二是能明白的知道是男是女,三是能明白的知道其是何輩份,四能明白的知道其名字。

正因為如此,我們從太昊伏羲氏以後的各氏,清楚地可以看出,社會已經發展到原始畜牧時代,在獲取生活資料方面,男子起主要作用,從各部落到氏族部落,掌權的全是男性,母性從主權地位已經遜位到次要地位。男性稱“氏”,在各典籍的記載中,太昊伏羲氏之後有十五代,如“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氏皆襲伏羲之號。”

太昊伏羲“正姓氏”的理論根據是八卦。太昊伏羲發現了近親交媾生殖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如何解決這個關係人類生存的大問題?伏羲發現自然規律是“遠長近短”,這個自然規律是宇宙規律,天人本一,當然適合於人。在八卦中,乾天男陽,坤地女陰,天地有距離才能長久保持中和平衡,水火有距離才不相射,風雷不交才能相安,山澤不相與才能各自存在。如果天地交了,那就要天塌地陷了;如果水火交了,水要變成氣了;風雷交了,那就要炸雷了;如果山澤相合了,大山就難於各自存在了。反過來,要有新生,必須陰陽相交。這個陰,這個陽,應當是遠距離的陰陽,才能產生新的物種,同類不能相生,這就是伏羲的“制嫁娶”,即“一夫一妻”的對偶婚。“一夫一妻”,一陰一陽,交媾繁殖應當是不同的氏族、不同的血緣。伏羲由“制嫁娶”“別婚姻”,以正其名,曰“正姓氏”。

“姓”實質是“性”,可以理解為是“性崇拜”,是男女交媾的“性崇拜”。因為從“一夫一妻”對偶婚起,已經發現了男精女媾能生兒育女。人類發現了“交媾”生人是“性”的驅使。在人少獸多的時代,人太寶貴了,太少了。“性”能生人,“性”,太可崇拜了。“性”是天性,是自然,“性”是生生不息之源。“天生人”,人性即天性。“性”是上帝的化身!

“正姓”實為“正天”,正天道;“正氏”實為“正地”,正地道。伏羲“正姓氏”,把天、地、人三者貫通了。

關於氏的命名與形成,也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這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所確定的。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圖騰姓氏說。

圖騰崇拜是中華姓氏重要源頭。太昊伏羲氏是龍的圖騰。龍是一個虛擬的神秘複合物,然而,龍的形象耐人尋味。龍的“角似鹿,頭似馬,眼似蝦,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耳似牛,掌似虎”。這說明在龍的部族裡,有鹿氏氏族部落,馬氏氏族部落,蝦氏氏族部落,蛇氏氏族部落,蜃氏氏族部落,魚氏氏族部落,鷹氏氏族部落,牛氏氏族部落,虎氏氏族部落等,他們分別是鹿氏、馬氏、蝦氏、蜃氏、魚氏、鷹氏、牛氏、虎氏等,有天上的飛禽,有地上的走獸,有水裡的游魚,是天下的代表。他們都是太昊伏羲氏重要骨幹氏族部族,是龍天下的支柱。這八種氏族圖騰匯合成龍,既代表天下總的圖騰崇拜物,是天下共同的崇拜,同時也是祖,也是姓。

二、五行氏說。

古人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物組成,天上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遂之,有木氏、火氏、土氏、金氏與水氏的出現。這五個部落非同小可,他們均是強大、有影響的部落。他們各自崇拜木神、火神、土神、金神與水神。

三、居地氏說。

根椐居地的不同,而各各得氏。氏族居住在哪裡,得何氏。居住在河畔為大河氏,居住在湖畔為湖氏,居住在大山為大山氏,居住在大丘為丘氏,居住在深谷為谷氏。他們分別以大河、大山、大丘、深谷為神,認為是大河神、大山神、大丘神、深穀神保佑了他們的氏族,不要說遇到大的災難,就是平時稍有不順,他們也要對自已所崇拜的圖騰神祈禱。這就是河氏、湖氏、大山氏、丘氏、谷氏等的出現。

四、動物崇拜氏說?護神,除龍之外,對他們氏族起到了無與論比的佑護功能。在這個部落里,他們的氏族崇拜動物,諸如豬、狗、獅、駱駝、狼 、豹及牛、馬、羊、鹿、虎、驢、象等,他們分別以這些動物為氏。這些對動物崇拜的氏族,視自己所崇拜的動物為圖騰神,不獵取,不殺生。虎氏族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虎的虎尾;狗氏族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狗的狗尾;豹氏族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豹的豹尾;牛氏族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牛的牛尾;馬氏族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馬的馬尾;鹿氏族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鹿的鹿尾;羊氏族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羊的羊尾。這些酋長各自戴著自已圖騰神的神尾,猶如自已的圖騰神在跟隨著他們,保佑著他們。

五、植物崇拜氏說。

有的部落崇拜植物,認為植物是他們的保護神,除龍之外,對他們氏族起到了無與倫比的佑護功能。他們認為植物神聖不可冒犯。在這個部落里,他們的氏族崇拜植物,有的氏族認為柳樹神保護了他們的氏族,他們以柳為氏;有的以為楊樹神保護了他們的氏族,他們就以楊為氏;有的以桐樹神保護了他們的氏族,他們就以桐為氏;有的以為楮樹神保護了他們的氏族,他們就以楮氏;有的以為柏樹神保護了他們的氏族,他們就以柏為氏;有的以為栗樹神保護了他們的氏族,他們就以栗為氏;等等。這就是以植物為崇拜神的柳氏、楊氏、桐氏,楮氏、栗氏等的出現。這些氏族對他們所崇拜神樹倍加保護,不準坡壞,把各自崇拜的樹枝編成頭冠,戴在酋長的頭上,以保佑氏族成員的平安,遇到災難 也在祈禱自已所崇拜的圖騰樹。

六、飛禽崇拜氏說。

有的部落認為飛禽是神聖的,不可冒犯的,而且飛禽對他們的部落起到了保護的作用,所以他們崇拜飛禽。在這個部落里,有的崇拜蒼鷹,有的崇拜玄鳥,有的崇拜鳳鳥,有的崇拜爽鳥,有的崇拜青鳥,有的崇拜丹鳥,有的崇拜祝鳩鳥等等,這就是以鳥為圖騰崇拜的“鳳鳥氏、玄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鳥氏”等氏族“氏”的來歷。他們的氏族酋長頭冠上,戴有圖騰神鳥的羽毛,意味著圖騰神鳥護衛著他們。  七、花神崇拜氏說。

有的部落氏族崇拜花神,認為花神保佑了他們,他們的氏族對花非常崇拜,有的崇拜藍花,有的崇拜紅花,有崇拜白花,有的崇拜黃花,有的崇拜青花,有的崇拜澄花,有的崇拜紫花。於是,他各自用自已所崇拜花的顏色作為自已氏族的“氏”。各氏的氏族酋長的頭冠上,各自為本氏族所崇拜顏色的花環。這意味著他們的圖騰崇拜神保佑著他們。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各氏族所發展的支系越來越多了。當他們的氏族出現傑出人物的時候,也有新的氏族出現,隨著也出現新圖騰崇拜。但對龍的圖騰崇拜,仍然是至高無上地崇拜。任何一個氏族,如果放棄龍的崇拜,那將像放棄上帝的崇拜一樣,會遭受到周邊氏族毀滅性的攻擊。這正如《帝王世紀》所說的“無懷氏凡十五氏皆襲伏羲之號”。這十五代“人王”或者說是“部落聯盟酋長”,雖然名為各氏等,他們都稱“伏羲之號”,也就是伏羲第一、第二、第三等是了。這裡的“伏羲”像後世的“國王”一樣,成為後世人王的“王冠”。像大庭氏,他的全名應是“伏羲大庭氏”,柏皇氏的全名應是“伏羲柏皇氏”等。這是說這“十五代”皆襲了太昊伏羲氏龍的圖騰崇拜,“十五代”皆皆風姓,各代均以“氏”稱。從這裡也反映了中華龍的子孫的歷史性與傳承性。不少典籍記載也佐證了這一點,例如:

《莊子》記載的中國遠古傳說時代,從容成氏歷十二氏至神農氏,全為氏。

《遁甲開山圖》記載的中國遠古傳說人物,從伏羲氏歷十七氏而至無懷氏,全是氏。

《漢書·古今人物表》記載的中國遠古傳說人物,從庖犧氏歷十八代而至帝鴻氏,全是氏。

《帝王世紀》所記載的中國遠古傳說人物,從庖犧氏歷十六代而至無懷氏,全是氏。

《金鏤子》所記載的中國遠古傳說人物,從容成氏歷十六代而至無懷氏,全是氏。

《三皇本紀》所記載的中國遠古傳說人物,從五龍氏至歷十七代而至無懷氏,全是氏。

《通鑑外記》所記載的同《帝王世紀》,也全是氏。

《路史》所記載的中國遠古傳說人物,從史皇氏十五代而至無懷氏,也全是氏。

上述典籍說明,中華民族的各氏遠祖,並沒有記載其姓,只記載其氏。從這兒可見“祖先”與“風姓”的統一性、繼承性與歷史性;同時也很清楚地看到氏的統一性、各異性與獨立性。所記載各代人物,“氏”倒是能區別何代何氏的標誌。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民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從不數典忘祖,不僅遠古是這樣,數千年後,遠祖的圖騰與姓氏,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仍然是千古相傳。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

太昊伏羲氏的都地在陳,即河南省淮陽,他的後人封在任、宿、須句與顓叟。

據《左傳》說杜預註:“任在今任城縣”,在今山東濟寧縣境內;

“宿東平無監縣”,在今山東省的東平縣境內;

“顓臾在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在今山東省的費縣境內;

“須句在東平須昌縣西北”,在今山東省東平縣境內。

任等到“四地”全在魯境。

這是說太昊伏羲氏後裔被封為任氏、宿氏、須句氏與顓臾氏。

太昊伏羲氏時代之後,史家共認為是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炎帝姜水成”,“故姓姜”。這位遠古帝王仍然以龍的圖騰為自已部族的圖騰崇拜。

炎帝的主要封國部落主要有:申、呂、齊、許。

申在河南省唐河縣境。

呂在河南省南陽縣境。

許在河南省許昌市境。

齊在山東省的東北部。另外還有紀、向、州與共工四氏的出現:

紀:《左傳·隱公元年》記載:“紀人伐夷。”

向:《左傳·隱公二年》記載:“莒人入向。”

州:《左·恆公五年》記載:“州長公如曹。”

共工:《漢書地理志河內郡共縣》班固自注說:“古國。”這就是《莊子讓王》篇內所說的“共首”,《荀子儒孝》篇所說的“共頭”,在河南省輝縣。

《世本》記載:“許、州、向、申,姜姓也。”《漢書地理志沛郡》班固自注說:“故姜姓,炎帝後。”說他們是炎帝的後裔,並非出自周的封國。

從兩千多年前的《左傳》記載考究,申、呂、齊、許、紀、向、州與共工氏皆姓姜,但他們因居地各得了“氏”。

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姓只有一個,這就是炎帝神農氏的“姜”姓。至於申、呂等八氏,其姓皆為“姜”。他們的姓為周代所封的“氏”,後來,“姓”與“氏”合一後,“氏”成了為申氏、呂氏、齊氏、許氏、紀氏、向氏、州氏與共工氏等八“姓”了。

炎帝神農氏之後是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王”。這位“黃龍體”的“天子”,“因姬水成”,“故姬姓”。有學者研究,“姬”者,“女”旁表示其出自何部落,“臣”字本為熊的足印兒。“姬”者,說明黃帝軒轅氏其父是熊的圖騰崇拜。黃帝軒轅氏的姓氏仍舊沿襲了歷史的習俗。帝王是姬姓,那么,天下各氏族部落均是帝王的子孫,是他的“子民”,當然姓姬。這樣的歷史沿襲,一是便於保持統一的龍圖騰崇拜;二是天下都姓姬,利於原始宗教崇拜;三是天下一姓,不允許第二姓的出現,也利於他治理天下,保證其絕對權威。以居地別氏,有姓,有氏,有名,流傳千古。像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所說的這四人,全是名字,既不是姓,也不是氏,而是司馬遷“直呼其名”的記載。

在太昊伏羲氏時代,天下只有一姓,便是“風”姓。

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天下只有一姓,便是“姜”姓。

在黃帝軒轅氏時代,這位遠古帝開始封姓。在這個時代到底有多少姓?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國語·晉語四》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己、祁、滕、箴、妊、苟、僖、吉、儇、依是也。唯青陽同夷鼓同巳姓。”

在黃帝軒轅氏時代,開始賜姓。黃帝軒轅氏在十四子中,包括黃帝軒轅氏本身的姬姓,共賜十二個姓。這就姬、酉、巳、祁、滕、箴、任、苟、僖、吉、儇、依等。黃帝軒轅氏為什麼賜十二姓?

我們對這個問題作一個探討。

黃帝軒轅氏帶領先民開發原始農業,研討醫藥經典,發明指南儀,製造干戈、戰車,燒制陶器,冶煉寶銅,立銅為幣,定曆法律率,官有官室,民有定居,集五行之大成,立乾支算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都有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史載在太昊伏羲氏作甲歷之後,就是這位遠古帝王作甲歷了。因此,《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載的黃帝軒轅氏“二十五子”與其封十四子“十二姓”大有講究。

“二十五”數是“天數之和”,“十二”數是地支之數。《易經·繫辭下》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黃帝軒轅氏是位非同小可的“上帝”“大巫”,是一位運數神算、通天絕地的偉大帝王。黃帝軒轅氏有二十五個兒子,並非是黃帝軒轅氏血緣關係的“兒子”,而是其支柱天下的二十五個氏族部落。這是“天子”生的二十五個“頂天柱”,在支撐著黃帝軒轅氏的“龍天下”。黃帝軒轅氏是人世間的“上帝”,是天子,這位人世間“上帝”所生的二十五子是天子的兒子,但這些龍子在局部說,也可以稱為“天子”,他們是一方一氏族部落的“天子”。此二十五子,是天下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國古文化“天人合一”的集中表現。這二十五位上帝的“天子”,依黃帝軒轅??文明了。因此,才有“地支”“十二數”的出現。

“地支”也稱“十二支”,又稱“十二地支”,還稱“十二子”是古時表示年月日時的符號。具體說即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支指樹枝。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地支為“十二子”。《史記》《漢書》《說文解字》對地支的具體解釋,其原始意義及排列順序是指萬物生、長、化、收、藏,一年四季的十二個月,代表事物的產生、發展、壯大、消弱、滅亡、更生的整個過程。地支配屬陰陽、五行、八卦、方位、時間等,體現“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與事物之間的聯繫。黃帝軒轅氏賜十四子十二姓,可見其用心之良苦了。他願龍的子孫照天道大律行事,依事物的發展規律在大地上繁衍生息。十二數全包括了,缺一達不到萬物循規蹈矩的發展規律,缺一達不到龍的子孫的萬代昌盛不息。

在黃帝軒轅氏賜子的十二姓中,“皇天上帝”所有的後代都在其中了。不僅有太昊伏羲氏的後代,也有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例如己姓、苟姓與任姓,這三姓在《左傳》中都有記載,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為何黃帝軒轅氏命十二姓中也包括此三姓,說明從太昊伏羲氏至炎帝神農氏、至黃帝轅氏的大一統,是龍的圖騰崇拜的繼續;也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歷經各代大融合而形成的主流與本質。同時,在這兒也可以看出,我們的遠祖對於“龍天下”“龍的子孫”大一統所作的傑出貢獻。

黃帝軒轅氏時代賜十二姓之外,再沒有賜其它姓。但這“十二姓”,隨歷史的前進,氏族的發展,也在不斷地生髮。僅一個姬姓,到了春秋戰國,就生髮了十四姓。據《左傳》記載,有十四氏姓姬。他們分別是“虞、虢、焦、滑、霍、楊、韓、魏、芮、賈、狐、耿、驪戎、鮮虞等到十四氏。

虞、虢、焦、滑、霍、楊、韓、魏: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晉侯使司女叔來治杞田,弗盡歸也......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

芮:見於《左傳·恆公三年》疏引《世本》云:“芮、魏皆姬姓。”

賈:見於《左傳·恆公九年》疏引《世本》。

狐: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獻公”條注。

耿:見於《左傳·閔公元年》“晉升侯作二軍”注。

驪戎: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獻公”條註:“驪戎男女以姬姓。”在陝西省臨潼縣,古代傳說,“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相當強大,幾乎有替代殷朝,遮蔽初興周的形勢。

鮮虞氏:見於《國語·鄭語》韋昭注穀梁傳昭公十二年註疏中引《世本》說,今河北省正定縣。

祝氏:見於《史記·周本紀》云:“黃帝之後於祝”。

黃帝軒轅氏的部落氏族,因居地得氏的虞、虢、焦、滑、霍、楊、韓、魏、芮、狐、賈、耿、驪氏、鮮虞、祝等十六個氏族部落,他們全是周代代分封的“氏”后姓氏合一的“姓”。這十六氏是黃帝軒轅氏所賜十二姓時,並沒有得姓。他們全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

黃帝軒轅氏之後是少昊金天氏,少昊金天氏是黃帝軒轅氏的長子玄囂,因居地得氏,是為青陽(安陽),因“師太昊之道”,所以稱“少昊”。因五行所配,少昊得金,所以稱少昊金天氏

少昊金天氏之後是顓頊高陽氏。顓頊高陽氏是黃帝軒轅氏次子昌意的兒子,即黃帝轅氏的孫子。他因居高陽(古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得氏,遂成天下之號,所以稱顓頊高陽氏。

顓頊高陽氏之後是帝嚳高辛氏。帝嚳高辛氏是黃帝軒轅氏的曾孫,因居高辛得氏,遂成天下之號,所以稱帝嚳高辛氏。

堯是帝嚳高辛氏的兒子,是為帝堯陶唐氏,也是因居地得氏,遂成天下之號,所以稱帝堯陶唐氏。

帝堯陶唐氏之後是帝舜有虞氏。他是黃帝軒轅氏的第八世孫,因居地得氏,遂為天下之號,所以稱帝舜有虞氏。

遙遙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從太昊伏羲氏至炎帝神農氏,從炎帝神農氏到黃帝軒轅氏,中華古姓氏伴隨著龍的圖騰,一脈相傳。至黃帝軒轅氏之後,一直到舜、禹,各各古帝,皆皆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即龍的子孫。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姬氏。”

在中國的古史傳說時代,中國的三皇五帝從太昊伏羲氏始,“姓”便是天人合一、人祖合一、神人合一的產物。從太昊伏羲氏以降的這些古帝王,全部是“因居地得氏”,強烈地反映了姓氏生生不息的文化內涵。姓的概念、姓氏的實質、姓的表現形式沿襲數千年沒有變化,一代接一代地傳承,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