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里區

道里區

道里區隸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哈爾濱市的中心區,位於北緯45°32′-47′,東經126°08′-38′之間,東以濱洲鐵路線與道外區分界,西與雙城區為鄰,南與南崗區接壤,北與肇東市、松北區相連,全區總面積5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2.6平方公里。 [1]

基本信息

地形地貌

道里區道里區

道里區屬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呈南高北低的地勢,自然形成了松花江兩岸的泛濫土區,江河堤內的黑土、草甸土區,平原黑土、黑鈣土區和漫崗黑土區。

氣候特點

道里區處於寒溫帶,屬於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氣溫:春季為4.6℃;夏季為21.3℃;秋季為4.1℃;冬季為一17.2℃。歷史上最低氣溫為一41.4℃(1931年1月),最高氣溫達41℃(1907年7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0一600毫米,七、八、九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70%,無霜期為130一140天,適於一季農作物生長。

水文狀況

流經道里區共有三條江河:松花江在區內段45公里,運糧河自蔡家溝入區至西下坎匯入松花江,長23公里;何家溝自哈長鐵路線入區境,流經群力鄉至顧鄉大壩匯入松花江,長3公里。

歷史沿革

建國前道里地區有二萬二千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蹟,到金代形成了屯落、城池,並有較發達的農業和水陸交通運輸業。但由於1234年蒙古孛兒只斤窩闊台滅金朝的殘酷屠殺和毀城,使這一地區變成荒原。1650年(清順治七年)三姓屯一帶有農民定居耕種。進入19世紀以後,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大量滿、漢族人移居此地,新的村落又逐步形成和發展,延續到今。

道里地區在清代是由以“軍府之規”行“旗民之治”的寧古塔駐軍軍事監管。1662年(康熙元年),寧古塔駐軍晉為寧古塔將軍。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寧古塔將軍改稱吉林將軍,道里地區則隸屬吉林將軍治下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管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沙俄中東鐵路建設局由海參戰遷址哈爾濱,將中東鐵路沿線及各站大片土地劃為附屬地,將埠頭區和新市街(現道里、南崗老市區部分)一帶稱為“松花江市”。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竣工並通車營運,中東鐵路管理局正式成立,“松花江市”改稱哈爾濱市。中東鐵路管理局為了強化對附屬地的統治,局內設立了警察部,下設若干警察分支機構。同年12月6日,中東鐵路局非法成立“城市公共事業管理委員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3月1日,在中東鐵路管理局操縱下,選舉產生“哈爾濱市自治公議會”,3月11日,又成立了哈爾濱市董事會,將埠頭區3467344平方米的土地劃為市區,隸屬於市自治公議會管轄。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中國政府陸續收回鐵路附屬地的主權。

道里區道里區
1920年10月31日,中國政府決定設立東省特別區,統轄鐵路附屬地。1921年2月5日,東省特別區哈爾濱市政管理局成立,統轄中東鐵路沿線各地市政,並同時接收哈爾濱。各機關,改懸中國國旗。1922年11月24日,東省特別區設行政長官,統轄東省特別區內之外交、行政、司法、軍警等一切權力。1923年3月1日,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正式成立,啟用關防。1926年3月30日,哈爾濱市自治臨時委員會正式成立,並按照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令,解散原哈爾濱自治公議會和董事會。至此,被沙俄侵占28年的哈爾濱市政權得以收回。

1926年9月,哈爾濱市自治臨時委員會改組,成立哈爾濱特別市,將埠頭區和新市街劃為市區,實行“自治”。道里地區的新安埠(偏臉子)、顧鄉屯、正陽河以及江北太陽島仍屬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哈爾濱市政局管轄。
1932年2月5日,日本軍隊占領哈爾濱。1933年3月,哈爾濱特別市設立警察廳,直隸偽滿洲國民政部。同年7月,東省特別區改稱北滿特別區,並將原哈爾濱特別市、東省特別區治下哈爾濱市、吉林省濱江縣治下哈爾濱市區部分和黑龍江省松浦市政局所轄區四合為一,還將呼蘭縣10屯和阿城縣31屯劃入,成立新的哈爾濱特別市。現道里地區全部城區和大部分郊區都在其管轄之下。1937年7月1日,哈爾濱特別市改稱哈爾濱市,隸屬濱江省管轄。道里地區的全部城區及大部分郊區仍屬哈爾濱市管轄。

1945年8月19日,蘇聯紅軍進駐道里地區,實行軍管,先後成立了哈爾濱市臨時治安維持會、濱江省政府和哈爾濱市政府。道里地區的埠頭區、新陽區和顧鄉區均隸屬哈爾濱市管轄。1945年11月l7日,蘇軍將哈爾濱市政權移交給“國民政府”。1946年1月1日,國民黨接收大員到哈爾濱市接收市政權,道里地區的埠頭區、新陽區和顧鄉區政權也被其接收.同年四月下旬蘇軍撤走後,國民黨接收大員也隨之逃離。

建國後
哈爾濱解放後,於1946年5月3日成立市人民政府。道里區、新陽區和顧鄉區隸屬哈爾濱市管轄。5月5日,松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會哈爾濱。1953年8月1日,哈爾濱市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道里、新陽和顧鄉區仍屬哈爾濱市管轄。1954年8月9日,原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為新的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哈爾濱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為黑龍江省省轄市;道里區和顧鄉區屬哈爾濱市管轄。1956年10月道里區與顧鄉區合併為新的道里區,仍為哈爾濱市的一個行政區,直至現在。道里地區自有農民墾荒耕地時起,即按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並結合本區特點採取“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等科學時令種田。人口聚居的屯落還發展了手工業作坊式的燒鍋、油房,掌握釀酒和制油技術。

1898年帝俄為修築個東鐵路,在道里地區建立中東鐵路哈爾濱臨時機械總工廠相中東鐵路制材廠,這些大工廠的技術設備都是俄國當時較為先進的。當l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之後,歐美日本各列強為爭奪埠頭區市場,都以其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競相開辦企業。與此同時,中國民族工業也在“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的影響下,設法購買外國近代的技術設備求得生存。東北淪陷時期,日本財閥為獨霸埠頭區市場,也以其較為先進的技術社備與歐美列強抗爭,日本投降前夕曾企圖將這些較高層次的技術設備運回日本,由於日本迅即投降而未得逞。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科技工作,1958年開展民眾性的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活動,出現了大批科技成果,到1977年,區屬單位完成了l58個項目。駐區單位完成了35720個項目。1977年11月哈爾濱市召開了科學技術大會之後,至1985年又有科技成果區屬單位l0項、駐區單位134項受到市級以上的獎勵教堂。道里區的科學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文物古蹟

道里區索菲亞教堂
索菲亞教堂
現名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3月,當時為木製結構,是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四年後在木牆外部砌了一層紅磚牆,從而形成磚木結構式的雙層教堂。1923年9月27日至1932年11月25日,教堂進行了全面重建,建成後的教堂即為現在的教堂。該教堂的平面為拉丁十字形對稱布局,高53米,屬拜占廷式建築風格。它的外型以大小套疊的磚砌拱券為主要特徵,拉丁十字高高的矗立於每個塔的頂端;正門頂部的鐘樓內有7座鐘,最大的重達一噸多,7座鐘有7個音符,敲出聲音各不相同。教堂內的拱形牆壁上有俄羅斯著名畫家繪製的壁畫。正是由於教堂的獨特建築風格,使它不但成為我國的建築珍品,而且聲名享譽世界。教堂前現已闢為索菲亞廣場,廣場總面積6648平方米,遊人不僅可在此納涼小憩觀光遊覽,欣賞哈爾濱不同時期,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建築精品圖片資料,還可觀看、參與在此舉行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這裡已成為國內外聞名遐邇的重要人文景觀。
道里區兆麟公園
中央大街步行街
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車行方石路為10.8米寬。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並匯集了文藝復興時、巴洛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保護建築13棟。含括了西方建築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築流派,和近300年文化發展史,充分展示了歷史的精深久遠和建築藝術的博大多姿。來過這裡的人都會感到,雖然身在國內,卻仿佛在異國他鄉。步行街環境優美,秩序井然。以其獨特的歐陸風情,鱗次櫛比的精品商廈,花團錦簇的休閒小區以及異彩紛呈的文化生活,成為哈爾濱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行政區劃

下轄17個街道、3個鎮、2個鄉:街道辦事處:安靜街道撫順街道、新華街道、康安街道尚志街道正陽河街道建國街道安和街道共樂街道史達林街道、工程街道、經緯街道兆麟街道、新陽路街道、工農街道、通江街道、城鄉路街道。鎮:新發鎮、太平鎮、新農鎮。鄉:群力鄉、榆樹鄉。

經濟概況

道里區索菲亞教堂
改革開放以來,道里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按照“東商、西工、城鄉一體”、“繁榮東部、開發西郊、帶活中部”的發展戰略,實現了城鄉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1997年,道里區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0.5億元,年均遞增31%。

農業加快了傳統農業向“兩高一優”農業轉變的步伐,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實現了南菜北種、夏菜冬種、洋菜中種、野菜家種和四季生產、四季供應,蔬菜商品量已占全市的42%,成為哈爾濱市重要的蔬菜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區。糧食生產連年獲得大豐收。林、牧、漁業都有了大幅度增長。當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億元,年均遞增11%。糧豆類總產量4.9萬噸,比1992年增長6%。

全區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飲料、製造業、金屬及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為主,門類較多的工業體系。街道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連續8年保持全市7區之首。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全區14個工業小區中,群力開發區被批准為國家級的哈爾濱市高開區迎賓路集中區,新發星火技術密集區被評為國家級科技示範區;連續3年被省政府評為“興鄉企、奔小康”先進單位。同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5.5億元,年均遞增52.8%;實現利潤1.4億元,年均遞增22.6%。建築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繼續堅持“一業為主、多種經營”,不斷提高建築工程質量,形成了集建築、開發、工業、商服、外貿為一體的五大集團,有3戶被評為國家一、二級企業。當年,全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6億元,年均遞增27.8%;利潤1462萬元,年均遞增16.6%。施工面積87.7萬平方米,開發、聯建面積47.4萬平方米,工程質量合格率為100%,優質品率40%。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1997年,全區實現商飲服銷售收入36億元,年均遞增48%;利潤1.1億元,年均遞增57%。已建成曼哈頓商廈、金帝商廈、透籠輕工商廈等市場攤區41個,個體私營業戶發展到1.4萬戶,從業人員3.3萬人。全年銷售總額42.3億元,其中透籠輕工市場、透籠農貿市場、大發綜合批發市場成交額達15億元,占全區市場總成交額的35.7%。

對外開放發展迅速。現已興辦三資企業93戶,與世界5大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有20多種產品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技興區”成效顯著。實施以星火計畫為主的“五大”科技計畫123項,開發新產品580項。農業先進技術覆蓋率達到85%,全區科技進步因素貢獻率達到42%,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

交通運輸

道里區交通發達。坐落在太平鎮境內的哈爾濱國際機場,是全國十大機場之一。區界有濱洲、哈長兩條鐵路通過,區內有37條鐵路支線。全區有鋪裝公路24條,總長l53.7公里,其中哈機場路、哈雙公路局縣級公路,是橫貫全區的二條主幹道。正在興建的松花江公路大橋,將成為哈爾濱市及道里地區通往江北5個地市和40個縣的咽喉要道。道里區水路暢通,上溯可至吉林市,順流直下可通蘇聯,區內設碼頭7處,渡口一處,多用於江南、江北及各碼頭之間的客貨運輸。

風景名勝

防洪紀念塔:位於道里區中央大街北端的松花江邊,占地面積200平方米,是史達林公園的主要景觀之一。防洪紀念塔是為紀念1957年哈爾濱人民戰勝特大洪水、修築永久性江堤而建造的,是哈爾濱市的重要標誌。它高達22米的橢圓形塔身,在20根7米高的科林斯圓柱組成的半圓形羅馬式迴廊映襯下,顯得格外挺撥,象徵著哈爾濱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塔頂是一組高舉紅旗抗洪築堤的工農和知識分子群雕,塔底是抗洪浮雕群像,塔下是樹池、噴泉、樂池、花壇、噴泉上、下層分別代表1957年和1932年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每當人們來到美麗的松花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這座高聳的青銅群雕。

九站公園始建於1981年,位於松花江南岸,全長2383延長米,面積251.44公頃,與著名的太陽島風景區隔江相望,是緊鄰史達林公園的又一處帶狀開放式江畔公園。園內草壇、花壇造型別致,綠草繁花競相綻放。這裡是老人和孩子休憩和嬉戲的樂園,是都市人們進行晨練的最佳場所,是冬季冰雪旅遊的理想去處。

道里區史達林公園
史達林公園位於松花江南岸,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與馳名中外的太陽島隔江相望。50年代以前,這裡是鐵路專用線和航運碼頭。1953年建成由草坪、花壇、樹木、雕塑、俄羅斯古典玩具式建築、羅馬迴廊、坐椅、園燈、護攔及哈爾濱市人民防洪紀念塔等組成的順堤傍水、別具一格的帶狀開放式江畔公園。夏季,園內綠草茵茵,一排排高大的喬木為遊人送去片片蔭涼,萬紫千紅的鮮花向遊人競相開放;寬闊清澈的松花江上,微風拂拂,小船輕悠蕩漾;烈日炎炎的沙灘上,五彩繽紛的帳篷爭奇鬥妍;江水中,嬉水的人們歡聲笑語,熱鬧異常。冬季,公園銀裝素裹,冰雪奇麗,觀賞樹掛,乘冰帆、雪橇、令人心曠神怡。
乘車:2、8、9、12、13、15、16、20、23、64、79、83、85、101、102、103、113、114路電、汽車到江邊下。

公路大橋位於道里區河圖街松花江南岸江畔到北岸道外區前進鄉之間,大橋於1983年5月動工,1986年8月建成,全長1565米,是松花江流域上建設的第一座特大永久性公路橋樑。大橋工程巨大,結構新穎,呈剪子形狀。貫通了哈爾濱及黑河蘿北滿洲里等國道幹線,成為哈爾濱市以及黑龍江省公路交通的重要樞紐,為繁榮經濟、促進交流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也是哈爾濱市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松花江索道:橫跨於松花江上,是黑龍江龍珠集團引進奧地利多佩瑪亞公司生產的世界一流設備興建的。索道全長1156米,塔架距江面70餘米,設有豪華吊箱和普通8人吊箱,每小時運量1500人,行進最高速度可達5米/秒。

道里區兆麟公園
兆麟公園:位於道里區兆麟街北端,外環路南,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是哈爾濱最早的公園,一年一度聞名中外的冰燈遊園會的主場地就設在這裡。該園始建於1900年,1926年改名為道里公園。1946年為紀念抗日英雄李兆麟烈士,更名為兆麟公園,並於同年8月12日在該園北部修建了李兆麟將軍墓。1985年改建後,公園東有花果山,西有玫瑰嶺,南有小南島,北有玻璃花窖,中間環繞著人工湖,五座小橋將其巧妙的相連。園內設有丁香園、映月園、北苑、禽籠、涼亭、露天劇場、旱冰場、兒童遊樂場、花魚展覽館和各種現代遊樂設施。春夏季,這裡百花盛開,林木蒼翠,鳥語花香,景色宜人,是人們休閒、避暑的好地方;冬季,這裡成了冰天雪地的銀色世界,燈花掩映、流光溢彩的冰燈,玲瓏剔透、晶瑩璀璨、珠圓玉潤、惟妙惟肖的冰雕,巍峨高矗的玉宇瓊樓,迤邐相連的冰山玉川,宛若冰晶的龍宮,人間仙境。聞名遐邇的哈爾濱冰燈遊園會在這裡已成功舉辦了26屆,成了冰天雪地的銀色世界。

購物去處

道里區哈爾濱市第一百貨商店
哈爾濱市第一百貨商店
哈爾濱市第一百貨商店創建於1947年,是建國前夕我黨建立的全國第一家國營大型百貨零售商店,是全國著名的十大百貨商店之一,全國貿易聯合會成員單位,1988年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1993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在5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以“國有百貨第一店,真情服務五十年”而享譽國內外,在消費者心目中牢固樹立了“名店名品,真情真意”的良好企業形象,為繁榮市場,搞活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榮獲全國商業系統先進單位,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國家質量管理獎、全國商業信譽企業等多項殊榮。公司座落在哈爾濱市繁華的商業、旅遊黃金地帶,毗鄰市政府廣場和市建築藝術廣場,現有職工3,200餘人,營業面積3萬多平方米,設有13個專業商場,6個分公司。公司與全國3800多名優產品廠家建立了穩固的貨源渠道,經營品種52,000多種,年零售額6億元。公司根據自身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確立了“強化主體,伸展兩翼,雙輪驅動,優勢競爭,現代管理,追求效益”的經營戰略,堅持“名優商品,真情服務,特色經營,多項發展”的經營方針,不斷延伸經營觸角,挖掘資產優勢,實現商品經營、資產經營協調推進,開辦了保齡球俱樂部、股票交易大廳、商品展示中心,透籠農貿批發市場,兒童遊樂廣場、金太陽?索菲亞精品城快餐廳、地下停車場等跨行業、多形式的資產經營項目,形成以百貨零售為主,合資合作、總經銷、總代理等多種經營形式並舉的內聯外跨、多功能運行的多元化經營格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道里區哈爾濱市第一百貨商店
中央商城
中央商城座落於中外馳名的中央大街步行街中段,營業面積1.6萬平方米,有員工2100人,經營商品5萬餘種,是集購物、娛樂、休閒、旅遊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國有商業企業。商城於1994年11月開業,四年多來已發展成為一個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形式、多種業態並存的大型企業集團。至98年底,已累計實現銷售20億元,上繳稅金1.2億元,獲得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先後榮獲全國商業信譽企業、貨真價實滿意店、省納稅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連續四年跨入全國零售商業百強行列。商城以便民、利民、為民為宗旨,在連鎖經營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在大慶開辦三家大型商場,在哈市建立了二十多家月亮連鎖店。為保證連鎖經營發展的需要,商城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並於98年3月正式啟用。中心以高科技作為技術支持,實現了與各連鎖店之間的遠程通訊傳輸,保證了配送商品的及時、準確。中央商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尋求新的經濟成長點,目前正以全新的面貌、輝煌的業績邁向新世紀。

地理環境

位置

道里區是哈爾濱市的中心區,地處北緯45度32分一47分,東經126度8分一38分,海拔高度112—179米。東以濱洲鐵路線與道外區分界,西與雙城縣為鄰,南與南崗區接壤,北與肇東縣、道外區相連。全區總面積5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2.6平方公里。

地質

道里區屬松嫩平原的一部分,呈南高北低的地勢,自然形成了松花江兩岸的泛濫土區,江河堤內的黑土、草甸土區,平原黑土、黑鈣土區和漫崗黑土區。

氣候

道里區處於寒溫帶,屬於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平均氣溫:春季為4.6℃;夏季為21.3℃;秋季為4.1℃;冬季為一17.2℃。歷史上最低氣溫為一41.4℃,1931年1月,最高氣溫達41℃,1907年7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0一600毫米,

水文

流經道里區共有三條江河:松花江在區內段45公里,運糧河自蔡家溝入區至西下坎匯入松花江,長23公里;何家溝自哈長鐵路線入區境,流經群力鄉至顧鄉大壩匯入松花江,長3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境內有24.8萬畝耕地,121679畝灘涂,2.6萬畝草地。

水資源

松花江自雙城入境,由西向東流經道里區45公里進入道外區;運糧河由南崗區入境橫穿道里西部流經23公里匯入松花江;何家溝,原名正陽河由南崗入境橫穿道里中部流經3公里進入松花江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已發現有煤、錳、鐵、鎢、、銅、鉛、鋅、金、銀、銻、汞、鋁、、鈷、鍺、鎵、鎘、稀土、鈾、磷、重晶石、水晶、黃鐵礦、獨居石、石灰石、膨潤土、高嶺土、白雲岩、砂岩、頁岩、粘土、矽石、花崗岩、大理石、方解石等35個礦種,已經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有60處,優勢較為明顯、具備規模化開採條件的礦種包括錳、膨潤土、鐵、煤、石灰石等四個礦種。

經濟

農業

1985年,全區有耕地261953畝,包括國營農牧場32319畝,其中有水田15034畝,水澆地103930畝,其餘為旱田。農作物以蔬菜為主兼種糧食和經濟作物。1985年全區年產“三菜”8695.5萬公斤,大豆1258.5萬公斤,小麥105.5萬公斤,水稻164.5萬公斤,.穀子476萬公斤,高粱462萬公斤,玉米4259.5萬公斤,其它雜糧238.5公斤。
2010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農業產值5.9億元,增長13.7%;林業產值0.03億元,增長13.7%;牧業產值10.1億元,增長10.4%;漁業產值0.3億元,增長11.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4億元,增長11.6%。

工業

1898年以前,一直處於手工作坊階段。1898年帝俄修築東清鐵路,在道里地區建立了近代工業,隨後,日本和歐美等列強也競相前來辦工業。中國民族工業在清末僅占全區工業的十分之一強,1914年起有所發展,到1931年,已先後辦起了制粉、制油、鐵工、制酒、窯業、印刷、食品、服裝、鞋帽、醬菜等30多個行業。
1932年,日本侵入哈爾濱後,道里地區工業有短暫的發展,從1935年起日偽政權為進一步控制工業。在道里地區對製糖、制酒、制粉、釀造、制油、鐵工、窯業等實行兼併。強迫成立行業集團,株式會社。同時,對歐美各國的企業,實行限制,排斥,使之紛紛倒閉。1941年,偽滿洲國公布"七二五"停止令後,日偽加劇了對工業的統治,加之苛捐雜稅使民族工業生產萎縮,停滯不前,至日偽垮台時,民族工業和手工業處於倒閉邊緣。
解放後,人民政府將日偽經營的工廠,收歸國有。日本僑民經營的工業大多數倒閉。在人民政府保護工商業發展生產的政策指引下,全區工業迅速發展。到1947年末,道里地區,含新陽、顧鄉區工業已發展到24個行業,2701戶,國營46戶私營2397個,比1944年增長2.74倍。
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中,道里地區工業積極為國家加工糧食、油料、食品、被服、鞋帽和修造槍炮彈藥,有力地支援了前線,對保證戰爭勝利做出貢獻。
1953年,根據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一些較大的私營工廠先後實行了公私合營,私人手工業組成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分別隸屬於市政府各局和手工業聯社,但黨的關係多數歸區委領導,直至1965年上交。
道里區區街工業,是在1958年大辦工業高潮中興起,經歷了1962年和1978年兩次上交,從1979年再度興辦;鄉鎮工業和校辦工業都經歷了大辦、限制、再辦。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了新的發展。
1985年末,道里地區工業企業,含駐區和區屬企業已發展到2499戶,從業人員161154人。
1985年末,全區工業獲國優、部優、省優質產品有81個單位,區屬6個234個品種,區屬6個,產品銷往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出口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1.9億元,增長13.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97戶,超億元工業企業達到9戶。

財政

1959年至1961年,區級財政收入範圍擴大,凡道里地區工商各稅均由區財政稅務局徵收。1960年工商稅收5516.2萬元,企業收入312.6萬元,其他收入10.4萬元,補助收入123.1萬元;上解市5588.1萬元,區得收入374.2萬元,僅夠維持區經濟建設、文教衛生、行政經費等支出,區級財政結餘年僅200元。
1963年,農村劃歸濱江區,區級財政沒有收入,僅靠市補助收入維持,直至1968年。1969年至1971年,區成立財政稅務局,區財政收入擴大,年收入近5000萬元,全部上解市財政;區行政、文教衛生支出,仍以市補助收入維持。
1972年至1984年,區級收入有企業收入和農業稅及其他收入,年收入200萬元左右,但仍需市補助收入千萬元左右。
1985年,區級財政收入有了擴大,即國營企業所得稅137.2萬元;企業收入21.6萬元;農業稅5l萬元;其他收入62萬元;超收分成124.6萬元。道里區財政支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行政管理費年80萬元至100萬元;社會、文教、科技、衛生年支出165萬至238萬元;城市維修維修及其他年支出10餘萬元至近50萬元。
2010年,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4.4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0億元,為預算的115.8%,同比增長35.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0億元,為年預算的111.2%,同比增長22.8%。

商業

1933年,道里地區有中國人的商業1083家。1942年後,由於日偽統治當局實行了價格控制政策和強行搞行業組合,其它外商企業明顯減少,而日商企業增加迅速,至1943年全區已有日商大小企業1540家,其它國籍的商業439蘆。
11947年道里地區有國營商業3戶,合作社31戶,私商2602戶,共分54個行業,從業人員15602人;有外僑商業290戶,從業人員1028人。
1956年,經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全區原有1436戶私營商業中,參加公私合營的435戶,加入合作商店的826戶,個人經營的175戶。
1958年全區共有商業586家,其中市屬國營商業10家,區屬國營商業97家,公私合營商業76家,合作商店337家,民辦商店66家;飲食業162家,其中國營4家,公私合營68家,合作社營68家,民辦食堂22家;服務業186家,其中國營11家,公私合營65家,合作社營96家,民辦服務業14家。此外還有糧食系統國營單位46家。
1985年底,全區共有商業企業2297家,其中國營217家,集體447家,個體1633家;共有飲食服務業926家,其中國營153家,集體271家,個體502家。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實行經理負責制和經濟承包責任制後,調動了經營者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1988年,全區國營和集體商業銷售收入12912萬元,創利潤313萬元;飲食服務業營業額1897萬元,創利潤154萬元。

飲食業

1947年末,道里地區飲食業計有718戶,從業人員近兩千人,其中,大型中餐飯店6戶,中型飯店22戶,西餐飯店31戶,冰棍廠13家。
20世紀50年代,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道里地區的飲食業,大中企業實行了公私合營,小型企業組成了合作組,服務網點隨之減少。1956年全區共有飯店86家,從業人員921人;冰棍廠7家,從業人員192人。
20世紀60年代初,受三年困難時期影響,飲食網點減少,原材料供應不足,副食品憑票,主食由細糧變為粗糧,副食由葷菜變素菜,風味品種也不能保證最低需要:飯店"有啥賣啥",顧客是"有啥吃啥"。1963年經濟好轉,恢復了高、中、低檔飯店檔次和傳統風味品種,有些飯店在服務方式上由守門待客轉變為上街擺攤和登門服務。
20世紀70年代後期,撥亂反正,飲食業也開始恢復了正常經營。全區77戶飯店劃為三個類型經營,即:便餐小吃53家,綜合熘炒13家,專業風味11家(專業風味包括西餐、南味和朝鮮冷麵)。但此時主食供不應求,副食品種不多,飯店排長隊現象較為普遍;冰棍平時供應有保證,旺季時有脫銷。
1979年區屬飲食業有固定資產10萬元,流動資金19.7萬元,全年營業收入395.9萬元,實現利潤10.4萬元,上繳稅金18.5萬元。
1985年底有區屬國營飯店43家,固定資產原值73.2萬元,流動資金45.2萬元,全年營業收入932.4萬元,實現利潤49.1萬元,上繳稅金27.2萬元;集體飯店31家,固定資產原值18.7萬元,流動資金16.4萬元,全年營業收入314.3萬元,實現利潤8.1萬元,上繳稅金10.17萬元;市屬國營飯店10家,社會網點488家。

人口

人口

道里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總人口為92376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4831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5449人,增長23.46%,年平均增長率為2.13%。我區總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95%上升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8.69%。

民族

2006年普查時滿族人口除散居市區外,主要集中在太平鎮2869人,占滿族總人口30.1%;榆樹鄉1057人,占11.1%。朝鮮族人口除散居城區外,主要集中在群力鄉1026人,占朝鮮族總人口13.6%。回族人口均散居在城鄉各地。交通編輯
道里區是哈爾濱的重要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擁有國內十大機場之一的太平國際機場,是全省唯一具有臨空經濟優勢的城區,機場高速路、老機場路、哈雙北路、江南中環路、二環、三環、四環路、公路大橋、四方台大橋等交通幹道使道里區四通八達,隨著西客站北廣場建設,道里區將成為高鐵旅客的交通集散地,有碼頭7處,渡口1處,上可至吉林,下可達俄羅斯。

社會事業

文化

道里區解放前的文化藝術工作歸警察署管理,解放初期,所有的文化事業都由市文教局統一管理。1951年以後,下放到區政府管理,道里區成立文教科。其主要職責是抓全區教育工作和文化事業管理工作。1957年,文化和教育機構分設,道里區成立文化科。1961年,精簡機構,教育科與文化科又合併為文教科。"文化大革命"初期,文教科被"砸爛"。1967年4月,區成立革命委員會,文化教育系統歸區革命委員會文衛組管理。同年8月,文衛組撤銷,文化藝術事業歸革命委員會宣傳組管理。1968年5月,區成立文教組,文化藝術事業歸文教組管理。1969年2月,文教組撤銷,成立了區文化教育革命委員會。同年10月,文化教育革命委員會改為文教局。1973年區政府再建文化科。1984年文化科改為文化局,仍為區科級單位
2010年,對140處文物點進行覆核,順利通過了省專家組驗收。我區冰雕技藝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

教育

道里地區的私塾教育始於1875年,光緒元年。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出現了俄國人開辦的學校,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始有中國政府開辦的學校,到1911年,宣統三年全區有中國學校2所、俄國學校7所、日本學校1所。
民國初期道里地區的教育權仍在帝俄及其殘餘勢力的控制之下,直到1927年12月1日才由中國政府完全收回教育權。1931年全區有中國國小12所、中學1所、中專1所,有蘇聯路員子弟中國小5所,俄僑學校7所,俄僑私立學校4所,日本學校1所。此外,還有在今轄區內當時濱江縣的農村國小14所。
東北淪陷後,於1932年3月偽滿國務院明令:"對中華民國之教科書一律全廢,以四書五經代之"。1938年1月1日起實行新學制,將初級國小四年改稱國民學校,高級國小二年改為國民優級學校。將原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合併為四年制的國民高等學校。提倡所謂建國,偽滿洲國精神、日滿一德一心,養成"忠良"之國民的奴化教育方針。同年6月13日偽滿由準戰時體制進入戰時體制,將學生納入軍事訓練的軌道。1942年12月23日公布《學生勤勞奉公令》,強令中學以上學生參加勞役。1945年1月6日強令學生在決戰下,戰而學,學而戰。此時道里地區有國民學校,學舍30所、國民優級學校10所、國民高等學校1所、師範學校1所,此外還有日本國小3所、中學1所、俄僑私立學校2所。
1945年"九三"後,道里地區學校全部停課。1946年5月1日在人民政府領導下全區各公立國小校一律複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開設新課程,採用新教材。50年代初借鑑蘇聯的教育經驗,使學校教學走上正規化,但同時也出現了生搬硬套的偏向。
1957年毛主席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從此,由於有了明確的指導方針,教育事業得到了健康的發展。
1966年5月爆發"文化大革命",各校成立了紅衛兵組織,教學受到衝擊。同年6月各學校相繼停課串聯,並同時批鬥了一大批幹部教師,學校處於派性鬥爭的混亂狀態。1968年8月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按照"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的指示精神,將國小改為五年制,中學改為四年制,統稱為"九年一貫制",並改為春季始業。街道辦"五七"國小,國小搞戴帽中學,實行開門辦學,中學生畢業後動員上山下鄉。1975年又開展"反回潮",學校教育無所適從。
1977年11月10日駐各校工宣隊全部撤出。1978年國中恢復三年制,高中仍為二年制。1979年後,教育工作的中心轉移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學校教育走上了正規。1982年開始試行職業高中,1983年城市國小開始部分實行六年制,重點高中改為三年制,1984年全面實行新學制。1985年全區普及了中等教育,經省、市驗收達合格標準。1985年底道里地區有大學3所,駐區,中等專業學校7所,駐區4所,中學44所,駐區1所,國小99所,駐區1所,幼稚園74所,教育部門辦3所,技工學校2所,駐區;成人高等學校5所,駐區,老年人大學1所。
2010年,全區在校學生人數64430人,招生人數14956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5169人,招生4,738人;職高在校生3277人,招生703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41人,招生9人;國中在校生21409人,招生4786人;國小在校生24434人,招生4720人。

風景名勝

兆麟公園

兆麟公園位於道里區兆麟街北端,外環路南,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是哈爾濱最早的公園。該園始建於1900年,1926年改名為道里公園。1946年為紀念抗日英雄李兆麟烈士,更名為兆麟公園,並於同年8月12日在該園北部修建了李兆麟將軍墓。

史達林公園

史達林公園位於松花江南岸,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與馳名中外的太陽島隔江相望。50年代以前,這裡是鐵路專用線和航運碼頭。

公路大橋

公路大橋位於道里區河圖街松花江南岸江畔到北岸道外區前進鄉之間,大橋於1983年5月動工,1986年8月建成,全長1565米,是松花江流域上建設的第一座特大永久性公路橋樑。大橋工程巨大,結構新穎,呈剪子形狀。

九站公園

九站公園始建於1981年,位於松花江南岸,全長2383延長米,面積251.44公頃。

松花江索道

松花江索道橫跨於松花江上,是黑龍江龍珠集團引進奧地利多佩瑪亞公司生產的世界一流設備興建的。索道全長1156米,塔架距江面70餘米,設有豪華吊箱和普通8人吊箱,每小時運量1500人,行進最高速度可達5米/秒。

防洪紀念塔

防洪紀念塔位於道里區松花江岸中央大街終點廣場,占地面積200平方米,是史達林公園的主要景觀之一。防洪紀念塔於1958年建成。

索菲亞教堂

現名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索菲亞教堂始建於1907年3月,當時為木製結構,是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的隨軍教堂。四年後在木牆外部砌了一層紅磚牆,從而形成磚木結構式的雙層教堂。1923年9月27日至1932年11月25日,教堂進行了全面重建,該教堂高53米,屬拜占廷式建築風格

中央大街步行街.

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寬21.34米,其中車行方石路為10.8米寬。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71棟,並匯集了文藝復興時、巴洛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保護建築13棟。

黑龍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地區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哈爾濱市松北區 |道里區 | 南崗區 | 平房區 | 香坊區 | 道外區 |呼蘭區 | 阿城區| 雙城市 | 尚志市| 五常市 | 賓縣 | 方正縣 |通河縣 | 巴彥縣 |延壽縣 | 木蘭縣 |依蘭縣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 |昂昂溪區 |鐵鋒區 | 建華區 | 富拉爾基區 | 碾子山區 |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 訥河市 |富裕縣 | 拜泉縣 | 甘南縣 | 依安縣 | 克山縣 | 泰來縣 | 克東縣 | 龍江縣
鶴崗市興山區 | 工農區 | 南山區 | 興安區 | 向陽區 | 東山區 | 蘿北縣| 綏濱縣
雙鴨山市尖山區 |嶺東區| 四方台區 | 寶山區 | 集賢縣 | 寶清縣 | 友誼縣 | 饒河縣
雞西市雞冠區 |恆山區 | 城子河區 | 滴道區 | 梨樹區 | 麻山區 | 密山市 |虎林市 | 雞東縣
大慶市薩爾圖區 |紅崗區 | 龍鳳區 | 讓胡路區 | 大同區 | 林甸縣 |肇州縣 |肇源縣 |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伊春市伊春區 | 帶嶺區 |南岔區 | 金山屯區 | 西林區 | 美溪區 | 烏馬河區 | 翠巒區 | 友好區| 上甘嶺區 | 五營區 | 紅星區 | 新青區 | 湯旺河區 | 烏伊嶺區| 鐵力市| 嘉蔭縣
牡丹江市愛民區 | 東安區 | 陽明區 |西安區 | 綏芬河市 | 寧安市 | 海林市 | 穆稜市 |林口縣 | 東寧縣
佳木斯市前進區| 向陽區 |東風區 | 郊區佳木斯市) | 同江市 |富錦市 | 樺川縣 | 撫遠縣 | 樺南縣 | 湯原縣
七台河市桃山區 | 新興區 | 茄子河區 | 勃利縣
黑河市愛輝區 | 北安市 | 五大連池市 | 遜克縣 | 嫩江縣 | 孫吳縣
綏化市北林區 |安達市 | 肇東市 | 海倫市 | 綏稜縣 | 蘭西縣 | 明水縣 | 青岡縣| 慶安縣 | 望奎縣
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 | 塔河縣 | 漠河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