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

李孝恭

李孝恭(591-640)唐初大將。高祖族侄。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武德初,以趙郡王任山南道招慰大使,招降巴蜀三十餘州。又任荊湘道行軍總管,用長史李靖計,擊降蕭銑,並遺李靖等招降嶺南各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率李靖等諸將,鎮壓輔公祜,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攻略巴蜀

李孝恭李孝恭

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隋朝末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攻克長安後,下詔拜他為山南道招慰大使,領兵出巡巴蜀地區,連下三十餘州。隨後進擊朱粲。大破其陣,俘獲其眾,諸將都說:"朱粲之徒殺食活人,是兇惡之賊,請將他們坑殺。"孝恭說:"不能這樣。如今列城盡在寇境,如獲敵則殺,以後還有誰歸降呢?"全都赦罪釋放。由此緣故,傳檄所至之處,相繼歸附。

武德二年(619年),李孝恭被封為信州總管,承受制命可以權益授官。

平滅蕭銑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又獻計進攻蕭銑的割據政權,李淵非常欣賞他的計策,任命其為信州總管,進爵為王,並改信州為夔州,他廣造大船,教習士兵水戰,準備進攻蕭銑。

李孝恭盡召巴蜀地區首領子弟收錄任用,對外表示引薦擢用,而內心是將他們作為人質。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被任命為荊湘道行軍總管,統率水陸十二支軍隊從夷陵出發,擊破蕭銑二鎮之兵,解開戰艦放於江中。諸將說:"所獲船艦應當為我軍所用,棄船就會資助賊寇,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孝恭說:"蕭銑的轄境,南至嶺表,東達洞庭,地勢險要戰士眾多,如今蕭銑沿江鎮守將士眾多,如城未攻下而援兵到來,我軍就會內外交困,舟船雖多,又有何用?如今蕭銑已敗,不會馬上進兵,往返打聽情況,就可延緩其救兵,那么我軍就能順利地攻下江陵了。"不久蕭銑救兵到達巴陵,見空船,果然遲疑不進。

蕭銑自度救兵難於急至,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數次亡國。如果戰至力屈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未被攻撥,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於是他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蕭銑祭拜太廟後,率官吏赴李孝軍門請降:"當死者惟有我蕭銑,百姓無罪,請勿殺掠。"李孝恭把蕭銑用囚車送至京師。

俘輔公祏

李孝恭畫像李孝恭畫像

李孝恭平滅蕭銑後,被拜為荊州大總管,嶺南四十九州皆望風而降,李淵大喜,任命他為荊州大總管,下詔畫工圖其擊破蕭銑之狀以呈進朝廷。

李孝恭治理荊州有方,大力開置屯田,創設銅冶,以便利百姓。不久遷任襄州道行台左僕射。那時嶺表地區還未平定,他便分別派遣使者撫慰,其投誠歸附者有四十九州,使朝廷號令暢通於南海之濱。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的部將輔公祏反唐、殺王雄誕、率部占湖州。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績、黃君漢、張鎮州、盧祖尚全都受他指揮。出發之前,大饗將士,杯中之水忽變為血,在座者臉色盡變,孝恭舉止自如,從容不迫地開導說:"禍福無門,惟人所招!我沒做什麼負心事,諸位不必為我如此憂心。輔公祏惡貫滿盈,如今依仗朝廷威靈以問罪致討,杯中之血,乃是賊臣授首的徵兆而已!"一口飲盡,眾心遂安。輔公祏部將馮惠亮等人守險邀戰,孝恭堅守壁壘而不出戰,派出奇兵斷絕賊寇糧道,賊眾漸飢,夜逼其營挑戰,孝恭堅臥不動。第二天,派出羸弱兵卒前往賊營挑戰,令盧祖尚挑選精騎嚴陣以待。不一會兒羸兵退卻,賊寇追擊敗卒甚為囂張,與祖尚之軍相遇,交戰一場,大敗其眾。馮惠亮退守梁山,孝恭乘勝攻破梁山別鎮,賊眾赴水死者數以千計。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八日(624年4月21日),輔公祏窮蹙,放棄丹陽逃走,孝恭派出騎兵窮追,俘獲輔公祏於武康。二十九日,李孝恭殺越州都督闞棱,江南平定。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他所統攝。隋滅亂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帶兵縱橫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獨當一面,並立有大功。孝恭兩次擊破大寇,北起淮河,東包長江,越嶺而南,盡歸他統管。因而想以威名誇示遠俗,便修築宅第於石頭城中,設立哨所往來巡察以護衛自己。有人誣告他謀反,因此被召還京師,頗受有關部門追究盤問,既無證據,便被赦免為宗正卿。賜予實封一千二百戶。歷任涼州都督、晉州刺史。貞觀初年,遷任禮部尚書,改封為河間郡王。

晚年生活

電視劇《貞觀之治》中的李孝恭電視劇《貞觀之治》中的李孝恭

孝恭性情奢侈豪爽,後房歌姬舞女達一百餘人,然而待人寬恕謙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淵、李世民都對他十分親待。

功成名就之後,這位王爺不喜反悲,對左右說:"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麗了些,應該賣掉再買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後,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別人。"貞觀十四年(640年),李孝恭得急病一下死掉,時年才五十歲,正當壯年。李世民親自舉哀,哭之甚慟,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謚曰元,配享高祖廟庭。

歷史評價

李孝恭半身像李孝恭半身像
《舊唐書》:自大業末,群雄競起,皆為太宗所平,謀臣猛將並在麾下,罕有別立勛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聲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鎮遠,築宅於石頭,陳廬徼以自衛。

孝恭性奢豪,重遊宴,歌姬舞女百有餘人,然而寬恕退讓,無驕矜自伐之色。太宗甚加親待,諸宗室中莫與為比。

疏屬盡封,啟亂害公。河間孝恭,獨稱軍功。

"河間節貫神明,志匡宗社,故妖不勝德明矣。道宗軍謀武勇,好學下賢,於群從之中,稱一時之傑。無忌、遂良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洎、吳王恪於前,枉害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新唐書》:"景、元子孫,當草昧之初,乘運而奮,方高祖攘除四方,所以宣力,皆顯顯為世豪英。至河間之功,江夏之略,可謂宗室標的者也。"《十七史百將傳》;"李孝恭,少沉敏有識量。孫子曰:'形之,敵必從之。'孝恭縱船江中以疑賊援。又曰:'禁祥去疑。'孝恭以杯血為授首之祥,而眾心安。又曰:'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孝恭使羸兵挑賊,而待以精騎是也。"陳元靚:"唐室之隆,時推英宗。佐佑王業,緝熙帝功。擒蕭定亂,戮輔英凶。錫祀河間,茂哉厥庸。"黃道周:"孝恭唐族,智勇無雙。行循巴蜀,降者相望。眾請坑戮,孝恭酌量。獲降則殺,誰肯復降。進圍蕭銑,銑鎮破亡。獲其戰艦,盡放滿江。救謂已破,不敢直當。既知再進,銑已降唐。輔公祏反,兵寇丹陽。孝恭往討,酒浮血光。眾驚恭喜,授首之祥。既而擒斬,河間封王。人雖暴戾,功實難忘。"摺疊編輯本段後世地位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孝恭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名,僅次於長孫無忌。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4]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孝恭。[5]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孝恭亦位列其中。

後世地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孝恭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名,僅次於長孫無忌。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孝恭。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孝恭亦位列其中。

家族成員

長輩

曾祖:李虎,八大柱國之一,唐國公

祖父:李蔚,李虎第七子,北周朔州總管、相燕恆三州刺史、襄武縣公。唐朝追贈為蔡烈王。

父親:李安,字元德,右領軍大將軍、趙郡懷公。唐朝追贈為西平懷王。

兄弟

長兄:李琛,襄武郡王,武德三年(620年)薨。

弟弟:李瑊,濟北郡王。卒於始州刺史。

李瑰,武德元年(618年)封漢陽郡公,五年(622年)進爵為漢陽郡王。太宗即位,降爵為公。貞觀四年(630年),拜宜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子孫

長子:李崇義,襲河間郡王,後降爵為譙國公,歷任蒲、同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長史,甚有威名。後卒於宗正卿。

孫:李尚旦,益州大都督參軍,為酷吏所殺。曾孫:李仙鶴,汲郡司功曾孫:李仙芝,金壇令曾孫:李仙童,左千牛中郎將

孫:李尚道

曾孫:李汪

玄孫:李聳

來孫:李鼎,朝散大夫、臨晉縣令、上柱國

次子:李晦(《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作李崇晦),永昌元年(689年)卒,追贈幽州都督。

孫:李榮,李晦子,嗣吳王,為酷吏所殺。

三子:李崇真,官至岐州刺史。

史籍記載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宗室》、《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宗室》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朝貞觀十七年,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
長孫無忌 李孝恭 杜如晦 魏徵 房玄齡 高士廉
尉遲敬德 李靖 蕭瑀 段志玄 劉弘基 屈突通
張亮[唐朝大臣] 柴紹 程知節 殷開山 侯君集 張公瑾
長孫順德 虞世南 劉政會 唐儉 李勣 秦叔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