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

德國作曲家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Ernst von Weber)的歌劇《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開始創作於1819年,1821年在柏林皇家歌劇院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劇舞台上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歌劇腳本是韋伯的朋友金特根據德國作家阿佩爾的故事集裡關於惡毒獵人的古代民間傳說改寫而成。作者認為這部作品是他唯一完整的歌劇作品。

基本信息

作品解說

《自由射手》《自由射手》

《自由射手》又稱作《魔彈身手》是一部三部歌劇,是德國浪漫派歌劇的先驅。創作歷時三年,1821年在柏林首演,1821--1822年上演了50次。劇本由金特根據德國民間傳說改編。故事發生在18世紀的波西米亞(今捷克)的森林中。其中《獵人合唱》、《魔彈射手序曲》很著名。

《獵人合唱》是第三幕第六場中,射擊比賽之前在森林廣場上,歡慶狩獵之喜的男聲合唱。

劇情描寫了森林大王的警衛長庫諾的女兒阿格泰和獵人馬克斯相愛。若馬克斯若想要和阿格泰結婚,必須在射擊比賽中取勝。馬克斯比賽開始不順利,後來幾經周折,得到了七粒百發百中的魔彈。

歌劇劇情

歌劇的故事情節是:青年獵人馬克斯在一次射擊初賽中失敗了,他正為第二天的決賽發愁,因為如果繼續失利,按照獵人的風俗習慣,他就不可能同自己的戀人阿迦特成婚。這時,一個已經將靈魂出賣給魔鬼的聲名敗落的獵人卡斯帕爾乘虛而入,他因為自己的死期將至而急於找個替身,便誘騙馬克斯到鬼魂出沒的狼谷煉製百發百中的彈。決賽開始了,馬克斯的目標是從花叢中飛起的一隻小白鴿,殊不知這是阿迦特的化身。一聲槍響白鴿落地,奇蹟出現了,智慧與公正的隱士用法術將馬克斯的槍口移向躲在樹上的卡斯帕爾,存心害人的卡斯帕爾受到了應有的懲罰,馬克斯和阿迦特終於得救。劇本反映了善良與愛情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主題。

歌劇賞析

《自由射手》是浪漫派歌劇的典範,韋伯花費了三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部綜合性質的歌劇,他對當時通常的管弦樂配置作了部分動來配合歌劇的需要,在文字與舞台造型方面也精心打磨。韋伯在這部歌劇中運用的音樂獨具特色,用圓號代表獵人,單簧管則代表黑獵人,而給予森林、狼谷的音樂充分體現了民族色彩。歌劇取材於德國文學家約翰·奧古斯特·阿貝爾編著的《德國鬼故事集》,腳本作者是約翰·菲德利希·金德,劇中黑獵人卡斯帕這一角色,是浪漫主義時期所推崇的黑色英雄的典型。

著名片段

管弦樂《自由射手》序曲十分有名,常常在音樂會上作為單獨曲目演奏,其以奏鳴曲形式開始,精煉的提示出全劇的幾大主題,管弦樂的運用自如,圓號的出場尤為精彩。第一幕中,射箭比賽失敗的馬克斯所唱的宣敘調和詠嘆調"無法忍受失敗的痛苦",由帶有波希米亞風格的圓舞曲引出,輕快的節拍一轉而失,將馬克斯的低調放大,開始是結構鬆散的宣敘調來講述自己的失敗,接著是抒情的詠嘆調帶出往日歡樂的回憶,表達自己心中的絕望,當中宣敘調與詠嘆調反覆交替,鏇律速度變化,最後單簧管奏出卡斯帕的主題將全曲推向一個高潮,這樣一來就暗示出馬克斯內心矛盾的產生,為後來他向惡的力量屈服作了鋪墊。另外,這一幕中的三重唱及合唱也很有特色,馬克斯唱出了沮喪的心情,護林官庫諾安慰他,而卡斯帕則心懷陰謀,三種個性由三種曲調錶現,相互交織伴著合唱將矛盾衝突推至舞台前。全劇中阿加特有幾首十分優美的詠嘆調,如第二幕的祈禱歌"微風輕吹,將我的禱告帶上天"和第三幕的"即使雲層密布,陽光依舊燦爛",阿加特這個角色代表著人性中的善一面,屬於她的音樂在序曲中及結尾都有出現,表示善終勝惡。第三幕第六景的帶有民歌風格的"獵人大合唱",極為雄壯,可以聽到熟悉的圓號聲勾勒出一片山上森林的自然景色。除此之外,次要角色安琴也有不錯的唱段,如第三幕中的"新娘的臉上不需要眼淚"等,其音樂色彩輕鬆活潑。

歌劇正名

歌劇的中文名字《自由射手》是將德文名字拆解翻譯過來的,有欠準確。在德國民間傳說裡面,Der Freischütz指的是百發百中的射手,因為他擁有的是神奇的魔彈。而且在劇中,毫無與“自由”沾邊的情節。因此譯名《魔彈射手》更能表達原意。

作者介紹

韋伯 Weber韋伯 Weber

卡爾·馬力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德國作曲家(1786—1826),誕生在奧汀堡一個旅行劇團領班人的家庭。

他的父親是業餘小提琴家,母親是歌唱家。成柏自幼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有六首小賦格曲出版。十四歲,他創作的歌劇《森林女郎》上演。1804年,韋伯在布累斯勞市任指揮。1806年至1810年,又在卡爾斯魯爾和斯圖加特宮廷任職。從1813年起,韋伯在布拉格歌劇院任指揮。1817年,他來到德勒斯登,在德意志歌劇院擔任常任指揮。1826年,韋伯應倫敦柯文特花園劇院創作歌劇《奧布朗》,並帶病赴英都籌備歌劇上演,同年6月5日病逝於倫敦。

韋伯是德國浪漫派音樂的先行者。在他僅僅四十年的生涯中,創作了歌劇、合唱、歌曲、交響音樂、室內樂、鋼琴曲等許多作品。他的單簧管協奏曲、鋼琴曲《邀舞》,以及他根據德國詩人柯爾奈的詩集寫作的愛國歌曲集《詩琴與寶劍》,都韋伯作品中深受歡迎、流傳甚廣的有名作品。在韋伯的歌劇作品中,《自由射手》、《奧布朗》和《優蘭蒂》最為著名。《自由射手》以民同神話傳說為題材,是韋伯歌劇中的代表作,曾被讚譽為德國的第一部民族歌劇。韋伯多才多藝。他不但作曲,而且創作小說。他的音樂評論,為德國民族歌劇和浪漫派音樂的興起,宣傳了進步的美學觀點。

幕後花絮

歌劇《自由射手》是德國作曲家韋柏的代表作,任何音樂史或音樂家傳記一類著述里,只要一提到韋柏這個名字,就必要提要歌劇《自由射手》,因為這部歌劇在音樂史上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音樂評論家們認為是這部歌劇開創了德國浪漫主義歌劇,它也是十九世紀歐洲浪漫派音樂的先驅。
現在劇院裡演出歌劇《自由射手》的機會不是很多,倒是這部歌劇的序曲成了經常性的音樂會曲目。有一些歌劇的序曲由於藝術上很出色,便脫離了歌劇,成為交響樂單曲,在音樂會上演奏,音樂會的組織者通常挑選一首序曲安排在音樂會開始時演奏。一些著名的序曲經常在入選之列,如莫扎特的《唐·璜》序曲、貝多芬的《菲岱里奧》序曲、華格納的《湯豪塞》序曲和《漂泊的荷蘭人》序曲、格林卡《盧斯蘭和柳德米拉》序曲等等,這些序曲由於經常單獨演奏,人們很熟悉其中的鏇律,而對那部序曲的歌劇倒不一定知道多少。

序曲作為一種器樂演奏形式,出現的時間不算太早,它是在現代歌劇產生並有一定規模之後才有的。現代歌劇在十七世紀初形成,在義大利的威尼斯,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十七世紀三十年代已出現十幾家歌劇院,歌劇演出繁榮,觀眾也很多。那時的歌劇院比雜耍場子強不了多少,秩序很嘈雜,為了使演出順利開始,作曲家在歌劇前面加一首器樂曲,示意演出開始了,請大家安靜就座,序曲就這樣產生了。序曲在各國的情況不盡相同,在義大利,序曲的用途一直是提醒觀眾停止談話的找座位,作曲家們對序曲的優劣高下不很注重,所以羅西尼曾經在三部歌劇前面用了同一首序曲,這與貝多芬為同一部歌劇寫了四首序曲還猶豫不決真有天壤之別。在義大利以外的國家裡,作曲家們對待序曲要慎重得多,序曲有了一定的模式,採用了奏鳴曲式,交響曲就在這樣的序曲規模上逐漸發展成型的,所以一直到十八世紀末,英國的報刊上還把海頓的交響曲稱之為“序曲”。在韋柏之前,作曲家們寫的歌劇序曲只注意到提示歌劇內容,往往成了音樂主題的堆砌,沒有什麼章法。韋柏的《自由射手》序曲採取古典奏鳴曲的手法,把歌劇中的基本主題安排其間,劇情中的善惡衝突在這裡有戲劇性的表現,最後歸結成圓滿的結尾。所以,這首序曲即使脫離歌劇,也可以獨立成章。在韋柏之後,浪漫派音樂逐漸興盛,序曲也更受作曲家重視,到孟德爾頌手下,序曲索性脫離歌劇,成了完全獨立的音樂形式,叫做音樂會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岩洞》等等都是音樂會序曲的範例。到二十世紀,歌劇序曲幾乎不再出現,作曲家們喜歡開門見山,立即展開劇情。

《自由射手》序曲雖然別裁匠心,但是使韋柏獲得聲譽的還應該說是這部歌劇本身。從巴羅克初期到古典時期,義大利歌劇在歐洲各國盛行,那時的義大利歌劇成為國際性語言,各國宮廷和劇院裡上演的都是義大利歌劇,有的國家歌劇完全被義大利作曲家統治。但義大利歌劇呆板的模式,千篇一律的情節、造作的感情、生搬硬套的大團圓結局,顯然無法滿足人們的欣賞趣味,尤其在啟蒙運動之後,義大利歌劇更不被人們接受。韋柏的歌劇《自由射手》從題材上打破了義大利歌劇都取材於聖經故事和古希臘羅馬傳說的限制,劇本根據德國民間故事編寫,這是浪漫派音樂區別於巴羅克音樂和古典音樂的主要特徵之一,是音樂受浪漫主義文學影響的結果。所以,音樂理論家們認為是《自由射手》開創了德國浪漫歌劇。

《自由射手》的故事取自當時出版的一本德國民間傳說故事集。故事大意是講一位青年獵人向魔鬼出賣靈魂並最終獲救。青年獵人馬克斯是個不走運的射手,在一次射擊比賽中失敗,按照當地風俗,他只有獲勝才能與戀人阿加特結婚。第二天就要決賽了,馬克斯一籌莫展。陰險的卡斯帕爾乘虛而入,誘使馬克斯跟他去造有魔力的子彈,這種魔彈可以自由發射並百發百中,卡斯帕爾早已把自己出賣給了魔鬼,他死期將至了,急於尋找替身為自己贖命。馬克斯不知有圈套,當天夜裡跟著卡斯帕爾到叫做狼谷的恐怖谷去鑄造了七顆魔彈。經過試射馬克斯發現自己可以隨意擊中任何目標,這時他已經把自己出賣給魔鬼了。第二天的射擊決賽上,馬克斯的槍口對準一隻鴿子,他不知道只要槍聲一響,倒下的將是他熱戀著的阿加特。卡斯帕爾躲在一旁等待著預料中的結果,這時主持正義的隱士出現了,槍聲響過,被射中的卻是惡棍卡斯帕爾,是隱士的法術拯救了無辜的善良人,正義戰勝了邪惡,光明戰勝了黑暗。

在十九世紀歌劇和戲劇里,人性與魔鬼的鬥爭、光明戰勝黑暗、愛情戰勝邪惡是經常被採用的題材,《浮士德》、《培爾·金特》、《漂泊的荷蘭人》、《天鵝湖》都是這類作品,反映出浪漫主義運動對人性和正義的呼喚。《自由射手》上演後,立刻演遍了全德國,歌劇的成功使韋柏自己也感到吃驚,出現了“自由”牌的商品,歌劇里的曲調在街頭傳唱,《獵人的合唱》就此成為民眾性合唱曲目並傳遍全世界。
歌劇《自由射手》的成功似乎並沒有給韋柏帶來相應的財富,他還是得為了一家人的生活而接受繁重的工作。他青少年時期就身體羸弱,長期的巡迴演出使他力不能支。1825年他接受英國科文特劇院的邀請寫一部英國歌劇《奧伯龍》,為了掙錢他拚命地工作,1826年一月完成這部歌劇後,又要動身去英國演出,朋友們都勸他不要去。所有介紹韋柏的書里都引用了他臨行前的話:“反正我是要死的,如果我去了,即使死了,我的孩子們也有飯吃。我要是不去,他們就會挨餓。”韋柏的妻子聽著他臨走時關門的聲音說:“仿佛聽見他的棺材蓋子蓋上了。”韋柏在倫敦一點也不放過掙錢的機會,他除了排練和演出《奧伯龍》之外,還開音樂會。到倫敦四個月以後,韋柏客死它鄉,遺體就地埋葬。
現在德國每年一度的歌劇節上都要演出《自由射手》,但是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里頻繁演奏的還是這部歌劇的序曲。韋柏的序曲里充分發揮管弦樂隊的表現力,把這部富於青春氣息和神秘色彩的歌劇的主要音樂素材都概括進去,並形成戲劇性場面。在序曲里有輕柔浪漫的森林景色,在明媚的陽光下侵入陰暗的不祥之兆,夜裡狼谷掀起急風暴雨,鬼怪登場,光明與黑暗展開激烈的鬥爭,這一切戲劇性衝突形成交響性的展開,使這首序曲成為一部單樂章的小交響曲。韋柏當初寫《自由射手》序曲時可能已經感到成功的激動,他等不到歌劇寫完,就提前一年上演了序曲。歷史證明,《自由射手》序曲的確是不朽之作。

盤點一生必看的50部經典歌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