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是漢語的一個成語,主要是隱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個成語被鄧小平拿來,闡述中國在當時情況下的外交戰略方針。

基本信息

簡介

韜光養晦,是漢語的一個成語,主要是隱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這個成語被鄧小平拿來,闡述中國在當時情況下的外交戰略方針。這一思想,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世界局勢的全面把握基礎之上的。其根本點是要尋找有利時機,發展和壯大自己;是要審時度勢,爭取主動,獨立自主;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旗幟不倒,增強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韜光養晦”的外交戰略思想,是鄧小平靈活務實思想方法和個人風格的體現。

漢語文字

韜光養晦

漢語拼音

tāoguāngyǎnghuì

英語 翻譯

Hideone'slightandkeepinshadowKeepingaLowProfile

解釋

指不過分炫耀自己明顯高於別人的地方,以一技之長刺激、詆毀別人的短處,要注重認識、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使自身周正、平衡發展。

字詞翻譯


按捺,柔化,隱藏,丟棄;

鋒芒,外露的銳氣,這裡指芒刺。引申為突出的才華、能力;

修養,培養;

沒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這裡重指自己修養不足的地方、不足之處。
成語性質 褒義詞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
近義詞韜光晦跡、韜光隱晦、深藏不露、深藏若虛
反義詞 鋒芒畢露

成語出處

《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蕩寇志》
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詳細釋義

韜光養晦的意思,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它和低調的意思基本相同,這是一種優秀的策略。

謙卑之意

韜光養晦還包括謙卑的意思,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易經謙卦說:謙卑是指人因為虛心所以能進入對方的心,被別人接納。而在溝通時彼此接納是很重要的,因此謙卑作為一種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謙卑,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不被別人接納你就無法與別人溝通,無法與別人溝通你就什麼事也別想做!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謙卑、互相尊重,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很好,大家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韜光養晦不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一個甘願處於次要位置的人,一個謙卑的人,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人在領導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務他人。而一個驕傲的人,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常常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從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終常常被降到卑賤的地步。所以說,謙卑對一個人很重要。

現實意義

詞語含義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都處在一種競爭狀態,為了維續生存,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在自然界中,當相對弱小的動物受到強大對手的攻擊時它往往會以假死來矇騙敵人、保護自己。同樣,韜光養晦實際上也是一種類似假死的行為,人類社會和動物界一樣處在競爭的狀態,由於人比動物更聰明,這種競爭也更加複雜和殘酷!在人類社會的生存競爭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往高處爬,這過程要犧牲許許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當這種生存競爭經歷過一次較大的動盪之後,社會會走向有序化和規範化,社會或者國家的組織秩序、尊卑貴賤也都已經確立下來,按理說至此天下就該太平無事了,可是問題的複雜性在於這種生存競爭的延續性和永恆性,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因為擔心周圍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馬,故時時充滿恐懼、沒有安全感!他們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如果他發現目標,就會展開清洗,這種流血事件在歷史上舉不勝舉。當年鄧小平重新上台時,強調實事求是,批判華國鋒死抱毛澤東思想的教條主義,但沒想到三十多年後,他的政治繼承人也死抱著他的教條不放。歷史循環,讓人目不暇給,韜光養晦已成為投降路線的代名詞,以及軟弱無為的遮羞布。

實現要旨

實現韜光養晦的要旨在於:實施對象沒有安全感、怕人謀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誠和善意;實施對象怕有人威脅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態度;實施對象害怕失去權威,就向他表達最大的敬畏與尊崇!當你成功地讓實施對象相信你的這種意圖,你就是一個成功地掌握韜光養晦這種藝術的人。

生存策略

如果說弱勢群體為了保護自己有向強勢群體示弱的必要,強勢群體何必韜光養晦呢?這裡面也有很多奧妙。一般來說,強勢群體大權在握,處在比較顯眼的位置。這樣,他受人關注的就必然多,所要應付的事情也必然多。這樣,會讓他把許多的精力分散在與人周鏇、應付上。一個人如果沒有安靜思考的時間,長期處在顯眼的位置指揮、領導、周鏇、應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識、智慧,都會受到虧損!這就要求處在領導位置的人,避開眾人的焦點,避開不必要的繁雜事物,回到比較隱蔽的位置。這樣的位置有助於人修身養心、恢復精力;有助於人們不斷反思、不斷調整,拓展自己心靈的空間,強大自己靈魂的力量。這樣,當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會獲得足夠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對。所以,強勢群體也常常會運用“韜光養晦”這種生存策略。只不過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運用韜光養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樣。

詞語誕生分析

曹操就是一個極其多疑而沒有安全感的人,為了防止別人暗殺自己,他連給他蓋被的侍衛也殺了,且說:“吾夢中好殺人!”可見在古代和帝王權貴相處的危險

曹操曹操
性,難怪古書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說,真的一點都不為過。由於帝王權貴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殺人!在其身邊相對弱小的群體為了保護自己,韜光養晦這種生存藝術就誕生了。

歷史典故

歷史上最有名的有關“韜光養晦”的典故,則出自《三國演義》。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騙城斬車胄”載:“玄德也防曹操謀害,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張兩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學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兩人乃不復言。”一日,曹操擺下酒筵來試探劉備的野心,問劉備天下有哪些英雄,劉備列舉了當時叱吒風雲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三國演義》載:“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經典事例

韜光養晦是夾縫中的求生之道,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得已而對敵示弱、獻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計,為的就是麻痹敵人,以求得喘息、發展的空隙。其精髓就是孫子兵法里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
歷史有兩個很經典的例子:
一個就是越王勾踐幾乎要全軍覆沒時為了給自己贏得第二次機會,“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膝行頓首:‘君王亡臣勾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此乃奇恥大辱,而勾踐為了給自己贏得一次機會終能忍屈負重。通過十年的臥薪嘗膽,韜光養晦而終滅吳,得以雪恥。
另一個是西漢對匈奴。“高祖崩,孝惠、呂太后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后,妄言。高后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復於匈奴和親。”(《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後據史載,當時冒頓單于給高后的信大意是我曾和高帝約為兄弟,高帝已去,我想按照匈奴的習俗娶你為妻(註:匈奴有娶死去的兄弟的妻子為妻妾的習俗。當年高祖“白登之圍”後確與冒頓“約為昆弟以和親”)這對於漢朝來說是國恥,舉國震怒,可當時確實敵我懸殊,高后冷靜下來後與群臣商議,決定含恨忍辱,回信給冒頓說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服侍單于,願以公主代之。高后能有如此胸襟和見識確實讓我由衷敬佩。歷史證明高后的決定是英明的,經過半個世紀的韜光養晦,漢朝終於在漢武帝時連本帶利地向匈奴索報家仇國恨。
可以看出“韜光養晦”其目的在於麻痹對手,消除對手對自己的防備,為暗中養精蓄銳,施展拳腳打基礎。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相似。實施難點是如何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任何計策的實施,都以保密為前提。若告訴別人說自己要“韜光養晦”,那么別人會中你的計而不防備你嗎?越王勾踐若將自己“韜光養晦”之計公開告訴吳王夫差,那么歷史將改寫。

誤譯

中日關係因為釣魚島撞船事件日趨緊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教授熊光楷上將,在九一八事變,79周年當天指出,中共已故領袖鄧小平二十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英文翻譯失當,給中國外交造成了負面影響。
呂寧思: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進入了強度逐步加大的較量和博弈。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文章,題目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需要新思路。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需要新思路

呂寧思:文章指出對於釣魚島的問題,中方採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處理原則。然而事實情況是,爭議並沒有擱置,共同開發變成了他人獨占開發。如果中國繼續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不僅會造成日本事實上對釣魚島的控制,無助於爭議主權的解決,也不能促使周邊國家在和中國有爭議領土問題上達成諒解和默契。反倒這些國家以事實的先占行動,來回敬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導致這項主張成了約束中國自己的君子協定。文章質疑中國是否已經被自己的和平崛起理念所累,落入了動武就是違背和平崛起的思維定式。文章最後指出,在缺乏一個比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更好的主張之前,這一主張仍可以是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有爭議地區的處理原則,只是在領土主權不能涇渭分明之前,要積極構建起一個合適有效的摩擦解決機制,化解出現的紛爭,才能夠防止類似日本扣押中國漁船長這樣的摩擦。而中國也更需要一系列明細的處理手段,積極化解它國實際占領獨自開發的窘境。
呂寧思:中日關係因為釣魚島撞船事件日趨緊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國防大學教授熊光楷上將,在九一八事變,79周年當天指出,中共已故領袖鄧小平二十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英文翻譯失當,給中國外交造成了負面影響。
熊光楷:外國人誤解了“韜光養晦”

呂寧思:熊光楷說美國政府在2003到2009年有六個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都把韜光養晦翻譯為hideourcapabilitiesandbideourtime意思就是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此後,國外還有一些英文書籍或者是文章,進一步翻譯成隱藏能力假裝弱小,或者叫做隱藏真實目的,或者是隱藏野心收集爪子等等。其潛台詞無外乎就是說,“韜光養晦”是中國在特定的內外形勢下,所採取的一種權宜之際,是在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
熊光楷還指出上述解讀,完全歪曲了中國和平外交戰略方針的內涵和實質,對中國的正常對外交往,造成了不應有的負面影響。熊光楷在出國訪問和參加國內外一些學術交流活動的時候,多次就這一問題做過解釋和說明。比如2006年他赴美訪問期間,在和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茲基辛格,還有前駐華大使芮效儉等會談的時候,熊光楷就專門提出美國政府在中國軍力報告中對“韜光養晦”的翻譯是錯誤的。美方應該重視這一問題,避免因此引發雙方的戰略誤判,影響中美關係穩定發展大局。
他還說2009年9月中國出版的第六版辭海中,首次增加了韜光養晦的詞條,就解釋為隱藏才能,不使外露。熊光楷指出韜光養晦的核心含義就是,不要鋒芒必露,特別是自己有才能的時候,更不要太張揚自己的才能,保持低姿態這個是中國人做人的傳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