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州

靈州

靈州,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靈洲縣,屬北地郡,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東漢為靈州。北魏為薄骨律鎮,後復改為靈州。西魏改置靈州普樂郡。北周時改為靈州、靈武郡。隋改為靈武郡,治所回樂縣。唐復置靈州,朔方節度使駐此。天寶初改曰靈武郡,後又改為靈州。宋時為西夏翔慶軍、西平府。元復曰靈州,屬甘肅行省寧夏府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黃河水淹沒靈州,“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第三次遷徙靈州城,遷移到今靈武市。明置靈州守御千戶所,屬陝西省寧夏衛。清亦為靈州,屬甘肅省寧夏府。民國二年(1913年)始改為靈武縣,屬甘肅省寧夏道。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原靈武縣轄吳忠堡改為吳忠市(縣級)。吳忠後設吳忠回族自治州、銀南地區。1998年成立地級吳忠市,靈武縣先後歸吳忠回族自治州、銀南地區、吳忠市管轄。1996年,靈武縣改為靈武市(縣級)。2002年靈武市歸銀川市代管。吳忠市今仍然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

歷史

靈州,初曰靈洲,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漢書》記載:“靈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師古曰:‘苑謂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號靈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靈洲屬西漢北地郡管轄的19個縣城之一。據此說明,靈州建城,至今已有2203年(公元前191年——2012年)的悠久歷史。

白述禮著《走進靈州》。白述禮著《走進靈州》。

《後漢書·郡國志》北地郡中則記載為“靈州”,屬東漢北地郡管轄的六個縣城之一,說明“靈洲”(靈洲)在東漢時改為“靈州”(靈州)。(東漢班固撰:《前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北地郡·靈洲”;“北地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一五頁。宋范曄撰:《後漢書》:卷三十三“郡國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七六頁。)

右圖:寧夏大學歷史系教授白述禮撰:靈州歷史研究專著:《走進靈州》一書封面。該書系作者為紀念靈州建城2200周年(公元前191年——2009年),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於2009年12月出版。

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2003年前後,發現數百唐墓,其中一座唐墓出土《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志銘並序》,墓志銘記載:呂氏夫人“至於靈州私第”,“殯於回樂縣東原”,回樂縣是靈州治所,與靈州同城,考古專家認定:呂氏夫人墓志銘發現是古靈州城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考古出土文物佐證。今吳忠市境內還有古城,即古靈州城的歷史遺留。吳忠市境內還有瓦渠、棗園、板橋為明代官府為古靈州城遺民所建村落遺存。在今天靈武市城中鑫祥花園附近還有明代靈州古城遺址。但靈州的歷史是在新靈州即靈武市延續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新靈州為銀川南部最大城市。靈武(新靈州)從明代建城,延續了兩千多年前始建的靈州的歷史。吳忠市和靈武市,都是古靈州的繼承者。

考古發現

靈州家園網站頁面靈州家園網站頁面

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在寧夏靈州登基,由此確立了唐朝的中興時期,使偏

居一隅的靈州城從此成為唐朝最大的軍事重鎮、平叛時期唐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但由於歷史的變遷,古靈州的確切地理位置始終是我國考古學界和史學界一個未解之謎,以致認為現在的靈武市就是古靈州遺址。而目前吳忠市唐墓群內出土的一塊墓誌,揭開了古靈州神秘的面紗。經過考證,古靈州城址在今吳忠市的西北部。

2003年5月8日,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郊區,從唐墓群中挖掘出兩塊墓誌,一塊毀壞嚴重,字跡模糊。

靈州靈州

另一塊墓志銘:《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志銘並序》,.字跡清晰。這一墓誌長約32厘米,寬度23厘米,厚度約8厘米,質地為紅砂岩,整體呈現淡紅色,上面共刻有318個字。

靈州靈州

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這一墓室的主人名叫呂氏夫人,“終於靈州私第,享年五十有七”“殯於回樂縣東原”。墓志銘記載:呂氏夫人的父親是朔方節度左衙兵馬使,丈夫是軍隊中的小官吏。呂氏夫人於公元830年也就是唐文宗大和四年死於靈州家中,葬於回樂縣東原。回樂縣是靈州治所,與靈州同城。墓葬既然在靈州(回樂縣)之東,靈州(回樂縣),必然在墓葬之西,今吳忠市以西正好就是古城。古城即明慶靖王朱栴《寧夏志》所稱“古靈州城”的簡稱。考今吳忠市附近,包括靈武市、銀川市等各市縣,都沒有古城,因此,墓志銘發現佐證古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右上圖:《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志銘並序》,古靈州在今寧夏武裝司·境內的考古實物佐證。2003年5月8日,寧夏吳忠市綠地園出土。

右圖:2003年寧夏吳忠市綠地園出土《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志銘》地址位置圖。墓志銘在吳忠市區發現,證明古靈州城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靈州靈州

寧夏歷史地理專家、《寧夏歷史地理考》第一作者魯人勇研究員指出:

寧夏地區有三個叫古城的地方,現在都由寧夏專家學者考證,落到實處:彭陽縣古城是秦、漢的朝那縣城,中寧縣古城是西漢眴卷縣城,吳忠市的古城是西漢古靈州縣(靈洲縣)城。

右圖:寧夏著名歷史及歷史地理專家專著:魯人勇、吳忠禮、徐莊著《寧夏歷史地理考》封面。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史載,靈州在古代是我國北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回樂縣是古靈州的州城(古稱治所,也即現在所謂中心城市)所在地。墓志銘的重要發現,解決了歷史上很長時間難以定論的古靈州究竟在什麼地方的問題。考古專家稱,以這個墓志銘的出土為標誌,確切無疑地證明了古靈州城就在位於發現這片大型唐墓群的今寧夏吳忠市境內。(2012.4.27.B.S.L.)

靈州,又一說,元置,在今朝鮮平壤西北。

歷史文獻

《元和郡縣圖志》卷四關內道四

靈州,靈武。靈武節度使靈州會州鹽州夏州節度使夏州綏州銀州宥州振武節度使單于都護府東受降城麟州勝州豐州都防禦使天德軍中受降城西受降城靈州,靈武。大都督府開元戶九千六百六。鄉二十七。元和戶鄉今為靈武節度使理所。

大都督府開元戶九千六百六。鄉二十七。元和戶鄉今為靈武節度使理所。

管州三:靈州,會州,鹽州,縣十。

《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屬秦,秦並天下為北地郡。漢時為富平縣之地。後漢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理池陽,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

其城赫連勃勃所置果園,今桃李千餘株,郁然猶在。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置薄骨律鎮,後改置靈州,以州在河渚之中,隨水上下,未嘗陷沒,故號“靈州”。

周置總管府,隋大業元年罷府為靈州,三年又改為靈武郡。武德元年又改為靈州,仍置總管,七年改為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於邊境置節度使,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度使理所。

朔方節度,管兵六萬四千七百八人,馬二萬四千三百匹。衣賜二百萬匹段。

統經略軍,靈武郡城內。管兵二萬七百人,馬三千匹。

豐安軍,靈武郡西黃河外一百八十餘里,萬歲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馬一千三百匹。

定遠東城,靈武郡東北二百里黃河外,景龍中韓公張仁願置。管兵七千人,馬三千匹。

西城,九原郡北黃河外八十里,景龍中韓公張仁願置。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餘里。

安北都護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龍中韓公張仁願於黃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

〔東城,榆林郡東北二百里,景龍中韓公張仁願置,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餘里。〕振武軍,單于都護府城內,天寶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馬一千六百匹。

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

天寶元年,又改為靈武郡。至德元年,肅宗幸靈武即位,?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

州境:東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東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二千二百七十里。東南至鹽州三百里。東南至慶州六百二十里。西南至涼州九百里。北至磧南彌娥川水一千里。

貢、賦:開元貢:甘草,青?子,鹿皮,紅花,野馬皮,烏瓴,鹿角膠,雜筋,麝香,花蓯蓉,赤檉,馬鞭。

管縣六:回樂,靈武,保靜,懷遠,鳴沙,溫池。

定遠城,廢。

回樂縣,望。郭下。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在今縣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

後周置回樂縣,枕黃河。後魏刁雍為薄鼻律鎮將,上表請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餘頃,人大獲其利。孝文太(和)〔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論漕運:“奉詔,平高、安定、統萬平高今屬原州,安定今涇州,統萬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鎮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往來,猶以為難。今載?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滯陷。又?在河西,轉至沃野,越渡大河,計五千乘運十萬斛,百餘日乃得一返,大廢生人耕墾之業,車牛難阻,難可全至。一歲不過二運,五十萬斛,乃經三年。臣聞鄭、白之渠,遠引淮、海之粟,氵斥流數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人用安樂。今求於?牽?屯山在今原州平高縣,即今笄頭山,語訛。

亦曰沂屯山,即?牽?屯。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舫乘三千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內之兵卒皆?水,一運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九月三還,運送六十萬斛,計用人工,輕於車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廢田。”孝文帝善之,下詔曰:“非但一運,自可永以為式。”

溫泉鹽池,在縣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

薄鼻律渠,在縣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餘頃。

安樂川,在靈州南稍東一百八十里。

長樂山,舊名達樂山,亦曰鐸洛山,以山下有鐸洛泉水,故名。舊吐谷渾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

靈武縣,上。東南至州十八里。本漢富平縣之地,後魏破赫連昌,收胡戶徙之,因號胡地城。天和中於此州置建安縣,隨開皇十八年改為大潤縣,仁壽元年改為靈武縣,移入胡地城安置。

黃河自回樂縣界流入。

千金陂,在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里,闊十里。

漢渠,在縣南五十里。從漢渠北流四十餘里始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餘頃。

保靜縣,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富平縣地,後魏立弘靜鎮,徙關東漢人以充屯田,俗謂之漢城。隋改置弘靜縣,神龍元年改為安靜,至德元年改為保靜。

賀蘭山,在縣西九十三里。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馬,北人呼?為賀蘭。其山與河東望?山形勢相接,迤邐向北經靈武縣,又西北經保靜西,又北經懷遠縣西,又北經定遠城西,又東北抵河,其抵河之處亦名乞伏山,在黃河西,從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約長五百餘里,真邊城之鉅防。山之東,河之西,有平田數千頃,可引水溉灌,如盡收地利,足以贍給軍儲也。

懷遠縣,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在州東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飲汗城,赫連勃勃以此為麗子園。後魏給百姓,立為懷遠縣。其城儀鳳二年為河水?損,三年於故城西更築新城。

縣有鹽池三所,隋廢。紅桃鹽池,鹽色似桃花,在縣西三百二十里。武平鹽池,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河池鹽池,在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

廢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築,古謂之渾懷障即渾懷所理道,故謂之靈武。

新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內安置防禦軍二千五百人,糧五萬石。舊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鳴沙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富平縣地,屬安定郡,在今縣理東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於此置會州,建德六年廢郡,立鳴沙鎮。隋開皇十九年置環州,以大河環曲為名,仍立鳴沙縣屬焉。大業三年罷環州,以縣屬靈武郡。

貞觀六年復置環州,九年州廢,以縣屬靈州。神龍二年冬為默啜所寇,因而荒廢,遂移縣於廢豐安城,即今縣理是。西枕黃河,人馬行經此沙,隨路有聲,異於餘沙,故號“鳴沙”。

溫池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神龍五年置,縣側有鹽池。

定遠廢城,在州東北二百里。即漢北地郡方渠縣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遠闊,豐安勢孤,中間千里無城,烽堠杳渺,故置此城,募有健兵五千五百人以鎮之。其後信安王?更築羊馬城,幅員十四里。

經略軍,在夏州西北三里里。天寶中王忠嗣奏於榆多勒城置軍,今屬靈武節度使。本屬夏州,南去靈武六百五十餘里,元和九年於此城新置宥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