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魏任城王
基本信息曹彰
性別:男
所屬:魏
字號:子文
生卒:189?— 223年8月1日魏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35歲)
籍貫:豫州沛國譙縣人(今安徽亳州)
官至:任城王,謚曰威
相貌:《魏略》述:「彰須黃」
【父】曹操
【母】卞皇后
【兄弟】曹昂、曹丕、曹植、曹熊、曹沖、曹宇等
【子輩】曹楷
其它相關人物:田豫、賈逵、夏侯尚、軻比能
曹彰,字子文,沛國譙縣人,為曹操與卞氏所生次子。彰膂力過人,武藝精熟,能徒手與猛獸搏鬥。自小立志為大將,嘗為曹操所欣賞。建安二十一年,封為鄢陵侯。兩年後,代北烏桓無(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引軍往討,大捷而歸。後來曹彰奉命往漢中助曹操攻劉備,然而到了長安的時候,曹操已引軍回來。於是曹彰行越騎將軍,便留守於長安。曹操回到洛陽後得病,遠召曹彰,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丕即位後,曹彰表示順從。黃初二年,曹彰進爵為公。次年,又被立為任城王。黃初四年,曹彰入京都朝覲,卻忽然暴斃於府邸中。謚曰威王。
簡明演義傳記曹彰,字子文,沛國譙縣人,為曹操與卞氏所生次子。彰膂力過人,武藝精熟,能徒手與猛獸搏鬥。自小立志為大將,嘗為曹操所欣賞。建安二十三年,代北烏桓無(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引軍往討,大捷而歸。後來帶兵往陽平為曹操助戰,彰使一根長戟,大敗劉封,殺死蜀將吳蘭。後來曹操得病逝世,世子曹丕繼其位;曹彰時為鄢陵侯,留守長安,得知父親病逝,便自長安引十萬大軍到洛陽;然而卻被諫議大夫賈逵以片言折服,入宮交割軍馬後,便回鄢陵自守。
相關評價陳壽評曰:「任城(曹彰)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
唐·王維:「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老將行》)
【公元216年】 東漢建安二十一年
曹彰被封為鄢陵侯。
【公元218年】 東漢建安二十三年
夏四月,代北烏桓無(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率領夏侯尚、田豫等人,引軍往討,大捷而歸。
【公元218年】 東漢建安二十三年
秋九月,曹操在漢中與蜀軍鏖戰,是下令召曹彰助戰。曹彰日夜倍道兼進,然而西到長安之時曹操已經從漢中回來。曹操東還後,以曹彰行越騎將軍,留守長安。
【公元220年】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魏黃初元年
曹操到洛陽後,得了重病,使驛馬往召曹彰,但曹彰未至,而曹操已經逝世了。曹丕即王位,曹彰與其它諸侯均向國歸順。文帝詔曰:「先王(指曹操)所行之道,是任用有功勳之員,親近所親的人,並為我帶來母弟,開國承家,所以能夠建樹藩國以屏護大宗族人,守御外侮,折衝厭難。鄢陵侯曹彰之前受命北伐,平定北方之境,其功業可謂茂盛。現增邑五千,並前總計萬戶。」
【公元221年】 魏黃初二年
曹彰進爵為公。
【公元222年】 魏黃初三年
曹彰被封為任城王。
【公元223年】 魏黃初四年
曹彰進京朝覲,其間據說得了急病,暴斃於府邸中。追謚曰威。
曹彰之死
前言「四年,朝京都,疾薨於邸,謚曰威。」(《三國志·魏書十九·曹彰傳》)
黃須猛將曹彰,就是這樣不明不白地逝去的。關於他的死亡,眾說紛紜,由始至終都是一個謎。好好的一個剛猛之士,怎么忽然間會「疾薨於邸」呢?另外還有一些關於曹彰的記載:
「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於京都。」(《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
「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曹植《贈白馬王彪序》)
但這些記載都只是千篇一律的簡述其薨,完全沒有稍涉其死因。曹彰本身是一個粗猛壯厲的人,陳壽也評他:「任城(曹彰)武藝壯猛,有將領之氣。」(《三國志·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曹彰的做事風格,始終都有著一種凌厲得令人震懾的氣勢;他的一生,大抵如下:
少有威猛力,立志為大將
曹彰,字子文,沛國譙縣人,為曹操與卞氏所生次子,其須鬢皆呈黃色。曹彰自小善於射箭御馬,臂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搏鬥,從不畏避險阻。年輕時便曾經多次從軍征伐,志氣慷慨激昂。曹操見此,常教訓他說:「你這孩子就是不想讀書,不慕聖道,而只喜歡騎馬擊劍;這些東西只能讓你成為匹夫而已,又何足為貴呢!」於是便督促曹彰去學習《詩經》、《書經》,曹彰十分不服,便向左右訴說:「大丈夫應該好象衛青、霍去病那般,帶領十萬軍隊馳騁沙漠,驅除戎狄,立大功、建封號,又豈可以待在這裡作博士呢?」曹操曾問眾兒子喜歡做甚么,命他們各言其志。曹彰便說:「我喜歡做將軍。」曹操問:「做將軍要怎樣?」曹彰答道:「要披堅執銳,遇到危難時挺身而起,不猶豫回顧,身先士卒;而且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曹操聽罷大笑。
受命征北地,奮進似雄獅
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北烏桓無(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率領夏侯尚、田豫等人,引軍往討。臨出發之際,曹操訓誡曹彰道:「我與你,居家時雖為父子,受命時卻為君臣,如今凡事須按照王法來行事,你千萬要警戒!」叮囑過後,曹彰起軍北征,軍隊開入涿郡邊界,突然遇上約數千騎烏桓叛軍。當時曹彰軍兵馬未集,只有步卒千人左右,馬匹也只有數百匹。於是曹彰用田豫之計,堅守要隙,力抗敵軍,胡騎攻不下曹彰,便向後退散。曹彰見狀,出營追之,親身搏戰,舉箭射向胡騎,應弦而倒者相繼不絕。戰過半日,曹彰鎧中數箭,但氣概更加猛厲,更乘勝往北追逐,窮追猛打,直至桑乾,離開代郡二百餘里之遙。
其時軍中長史、諸將皆認為軍隊剛涉遠地,兵馬疲頓,而且此行又已受節度(軍事上的調度限制),命我等不得過代郡而更往北征,所以現在實不可深進,免得做出既違令又輕敵的行為。曹彰便道:「帶領軍隊出征,只要是有利我軍的事便要做,說甚么節度呢?胡軍出走未遠,我們追而討之,必能大破他們。如果因為遵從軍令而放縱敵人,也不是良將所為。」於是出陣上馬,號令軍中:「有誰留後不出,斬。」舉軍追擊,一日一夜便與烏桓叛軍相遇,曹彰奮進擊討,果然大破敵軍,斬首及生擒者累以千數。曹彰乃以比平常情況雙倍的賞賜犒賞將士,將士無不喜悅。當時鮮卑軻比能帶領數萬騎從旁觀望兩軍強弱,看見曹彰力戰,而所攻者皆破,於是向魏軍請服。北方勢力悉數平定。
其時曹操身在長安,召曹彰前去相見。曹彰從代北回來,經過鄴城,世子曹丕向曹彰說:「卿剛剛得大功,如今往西詣見君上,最好不要矜功自伐,而該以常常自覺做得不足夠的態度去應對。」結果曹彰了到長安,如世子所言,歸功於屬下諸將。曹操大喜,用手捋著曹彰的須說:「黃須兒竟大奇也!」
得父所親任,奈何陰陽分
同年,秋九月,曹操其時在漢中與蜀軍鏖戰,而劉備棲軍于山頭之上,命劉封下山挑戰。曹操便罵:「賣履小兒,常常派遣你的假子(形容義子,帶貶義)來抵抗我啊!待我叫我的黃須兒來,讓他擊敗你的假子!」於是下令召曹彰前去助戰。曹彰受命後,日夜倍道兼進往陽平進發,然而西到長安之時曹操已經從漢中回來了。曹操東還後,便以曹彰行越騎將軍,留守長安。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到洛陽後不久,便得了重病,使驛馬往召曹彰,但曹彰未至,而曹操已經逝世了。曹丕即王位,曹彰與其它諸侯均向國歸順。文帝下詔曰:「先王(指曹操)所行之道,是任用有功勳之員,親近所親的人,並為我帶來母弟,開國承家,所以能夠建樹藩國以屏護大族宗人,守御外侮,折衝厭難。鄢陵侯曹彰之前受命北伐,平定北方之境,其功業可謂茂盛。現增邑五千,並前總計萬戶。」接著的兩年,曹彰進公封王。就在黃初四年間,曹彰進京朝覲時,據說得了急病,暴斃於府邸中。追謚曰威。
一代黃須將,疾薨何來由?
就是這樣,對於曹彰之死,史書上根本沒有留下半點蛛絲馬跡去印證他的死因。但《魏略》中曾經有這樣的敘述:「初,彰問璽綬,將有異志,故來朝不即得見。彰忿怒暴薨。」這裡指出曹彰之所以暴斃,是出於三年前(黃初元年)時被疑有異志,而此刻(黃初四年)仍因遭忌而被排斥,因此不堪盛怒而死。關於曹彰問璽綬一事,《賈逵傳》亦有記載:「時鄢陵侯彰行越騎將軍,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遂奉梓宮還鄴。」
曹彰追問先王璽綬,其因何在,不得而知;可能只是出於關心求知,也可能真的正如《魏略》所云的「將有異志」,但這舉動實在讓曹丕放不下心。而且曹操在臨死前,曾從長安宣召曹彰往見,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操究竟為甚么要召見曹彰呢?是要改詔嗎?抑或只是惦念黃須兒?同樣不得而知。但《魏略》卻記載了曹彰自己對此事的猜測:「彰至,謂臨災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如果這是真的話,那么我們便不難感受到曹丕心中對此二弟的猜忌是如何的深。結果在層層疑慮下,曹丕不肯立即宣見進京朝覲的曹彰,彰便因而忿怒而死。然而,這樣去證明曹彰暴斃之因,我只能說曹彰果然是一個血性中人而已,就這樣被曹丕和賈逵聯手就氣死了。
曹彰的性格,亦確實有過於剛嚴的一面。《魏略》尚有一段:「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國。始彰自以先王見任有功,冀因此遂見授用,而聞當隨例,意甚不悅,不待遣而去。」這裡說的是曹彰以為自己曾於曹操尚在時立下功勳,現在必應更被大用,誰知曹丕卻只是依隨常例,命他回鄢陵自守,所以心下非常不滿,更不等上命便自行回封地去。而且封王期間,嚴苛剛厲,「時以鄢陵塉薄,使治中牟。及帝受禪,因封為中牟王。是後大駕幸許昌,北州諸侯上下,皆畏彰之剛嚴;每過中牟,不敢不速。」這種人皆懼之的情況,可見曹彰是如何不得人心。
對於曹彰疾薨,南朝宋劉義慶便在這件事上造文章,《世說新語·尤悔》記載:「魏文帝忌任城王驍壯。因在卞太后閣共圍棋,並啖棗。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須臾,遂卒。 」
這段說的是:魏文帝(曹丕)十分忌憚任城王(曹彰)的驍勇壯猛。有一次,曹丕相約曹彰到卞太后(二人之母)的小閣內下圍棋,並一起吃棗子。曹丕便偷偷在棗蒂中放置毒物:他自己只選安全無毒的棗子來吃,曹彰自然不知其事,所以雜進了不少毒棗。未幾毒發,太后急要取水以救曹彰,誰料曹丕早已預先命令左右盡毀盛水之瓶罐,太后跣足往井邊走去,但卻沒有器皿可以汲水,結果不久後,曹彰也便返魂乏術了。
此文純屬小說家言,因在寫曹彰死後,還有這么一段,“復欲害東阿,太后曰:汝已殺我任城,勿復害我東阿。”曹植受封為東阿王在魏明帝太和三年,卞太后焉能在魏文帝黃初四年就稱曹植為東阿?且丕彰的交情是否真的如此差劣?《三國志》中有下列的記載:「鄢陵侯彰北征烏丸,文帝在東宮,為書戒彰曰:『為將奉法,不當如征南邪!』」(《曹仁傳》);「彰自代過鄴,太子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曹彰傳》)。至少曹操在日,曹丕和曹彰未至於不咬弦至要致對方於死地。然而所謂兄弟交情,在利益的衝突下均只如薄紙弱玉,不堪摧折。畢竟兄弟鬩牆,是人類歷史上最常見的其中一個環節,也是不少古今中外愚賢不肖的人物所擅長的把戲。曹丕與曹彰,是歷史其中的一對鬥爭兄弟?還是在陰謀論的煙幕下被誤會的一對友兄恭弟?但勞諸君細細想之。
2.唐朝任城王
人物簡介李道宗(公元600年—公元653年)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天潢貴胄,出自隴西李氏,他十九歲起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了不世功勳。史料中處處顯示了李世民對這位堂弟的偏愛和袒護,李道宗在戰陣中足部受傷,李世民親自為其針灸。李道宗貪贓下獄,李世民僅僅是將其免官而已,轉眼之間,又獲重用。李道宗作戰失利,李世民斬了替罪羊,而對於應負主要責任的李道宗,寬大為懷,自比為秦穆赦孟明。李道宗,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讓天之驕子的李世民百般愛護、萬分欣賞?
詳細生平李道宗,字承范,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的父親李韶在武德年間被追封為東平王,贈戶部尚書。在此之前,由於李淵的牽連,李道宗被抓到牢里,險些被隋將衛文升、陰世師處死。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九歲的李道宗成為略陽郡公,起家左千牛備身。武德二年,二十歲的李道宗跟隨李世民抗拒劉武周。
唐軍的核心就是關隴貴族集團,他們在戰場上勇猛無敵,衝鋒在前,顯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劉武周生不逢時,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李世民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與絳州(今山西新絳)守軍互為犄角,與劉武周的主力宋金剛周鏇。李世民詢問李道宗,“賊兵勢眾,我軍應如何應對?”,李道宗回答,“賊兵鋒芒正盛,不宜硬拼,我軍深壁高壘,打持久戰,這群烏合之眾必然難以堅持,等他們糧草匱乏的時候,我們再主動出擊,就能一舉獲勝”。李世民十分贊同,“你的意見與我不謀而和”。後來諸將要求出戰,李世民給大家講了一番敵人利在速戰、我軍不宜輕動的道理,帶領唐軍與宋金剛的部隊相持了整整五個月。宋金剛糧運不濟,只能撤軍,唐軍衣不解甲,不眠不休,追擊宋金剛的主力,俘斬數萬人,後來在介州(今屬山西)徹底擊潰敵軍。劉武周和宋金剛逃往突厥,被突厥所殺。
劉武周手下大將尉遲敬德收拾殘兵敗將,固守介休(今屬山西),又是李道宗前去招降,李道宗不負使命,尉遲敬德、尋相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縣)二城投降唐軍。
河東收復了,關中穩固了,李世民取得了爭奪中原的初步勝利,下一步,就是對付竇建德、王世充兩大割據勢力。
武德四年,李道宗跟隨李世民大破王世充、竇建德於洛陽、虎牢(今屬河南),唐軍以少勝多,消滅了竇建德部隊十萬人,迫使在洛陽城中苟延殘喘的王世充率部投降,中原的主要地區落入了唐軍的掌控之中。
竇建德手下的劉黑闥起兵反唐,一時竟呈星火燎原之勢。武德五年,李道宗跟隨李世民征討劉黑闥。
李世民、李道宗在救援部將的時候,被劉黑闥的部隊包圍,敵人越殺越多,眼看就要性命不保。危急時刻,尉遲敬德沖入了包圍圈,浴血奮戰,將李世民、李道宗救了出來。同生共死,患難相扶,難怪以後李世民對二人十分厚待,鮮血凝成的情誼自然是非同凡響。
三月二十六日,唐軍決開洺水,劉黑闥軍終於不敵,上萬人被殺,數千人淹死,劉黑闥騎馬逃入了突厥。後來他被人出賣,交到唐軍手中,被綁赴刑場斬首,臨刑前,仰天長嘆,“我本來在家裡種菜,卻被高雅賢這些人誤導,才有今日”。
武德五年當年,唐高祖授予李道宗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總管之職。此時,梁師都割據夏州(今陝西靖邊東北),勾結突厥人,讓其弟梁洛仁帶著幾萬突厥兵包圍了李道宗所在的靈州。李道宗鎮定自若,先是據城固守,然後伺隙進攻,殺得突厥兵潰不成軍,唐軍擴大戰果,很快將突厥兵趕出五原故地,向北開疆拓土上千里。唐高祖聽聞了堂侄的戰績,萬分欣慰,他對左僕射裴寂、中書令蕭瑀說,“道宗以寡敵眾,勇不可擋。昔日魏任城王英雄虎膽,道宗與他十分相似,我就封道宗為任城王”。年輕的李道宗成了大唐帝國的任城王,他身著明光鎧,騎著風馳電掣的神駒,飛揚勇決,風華照人,如同李世民一樣,成為那個時代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唐初貴族精英爭相從戎,起到了極大的示範作用,唐軍成為世界上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軍隊,武器先進,鬥志頑強,英勇善戰,留下了一幕幕難以忘懷的英雄傳奇。
唐高祖武德八年,突厥南下寇邊,與李道宗在靈州激戰,沒能討到絲毫便宜。後來,突厥向大唐請和。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事變暴發了,皇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被秦王李世民所殺,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成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成了唐太宗。唐太宗對文武全才的堂弟一向視為鐵哥們,自然加官進爵,征為鴻臚卿,歷左領軍、大理卿。新皇帝立志要掃平突厥,李道宗又被授予靈州都督,在前線保衛大唐的安寧。這一年,唐軍進攻割據夏州的梁師都,城中糧盡又沒有突厥兵的支援,梁洛仁殺了梁師都,出城向唐軍投降。
貞觀三年,李道宗被封為大同道行軍總管,與通漢道行軍總管李績、金河道行軍總管柴紹、恆安道行軍總管衛孝傑、暢武道行軍總管薛萬徹一起,受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的節制,率兵十餘萬,直擊東突厥。
李靖發動奇襲,大獲全勝,斬首萬餘人,俘獲突厥男女十幾萬,頡利可汗逃往靈州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想要投奔吐谷渾。李道宗率唐軍進逼沙缽羅,強迫其酋長交出頡利可汗,頡利可汗逃走了,藏匿於荒山野嶺,又被沙缽羅騎兵抓回。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軍包圍了沙缽羅的營帳,沙缽羅部落被迫投降,頡利可汗被押送長安,漠南為之一空,東突厥汗國滅亡了,此後北方邊境平靜了數十年。李道宗“以功賜實封六百戶,召拜刑部尚書”。
貞觀五年,靈州斛薛部舉兵反唐,為李道宗所敗。
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威脅河西走廊的暢通,李世民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吐谷渾問題。他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李道宗為副,分別擔任集石道行軍總管和鄯善道行軍總管。此外,還有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
吐谷渾聽聞唐朝大兵壓境,主動退到嶂山(今甘肅舊寧夏府),距離唐軍已然數千里。諸將商議準備回師,李道宗堅持要追擊吐谷渾軍,得到了李靖的首肯。李道宗率領偏師晝夜兼程,急行十日,終於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追上了吐谷渾軍。吐谷渾軍據險苦戰,進行頑抗,李道宗派出千餘騎兵繞襲其後,“賊表里受敵,一時奔潰”。唐軍氣勢如虹,在李靖的調度之下,兩路出擊,李靖與李大亮從北路,在曼頭山(今青海共和西南)、牛心堆(今青海西寧西南)、赤水源(今青海興海東南)大破吐谷渾軍,俘虜多名吐谷渾貴族。李道宗、侯君集從南路,在荒無人煙的地方馳行二千里,越過破邏真谷(今青海都蘭東南),飲冰臥雪,窮追吐谷渾的慕容伏允可汗,終於在烏海(今青海苦海)追上慕容伏允,唐軍俘獲甚眾,慕容伏允向西逃竄,企圖投奔于闐,卻逃不出唐軍布下的天羅地網。
唐軍窮追猛打,追至沙漠地帶,無水可飲,將士們喝馬血維持體能,很快追上了慕容伏允,斬首數千人,慕容伏允倉惶逃脫,卻無處可去,絕望之下上吊自殺。
李道宗率領南路唐軍一路高歌奮進,長驅直入,先後轉戰於星宿川(今青海星宿海)、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皆大克獲”。李靖率領北路唐軍趕來會師,雙方在柏海合兵一處。慕容伏允的兒子慕容順殺掉了吐谷渾的天柱王,舉兵投降,被封為西平郡王,吐谷渾成了唐朝的附庸國,西北邊境平定了,吐谷渾再也翻不起什麼大風浪。
貞觀十一年,定製諸王為世封刺史,又定製勛臣為世封刺史,二者兼而有之的李道宗改封為江夏郡王,授鄂州刺史,當時享有同等待遇的只有功業顯赫的河間郡王李孝恭。
貞觀十二年,李道宗遷禮部尚書,不久,坐贓下獄。唐太宗很生氣,後果卻不嚴重,唐太宗對侍臣們說,“道宗俸祿很高,宴賜不少,家中足有餘財,而貪婪如此,讓人嘆息。人心無厭,唯當以理制之”,李道宗被罷免官職,削其封邑,以王就第。
唐太宗是個重情的男人,與堂弟一向脾氣投緣,如同唐高祖和裴寂,是看到了就心裡舒坦的老朋友,雖然當著群臣的面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但是,唐太宗對這位堂弟從來是愛惜有加,僅僅一年時間,李道宗又成了茂州都督,還沒成行,就封為晉州刺史。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李道宗再拜為禮部尚書,又成了一位大官。
貞觀十五年,他被任命為文成公主的送親大使。史家猜測,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親生女兒,筆者以為可能性不大。李道宗是唐朝宗室和一代名將,史料記載得非常詳細,他的女婿韋待價出身名門,也有傳記,李道宗後來受房遺愛的牽連,其女婿韋待價也遭貶為盧龍府果毅。如果文成公主真是李道宗的女兒,作為唐史上大名鼎鼎的和親公主,她的父親必然要提上一筆,而史料上只是模糊地宣稱文成公主為宗室女,可見李道宗與文成公主應該不是父女關係。筆者認為,可能是李道宗英俊挺拔,氣度清貴高華,完全能夠代表大唐皇室的光輝形象,因此被唐太宗認定為送親的最佳人選,成就了唐蕃之間的一樁和親美事。
松贊乾布親自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扎陵湖、鄂陵湖)迎接李道宗和文成公主,向李道宗恭行子婿之禮,“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松贊乾布迎娶了上國公主,為了誇耀後世,建造了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
送親回國不久,朝廷就發生了一件已在李道宗預料之中的大事,陳國公侯君集跟隨太子李承乾企圖謀反軾君,被唐太宗依法處死。當年,侯君集平滅高昌國,志得意滿,凱鏇之際,李道宗侍宴,對唐太宗直言相告,“見其恃有微功,深懷矜伐,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志,非毀時賢,常有不平之語”,唐太宗當時並不相信,然而,事實擺在了面前,唐太宗不得不誇獎堂弟的識人之明,感謝他對朝廷的赤誠和坦率。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出兵征討高句麗,李道宗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副總管,英國公李績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步騎六萬進逼遼東,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率江、淮、嶺、峽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自萊州(今屬山東)渡海進逼平壤,水陸並進,高句麗岌岌可危。
在此之前,李道宗曾率領上百騎兵,到遼東勘察地形。臨行前,他告訴唐太宗,“臣請二十日行,留十日覽觀山川,得還見天子”。李道宗完成任務後,發現退路被高句麗軍切斷,就率部從小路行走,如期趕回來面見大唐皇帝,皇帝衷心稱讚,“賁、育之勇何以過”,當即賞賜黃金五十斤,絹千匹。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直指高句麗。李績和李道宗猛攻蓋牟城(今遼寧撫順),歷時十餘天,終於攻克,俘虜二萬人,獲糧食十餘萬石,“以其城置蓋州”。張亮攻占了卑沙城(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東大黑山),俘男女八千人。李績和李道宗的部隊乘勝前進,直至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外,高句麗步騎四萬人趕來援救,一場惡戰開始了。
因為眾寡懸殊,旁人建議李道宗深溝高壘進行堅守,李道宗慨然言道,“賊赴急遠來,兵實疲頓,恃眾輕我,一戰必摧。昔耿弇不以賊遺君父,我既職在前軍,當須清道以待輿駕”,率領四千騎兵迎戰高句麗軍。起初形勢不利,唐軍敗退,李道宗奮起神勇,帶領幾十名騎兵在敵軍中左衝右突,殺進殺出,李績也領兵相助,唐軍斬首千餘級,大敗高句麗軍。唐太宗的御駕來到了前線,他對堂弟的勇猛十分欣賞,當即賞賜奴婢四十人,予以嘉獎。
七天后,唐軍攻占遼東城,斬首萬餘人,俘獲萬餘高句麗兵,俘獲男女四萬人,以其城置遼州。唐軍一路推進,很快就到達了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外,攻堅戰打響了。安市城的百姓聽說李績上奏唐太宗,要求在攻破安市城後坑殺全城百姓,都拚死幫助高句麗軍守城,雙方鬥智鬥勇,展開了殊死爭奪。
李道宗在安市城東南筑起土山,逼近城牆,城中守軍也加高城牆,與唐軍對抗。李績進攻安市城西面,衝車猛撞城牆垛,拋石車拋出陣陣石雨,城牆垛撞開了缺口,城中立即用木柵欄填補,嚴防死守,寸步不退。唐軍攻城六十餘日,竟然不得而入。李道宗在陣前腳部受傷,唐太宗十分擔心,親自為堂弟針灸,賜以御膳。
此時,唐軍堆起的土山高度已超過城牆,足以俯視城內,眼看破城在即,雙方的爭奪到了關鍵時刻。 李道宗讓果毅都尉傅伏愛駐守土山頂,隨時觀察軍情,不料傅伏愛擅離職守,更不巧的是土山突然坍塌,壓壞了城牆,高句麗兵趁勢衝出,占領了土山,挖掘溝塹,重新布置防禦工事。唐軍連攻三天,未能拔城,傅伏愛被斬首示眾,為自己的失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李道宗是他的頂頭上司,自然難辭其咎,他光著腳板,到唐太宗面前請罪。對於曾經同生共死的堂弟,唐太宗不忍重責,他告訴李道宗,“汝罪當死,但朕以漢武殺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故特赦汝耳”。
此時遼東已近深秋,氣候寒冷,這裡到了最冷的冬季,剛流出的鼻涕就會結成冰,繼續與高句麗人作戰,于軍不利,唐太宗決定撤兵回師。其實,此行唐軍已經收穫頗豐,一年時間,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十城歸入了大唐的版圖,唐軍斬首四萬人,俘獲高句麗人口七萬多戶,自身僅僅損失了兩千人。李道宗先為前軍,後為殿後,功勞不言而喻。
唐太宗曾對臣子言道,“當今名將,唯有李績、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李績、李道宗比較持重,不會大勝,也不會大敗。薛萬徹不是大勝,就是大敗”。
唐軍東征高句麗,薛延陀部落卻在背後搗亂,惹得唐太宗十分惱火。貞觀二十年,李道宗被任命為瀚海道安撫大使,與其他幾路唐軍一起討伐薛延陀。薛延陀的多彌可汗見勢不妙,逃到阿史德時健部落,卻被回紇兵圍攻。多彌可汗被殺,群龍無首,薛延陀餘部尚有七萬之眾,於是擁立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向大唐朝廷上書請和,要求駐留在郁督軍山(今蒙古共和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唐太宗表示同意,派李績和崔敦禮前往安撫。李績發現伊特勿失可汗並非真心歸附,而是暗中圖謀不軌,就和李道宗一起,在郁督軍山北痛擊薛延陀,斬首五千餘級,俘虜薛延陀男女三萬餘人。李道宗渡過沙漠,追擊薛延陀,與數萬餘眾激戰,斬首千餘級,追出了兩百里,滅薛延陀之戰取得了完勝,咄摩支被帶回京城獻俘。大唐的國土空前遼闊,大唐的威名播於四方,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十餘部落相繼歸附大唐,唐太宗各因其地,置為州府,由燕然都護統轄。天可汗視華夷為一體,四海之內一片昇平景象。
貞觀二十一年,李道宗以疾病請居閒職,後來轉為太常卿。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病逝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皇太子李治即位於柩前,是為唐高宗。新皇帝冊封吐蕃贊普為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吐蕃贊普向新皇帝殷勤致意,“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當勒兵赴國討除之”。
唐高宗永徽元年,李道宗加授特進,增實封並前六百戶。這一年,吐蕃贊普去世了,唐高宗派人前往隆重弔祭,此時唐蕃之間的關係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下,榮華富貴短暫,黎民百姓長久。
唐高宗永徽四年,一場彌天大禍不期而至,降臨在李道宗的身上。
房遺愛、高陽謀反一案牽連了眾多的皇親國戚,其中包括長孫無忌一向忌憚的吳王李恪,還有與長孫無忌、褚遂良有宿怨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在這場血淋淋的權利鬥爭中,駙馬都尉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被斬首示眾,荊王李元景、吳王李恪、巴陵公主、高陽公主都被賜死。李道宗持身再正,也逃不出報複式的清洗,他被流放象州(今廣西柳州東南),在路上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四歲。
權利鬥爭周而復始,武則天得勢,長孫無忌、褚遂良重蹈李道宗的命運,李道宗又被追復爵邑。李道宗的兒子李景恆降封盧國公,官至相州刺史。李道宗還有一個弟弟李道興,武德初年,被冊封為廣寧郡王,後來降為縣公,貞觀九年,被任命為交州都督,“以南方瘴厲”,獨自在蠻荒之地鬱鬱寡歡,死於任上,朝廷追贈文州都督。
李道宗晚年頗為好學,敬慕賢士,從不以勢凌人,在唐初宗室之中,只有他和河間郡王李孝恭最受時人的稱讚。有一件事情足以證明他的心胸,貞觀六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大擺酒宴,尉遲敬德也在邀請之列。尉遲敬德發現有人的席位排在自己之上,大為不悅。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勸解,尉遲敬德一拳打在他的臉上,差點把李道宗的一隻眼睛打瞎,但是李道宗並未與尉遲敬德計較。李世民非常生氣,事後嚴厲警告尉遲敬德,“我以前一直認為劉邦對功臣做得太絕,自己當上皇帝後,希望君臣能夠和睦相處。但是看到你如此無法無天,才知道當年劉邦殺韓信,實在是迫不得已。這次我可以原諒你,你以後一定要自我約束,不要日後追悔不及”。
李道宗作為大唐的皇親國戚,猶如漢朝的衛青和霍去病,征戰四方,功勳顯赫,深受敬仰,但在戲曲中卻成了一位機關算盡的大壞蛋,處處陷害名將薛仁貴,最後自食其果。酸腐儒們肆意歪曲唐朝的歷史,唯一沒有歪曲的是,唐太宗確實非常愛護李道宗,兩人維持了一生的友誼和親情。唐初的輝煌戰果,與軍中存在一個關隴貴族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這一堅強核心的表率作用,將唐軍變成了威服四海的常勝軍隊。關隴貴族集團的自信,五胡亂華後漢族民眾的勇悍,鑄成了大唐帝國的鋼鐵長城,無堅不摧,無往不利。李道宗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一員,衝鋒在前,奮不顧身,他無愧於貴族的榮譽,無愧於鐵筆下的青史。
3.北魏任城王拓跋澄
任城王拓跋澄,字道鏡,晃孫。太和七年襲父任城王雲爵,加征北大將軍、使持節、都督北討諸軍事,尋除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加侍中,轉征東大將軍、開府、徐州刺史。徵為中書令,改授尚書令。加撫軍大將軍、太子少保,兼尚書左僕射。除吏部尚書,復兼右僕射。坐公事免。尋兼吏部尚書,除尚書右僕射。宣武即位,出為安西將軍、雍州刺史,徵為鎮南大將軍、揚州刺史,加散騎常侍。轉鎮北大將軍、定州刺史。母憂服闋,除太子太保。孝明即位,進尚書令,加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遷司空,加侍中,領尚書令,遷司徒。神龜二年薨,贈太傅,領太尉,備九錫,謚曰文宣王。(案:《魏書·張普惠傳》雲,任城王澄為司空:表議書記,多出普。)
4. 北齊任城王高湝
湝,神武第十子,天保元年封任城王;孝昭、武成時屢鎮晉陽,總並省事,歷司徒、太尉,並省錄尚書事;天統中拜太保、并州刺史,別封正平郡公;武平初,遷太師、司州牧,出為冀州刺史,加太宰,遷右丞相、都督青州刺史,拜左丞相,轉瀛州刺史。後主奔鄴,加大丞相。尋受禪。為周齊王憲所擒至長安,與後主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