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最早成立於1959年,在2001-2003年經由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及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而組成現在的研究所。目前,共有58個創新研究組,現任所長薛勇彪博士。現有職工532人,其中科技人員34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5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人,"百人計畫與引進國外傑出青年人才"36人。獲得3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科研群體"和2箇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的資助。設有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物信息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58人。在讀研究生531人(博士生350人)。在站博士後20人。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遺傳發育所)最早成立於1959年,在2001-2003年經由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及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而組成現在的研究所。目前,共有58個創新研究組,現任所長薛勇彪博士。現有職工532人,其中科技人員342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5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4人,"百人計畫與引進國外傑出青年人才"36人。獲得3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科研群體"和2箇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的資助。設有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生物信息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58人。在讀研究生531人(博士生350人)。在站博士後20人。

研究所概況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遺傳發育所瞄準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人口健康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重要農藝性狀分子機理、細胞分化器官發育生物分子網路動植物品種設計以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研究,提出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理論和概念;建立和完善動植物品種分子設計和培育的方法、重要遺傳疾病研發以及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體系。

遺傳發育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分子農業生物學研究中心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農業資源研究中心)和研究資源中心以及河北欒城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試驗站等網路台站支撐系統;擁有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分子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託單位。

在國內合作方面,遺傳發育所與昆明植物所共建了"昆明植物所-遺傳發育所化學生物學聯合實驗室"。為構建農業科技創新價值鏈,遺傳發育所分別在江蘇揚州、浙江嘉興、浙江杭州、河北石家莊、新疆石河子、湖南長沙天津建立了以水稻小麥棉花蔬菜等為重點研發對象的農業高新技術育種中心。此外,還在甘肅天水、陝西渭南、廣東深圳、福建莆田等地建立了一批空間誘變育種基地。

在國際合作方面,研究所以互派學者、合作研究、舉辦雙邊研討、聯建實驗室和舉辦國際大會等多種形式與世界許多國家的研究所、大學、公司和國際組織等進行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北京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共建"北大-耶魯-科學院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與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院和英國利茲大學分別建立了國際聯合實驗室,2007年和先正達生物技術公司簽署合作協定。曾主辦過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和第11屆國際植物組織培養與生物技術大會等大型國際大會。

2006年至今共新承擔國家、院省部級及國際合作項目課題122項,目前在研課題248項。其間,共發表學術論文426篇,其中SCI論文299篇,IF累計1111;授權專利40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7個,獲國家獎4項。

遺傳發育所是中國遺傳學會的掛靠單位,負責編輯出版《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 《遺傳》《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遺傳發育所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不斷凝練科學目標,注重科研體制與管理機制創新,積極與國內外各單元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注重創造和諧科研氛圍,希望通過5-10年的努力,將研究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的植物科學原始性創新研究機構,農作物品種分子設計和水資源高效利用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模式動物發育分子生物學領域獨具特色的創新單元;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人口健康的研究領域中發揮骨幹與引領作用,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

歷任領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原遺傳研究所

歷任所長

鍾志雄 副所長 1959-1966

祖德明 副所長 1959-1966

計明達 副所長 1972

王文質 革委會主任 1974-1977

胡含 所長 1977-1987

李振聲 所長 1987-1991

陳受宜 所長 1991-1999

李家洋 所長 1999-2001

原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莊孝惠 所長 1980-1986

嚴紹頤 所長 1986-1989

馬誠 常務副所長 1989-1994

孫方臻 所長 1994-2001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原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郭敬輝 所長 1978-1983

曹振東 所長 1983-1991

劉昌明 所長 1992-2002

現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李家洋 所長 2001-2004

薛勇彪 所長 2004年至今

現任領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所 長 薛勇彪

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陳永強

副所長 張愛民

副所長 袁萍

副所長 朱禎

副所長 馬七軍

所長助理 楊維才

所長助理 池建義

所長助理 姚慶筱

學術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主任委員:許智宏

副主任委員:楊維才劉以訓

委 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榮祥、王道文、左建儒、劉德培、張愛民、李家洋、孟安明、武維華、種康
胡春勝韓敬東、薛勇彪

學位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主任委員:張愛民

副主任委員:楊維才 左建儒

委 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王道文、許執恆、張建、張永清、張喜英、李家洋、李巍、胡春勝、凌宏清、曹曉風、傅向東儲成才、韓敬東、薛勇彪

國家傑青科學基金獲得者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百人計畫"入選者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中心

植物基因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植物基因中心以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組建。研究隊伍中具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2個(入選者6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名,中科院“百人計畫”入選者8名,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入選者5名。中心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與科學發展前沿,瞄準植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以基因組的結構研究為出發點,系統、深入地開展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著重於大規模新基因的克隆鑑定、功能分析和潛在套用價值的探索,力求闡明調控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遺傳機理與網路,推動植物生物技術的源頭創新和轉基因植物的產業化。中心力求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創新研究群體和技術平台,以形成具有國際影響的植物基因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左建儒

副主任:曹曉風

研究小組:王 斌組、左建儒組、朱 禎組、朱立煌組、張勁松組、李傳友組、李家洋組、陳明生組、
陳受宜組、周奕華組、曹曉風組、儲成才組、程祝寬組、謝 旗組

分子農業生物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通過模式種、作物種和野生資源種間的比較遺傳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深入分析重要植物生物學過程的遺傳、生化和生理機制,鑑定和分離調控主要農藝性狀的關鍵基因和位點;建立等位變異創製、組裝和轉移的高效試驗平台,綜合運用常規育種和分子設計改良技術,培育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農作物新品種和新種質,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實際貢獻。

中心主任:王道文

副主任:傅向東、張相岐

研究小組:傅向東組、胡贊民組、李振聲組、凌宏清組、劉 敏組、唐定中組、童依平組、
王道文組、張愛民組、張相岐組、翟文學組、朱保葛

發育生物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以生物個體發育和器官發生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為目標,通過分子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提供生物性狀代謝途徑遺傳調控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新思路。該中心以分子發育生物學院重點實驗室為基礎,聯合北京大學等相關研究力量,組建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形成我國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核心力量。

中心主任:楊維才

副主任:張永清、李 巍

研究小組:馬潤林組、王 瀝組、王朝暉組、劉佳佳組、孫方臻組、許執恆組、張 建組、張永清組、
李 巍組、楊崇林組、楊維才組、陳 凡組、陳良標組、黃 勛組、鮑時來組、薛勇彪組、
戴建武

分子系統生物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系統生物學是近幾年來活躍發展的生物醫學領域的前沿學科。它不同於過去幾十年的還原式研究方法,不是以單個基因或單個蛋白為研究對象,而是以多個生物大分子,如多基因、多蛋白組成的生物網路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生物分子之間如何通過動態地相互作用完成特定的生物功能。

分子系統生物學中心是以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系統生物學創新研究組為核心,通過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學、生物學和醫學等交叉學科研究,系統地解析生物信息傳遞及生物進化的規律,重點探討功能基因組細胞代謝組疾病基因組、生物分子網路、生命進化的前沿課題。

本中心將以各種模式生物為基礎,結合本中心和本所其他研究組獲得的遺傳信息和發育過程的數據,通過一系列算法研究和統計模型的建立模擬各種複雜的分子網路預測和分析基因組的功能單元、信息互動和進化方式,並結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及中大規模的組學等實驗手段完善信息網路的模型,以解決我國動植物新品種的分子設計、遺傳性疾病發生機理及風險預測、重要功能基因開發利用等重大國家需求目標中所涉及的系統生物學或計算生物學問題。

中心主任:韓敬東

研究小組:韓敬東組、王秀傑組

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農業資源高效利為核心,研究工作從節水的遺傳基礎-節水品種創新-植株耗水及調控-群體水分耗散及調節-農田生態系統的水分運移及節水技術-區域水資源與持續發展研究。形成以水高效利用為核心多學科交叉的創新單元,為農業節水基礎理論與節水技術創新、區域水資源利用與農業持續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貢獻。

中心主任:馬七軍

副主任:胡春勝

研究小組:安調過組、胡春勝組、李俊明組、李霞組、劉金銅組、劉孟雨組、劉小京組、沈彥俊組、
楊永輝組、張萬軍組、張喜英組

博士後流動站

基本概況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簡稱遺傳發育所)成立於195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三所整合而成。地處北京"奧運公園"旁新的生命科學園區。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4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與"引進國外傑出青年人才"36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獲得3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科研群體"和1箇中科院"創新團隊國際合作夥伴計畫"的資助。

設有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物信息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博士生導師58人。在讀研究生578人(博士生390人)。在站博士後18人。

研究所擁有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分子發育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是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託單位。設有多個研究中心和支撐系統。

國際合作方面,研究所以互派學者、合作研究、舉辦雙邊研討、聯建實驗室和舉辦國際大會等多種形式與世界許多國家的研究所、大學、公司和國際組織等進行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北京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共建"北大-耶魯-科學院植物分子遺傳學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與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院和英國利茲大學分別建立了國際聯合實驗室。主辦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和第11屆國際植物組織培養與生物技術大會等大型國際大會。

2001-2007年共發表SCI論文821篇,IF累計2303;發明授權專利81項(含美國專利2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41個,獲國家科技獎10項(含國家最高科技獎1項)。在近年中科院“社會可持續發展科技研究”類評估中名列第一;二期創新綜合評估被評為優秀類研究所。

遺傳發育所共承擔國家、院省部級及國際合作項目課題482項,其中國家級10項。專利授權66項,培育農作物新品種80餘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5億畝。自2001年進入創新以來,研究所在1%人類基因組測序、水稻全基因組"工作框架圖"、水稻第4染色體精確測序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分別入選2001和2002年度"世界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水稻株型發育機理研究被列入2003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另外,在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動物早期發育和克隆,以及保護和利用遺傳資源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就。先後在Nature,Science,PNAS,PlantCell,Development等國際一流科學雜誌發表論文多篇。僅2004年度,全所共發表SCI論文131篇,IF累計295;申請專利27項,授權28項(含美國專利1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4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近期中國科學院"社會可持續發展科技研究"類評估中名列第一。

遺傳發育所是中國遺傳學會的掛靠單位,負責編輯出版《遺傳學報》《遺傳》《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目前《遺傳學報》已經更名為《JournalofGeneticsandGenomics》並和國際著名的Elesverscience出版社合作出版。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遺傳發育所重視人才引進與培養,不斷凝練科學目標,注重科研體制與管理機制創新,積極與國內外各單元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注重創造和諧科研氛圍,希望通過5-10年的努力,將研究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的植物科學原始性創新研究機構,農作物品種分子設計水資源高效利用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模式動物發育分子生物學領域獨具特色的創新單元;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人口健康的研究領域中發揮骨幹與引領作用,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

李振聲院士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2007年2月27日上午十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等出席大會。我所李振聲院士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給李振聲院士授獎。

李學勇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學勇

李學勇,1998年9月~2002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攻讀遺傳學博士學位,師從李家洋院士。

在導師李家洋院士的指導下,開展了"水稻分櫱控制基因MOC1的克隆與研究"工作。分櫱是禾本科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十分重要的農藝性狀,直接決定水稻的穗數並進而影響水稻的產量。以自然條件下發生的水稻極端少分櫱突變體monoculm1(moc1)為材料,採用遺傳圖譜定位克隆技術分離了水稻分櫱主控基因MOC1。該基因編碼產物屬於植物特有的GRAS轉錄因子家族的一個成員,它不僅控制側生分生組織的起始和分櫱芽的形成,還具有促進分櫱芽生長發育的功能。MOC1基因是第一個被克隆的控制水稻分櫱的基因,是近年來在植物形態建成、特別是側枝形成領域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MOC1基因的克隆對於闡明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分櫱調控的分子機理和對於套用分子育種技術培育高產作物品種,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套用價值。本項研究成果於2003年4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422:618-621)雜誌上。

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學習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研究所良好的研究基礎和濃厚的科研氣氛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受益匪淺。研究所既有多位著名的老科學家,又有一大批從國內外引進的傑出青年學者,他們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涉及到當今生物學的各個前沿領域。各個實驗室之間互相幫助和交流,極大地擴展了研究生的知識面,在本所內就可以學到幾乎所有實驗技術。研究所領導和導師們都非常重視研究生工作,為學生創造了比較好的生活環境,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經費。經過博士生階段的學習,我的科學研究能力獲得了本質性的提高,為我將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請有志於生物科學研究的青年朋友報考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這裡進入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

畢業後赴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系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繼續從事植物遺傳與發育領域的研究。我依舊關注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發展,她的每一個成就都使我感到欣喜和自豪,並激勵我更加努力地工作。祝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取得更大的成就!

喬紅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喬紅
喬紅,2001年9月~2004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攻讀遺傳學博士學位,師從薛勇彪研究員。

在導師薛勇彪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了"金魚草S位點編碼的F-box基因AhSLF-S2在自交不親和反應中功能與作用機制的研究"工作。自交不親和性是高等植物為了避免自花授粉,產生更多的遺傳多樣性,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抑制自交的機制。自交不親和性分為孢子體自交不親和與配子體的自交不親和性。我室通過染色體步行分離到了與S-RNase緊密連鎖的F-box基因AhSLF-S2。通過生化手段及轉基因的方法證明了F-box基因AhSLF-S2控制花粉的自交不親和性,同時證明AhSLF-S2與S-RNase相互作用,並且在親和反應中可能通過泛素降解途徑降解S-RNase。自交不親和性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理論上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植物的進化過程,在實踐中,可以改變經濟作物的不親和性狀,避免嫁接等過程,對於降低勞動成本,增加產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關於本研究的論文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ThePlantCell"(16:582-595)上,一篇正在修改中。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里有許多著名的老科學家,我是慕名而來的。來到這裡我看到了這個所的發展和壯大。近年來所里引進了很多年輕有為的科學家,他們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涉及到當今生物學的各個前沿領域。他們的加入為遺傳發育所注入了活力和生機,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研思想,活躍了科研氛圍。所里的實驗條件優越,各個實驗室之間有著良好的交流,因此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先進的實驗技術和科研思路。導師很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充足的科研經費,其他部門的老師也盡力為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困難。在這裡的博士生活,使我體會到了科研的艱辛與快樂,科學研究能力有了質的飛躍,為以後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可以說是國內的科研聖地,在這裡可以與科學家零距離接觸,在這裡進入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她的大門為致力於生物科學研究的青年朋友敞開。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為我以後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挑剔的條件,非常感謝我的導師和所里其它的老師,她的發展與我的發展息息相關,她的成就使我感到欣喜和自豪。祝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飛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飛

王飛:當初大學畢業時很偶然的選擇了遺傳發育所,選擇了自交不親和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碩士一年級的時候在玉泉路的研究生院上了一年的專業課,期間看了不少各個領域的文章,當初想著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吧,所以自交不親和領域的資料看的並不多。等第二年進了實驗室,開始獨立做試驗了,才明白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理解是多么的淺薄。隨著獨立開展試驗的日子越來越久,才逐漸的開始喜歡上這個領域。雖然平時做試驗絕大部分是失敗的,總是叫人心情很鬱悶,但後來,又逐漸的體會到其中的樂趣。這個樂趣就在於從失敗中尋找原因,到處去查資料,跟實驗室的同學們一起分析討論,最後把問題解決了。通過這個過程,我逐漸認識到,必須認真仔細的對待每個試驗結果,儘量達到每個試驗都能說明一個問題,尤其對那些與自己預期不想符合的結果,更要認真考慮,因為新的發現可能就在這些異常的結果中。非常幸運的是,我的導師薛勇彪研究員對學生非常的負責任。薛老師的睿智和對科研的執著追求深深感染著我。平常跟他談話,總是能學到有用的東西,無論是在試驗方面還是生活方面。我可以跟他自由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打算做的試驗,而薛老師總是能夠做出最及時的指導,因此經常能避免走彎路,少做了許多設計不嚴謹的試驗。正是從薛老師身上我才逐漸學到了該如何根據試驗的結果提出問題,以及設計嚴謹合理的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我所在的實驗室有著非常好的氛圍,每個學生都在努力的工作,大家經常在一起討論試驗,哪裡出問題了,可能是什麼原因,誰以前遇到過這種情況,最後是怎么解決的。常常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建議,就把困擾自己幾周的問題給解決了,而且常常還能給自己打開新的思路,實驗室的每個人都從中受益很大。現在感覺到,生命的意義不就在於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時,不退縮,勇敢的面對,積極的去克服、去超越嗎?還有句話說,生活就象一面鏡子,你怎么看它,它就會怎么回報你。雖然發現的過程異常的艱辛,但是當最後預期的試驗結果出來的時候,那種心裡自豪和美妙的感覺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恐怕這也是驅使我不斷的前進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遺傳發育所學習生活的四年,是我在生活上和科研上走向獨立、走向成熟的四年。正是在薛老師的指導下,在實驗室同學們的幫助下,我才逐漸具有了獨立提出問題,設計試驗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遺傳發育所的四年只是我人生道路的一個起點,因為我會不斷的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績,只有這樣才不負導師的諄諄教導,以及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只有這樣才配的上是一名遺傳發育所培養的學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