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疏證》

《論語疏證》

本書是楊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一九五五年三月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書以科學出版社的繁體豎排版為依據,重新排版,只對原文中的個別錯字和標點進行了改正。

基本信息

前言

《論語疏證》論語疏證

《論語》一書作為儒家經典,可謂博大精深,但其語言之簡練也給理解孔子的本義帶來困難。誠如陳寅恪先生在為該書所作序言裡所說:“夫聖人之言必有為而發,若不取事實以證之,則成無的之矢。聖言簡奧,若不採意旨相同之語以著之,則為不解之謎矣。”而《論語疏證》就是做了這兩個方面的工作,如楊樹達先生在《凡例》中所說:“本書宗旨疏通孔子學說,首取《論語》本書之文前後互證,次取群經諸子及四史為證。”即一是以經證經,二是以史證經。

目錄

前言…………………………………………………001
陳寅恪序……………………………………………001
自序…………………………………………………001
凡例…………………………………………………001
學而篇第一…………………………………………001
為政篇第二…………………………………………023
八佾篇第三…………………………………………040
里仁篇第四…………………………………………056
公冶長篇第五………………………………………074
雍也篇第六…………………………………………086
述而篇第七…………………………………………099
泰伯篇第八…………………………………………116
子罕篇第九…………………………………………135
鄉黨篇第十…………………………………………151
先進篇第十一………………………………………161
顏淵篇第十二………………………………………179
子路篇第十三………………………………………197
憲問篇第十四………………………………………218
衛靈公篇第十五……………………………………243
季氏篇第十六………………………………………273
陽貨篇第十七………………………………………289
微子篇第十八………………………………………308
子張篇第十九………………………………………319
堯曰篇第二十………………………………………331

寫作特點

《論語疏證》《論語疏證》

本書並不是一般“原文+譯文”的模式,更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而是採取以經證經,以史證經的方式,對《論語》進行詮釋。就楊先生在凡例中所言,“本書宗旨在疏通孔子學說,首取《論語》本書之文前後互證,次取群經諸子及四史為證,無證者則闕之。老、莊、韓、墨說與儒家違異,然亦時有可以發明孔子之意者,賦詩斷章,余竊取斯義爾。”“證文次第,以訓解字義、說明文句者前,發明學說者次之,以事例為證者又次之,旁證推衍之文又次之。大致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取便學者之通曉而已。同類之證,則以書之前後為次。”
由於本書並沒有對原文的翻譯,所引之證亦皆為古文,故而,閱此書者需有一定的文學素養。

評價

至於該書取得的成就及對《論語》研究的意義,陳寅恪先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具有開創性的貢獻,他說:“乃自來詁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者辟一新途徑,樹一新模楷也。”

作者簡介

楊樹達楊樹達

楊樹達先生(一八八五——一九五六),字遇夫,號積微,湖南長沙人。他於一八九八年十三歲時入長沙時務學堂,一九五年前往日本留學。歸國後一直從事古文字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相繼任清華大學、湖南大學教授。是著名的語言學家、歷史學家,對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和古代典籍有極深入的研究和極高的造詣。一九四八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一九五五年當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作者論著特點

楊先生淵博的古文獻知識和深厚的史學修養使他對聖人微言大義的理解和闡發超出常人俗見,發前人所未發,可謂新意疊出。這裡僅舉二例。

《衛靈公篇第十五》中“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已是千古名句,該書先以《大戴禮記》、《孟子》、《荀子》、《呂氏春秋》諸書中關於生、死、仁、義的議論詮釋此句的意義,再以《韓詩外傳》、《史記》、《列女傳》、《後漢書》中的具體歷史事實加以印證,使該句的含義不必解釋便明晰而豐富了。

《衛靈公篇第十五》中“小不忍則亂大謀”也是名句,該書對“不忍”兩字做了細緻而精彩的分疏。先是舉出魯昭公不能忍而導致客死他鄉和趙襄子能忍而終成大器兩個結局相反的故事,指出“不忍”的第一層含義:“不忍忿”,就是不能忍受怒氣;接著以《韓非子》、《新序》等典籍中的言論和歷史事實指出“不忍”的第二層含義:“仁而不忍”,就是太過仁慈,“不能以義割恩”,沒了法度,失去了威嚴;然後又舉《史記》中陶朱公二子被囚,其長子吝於錢財營救失敗的故事,指出“不忍”的第三層含義:“吝不忍”,就是“吝財不忍棄”,過於看重錢財而丟了性命。這樣的三層分析有理有據,非常透徹地把“忍”和“不忍”這一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處世準則揭示出來,可謂別開生面,讀來頗有茅塞頓開之感。

《論語》及孔子研究書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集解》
《論語譯註》
《讀四書大全說》
《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
《論語:儒者的諍言》
《論語集注》
《論語新探》
《論語新解》
《孔子與中國之道》
《孔子:即凡而聖》
《論語的哲學詮釋》
《孔子大辭典》
《孔子集語》
《敦煌論語集解校證》
《論語今譯》
《論語別裁》
《論語之謎》
《北宋儒術治國政治研究》
《孔子集語校補》
《孔子哲學思微》
《論語今讀》
《定州漢墓竹簡》
《論語學的形成發展與中衰--漢魏六朝隋唐論語學研究》
《論語註譯》
《論語通譯》
《論語述何》
《論語正義》
《論語註疏》
《論語注》
《孔子編年》
《孔子說·孟子說》
《論語集釋》
《論語疏證》
《聖算知天命論語新解》
《論語趣談》
《我與<論語>:桃花源遊記》
《論語札記》
《孔子批判論語譯說》
《孔子論學》
《論語與現代管理》
《儒家者言釋文》
《孔門弟子研究》
《論語菁華》
《孔門弟子研究資料》
《孔子弟子資料彙編》
《儒學十三經》
《孔子文化大全圖書總目》
《孔子資料彙編》
《論語章句集注》
《四書訓義》
《孔子和他的追隨者》
《孔子思想研究》
《孔子弟子考》
《老莊語錄·孔子語錄·孟子語錄》
《孔子家語疏證》
《孔子論語年譜》
《孔子門人考》
《論語直譯》
《孔子年譜綱目》
《至聖先師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
《孔子年譜輯注》
《論語會箋》
《論語辨》
《孔學新論》
《論語源流考述》
《論語·孟子》
《元代論語學考述》
《論語新校釋》
《論語集解義疏》
《論語古注輯考》
《論語漢宋集解》
《論語解注合編》
《論語今註今譯》
《論語今注》
《論語著述考》
《論語論著目錄》
《論語之研究》
《唐抄本鄭氏注論語集成》
《論語思想史》
《論論會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