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區

呼蘭區

呼蘭區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北岸,南瀕江與阿城市、賓縣相望,東臨巴彥縣,西毗肇東市,北接綏化市、蘭西縣。總面積2197平方千米。呼蘭區是20世紀30年代左翼女作家蕭紅的故鄉,素有“江省鄒魯”、“滿洲穀倉”之美譽。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截至2016年,呼蘭區下轄10街道、7鎮、3鄉,戶籍總人口61.9388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4.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0.0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7.5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37.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0.3:39.9:39.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5752元。

基本信息

地名由來

呼蘭因呼蘭河得名。呼蘭,一說是女真語“忽剌溫”的音轉;一說是滿語“煙囪” 。

歷史沿革

清朝以前

呼蘭區河口濕地公園呼蘭區河口濕地公園

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就在呼蘭區境內活動,其社會發展已進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先秦時屬息慎。

漢代屬夫余國。

北魏屬勿吉。

南北朝屬豆莫婁。

隋屬黑水靺鞨。

唐屬黑水都督府。

五代屬契丹(遼)東京道鐵驪部,為徒單部、紇石烈部所在地。

金屬上京會寧府,誕生最早的村落胡剌溫屯。

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

明屬奴爾乾都司兀者諸衛及塔山衛,後為海西女真活動中心地區,明末由建州女真、後金統轄 。

清朝時期

清初屬盛京內務府、寧古塔將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屬黑龍江將軍,在呼蘭河流域設卡倫8處,其一在呼蘭河口。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清廷批准設立呼蘭城,呼蘭始有建置,直隸黑龍江將軍。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蘭廳,與呼蘭城分疆而治,呼蘭廳是呼蘭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也是黑龍江省設立民官之始。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1905年1月),清廷批准設呼蘭府 。

民國時期

文廟文廟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呼蘭府,改設呼蘭縣,隸屬黑龍江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屬偽滿洲國黑龍江省。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屬偽濱江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屬偽哈爾濱特別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撤銷偽哈爾濱特別市,改屬偽濱江省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隸屬蘇聯紅軍軍事管制下的濱江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中共地下黨組織以和平方式接收呼蘭縣政權,民主的呼蘭縣政府誕生,隸屬濱江省哈北專員公署 。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呼蘭宣布自治,脫離國民黨政權設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領導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蘭縣隸屬松江省哈北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哈北專員公署撤銷,隸屬松江省政府。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54年8月,隸屬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後的黑龍江省

1956年3月,隸屬黑龍江省綏化專署。

1958年8月,隸屬哈爾濱市。

1965年6月,隸屬松花江專區。

1983年9月,隸屬哈爾濱市。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覆,撤銷呼蘭縣,設立哈爾濱市呼蘭區,以原呼蘭縣行政區域(不包含樂業、對青山2個鎮)為呼蘭區的行政區劃。同年5月30日,呼蘭區舉行掛牌儀式 。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呼蘭區呼蘭區
呼蘭呼蘭
1956年3月,呼蘭縣共設2鎮,35鄉。

1958年3月,撤銷城子、平坊、呼口、七佰、望山、西沈、薄荷、裕民8個鄉,呼蘭縣有29個鄉鎮。

1958年9月,呼蘭縣撤銷鄉鎮建制,成立10個公社。

1959年,樂業和對青山公社劃給哈爾濱市道外區,呼蘭縣有8個公社。

1961年5月,經哈爾濱市批准,呼蘭縣8個公社調整為16個公社。

1994年呼蘭縣329個行政村調整為336個,其中白奎鎮增加3個、孟家鄉增加2個、許堡鄉和西井鄉各增加1個。

1995年8月,方台、大用兩鄉撤鄉設鎮。

1996年6月,腰堡、蓮花兩鄉撤鄉設鎮。

1996年,呼蘭縣轄12鎮9鄉。

1999年12月,長嶺、雙井兩鄉撤鄉設鎮。調整後,呼蘭縣轄14個鎮、7個鄉。

2001年2月,呼蘭縣21個鄉鎮調整為16個。其中利民鎮、腰堡鎮撤銷併入呼蘭鎮,西井鄉撤銷併入康金鎮,台屯鄉撤銷併入樂業鄉,李家鄉撤銷併入對青鎮,對青鎮改稱對青山鎮。同年8月,將呼蘭縣336個行政村調整為194個。

2002年10月,樂業鄉撤鄉設鎮。

2003年末,呼蘭區轄16個鄉鎮,其中鎮13個,鄉3個。下設12個街道、194個行政村,581個自然屯。

2010年末,呼蘭區轄8個街道、8個鎮、3個鄉,共有168個行政村、38個社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呼蘭區下轄10個街道:腰堡街道、蘭河街道、利民街道、呼蘭街道、學院路街道、建設路街道、康金街道、雙井街道、長嶺街道、沈家街道,7個鎮:方台鎮、白奎鎮、石人鎮、二八鎮、蓮花鎮、大用鎮、利業鎮,3個鄉:許堡鄉、楊林鄉、孟家鄉。呼蘭區政府駐新城區南京路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呼蘭呼蘭
呼蘭區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哈爾濱市城區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下游,東濱漂河、少陵河與巴彥縣為鄰,東南與道外區、賓縣隔松花江相望,南與松北區接壤,西瀕呼蘭河與松北區相鄰,西北瀕泥河與蘭西縣為鄰,北及東北以泥河、大荒溝為界與綏化市、巴彥縣毗鄰。介於東經126°25′―127°19′,北緯45°49′―46°25′之間,總面積2229平方千米。距哈爾濱市政府4.5千米。

地質構造

呼蘭呼蘭
呼蘭區位於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松嫩沉降帶東部隆起區的邊緣。自中生代中期開始大面積沉降,隨沉降運動的加劇,沉積了巨厚的白堊紀陸相含油碎屑岩。新生代早期境內開始緩慢上升,所以缺失新生代第三紀地層。進入第四紀以後,隨著地殼間歇性升降運動,形成略有起伏的凹狀盆地(屬於綏化凹地的一部分),沉積成第四系鬆散地層,厚度約30—100米。基底(老地層)北東和北西向的2組構造斷裂,將境內割裂成幾個大斷塊。進入第四紀後,這些斷塊仍存在繼承性的垂直升降震盪性活動,對境內地貌景觀及第四紀沉積物的分布產生深遠影響。

基岩地質構造

隱伏於境內前第四系地層中的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北西2組,並構成境內地塊構造的基本框架。

1、北西向隆起:自沙力一團山子脈團狀隆起,軸向北西45°—70°,由下白堊系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地層組成,傾角平緩,褶皺形態明顯。

2、北西向斷裂:本組斷裂以張扭性斷裂居多,分布在呼蘭河、公家溝、漂河、少陵河斷裂帶上。

①呼蘭河斷裂:本斷裂與阿什河斷裂屬同一斷裂,即阿什河斷裂向西北延伸而成,並切穿前第四系(包括白堊系)老地層。

②公家溝斷裂:位於方台、西井、康金等鄉鎮境內,北西走向,向北延伸遞變為北西乃至南北走向。

③漂河一少陵河斷裂:位於呼蘭、巴彥兩縣交界,斷裂沿兩河谷自南東向西北展布,斷裂兩側次一級羽狀斷裂發育,其中東側有燕山期酸性黑雲母花崗岩出露於地表,西側"U"型溝壑發育,至公家溝西部逐漸減弱。

3、北東向斷裂:

①松花江北岸斷裂:位於阿什河、呼蘭河與松花江匯流以西的松花江北岸,斷裂自北東70°向南西展布,斷裂形成於白堊紀早期。

②泥河斷裂:位於泥河北岸,沿泥河與呼蘭河交匯處向南西、北東向展布,斷裂兩側均有下白堊系不同組的地層出露。北側(泥河右岸)沿其走向陡坎明顯,其中有呼蘭李家鄉及蘭西縣、綏化市等階地。南側地下水露頭呈串珠狀泉群湧現,溝泡連片。本斷裂為剪力性斷裂。

呼蘭呼蘭
新構造運動

呼蘭區境內新構造運動是基岩地質構造運動的繼承和沿襲。中生代晚期以沉降運動為主,發育成千米左右厚的早白堊紀地層。進入新生代早期,境內普遍上升,因此缺失第三紀沉積物。進入第四紀至晚更新世以前,除個別地段(沙力一團山子隆起區)外,境內長期處於緩慢下降,沉積了較厚的白土山組、荒山組和哈爾濱組地層。晚更新後期,境內西部處於上升為主的震盪運動,中部與東部因地殼下降與河流的侵蝕切割作用,堆積成呼蘭河階地及境內各河流漫灘。由於新構造運動垂直升降不均一性,老斷裂進一步使境內切割成4個斷塊,即白奎、石人、西井、康金(東部)、方台(東部)、二八、楊林斷塊;蓮花、大用、康金(西部)、許堡、沈家、方台(西部)、雙井、腰堡、孟家(大部)、長嶺、呼蘭鎮(大部)斷塊;台屯(東部)、樂業、對青(東部)、利民斷塊;李家、對青(西部)、台屯(西北部)斷塊。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境內局部上升運動停止,普遍緩慢下降,堆積成20—60米厚性質基本均一的亞粘土和黃土狀亞粘土。進入第四紀全新世以後,境內新構造運動的演變特徵為以上升為主的垂直升降不均的震盪性運動。升降幅度,東部少陵河與公家溝之間斷塊大於公家溝以西各斷塊,出現公家溝以東地區地勢切割強烈,起伏較大。“U"型溝谷發育,在地貌形態上為一崗阜狀平原,即西井高平原,平原北部地形起伏相對較小,地勢平緩,微向階地、漫灘傾斜。

地形地貌

呼蘭區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蝕,形成河谷、漫灘、階地等溝谷縱橫的平原地貌形態。境內無山地、丘陵等複雜地形,整個地勢平坦開闊,西部低平、中部平緩、東部略高,呈東高西低趨勢。各類地貌相對比差在20—30米之間,為波狀平原。海拔最低點113米,最高點(團山)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間。

氣候特徵

呼蘭呼蘭
呼蘭區處在中緯度地帶,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區氣候差異不大,四季分明,春季4—5月乾旱少雨,多西南大風;夏季6—8月高溫多雨,氣候濕潤,多偏南風;秋季9—10月涼爽,多偏西風,氣溫逐漸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長嚴寒,乾冷少雪,多西北風。

日照

呼蘭區全年日照時數4040小時,受陰雨天氣影響實照時數2732小時左右,占應照時數的62%;平均每天實照7小時30分左右。一年中實照最長的月份是5月份,平均月實照269.7小時左右,每天可實照8.7小時。一年中實照最短的月份是12月份,平均月實照159.1小時,每天可實照5.3小時。

氣溫

呼蘭區氣溫隨季節性變化而變化,年平均氣溫3.3℃。年平均最高氣溫為9.7℃,年平均最低氣溫2.6℃,年際變動在2.5—3.5℃,變幅1℃。常年最熱月為7月,平均最高氣溫28.1℃。常年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20.4℃,月平均最低氣溫-25.9℃。春季氣溫乾熱,5月份平均氣溫14.3℃。秋季氣溫涼爽,9月份平均氣溫14.5℃。歷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大於或等於0℃日期,初日為4月2日,終日為10月30日,初日至終日平均208天。穩定通過大於或等於10℃,初日為5月8日,終日為9月29日,初日至終日平均143天,其中:最少日數128天、最多日數166天。

降水

呼蘭區降雨量,年內分布不勻,歷年平均降雨量500.4毫米。最多年降雨量為762.8毫米(1960年),最少年降雨量323.4毫米(1976年)。最大月降雨311.6毫米(1960年8月),最大日降雨量132.2毫米(1960年8月1日),日降雨量等於或小於0.1毫米的年平均降雨日數為97天,其中:最少降雨日為81天(1982年)、最多降雨日122天(1957年)。雨量變化常年在400—600毫米之間,雨量分布自西向東逐漸遞增,其中西部地區平均在500毫米左右,中部地區平均在520毫米左右,東部地區平均在550毫米左右。

蒸發

呼蘭區水面蒸發量大於陸地蒸發量。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量為726毫米,18.93億立方米。陸地蒸發量(包括土壤、植物葉莖、果實蒸騰)479.7毫米,12.51億立方米。呼蘭屬半乾旱農業氣候區,乾旱指數等於1.4。多年平均絕對濕度為7.9毫巴,相對濕度67%。年內絕對與相對濕度隨季節變化,其中:4—5月最低、7—8月最高,屬於重春旱、夏半濕潤。境內無霜期短於霜期,平均年無霜期142.7天,有霜期222.3天。

呼蘭區冬季降雪期一般從10月中下旬開始,翌年4月中下旬結束,日數為180多天。最早初雪日為1987年9月26日,最晚終雪日為1980年5月4日。春秋之際常有雨雪交加天氣。日最大降雪,1957年12月20日積深36厘米。平均年積雪日數為105天,平均年積雪深度41厘米。

呼蘭區季風明顯,每年風向以西南風、東南風、西風為主。風力以春季最大。年平均風速3.57米/秒。春季3—5月份多刮西南風、東南風,有的年份還有南南西、西北風等,平均風速3.5—5.4米/秒。夏季6—8月份多刮南南西、東南西、南、東風等,平均風速2.3—3.3米/秒。秋季9—11月份多刮西南、西南西、西風等,有的年份還有北風、東南風等,平均風速2.2—3.2米/秒。冬季當年12月一下年2月多刮西北、西、北、北南西、北南北風等,有的年份有西南風,平均風速1.3—2.7米/秒。全年風力以4—5月份西南向大風最烈,平均每年出現7級以上(13.9米/秒)大風日約13次,8級以上(17米/秒)大風偶爾出現。

水文概況

呼蘭呼蘭
呼蘭區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溝泡湖泊412個。境內流經的江河有松花江、呼蘭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條江河的發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蘭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內。除呼蘭河外,均屬界河。

松花江

發源於長白山天池,自呼蘭區利民街呂剛屯東入境,腰堡街、方台鎮、二八鎮、楊林鄉東界少陵河口出境,境內段總長66千米,江段直線流程51千米,曲折係數1.29,最高洪峰水位118.35米,平均年徑流量455.38億立方米。

呼蘭河

發源於鐵力市太平嶺,為松花江最大支流之一。自呼蘭區孟家鄉張家圍子入境,經孟家鄉、蘭河街道、呼蘭街道、利民街道、腰堡街道出境,境內流長70千米,其中直線流程27千米,曲折係數2.59,最高洪峰水位119.01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1.29億立方米。

泥河

發源於慶安縣青、黑二山之谷,自呼蘭區蓮花鎮大荒溝處入境,流經大用鎮、許堡鄉、孟家鄉張家圍子入呼蘭河,境內流長75千米,直系流程46千米,曲折係數1.63,平水年水位高程119.57米,多年平均年相應徑流量0.981億立方米。

漂河

發源於巴彥縣西北,自呼蘭區白奎鎮戴家屯東入境,流經石人鎮、西井村、二八鎮、楊林鄉郝家廟屯東匯入少陵河,境內流長58千米,直線流長35.8千米,曲折係數平均1.78,年均相應徑流量0.385億立方米。

少陵河

發源於慶安縣小青山、黑山之谷,自呼蘭區楊林鄉郝家廟屯東入境,匯入松花江,境內流長12千米,最大含沙量24千克/立方米,為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土壤類型

呼蘭區境內土壤共劃分8個土類、19個亞類、24個土屬、34個土種。

自然災害

呼蘭區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蟲旱、低溫早霜、大風、冰雹、地震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呼蘭呼蘭
呼蘭區水資源總量3504億立方米(已扣除重複水量0.406億立方米)。

地表水資源

①徑流資源。地表水資源豐水年降水量高達16.26億立方米,枯水年降水量只有8.54億立方米,豐枯相差近1倍。境內多年平均徑流深為39.8毫米,以其深計算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040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1.643億立方米,貧水年0.077億立方米。

②出境、入境水量。呼蘭河出境水量0.556億立方米(境內產水0.572億立方米,由孟家團山、范家抽水站留用0.016億立方米)。西南溝和公家溝出境水量0.033億立方米(境內產水0.133億立方米,大堡、東崗、呼口等抽水站和金山水庫留用0.1億立方米)。漂河出境水量0.133億立方米,境內產水1.058億立方米,截留使用0.336億立方米,其餘水量0.722億立方米直接或通過界河出境。入境(又稱過境)水量主要有松花江、呼蘭河、阿什河、蜚克圖河、漂河等,各江河流入境總水量448.6億立方米,其中松花江入境水量高達408.3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

①地下水資源補給量。境內地下水資源補給總量為2.8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多年平均補給模數10.93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其中:江河漫灘區補給量1.03億立方米/年,補給模數13.97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河谷階地區補給量9345萬立方米/年,補給模數9.60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對青階地區補給量2485萬立方米/年,補給模數8.88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崗阜狀平原區補給量6389萬立方米/年,補給模數9.97萬立方米/年·平方千米。

②地下水資源可開採量。經計算境內地下水可采量25131萬立方米/年。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呼蘭區共有土地資源總面積321.2萬畝,已開墾耕地233.12萬畝,占總面積72.6%;其中水田面積20.12萬畝,占耕地面積8.6%。可耕地中土質養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鈣土居多,占耕地面積的70%以上;土質黏重宜耕性較差的草甸土、沼澤土為少,占耕地面積近30%。還有未開墾的沼澤地,為魚池分布和畜類牧放區。此外,還有草類泥炭土和黏土資源。草類泥炭土,主要分布沿江河沼澤地帶,質量好、埋藏淺,是草炭肥源,改造中、低產田效果好,也用於豬、魚飼料的拌料。黏土埋藏於天然或人工植被以下,具有分布面積廣、埋藏淺、厚度穩定、理化性質好的特點,用途廣泛,是房屋建築、修築江河堤防、水庫水壩、各種路面墊層原料,為工業、建築業、手工業生產重要資源。

植物資源

呼蘭區境內草原分布廣、草種多。有小葉樟、烏拉草、塔頭草等,多分布於松花江漫灘區。蘆葦、臭蒲、水蔥、羊草、柳蒿、黃瓜香、落豆秧等,多分布於泥河、呼蘭河、漂河、少陵河等漫灘及沼澤地帶。鹼蒿、鹼蓮等分布於鹽鹼化土壤區。五花草、鹼草、燕子草、狼尾草、星星草、野古草、稗草等雜草,多分布於階地、崗阜狀平原區。

高低平原盛產野生藥材,有防風、柴胡、蒲公英、車前子、黃芪、靈仙、紫菀、黃芩、地丁、知母、艾蒿、透骨草、扁蓄、瞿麥、薤白、小薊、大薊、昆草、葶藶子、小菖蒲、澤蘭、王不留、白薇、山龍、草烏、狠毒、苦參、白蘚皮、血見愁、仙鶴草、蒼耳、青蒿、茵陳、三棱、芡實米(雞頭米)、龍膽草、大力子、小葒子、菟絲子、赤芍、白頭翁、細辛、浮萍、升麻、兔子傘、野薄荷、桔梗、鏇復花、鼠麴草、苦杏仁、酸漿、赤包、馬齒莧、黃花、山豆根、重樓、玉竹、豬毛菜、鈴蘭、龍葵、問荊、鴨跖草、豬苓、萱草根、黃精、百合、老顴草、獨活、薄黃、馬蘭、地榆、紅旱蓮、茜草、遠志、天仙子、白屈菜、野茴香等百餘種。

動物資源

獸類

有山狸、銀鼠、灰鼠、狐、獾、鼬、兔、家鼠、田鼠等。

禽類

有貓頭鷹、野鴨、雉雞、雉鳧、燕子、啄木鳥、蠟嘴、麻雀、黃雀、鵪鶉等。

魚類

有鯉魚、鯽魚、白魚、黑魚、狗魚、白鰾、鰱魚、山胖頭、柳鱭、重唇、鰲花、草根等。

兩棲類

有青蛙、蟾蜍等。

爬行類

有蝮蛇、松花蛇、蜥蜴等。

昆蟲

有蜂、螳螂、糞郎、瓢蟲、蝴蝶、蜻蜓等。

其他動物

有蜘蛛、蚯蚓等。

礦產資源

呼蘭區境內沙資源較豐富,細沙、中細沙儲量大。主要呈帶狀分布於呼蘭河、松花江河槽與河漫灘,沙質較優良,主要由石英、長石顆粒及雲母碎片構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長石占15%、雲母及其它雜物占10%左右。沙資源長度90千米,寬度平均2千米,可采深度平均1.5米,其中中沙以上的沙源儲量少,難開採;中細沙、細沙儲量大,易開採,可滿足一般工程和農田改土用沙的需求。境內團山子系由泥質頁岩、沙頁岩、粉沙質板狀頁岩間夾鐵染質細沙岩組成。岩石嚴重風化,可作一般公路基底墊層材料。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末,呼蘭區共有戶籍總人口61.9388萬人,比2015年增加1785人。其中城鎮人口15.0717萬人,鄉村人口46.8671萬人。

民族

呼蘭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壯族、鄂溫克族、赫哲族、苗族、土家族、鄂倫春族、維吾爾族、侗族、藏族等15個。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呼蘭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4.8億元,比2015年增長6.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5752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0.0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7.5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37.3億元,增長5.5%。三次產業結構為20.3:39.9:39.8。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3.0%:44.0%:33.0%。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呼蘭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0.2億元,比2015年增長11.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9.6億元,增長57.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71.7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08.8億元,增長0.4%。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在庫項目426個,其中新開工項目323個。在建項目中計畫總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24個。省重點推進產業項目4個,完成投資3.0億元。市重點產業項目21個,完成投資26.5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7個,完成投資4.6億元。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完成投資20.9億元。完成工業投資71.7億元,增長12.1%,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2.6%。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65.9億元,占工業投資的91.8%。全年新增固定資產201.7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91.6%。

財稅收支

2016年,呼蘭區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3.7億元,比2015年下降5.1%。其中地方財政預算收入12.6億元,比2015年下降13.6%。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3.7億元,增長10.7。

人民生活

2016年,呼蘭區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3712元,從業人員34988人。據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0元,比2015年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0元,增長10.5%。

第一產業

2016年,呼蘭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5.6億元,比2015年增長7.4%。其中農業產值53.4億元,增長7.6%;林業產值1.4億元,增長9.8%;牧業產值75.7億元,增長7.1%。漁業產值3.5億元,增長9.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億元,增長10.0%。

種植業

2016年,呼蘭區農作物播種面積213.8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3.8萬畝。糧食總產量105.2萬噸,比2015年下降8.2%。其中水稻13.6萬噸,玉米88.0萬噸,大豆5500噸。

畜牧業

2016年,呼蘭區大牲畜、生豬、家禽存欄分別為3.4萬頭、28.8萬頭和507.8萬隻。

漁業

2016年,呼蘭區水產品產量4650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6年,呼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18.8億元,比2015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9.7億元,比2015年增長9.5%。

建築業

截至2016年末,呼蘭區共有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44戶,共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5.8億元,比2015年下降21.0%。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8.7億元,增長1.7%。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6年,呼蘭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9億元,比2015年增長19.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0.0億元,增長19.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3.0億元,增長18.2%。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05.7億元,增長20.5%;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7.2億元,增長12.5%。

對外經濟

2016年,呼蘭區實際利用外資19923萬美元,比2015年增長7.0%。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535.6萬美元,下降18.7%。其中出口502.0萬美元,進口33.6萬美元。

房地產業

2016年,呼蘭區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5億元,比2015年下降42.3%,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1%。

旅遊業

2016年,呼蘭區舉辦“迷人的哈爾濱之夏”旅遊文化時尚活動暨第6屆中國哈爾濱松花江濕地節開幕式。建設3000平方米的天然免費浴場。舉辦U.I.M.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中國哈爾濱大獎賽。

金融業

2016年,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7.7億元,比年初增加10.1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75.8億元,增加18.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12.5億元,增加3.2億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66.1億元,增加6508萬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46.4億元,增加2.5億元全年各類證券成交額51.0億元,減少54.3%。全區股民開戶數12515戶,增加2712戶。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6年,呼蘭區受理專利申請673件,授予專利權430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呼蘭區共有大中專院校18所,普通高中6所,普通國中22所,普通國小2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稚園101所。

文化事業

2016年,呼蘭區舉辦了呼口村文化大院元宵文藝晚會、以“中國精神”為主題的元宵節燈會。開展第33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第九屆好歌大家唱暨呼蘭區第二屆“蕭鄉好聲音”歌手大獎賽。舉行第33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歡樂四季“中國集·金色城邦”杯廣場舞PK賽呼蘭賽區比賽。舉辦三場慶祝“建黨95周年”專場文藝演出活動。舉辦迎新春書法美術作品展。舉辦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呼蘭區美術作品展、慶祝“八·一”建軍節國畫作品展、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圖片展,舉辦2016·哈爾濱市第二屆農民文化節——“閱讀助力人生”農民誦讀比賽。

體育事業

2016年,呼蘭區舉辦2016年呼蘭區中國小速滑比賽。舉辦全民健身展示周活動為主題的“全民健身、健康濱才”廣場舞大賽。舉辦呼蘭區“金麒麟”杯中國象棋比賽。在哈爾濱市第十九屆運動會上,共獲得獎牌92枚。

醫療衛生

截至2016年末,呼蘭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48個,其中醫院15個、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衛生機構床位數4322張。衛生技術人員3412人,其中執業醫師930人,註冊護士1179人。

基礎建設

2016年,呼蘭區實施捷運2號線江北大學城站工程,完成哈肇路義烏段拓寬疏解工程。老城區新建市政道路3條,分別是殯儀館原道路、三光庵路、通河路,總建築面積15142.59平方米,已經完工交付使用。利民開發區新建市政道路2條,即工業一路和工業二路。建設面積23360平方米,工程已完工過半。農村公路改建完成65千米。完成整修路基687.8千米,混凝土路面修補7565.25平方米,瀝青冷補料修補坑槽2610平方米,清除垃圾31420餘立方米。危房改造496戶,竣工面積4.46萬平方米。既改項目28.5萬平方米,改造樓房42棟。二八鎮區域綜合改造工程完成道路改造1.2千米、綠化5000平方米;鮑卜村道路硬化0.5千米,維修排水邊溝6千米。

交通運輸

濱北鐵路、濱州鐵路穿越呼蘭區境,哈黑、哈大、哈綏等5條國省級公路貫穿呼蘭區全境,城市內環直接聯通太平國際機場。

歷史文化

方言

呼蘭方言屬北方方言東北方言區,語法結構和語音與普通話基本相同。但在發音上與國語仍有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國語中的r聲母,被分別讀成l一、y一、yu一。

二、國語中a、o、e開頭的零聲母音節,都在前邊加n。

三、與國語聲母發音中的"吐氣"與"不吐氣"正好相反。

四、與國語聲母的"平舌音"與"翹舌音"混淆。

五、與國語聲調不同。新中國建立後,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國語的大力推廣,呼蘭方言和國語之間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並在辭彙方面起到豐富國語的作用。

評劇

清朝末期,呼蘭就有流動藝人唱“大口落子”(評劇)。民國和東北淪陷時期,唱“大口落子”的藝人增多,但流動性較大。解放初期,外地劇團到呼蘭演出評劇《天河配》、《唐伯虎點秋香》等劇目。

新中國建立後,1956年5月,經省文化局批准,將民辦公助性質的富拉爾基評劇團移交呼蘭,成立呼蘭縣評劇團,演職人員55人。除縣評劇團演出的評劇外,20世紀50年代、60年代,著名評劇演員碧燕燕率省評劇團多次到呼蘭演出,劇目有《張羽煮海》、《牛郎織女》等。

二人轉

舊社會稱唱蹦子,包括單出頭、二人轉和拉場戲三種。民國和東北淪陷時期,在農村廣泛流行,是農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二人轉多在冬閒或春節期間進行演唱。東北淪陷時期,演出的傳統劇目有《西廂》、《馬寡婦開店》、《藍橋》、《小王打鳥》、《報恩》、《張彥休妻》等。解放初期,全縣各區有220多名藝人。新中國建立初,多為流動演出。

皮影戲

皮影戲是呼蘭地方戲的一種,俗稱驢皮影,或稱唱影,清末在呼蘭城鄉流行。唱皮影戲多是豐收之年,集資請藝人演唱,以表慶祝。也有富豪人家出錢唱影“還願”的。演出的劇目有《馬前潑水》、《呼延慶上墳》、《白蛇傳》等。新中國建立後,1956年皮影藝人併入縣民間藝術劇團,成為該劇團的主要劇種之一。經常上演的節目有傳統劇目《禿尾巴老李》、《豬八戒背媳婦》、《呼延慶上墳》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以破“四舊”為名,將皮影道具全部毀掉,從此停演,至今沒有恢復。

民歌

呼蘭民歌初為滿族的傳統民歌,是即興編詞、自娛自樂的民歌。清光緒末年,漢族的民間小調漸多。民國時期,《放風箏》、《小放牛》、《月牙五更》、《繡荷包》、《孟姜女》、《梁山泊五更》等民歌開始流行。這些小調反映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喜怒哀樂。隨著“唱蹦子”(二人轉)的普及和整個地域文化的交融,呼蘭一帶漸漸形成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東北民歌。新中國建立後,比較流行的東北民歌有《回娘家》、《瞧情郎》、《鄂倫春小唱》、《買飯勺》、《搖籃曲》、《看秧歌》、《送公糧》、《新貨郎》等。

秧歌舞

也叫大秧歌,是呼蘭流行最早、最普遍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多逢年過節演出,人數多達百人,少則二三十人。舊社會扭秧歌的全是男人,女的由男人裝扮。手拿小扇和彩帶,男一行女一行地排成縱隊,踩著喇叭和鑼鼓點舞蹈樣。城裡的秧歌只扭不唱,農村的邊扭邊唱。新中國建立後,秧歌有所改進和創新,特點是人多、服裝好、男女都有。古裝戲劇和神話故事人物較多,如白娘子、小青、孫悟空、豬八戒等。在秧歌舞中,還有大頭娃、踩高蹺、跑旱船和耍獅子。踩高蹺是大秧歌的一種,高蹺有高矮之分,矮的叫踩“寸子”。跑旱船,也叫花船,有對船、四船不等。秧歌隊里都離不開耍獅子,獅子多是一紅一綠兩隻,每隻由兩人合作扮演,另外1人手執彩球逗引獅子。技術高超的,還有表演跨凳子、上桌子、鑽大圈等。

風景名勝

蕭紅故居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

蕭紅故居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城文化路29號,占地面積7125平方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原面積為7125平方米,分東西兩個院落。兩院共有房舍30間,東院8間,西院22間。東院五間房後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園。

黑龍江呼蘭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呼蘭河口濕地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南部,松花江北岸,呼蘭河河口。保護區東西長63.5千米,南北寬21.3千米,周長179.5千米,總面積為19262公頃。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沼澤濕地,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濕地。

著名人物

蕭紅

蕭紅(1911—1942),生於黑龍江。她出身悲苦,經歷坎坷。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魯迅的推薦下,蕭紅髮表成名作《生死場》。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與端木蕻良一起到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和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高培質

女,主任醫師,歷任北京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副書記、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後為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眼科學會委員、中國中醫結合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眼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眼科學會委員;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被授予中國中醫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稱號。1975年7月,與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的唐由之主任,在中南海“游泳池”小書房改設的臨時手術室內,成功為毛澤東左側眼睛做了白內障的針撥治療。1978年參加任中國婦女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被邀為執委。

黑龍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地區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哈爾濱市松北區 |道里區 | 南崗區 | 平房區 | 香坊區 | 道外區 |呼蘭區 | 阿城區| 雙城市 | 尚志市| 五常市 | 賓縣 | 方正縣 |通河縣 | 巴彥縣 |延壽縣 | 木蘭縣 |依蘭縣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 |昂昂溪區 |鐵鋒區 | 建華區 | 富拉爾基區 | 碾子山區 |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 訥河市 |富裕縣 | 拜泉縣 | 甘南縣 | 依安縣 | 克山縣 | 泰來縣 | 克東縣 | 龍江縣
鶴崗市興山區 | 工農區 | 南山區 | 興安區 | 向陽區 | 東山區 | 蘿北縣| 綏濱縣
雙鴨山市尖山區 |嶺東區| 四方台區 | 寶山區 | 集賢縣 | 寶清縣 | 友誼縣 | 饒河縣
雞西市雞冠區 |恆山區 | 城子河區 | 滴道區 | 梨樹區 | 麻山區 | 密山市 |虎林市 | 雞東縣
大慶市薩爾圖區 |紅崗區 | 龍鳳區 | 讓胡路區 | 大同區 | 林甸縣 |肇州縣 |肇源縣 |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伊春市伊春區 | 帶嶺區 |南岔區 | 金山屯區 | 西林區 | 美溪區 | 烏馬河區 | 翠巒區 | 友好區| 上甘嶺區 | 五營區 | 紅星區 | 新青區 | 湯旺河區 | 烏伊嶺區| 鐵力市| 嘉蔭縣
牡丹江市愛民區 | 東安區 | 陽明區 |西安區 | 綏芬河市 | 寧安市 | 海林市 | 穆稜市 |林口縣 | 東寧縣
佳木斯市前進區| 向陽區 |東風區 | 郊區佳木斯市) | 同江市 |富錦市 | 樺川縣 | 撫遠縣 | 樺南縣 | 湯原縣
七台河市桃山區 | 新興區 | 茄子河區 | 勃利縣
黑河市愛輝區 | 北安市 | 五大連池市 | 遜克縣 | 嫩江縣 | 孫吳縣
綏化市北林區 |安達市 | 肇東市 | 海倫市 | 綏稜縣 | 蘭西縣 | 明水縣 | 青岡縣| 慶安縣 | 望奎縣
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 | 塔河縣 | 漠河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