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婚俗

土族婚俗

解放前,土族地區是封建買賣包辦婚姻。土族青年男女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婚姻不自由。而聘禮較重,窮人要娶妻十分困難。有的女方不收聘禮,但要男子為女家作工幾年以後才能結婚或者招女婿八贅,或者兩家互相要嫁,稱為換門親,土族勞動人民是一夫多妻制,解放前只有土司,地主納妾。土族的婚禮分為請媒、定親、送禮、娶親、送親、結婚、謝宴等程式,儀式繁縟、自始自終是在載歌載舞中進行。

簡介

土族婚俗土族婚俗

在娶親的頭一天晚上,男方家派兩名能歌善舞的納什金(娶親人),帶上娶親的禮物(酒、羊、肉腔,蒸饃等)和信偶孔(新娘)上馬時穿戴的服裝、首飾(黑手飾、紅包頭、紅頭繩、上馬袍等),拉一隻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親。當納什金快到女方家時,讓姑娘興高采烈地跑上去接受禮物,邊唱邊舞、邊後退、到大門前時、男人們也熱情地迎接納什金。這時阿姑們跑進家裡、關閉大門,唱起《康德格瑪》歌,百般奚落迎親人,詼諧風趣。阿姑們唱完後,兩位納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雞叫頭遍才結束。雞叫二遍時,開始給新娘改變髮式,穿戴新婚的服裝,接著在堂屋舉行上馬儀式,民和土族姑娘上馬時,由姑娘們演唱上馬曲。上馬起程儀式舉行後,由新娘的哥哥和弟弟、姐夫、姐姐、舅父等十多人組成“紅仁切”護送新娘到婆家。“紅仁切”所經過沿途村莊,凡是和新娘同村的紅姑(已婚女子)都手捧酒杯等候在路旁,向“紅仁切”們敬酒,姑娘家人要回敬她們一尺紅布。

“紅仁切”走到距男方家二、三里路時,男方派兩個人前往敬酒、獻哈達。門前擺有接桌,上面放著酥油花的“西買日”和有柏樹枝的一碗牛奶,桌旁邊有一木製的方斗,斗內裝酒麩皮,上插一枝系有哈達的箭,放一個用紅布裹著的瓷瓶(表示未來的子女)。“紅仁切”們為表吉祥,用柏樹枝蘸著牛奶灑向西方,並圍繞方斗邊撒麩皮,邊跳舞唱歌,新娘進大門時,有兩個婦女在前面拉著紅白毛氈,新娘踩著氈,男左女右,雙方手扶著紅布裹著的瓷瓶,並肩慢步進入庭院,接著舉行拜天地儀式,答謝媒人。人們圍著媒人,一邊唱歌、一邊給媒人敬酒,向其嘴裡餵炒麵,往其臉上貼酥油。在院子中間,鋪上草,搭上木板,招待“紅仁切”。在宴席間要給“紅仁切”上五個肉方,男方和女方家互相抬送哈達、衣物等。之後把“紅仁切”最後吃長麵條叫做“起發麵”,紅仁切們剛端上飯碗,男方家的小伙子們手捧酒碗,在大門口唱起赫傑(起發禧客歌),向娘家人敬酒歡送,至此婚禮結束。

形式

土族婚俗土族婚俗

土族的婚禮,一般分提親、定親、送禮、婚禮儀式、謝宴等程式。儀式隆重熱烈,自始至終都有在載歌載舞中進行。
提親: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裡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於說合。提親時,媒人要預備焜鍋饃和蒸花捲各一付、酒兩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這門親事,就收下禮物,並熱情招待媒人。否則,將禮物讓媒人帶回。
定親:女方家同意後,請來本家各戶家長,並邀請男方家的父親或叔父,同媒人一起來商量定婚。男方需帶兩包茯茶、三瓶酒、一條哈達、兩付饃饃,作為吃喝禮。並送給女方家父親一包茶、母親一件長衫料子。同時送一部分財禮在議禮過程中,女方家開始故意要很多財禮,這時,媒人和男方家父親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長輩頻頻敬酒,說好話,使財禮數目降到最合適的程度。
送禮定親後,男方家請媒人給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禮。但主要財禮要在辦喜事前三個月送畢,以使女方縫製衣服等。財禮分乾禮、衣料和首飾,也有全部送錢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選購縫製。按土族傳統習慣,在未娶親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現在逢年過節,不僅要去,還要給女方家人分別送禮物。
選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舉行。大約在一個月前,先由男方舉行擇吉日儀式。土族稱婚宴為“霍仁”,擇吉日稱“砣讓霍仁”,即首宴。參加擇吉日首宴的,有女方家父親、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對等的請人赴宴,加上媒人,約有七八個人,共同請神擇吉日。
娶親:在娶親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稱“麻擇”。女方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送來禮物。女方家設宴招待,並擺嫁妝,當眾一一交待男方送來的財禮,縫製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這時姑娘要哭嫁,哭嫁詞委婉動人,感謝山神、土主、鄉親、父母、哥嫂、姐妹的養育之恩和深厚情誼。
麻擇開始時,男方家委託媒人送來三十斤肉(一般為一隻豬的前腿和四根肋條)、三瓶酒、兩付焜鍋饃、一付蒸花捲。商儀好送親的方式,媒人當日趕回男方家,告知準備娶親的一切事宜。
傍晚,男方派兩位能歌善舞、擅長辭令的“納什金”(迎親人),帶上一隻活羊、三瓶酒、三付饃和新娘上馬時穿戴的衣服前往女方家。女方村落的男女青年熱情迎候,頻頻敬酒。這時,阿姑們跑回女家,關上大門,在裡面唱《唐德格瑪》歌,納什金則必須以歌作答,才讓進門。當納什金跨進門檻,她們又從門頂上向下潑水,嬉笑戲謔,祈求吉祥如意。納什金上炕喝茶、用飯時,阿姑們開始以唱代罵,唱《納什金斯果》歌,百般奚落迎親人,詼諧風趣。阿姑們唱完後,納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雞叫頭遍。這一夜,女方家裡不能睡覺。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小出小進”,一種叫“大出大進”。所謂“小出小進”,即新娘到婆家後才改變髮式。這種方式比較複雜、莊重。所謂“大出大進”即在娘家改髮式,到婆家後立即拜天地,這種方式比較簡便、省事。“小出小進”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規定的時辰,須坐“經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擺著“經卷”、柏樹枝、佛燈、牛奶、紅筷子、茯茶、糧食、羊毛等九種吉祥物品。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並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裡的圓槽轉三圈後,出門上馬。“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親或姐姐陪著繞圓槽三圈後,出門上馬。民和三川地區的土族新娘上馬時,阿姑們要唱上馬曲。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當天隨送親隊伍回去,伴女則要等到婚後第三天新娘新朗回門時帶回。
上馬起程儀式舉行後,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舅舅等十多人組成送親隊伍(土族稱“紅仁切”)送到婆婆家。沿途經過的村莊,凡是新娘本家的已嫁姑娘都要手捧酒壺酒杯,等候路旁,向紅仁切問好、敬酒。送親的紅仁切快到男方家時,排成整齊的佇列,齊唱《拉羅洛》歌(赴宴曲),男方派兩個人前去敬酒迎客,土族語稱“斯木托斯乎”。到男方家大門前時,又要敬酒、獻哈達。門前的方桌上面,擺著“西買日”(炒麵和酥油花),以及插有柏樹枝的一碗牛奶,方桌旁邊有一個木製的方斗,裝滿麩皮,插有一枝系有哈達的箭,土族語稱“巴達日”。紅仁切為表示吉祥如意,用柏樹枝蘸著奶子,向四方潑灑,並圍繞方斗邊撒麩皮,邊唱歌跳舞。庭院四角放四堆麥草火,庭院中央的圓槽上點燃松棚,滿院通紅。新娘進大門時,有兩個年輕婦女在前面拉著紅氈或白氈,新朗新娘跟著氈,男左女右,抱著用紅布製作的布娃娃,並肩緩緩邁入庭院。是“小出小進”則新娘到伙房灶神爺前,由事選定的婦女動手為她梳頭改髮式,穿新婚服裝,
開口:開口儀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選定的婦女,手拿用紅線纏著的擀麵杖,在新娘面前繞幾下,說:“新娘新娘你開口,金口玉言,家裡的話不要到外面去講,外面的話也不要在家裡亂說,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後,即舉行拜天地,由媒人或紅仁切中的一位長者主持誦祝詞:“鮮花般的阿姑,走過金子的樓門,來到金子鑲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萬佛,叩頭!”新郎新娘要連續拜四次,進入洞房。接著謝媒人,土族稱“瓦日哇西買拉”。人們圍著媒人,一邊唱話謝媒歌,一邊給媒人敬酒,並向他嘴裡餵炒麵,額頭上貼酥油。紅仁切和媒人都被請到上房,設宴款待。過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現在有擺八盤的,還有土、漢宴席並上,十分豐盛。中午時分,娘家送親人在婆家院裡擺嫁妝,給新郎穿戴衣帽等。

特點

在土族舉行婚禮時,前往接親的年輕人都是能說會道、能歌善舞的,大家叫他們“納什金”。
娶親的頭一天晚上,兩位“納什金”帶著禮物和給新娘的服裝首飾,牽著一頭母羊參加娶親。他們到了女方一般要受到熱烈歡迎,那些歡迎的方法,也是十分奇特的。“納什金”到了以後,首先要和新娘的女伴們隔門進行對歌,要一一回答姑娘們的問題,姑娘們才會開門。但當他們走進女家大門時,姑娘們會用一桶又一桶清涼的水潑他們。女方的長者會說:“貴客到了快迎接,姑娘們不要潑水!”其實是暗示開始潑水、多多潑水。要是“納什金”躲起來了,他們就會喊,“納什金到xx地方去了,年輕人不要往那潑水!”“納什金”逃上樓,他們就會喊:“貴客上樓了,不要往樓上潑水。”實際上是指揮大家潑水。
“納什金”雖然渾身濕透,但不能生氣。姑娘戲弄夠了,會請他們更衣入席。土族人認為,水潑娶親客,是為他們洗塵,為了向新人祝福。

習俗

土族婚俗土族婚俗

一般可分為提親、定親、送禮、婚禮、謝宴等程式。
提親:由男方請兩位媒人(一般為有名望的長者或女方家親近之人)帶上哈達、錕鍋饃和酒等禮品到女方家說親,若女方家同意,就退回穿酒瓶;若女方家不同意,就退回全部禮物。定親:仍由媒人出面帶上哈達、酒、茶、饃饃,並且還有一部分彩禮商量訂婚事宜,女方要回贈酒。 送禮:在約好吉日(必須在婚禮前三個月),男方送彩禮給女方。主要是三部分,即各色衣料、首飾和乾禮(現金),送禮結束後,女方縫製衣服,各自做婚禮準備。
婚禮:結婚前一天,女方家擺嫁女宴(土語:麻擇),宴請本家,並展示彩禮與陪嫁。新娘要哭嫁,感謝諸神及親人之恩,表示惜別之情,男方也要請媒人送禮並籌備稍後事宜。
傍晚,男方請兩位能歌善舞、能說會道的娶親者(土語:納什金)帶上娶親禮品和新娘上馬的穿戴,還有一隻白母羊到女方家娶親。女方家需將禮物搶走,將納什金堵在門外,唱歌奚落納什金,納什金也要對歌以示誠意。歌舞一過,納什金進門,需提防有人在門後沷冷水。進門後,又有人上前對歌,歌舞跳完,才由新郎向父母敬獻哈達,拜神佛,隨後上炕喝茶、吃飯。期間,院子中熱鬧非凡,姑娘們與娶親者,山歌對答,翩翩起舞,直至深夜。次日黎明,雞叫頭遍,新娘改變髮式,穿戴整齊,新郎穿戴由岳父整理。上馬起程,由新娘家人組成送親隊(土語:紅仁切)護送到男家,青年婦女們同唱上馬曲,訴說父母養育之恩和親人難捨難分之情。新娘母親將新娘穿過的衣服扔出牆外。新郎新娘進門,在紅氈上緩步而入,納什金則興高采烈,抬著嫁妝邊走邊唱。

主婚人高摯酒杯,朗誦祝詞,並向院內點燃的柴堆上澆酒,新郎新娘拜神佛,拜父母,拜尊長,後向院內潑水,新人入洞房,婚禮結束。 婚宴:也稱謝媒宴(土語:瓦日哇西買拉)人們圍著媒人,唱謝媒歌《西也其瓦日哇》,一邊敬酒,還要往媒人額頭上貼酥油,嘴裡餵炒麵,以示感激之情,並將送親人一併請到上房,設宴款待,直至深夜。

文化

積石山縣石塬鄉三二家村、宋家溝村是土族聚居的村莊,這裡的土族是明末清初從青海省民和的官亭、中川遷居於此的,其婚俗與民和的土族相似,婚俗特別是婚禮,別致、風趣,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土族婚姻的締結一般要經過說媒、定親、送禮、嫁娶四道程式。
說媒 土族的婚姻一般由父母做主,男方的父母看準了誰家的阿姑(姑娘),就請"納信"(媒人)攜帶一瓶酒和禮物,到女方家去說親。如果女方家表示同意,就接受禮物,把酒喝完後退回空酒瓶;若不同意,則把禮物和酒原封退回。
定親 男方家得到女方家的同意後,再請"納信"帶著禮物去女方家定親,並議定彩禮,這樣親事就算定下來了。
送禮 定親之後,在適當的時候,選擇吉日,男方家請上本家族人、"納信"去女方家送禮(俗稱"送大禮"),送大禮的日期一般與結婚日期很近,送過大禮後就開始籌備婚禮了。
婚禮 土族的婚禮十分隆重、別致,饒有情趣,特別是婚禮過程中的"哭嫁"、擺嫁妝、嘲弄娶親人和媒人、宴席曲《道拉》的演唱與舞蹈、滑稽的謝媒禮等,別具風情,特別有趣。
土族婚禮有大娶、小娶之分。小娶不擺嫁妝,宴客較少。大娶由男女雙方家各自宴客,親友送禮。土族姑娘出家的儀式也十分隆重,結婚前一天女家設上馬宴席。親友們都要拿酥盤、禮錢、衣料前來添箱。擺嫁妝是上馬宴席中的一項比較重要的活動。出嫁姑娘邊看嫁妝,邊在鄰居姑娘們簇擁下唱《卡拉卡吉蓋》等婚禮曲。哭唱祖先的恩典,父母的養育,兄嫂的提攜,直唱到三親六姑的關懷。以善哭為榮,善哭為美,哭唱能否動情,歌詞是否優美,是公眾對阿姑審美標準之一。阿姑唱道:
哎歐--
離開孫子們早已過世的爺爺奶奶啊,
你的可憐的孫女兒今日要打發!
阿爺阿奶像鏇風一樣到人世上來吧,
阿爺阿奶像在世一樣地關懷孫女兒來吧!
哎歐--
對孫子們恩重如山的阿爺阿奶啊,
你可憐的孫女今日要打發!
阿爺阿奶的大恩大德沒有報答啊,
阿爺阿奶的深沉之愛沒有答謝啊!
男子們則排著隊,盡情地唱《道拉》為出嫁的姑娘祝福。
土族娶親時辰在晚上。這天傍晚,男家要請四、五個"海拉日親"(娶親的人),陪同新郎到女家去迎親。當"納信"們到女家時,阿姑們便故意關閉大門,拿冷水潑灑"海拉日親"和"納信"。從大門頂上吊下紅布要酒和衣服等禮物,並唱《老媒嘶果》(意為喜逗媒公):
媒公你若有點名氣而來的話,
你就駿馬嘶鳴地賓士而來啊!
媒公你若沒有名氣而來的話,
你讓毛驢兒哭喪著臉可憐地來啊!
媒公你若有點名氣而來的話,
綾羅彩緞穿著來啊!
媒公你若沒有名氣而來的話!
骯髒的厚衫套著來啊!
"海拉日親"和"納信"邊說女家的好話,邊唱曲奉承娘家的阿姑們。待到開門禮物要齊,"納信"的好話和歌唱使阿姑們滿意,方才開門,讓"海拉日親"和"納信"進門。當"納信"走進堂屋,坐在炕上吃喝時阿姑們便圍在視窗、床頭,一邊鬨笑,一邊唱《老媒嘶果》,繼續嘲弄揶揄。
你不是"納信"是老驢,
臉上咋不害臊呀!
臉像鞋底一樣厚,
太陽這么高了,
你在幹著什麼啊?
幾個月以前的日子裡,
你為一個豬頭作美夢,
為一方手帕打主意;
如果你撈到的是狗頭,
請你把狗頭收下吧!
這些土族阿姑們不僅要嘲罵媒人,而且對"海拉日親"也不放過。阿姑們唱道:
我們要罵哩,
不罵時太便宜了你們!
罵是共工八氏留下的,
罵是釋迦佛爺傳下的。
這兩個阿爸喲,
人材好的夸來了嗎?
笑態好的笑來了嗎?
坐姿好的坐來了嗎?
你倆的人才呀,
我們的莊上比羊糞蛋還多!
看你倆的嘴像簸箕,
看你倆的鼻子像蒜錘,
兩雙眼睛像牛眼睛,
四條腿像蛤蟆腿!
大吃大嚼像條豬,
大口喝水像個驢。
待阿姑們唱罵一陣,媒人便拿出一包針,按傳統規程獻給阿姑求饒。這時女方長輩出面調停,終於解圍。嘲弄、逗趣娶親人和媒人是土族婚禮中的最有特色和最滑稽的一幕,不罵不顯得親熱,不罵不顯得儀式隆重。善嘲善罵成為阿姑們聰明、伶俐和美的表現。嘲親結束,娶親人和新郎進入堂屋,新郎拜見岳父母,敬獻哈達,接拜神佛,然後女家設便宴招待。
土族對阿舅是十分敬重的,送嫁之日阿舅是座上貴賓。擺嫁妝時,由兩位婦女把盛妝的阿姑攙出來坐在嫁妝前。此時儀式主持人給阿舅敬酒,阿舅飲酒後便囑咐待嫁阿姑,囑咐完備,阿姑痛哭表示莫大痛苦,眾人陪著流淚。接著阿姑們舉行"阿舅脫日"(轉圈)儀式。幾位阿姑將方炕桌翻抬。四條腿及中間各置一盞燈,邊唱邊舞,唱《巴揚(意為富裕、官大)阿舅》,從北京唱起,唱蘭州,唱西寧,直唱到阿舅今日所在地,對阿舅頌揚備至。
接著,將娶親人請到院子當中,對唱起婚禮曲《道拉》來,從《觀天地》開始,一曲接一曲,直唱到清晨兩三點。在此期間,出嫁姑娘一直哭著述說父母養育之恩,哥嫂照管之情,親友送別之情等。
早晨女家的婦女們給新娘"上頭",梳上"盤盤頭",蒙上頭巾,由嫂嫂扶到堂屋,跪在小方桌上,手握一把嶄新的紅筷子,唱《數爾呼》為家人祝福。然後,新娘扔掉筷子,由娘家人抱上馬。新娘啟程,嫁妝隨後。
這時男家迎接的知客早迎候在大門上。接著知客們敬酒,請喜客下馬。這時男方家婦女唱著宴席曲《尚當起拉》、《道拉》,來到門口,並將新娘迎進家中。讓新郎、新娘並立於上房台階上,前面鋪上紅氈,叩頭拜佛,拜天地,拜父母,然後將新娘迎入新房。然後男家的男子們便舉著酒杯唱著《道拉》迎接喜客。喜客們也為東家唱《道拉》祝賀。唱畢後,進去吃早飯。
接著舉行謝媒禮,在媒人面前放上長桌,擺上酥盤、炒麵、酒瓶、木匙。由男方知客向媒人敬酒,並口誦讚詞:
媒人把山羊不能走的路走成了大路,
人走的路走成了車路,
功重望重。
媒人走過的地方應建寶塔,
媒人走過的地方應修經堂。
贊誦敬酒後,人們圍著媒人,一面唱,一面往他臉上塗酥油,灌青稞酒,弄得媒人滿臉酥油,渾身炒麵,狼狽不堪。
稍事休息後由女家擺嫁妝、納禮,男方家則向女方家"重謝娘親"。擺畢即入席。各席聽首席令,首席不唱《道拉》,別席不準唱。席間新郎、新娘從院中向貴客依席行禮。席終,謝過媒人和雙方舅父,客人隨首席唱著《道拉》辭行,"值客"舉著酒杯邊敬邊唱,一步步退著送行,出大門時,還要敬客人三杯酒。喜客上馬後在東家大門前連跑兩回,至第三次才縱馬回家。
送走喜客後,婚禮的主事人示意值客在大門口攔住"東家",要他唱《巴乙兒,巴乙兒》(招待吃飯之意),逗"東家"招待值客,值此,婚禮便告結束。整個婚禮在喜慶、歡樂的歌舞中進行。

特色

土族婚俗土族婚俗

互助土族地區流傳的土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土族婚禮習俗是土族人民通過與自然界的鬥爭和長期的生產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土族能歌善舞,不僅表現在日常的生活中,而且就連土族青年男女的婚禮,也是在一整套完整、歡樂的歌舞中進行的。
土族的婚禮,一般分提親、定親、送禮、婚禮儀式、謝宴等程式。儀式隆重熱烈。
提親。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裡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於說合。提親時,兩位媒人要預備j鍋饃和蒸花捲各一付、酒兩瓶,並帶上哈達,到女方家說親。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就會把禮品原封不動地送還男方。若同意這門親事,則收下禮物,熱情招待媒人,並將空酒瓶送回,這是非常別致而明確的信息
定親。女方家同意後,請來本家各戶家長,並邀請男方家的父親或叔父,同媒人一起來商量定婚。男方需帶兩包茯茶、三瓶酒、一條哈達、兩付饃饃,作為吃喝禮。並送給女方家父親一包茶,母親一件長衫料子。同時送一部分財禮。在議禮過程中,女方家開始故意要很多彩禮,這時,媒人和男方家父親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長輩頻頻敬酒,說好話,使彩禮的數目降到最合適的程度。
送禮。定親後,男方家請媒人給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禮。但主要的彩禮要在辦喜事前三個月送畢,以使女方縫製衣服等。彩禮分乾禮、衣料和首飾,也有全部送線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選購縫製。按土族傳統習慣,在未娶親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現在逢年過節,不僅要去,還要給女方家人分別送禮物。
選吉日。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舉行。大約在一個月前,先由男方舉行擇吉日儀式。土族稱婚宴為"霍仁",擇吉日稱"砣讓霍仁",即首宴。參加擇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親、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對等地請人赴宴,加上媒人,約有七八個人,共同請神擇吉日。
娶親。在娶親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稱"麻擇"。女方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送來禮物。女方家設宴招待,並擺嫁妝,當眾一一交待男方送來的彩禮,縫製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這時,姑娘要哭嫁,哭嫁詞委婉動人,感謝山神、土主、父老、鄉親、父母、哥嫂、姐妹的養育之恩和深厚情誼。

盤點中國各族婚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