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

陳國

陳朝(557年-589年),亦稱南朝陳、南陳,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霸先代梁所建立的,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地區。陳朝建立時已經出現南朝轉弱,北朝轉強的局面,陳朝剛建立時面臨北方政權的入侵,形勢十分危急。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帶領軍隊一舉擊敗敵軍,形勢有所好轉。亡國君為陳後主陳叔寶,陳最後被隋文帝在589年所滅,結束自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南北重新統一。歷五帝,共三十三年。

基本信息

故國簡介

陳國是周朝最早分封的諸侯國陳國是周朝最早分封的諸侯國

陳,出土金文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春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周代媯(漢語拼音 guī 讀如“歸”)姓國。舜後裔,建國君主為擔任周文王陶正一職,遏父(又稱閼父)的兒子媯滿。根據胙土命氏的規定,賜命為陳氏,遂名陳滿,生於殷紂王九年十月十五日(公元前1067年),在位60年,薨於公元前986年正月十五日,諡號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太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舜帝。後新朝王莽登帝位封陳胡公為陳胡王。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
春秋早期,陳桓公有寵於王,鄭莊公小霸中原,不敬王室,陳國還參加宋、蔡、衛等國的伐鄭,有一定的實力和影響。陳桓公死後。陳國內亂,陳宣公時才趨於平穩。這時期齊國稱霸,陳國多次參加齊桓公主持的諸侯會盟。陳與齊、魯強國關係和諧。齊桓公之後,楚國加快北上爭霸的步伐。前637年楚伐陳國,陳被迫依從強楚。後曾跟隨楚國圍宋,攻晉。城濮之戰後,晉國興盛,楚國受挫,陳國又依附於晉。陳國夾在晉、楚之間艱難的生存,時常遭受侵犯。陳國歷經三次內亂和亡國之禍,國勢日趨衰敗。前599年,因為陳靈公與同宗公孫夏御叔之妻夏姬通姦,且侮辱夏姬之子夏征舒,夏征舒発動叛亂,殺掉陳靈公,自立為陳侯,楚莊王遂出征陳國,殺夏征舒,立公子午為陳君。前534年,陳國因爭立而內亂,楚靈王使公子棄疾滅陳為縣。前529年,楚平王奪得王位後,為籠絡人心,再次使陳復國。前478年,依附於吳的陳國,在楚國公孫朝率領的楚師攻伐下,前478年終於亡國。 [註:陳宣公---公子少西(字子夏)---公孫御叔---夏征舒(字子南,又稱夏南)]

歷史地位

陳國是當時的公侯級大國

西周初所封諸侯國面積有大有小,國君爵位也有高有低。按歷史記載,其時的爵位分五級,有公、侯、伯、子、男,但所封各國君主統稱諸侯。五級之下,又有第六級的附屬國,它們的土地面積更小些,一般隸屬於鄰近較大的封國。

陳胡公被封的爵位,據台灣著名文史學家柏楊《中國人史綱》記載,為第一級公國。也有說是侯爵的,但即使是侯爵,其版圖也和公國一樣。

西周至春秋之際存有十二個有影響的諸侯國,即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這十二個諸侯國大多為公元前十一世紀所封。陳國被封的時間,按《禮記·樂記》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武王克商為公元前1046年,陳當為西周之初最早所封之國。而被譽為“第一功臣”的姜尚被封齊國,及武王同母兄弟周公被封魯國都在其後;鄭國則晚至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才獲封爵;秦、楚兩國,其國君爵位也相當低微,楚國君的爵位僅是第四級的子爵,而秦國君在西周之初還未得爵位,僅為附屬國,直到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才被封為公爵。春秋中後期發展起來並興盛一時的吳、越,在當時根本沒機會受封。由此可見陳國在當時地位之高。

歷史淵源

陳國公主墓陳國公主墓

陳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列國的重要國家之一。其統治區域主要在豫東周口一帶,存國時間近千年。現將陳國的歷史淵源做一簡單考證和介紹。

陳乃原始部落的名稱,最早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鄖”。放鄖即帝堯陶唐氏,帝嚳是黃帝曾孫。陳部落是黃帝時代大的原始部落之一。與黃帝的姬姓部落互相聯姻,是構成黃帝部族兩大支系之一。黃帝族起於姬水,即今陝甘之交的岐山一帶,陳部落的起源也當在附近。陳部落跟隨黃帝部落四處征戰,最後統一了黃河流域。陳部落也隨著黃帝族東遷於中原肥沃的平原,最後落腳於東夷族屬的太昊部落舊地宛丘(即今淮陽)。陳部落東遷後,由遊牧生活走向定居生活。夏商時期,陳部落一直在豫東一帶活動,也曾建立小的國家,分別臣屬於夏、商。商代晚期,周武王滅商前夕,派大軍攻取商紂王的兩個屬國-靡、陳。周武王的軍隊集中於陳,打敗商紂王的屬國軍隊,奪取了陳地,切斷了商朝同淮河流域贏、偃姓諸國的援軍,為滅商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家建立

媯姓陳國的建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商湯封虞遂於陳,如《世本》宋忠註:“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一種說是虞思之後遏父之子媯滿,《史記》、《左傳》均主此說。但據周武王滅商前曾在陳集會,這陳當系商湯所封有虞氏帝舜之後一虞遂於此,而虞遂的一支嫡裔則封於遂國,在今山東寧陽縣西北,後為齊所滅。另一支裔則封於陳,因親商,被周武王所滅。而虞遂的一支裔孫遏父,因他曾投靠周國,擔任陶正之官。帝舜是上古時著名的制陶專家,他的子孫也繼承這種技術,擅長於制陶,正因遏父給周國立下了大功,周武王便將長女大姬嫁給遏父之子媯滿。周武王便另封媯滿於陳,以奉舜帝之祀。所以,《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媯滿即陳胡公,是西周所封陳國的第一代國君。

正因陳胡公封於陳,與原來的陳部落關係密切,故也自認為是黃帝之後。今陳胡公墓在淮陽縣柳湖旁,城壕水注齧其址,見有鐵錮之,俗稱鐵墓。陳本侯爵,此稱為公,乃春秋通例。

陳都宛丘在今淮陽縣東三里,城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二丈四尺,四門,門皆三重,繞城有土築外郭一道,即護城堤,高丈許以防水患。《路史·國名紀丁》、《元豐九域州》記載是陳胡公所築。以後為鄭子產修築,楚惠王又再修建,城臨蔡水,周圍三十里,漢後修。東漢章和二年為陳國,北魏為陳郡,隋為陳州。

《詩經》所載的宛丘,即今平糧台,也叫貯糧台。《淮陽縣誌》說:“俗呼糧冢,高二丈,大一頃,有四門,林木郁然。在城東八里。”

宛丘“城東北三十里猶有犧城”,為伏羲氏、神農氏所都。城西北三里許有太昊陵,即伏羲墓,周五頃余,俗呼人主墳。墓周產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刊“太昊伏羲墓”。墓臨蔡水,唐太宗頒詔“禁民芻牧”,宋太祖詔立陵廟。原占地八百七十五畝。太昊陵高二十米,周長一百五十米,陵前有八卦台。城內發現春秋時代的陶片和筒瓦、板瓦及古城牆分土層,都可證明陳城起源於春秋之前,為陳國始築無疑。

諸侯大國

陳 滿陳 滿

有如此高的地位,自然有與之相匹配的版圖。據《淮陽縣誌》記載,西周時的陳國,轄壺丘、焦、夷、株林、株野、相、鳴訠、防、檉、留、項、沈、頓等十四邑,其版圖,西北至今日之陳留,接開封地界,杞縣、通許皆在其所轄之內;東北靠近今之商丘地界,柘城在所轄之內;東轄至今安徽亳州,接渦陽地界,鹿邑在其所轄之內;南轄至今新蔡;西轄至今西華、扶溝,其區域比今日周口地區所轄區域還多出數縣,足見陳國在當時是名副其實的公侯級大國。
不僅如此,周武王對陳胡公媯滿有著特別的關愛,他曾將東北肅慎氏為祝賀武王伐南國東夷勝利的賀禮眓石弩,作為太姬的陪嫁贈送給陳國,作為鎮國傳世之寶,存人陳國庫中。
陳國被封后,歷史達數百年之久。據《淮陽縣誌》記載:“自周武王封媯滿於陳,建陳國”始,至“周敬王四十一年,陳盡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三月七日,楚惠王殺陳盡公,陳國滅,夷為縣”,並載:“滿為陳國首封君主,以周禮教化百姓,使陳成為禮儀之邦,
傳二十三君,計五百餘年。”但當地文史專家楊復峻先生在《羲皇故都》中稱:“陳胡公傳二十世二十六君,歷六百四十三年。”也有學者說陳“歷經二十五世、六百四十三年”。此外還有人認為:“自周武王滅商時封媯滿於陳國,至陳盡公,被楚所滅共傳二十世,二十六君,歷五百八十八年。”

衰敗滅亡

內亂終亡國陳姓出分支

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為陳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再加上陳胡公及陳國早期幾位君主政治修明,在整個西周時期,陳國國力都比較強盛,為西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陳國在西周時期共傳十君:胡公卒,其子申公犀侯立;申公卒,其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其子孝公突立;孝公卒,其子慎公圉戎立;慎公卒,其子幽公寧立;幽公卒,其子矨公孝立;矨公卒,其子武公靈立;武公卒,其子夷公說立;夷公卒,其弟平公燮立。陳平公七年時,周朝東遷,開始進入東周時代,諸侯“禮樂崩壞”,天下開始大亂,周室變成了空殼,陳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也由是進入多難之秋。

春秋之時,楚、晉、齊交爭於中原,日漸衰弱的陳國恰好處在戰爭之域,整日被戰爭的硝煙所籠罩,又加上國內多次發生爭奪君位的內亂和殘殺,政治開始腐敗,國力不振,結果自然只有一個——走向覆亡。

陳平公死後,他的兒子文公圉被立為國君。文公娶蔡女,生子佗。文公死後,長子鮑立,是為陳桓公。公元前719年,宋、陳、蔡、衛四國聯軍伐鄭,到公元前 707年,伐鄭的聯軍取得了勝利,但處於勝利中的陳國並沒有享受到太平日子,因為勝利後陳桓公去世了,由此,國內爆發了一場爭奪君位的內訌。桓公鮑的異母弟佗,其母為蔡女,蔡人為支持佗,殺死桓公太子免,立佗,是為厲公。陳國從此大亂不已,國人分散。厲公生子完,陳完即是田敬仲,是陳姓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陳厲公也娶蔡國女子為妻,而蔡女與蔡人淫亂,厲公也多次到蔡國奔淫。原來陳桓公的太子免有三個弟弟,老大叫躍,老二叫林,老三叫杵臼。三兄弟聯合蔡人殺死厲公,為其兄復仇。厲公死後,躍、林、杵臼相繼即位,為利公、莊公、宣公。

陳宣公的女兒嫁與周惠王為王后。宣公的寵妃生子款,深得寵愛,宣公欲立款為國君,就殺死了自己親生的太子禦寇。這是陳國的第二次內亂。厲公之子陳完與禦寇關係很好,陳完害怕禍及於己,被迫出逃到齊國,改姓為田,並因禍得福,在齊國發展壯大,到戰國時篡奪了姜姓齊國的君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齊桓公稱霸諸侯時,陳國被迫跟在齊國後面攻打楚國。不成想,楚國不但沒被打敗,勢力還日漸強大,陳國只得又臣服於楚,跟在楚國屁股後面轉。但這次又站錯了立場,晉國又稱霸了,陳國又加入到晉的聯盟中。到後來,晉楚相爭,陳國處於兩大強國的夾縫當中,“朝晉暮楚”,惶惶奔波於楚、晉之間,以求生存。恰在這個時候,陳國又發生了第三次內亂。

陳國有一個寡婦,是陳大夫夏御叔之妻,叫夏姬,風流美貌。陳靈公和大夫孔寧、儀行父三人與夏姬私通,經常跑到城外株林與夏氏淫樂,甚至在朝堂上拿著夏姬的內衣相互取笑。大夫泄冶勸諫說:“你們君臣淫亂,人們就會仿效的。”為這一句話,三人便把忠臣泄冶殺了。有一次,三人在夏家飲酒尋歡,嬉戲間,互笑夏姬之子夏徵舒像對方,此話被夏徵舒聽見。夏徵舒不忍其辱,起了殺機,靈公出門時,被徵舒一箭射死,孔寧、儀行父二人匆忙逃往楚國,靈公的太子午也逃往晉國。於是夏徵舒自立為陳侯,並參加了楚、鄭的盟會。當時楚莊王正稱霸,趁此機會,以平定陳國內亂為藉口,出兵攻入陳國,將夏徵舒車裂於陳都城的栗門,滅掉陳國,把陳國變為楚國的一個縣。

楚滅陳後,楚莊王回到楚國郢都,大臣們都來祝賀,一些屬國及許多小部族也都爭先恐後地前來進貢道喜。楚國大夫申叔時則無一句道喜之話,楚莊王責問他:“為其何?”申叔時說:“有一人牽頭牛,從別家的田裡走過,踩壞了莊稼,田主人就把那頭牛奪去了。請問大王,此案該如何處理?”莊王說:“牽牛踩壞了別人的莊稼當然不對,可是為此將牛奪去,不是更不對嗎?”申叔時說:“大王說得極是,而今大王平了陳國的內亂,處死了殺人者,又把陳國收入楚國的版圖,這與‘踩田牽牛’有何區別?以後又如何取信天下?”此即申叔時勸諫楚莊王不要“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之言。莊王聽從了申叔時的話,召來陳國大夫轅頗問明了情況,下令從晉國將陳太子午迎回,立為陳成公,恢復了陳國。但將陳國每鄉取一人遷往楚國,居住在今漢口之東,謂之“夏州”,也就是現在的夏口。此事史稱“株林之亂”,《詩經·陳風》中有《株林》一詩反映。陳國君臣和百姓為之感激,歸附了楚國。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申叔時“一言復陳國”。後來孔子在閱讀此段歷史時,也頗有感慨地說:“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因楚復國

陳姓故里走淮陽陳姓故里走淮陽

陳成公因楚得以復國,但楚莊王死後一年,陳國立場不堅定的老毛病又犯了,它叛楚附晉,結果自然遭到楚共王攻伐。僥倖的是,陳成公病逝,其子弱繼位,是為陳哀公,按照禮不伐喪,楚便撤圍而去。陳國大夫慶虎、慶寅串通楚人,把哀公弟黃抓起來,並放風說,楚要立黃為陳國君。此時哀公正在參加晉國為盟主的會議,得知後,退會回國,決定與楚和好。後來,哀公入楚朝貢,遇見弟黃,黃拉哀公同見楚康王,訴說慶虎、慶寅二人挾持他來楚的經過。楚康王召“二慶”來楚,慶虎、慶寅不敢前來對質,乘哀公不在之機,煽動叛亂。“二慶”強征壯丁築城,有壯丁怠工,被“二慶”殺死。壯丁憤怒,群起而攻之,把“二慶”殺死,哀公才得以回國。這已經是陳國的第四場內亂了。至此,陳國已經衰微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哀公娶鄭女,生師立為太子,哀公二寵妃,一生留,一生勝。哀公喜留,托弟司徒招照管。司徒招乘哀公生病之機,殺死太子師,宣布留為太子。哀公對招的做法非常惱火,欲殺招,但招聚兵圍攻王宮,哀公力不及,怕被俘受辱,上吊自殺。招於是立留為君。局勢穩定後,招派使臣到楚國說明情況,楚靈王當場殺死陳使,派公子棄疾率兵伐陳,陳留逃往鄭國。陳國的第五次內亂,導致的結果是楚國滅陳。棄疾在滅陳五年後,回國弒楚靈王自立,是為楚平王。平王為博取天下人好感,把太子師之子陳吳從晉國接回,立為陳國國君,是為陳惠公,陳國又復了國。
春秋末年,吳國崛起,與楚爭雄,陳國處在吳、楚交兵之地,惶惶不可終日。陳惠公死後,其子陳柳繼位,是為懷公。懷公欲結交吳國,卻被吳國扣留,後死於吳國。陳國只好立懷公之子陳越為君,是為陳盡公(或稱為閔公)。不久吳又來攻陳,陳國向楚國告急,楚昭王親駕相救,駐兵城父(安徽亳州東南),吳兵退,楚昭王死在這裡。時隔九年,吳王夫差伐齊,打敗齊軍後,派人召見陳盡公,盡公鑒於其父客死吳國,馬上應召前往,而此舉又得罪了楚國,楚出兵討伐。終於在春秋末年,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殺掉陳盡公,將陳地劃為楚國郡縣,至此陳國宣告滅亡。
陳國滅亡後,公室貴族紛紛遷徙他地,改為他姓,大多數百姓仍留在原地,以陳為姓氏。
陳胡公被封陳國後,陳國及陳氏家族演繹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壯歌。陳胡公陵園中的這座大殿在一定程度上記載了陳國及陳氏家族的發展歷史。

文化遺存

周口現轄八縣二市,大部分為古陳之地。其淳厚民風和尊文重教之習俗,得益於陳國豐厚文化的浸潤。目前,在周口市發現的陳國文化遺存並不是很多,現簡介如下:

陳故城

位於今淮陽城關一帶,《水經·曾水注》:“沙水又東南陳城北,故陳國也。”今淮陽城北有新蔡河,河水繞城東流向東南,入沙水。新蔡河是沙水(今統稱沙潁河)支流之一,《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將沙水支流統稱沙水。經實地考察,今淮陽縣城即古陳城所在。白眉初《魯豫晉三省志》載,城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四尺,四門,門皆三重。王應鹿《詩地理考》:“今陳州城在古陳城內西北隅,陳都在宛丘之側。”可見陳城大於後世的陳州府城。1980年,省文物研究所對陳城進行試掘,知其始建於春秋時期,最早城牆疊壓在最下層,高度在2米以上,夯土築成,夯層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外飾繩紋,間飾凹弦紋。同時出土的盆、罐、時代也較早。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周長約4500米。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縣城內進行文物勘探時,在中、南部在距現地表10米左右不時發現有春秋早期遺物,如板瓦、筒瓦、建築遺蹟如夯土、房基等。

陳國墓葬

清道光六年,《淮寧縣志》載:“陳胡公墓,舊州志謂在東南。”從考古發現來看,1961年12月,淮陽縣東南泥河村西北角,蔡莊西的一個池塘內發現銅爵一件。次年4月,在同一地點又發現爵、觚、提梁鹵、簋、戈等5件銅器和罐、尊、鬲、簋等4件陶器。其中陶鬲、陶罐的形制與陝西長安縣客省莊和張家坡西周墓出土的早期陶器大致相同,這批器物很可能出自西周時期陳國貴族墓。由此可推測1973年,淮陽縣城東南的固堆李出土的西周的銅盤、銅鋪各1件,盤為淺腹、雙耳,圈足,口飾窮曲紋,圈足飾蟬紋,盤徑38.5厘米高8厘米盤內有銘文4行22字:“曹公媵孟姬,母盤用祈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壽用之。”鋪為長方形,口外侈,有四矮足,獸首形耳,口足飾窮曲紋,腹飾蟠虺紋,長27.5厘米寬21.5厘米高8.5厘米,蓋已佚。器內銘文字數、內容與盤銘大致相同。此盤與鋪均為曹公嫁女的陪嫁器,曹國國君之女所嫁應為陳國王族,因而這裡可能是陳國貴族的墓葬區。

1983年,縣城東南的大連鄉一帶被盜春秋時期古墓數百座。文物、公安部門查抄大量春秋時期的銅帶鉤、青銅劍等文物。自1987年以來,文物部門通過文物勘探,從縣城南關南白樓至王店鎮大約十幾平方公里範圍內,發現了一個規模很大的古墓葬群。時代從春秋早期一直延續到宋,墓葬分上下數層。文物部門配合基建發掘了春秋、戰國時代墓葬十餘座,皆為小型土坑墓,長在2米左右,隨葬器物一般為陶器,個別有銅帶鉤等。應為陳國墓葬區。現該墓群已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與傳世文物

1975年秋,河南省商水縣朱村出土一批青銅器計有鼎、簋、車馬器等,其中鼎已佚,其他皆有銘文。其中“原仲簋”高28.3厘米,寬21.5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分別飾交疊式獸體捲曲紋和變體鳥獸紋。器蓋內鑄銘文6行28字:“唯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論仲媯嫁媵簋,用祈眉壽萬年無疆永壽用之。”據《春秋·莊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原仲,陳大夫,死於公元前667年,為其次女作陪嫁所鑄的媵器,應早於此年。這批器物無疑屬於春秋初期,其造型,紋飾和風格與洛陽地區所出同類器物相同。傳世陳國器物不多,見於著錄的有《王仲媯簋》、《陳醫鼎》等。1976年,陝西臨潼縣零口出土的西周《陳侯簋》1件,是陳嫁女於周王的媵器,淺腹,方座,雙耳有珥,通高25厘米,口徑22厘米,器身分別飾龍紋、變形獸面紋,器內有銘文3行13字:“陳侯作王媯媵簋,其萬年永寶用。”

在陳國故地內,除陳城外,還發現西周、春秋、戰國文化遺址60餘處。

帝王列表

陳文帝陳文帝

任 數 姓 名 世 系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諡號 備 注

第1任:陳 滿,媯閼父之子,在位60年,前1045~985.1.15,謚胡公,生於公元前1067.10.15
第2任:陳 犀,胡公之長子,在位25年,公元前984~960,謚申公,妻周成王之女, 生子突
第3任:陳皋羊,胡公之次子,在位45年, 公元前959~915,謚 相公。
第4任:陳 突,申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914~879, 謚孝公。
第5任:陳圉戎,孝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78~856, 謚慎公。
第6任:陳 寧,慎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55~833, 幽公 。
第7任:陳 孝,幽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832~797,謚 厘公。
第8任:陳 靈,厘公之子, 在位15年, 公元前798~782, 謚武公。
第9任:陳 說,武公之長子,在位 3 年, 公元前781~779, 謚夷公。
第10任:陳 燮,武公之次子,在位23年, 公元前778~756, 謚平公。
第11任:陳 圉,平公之子, 在位10年, 公元前754~746, 諡文公。
第12任:陳 鮑,文公之長子,在位38年, 公元前745~708, 謚 桓公。
第13任:陳 佗,文公之次子,在位 7年, 公元前707~701, 謚厲公,其子陳完奔齊。
第14任:陳 躍,桓公之次子,在位5個月, 公元前700, 謚利公。
第15任:陳 林,桓公之三子,在位7年,公元前699~693.10, 謚莊公。
第16任:陳杵臼,桓公之四子,在位45年, 前692~648.10.2, 謚宣公, 周惠王娶其女為後
第17任:陳 款,宣公之次子,在位16年,公元前647~632.6, 謚穆公。
第18任:陳 朔,穆公之子, 在位18年,公元前631~614.5, 謚共公。
第19任:陳平國, 共公之子, 在位15年,公元前613~599.5,謚靈公。
第20任:陳 午,靈公之子, 在位30年,公元前598~569, 謚成公。
第21任:陳 弱,成公之子, 在位34年,公元前568~535.3,謚哀公。
第22任:陳 留,哀公之三子,在位9個月,奔今河南陳留。
楚治5年
第23任:陳 吳,哀公之孫, 實位23年,公元前534~507.2, 謚惠公。續哀公紀年共28年
第24任:陳 柳,惠公之子, 在位4年, 公元前506~503.7,謚懷公。
第25任:陳 越,柳公之子, 在位24年, 公元前502~479, 謚湣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