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斯》

這是對一位追求愛情的專橫跋扈的統治者的研究,也是巴洛克世界中閹人歌手、不受約束的主人公以及帶有極權色彩的強烈感情的終曲。這部作品完美地消除了人們的偏見,以為巴洛克歌劇的藝術特色僅僅是華麗的裝飾和精湛的聲樂藝術。

簡介

《薛西斯》《薛西斯》

毀滅的主角
這是對一位追求愛情的專橫跋扈的統治者的研究,也是巴洛克世界中閹人歌手、不受約束的主人公以及帶有極權色彩的強烈感情的終曲。
何謂巴洛克歌劇?人們難道沒理由懷疑它們不過是由精湛的高音配以沒完沒了的詠嘆調,並且永遠拖沓、冗長的歌劇嗎?這種大規模獨唱劇的專業名稱是“返始詠嘆調”,是一種A—B—A的固定模式。A段篇幅長,矯揉成份重。B段較短,大多著力渲染聲音效果,仿佛歌聲真的唱出了人類的所思所感。但A段仍舊返回A段。聽眾必須在腦海中長久尋找,才能記起此前有人也曾這般反反覆覆唱著同一曲調;雖然除他之外,所有人都對如此說教厭煩不已,他卻依然滔滔不絕。也許只有真實生活中才能找到類似情形。
人們通常將巴洛克歌劇的魅力及藝術性同“閹人歌手”藝術相提並論。一般認為,他們是有著純粹女人嗓音的男人,這是錯的。閹人歌手極富韌性的歌聲清脆、嘹亮,偶爾會讓人產生小號的錯覺,而這完全得益於多年的艱辛訓練。閹人歌手當時的市場價值無法估量,類似人體斯特拉地瓦利提琴(Stradivari)。這種嗓音奇蹟的背後是某種社會現象的體現,是人對雌雄同體、對兩性人的英雄崇拜,因為是他將巴洛克歌劇推向極致,完成了永恆的阿爾卡狄亞的巴洛克歌劇理想。另外有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閹人歌手大多不是“非男性”,而是“半男性”,因為手術的深度取決於嗓音變化,一旦達到保持女性音色的條件,手術即不再繼續。《薛西斯》是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近40部巴洛克歌劇中的第37部,由50部分曲組成,形式依照當時推崇的大眾趨向。主角可以是羅馬人、希臘人,也可以是波斯人。薛西斯就是波斯人。但這是整部歌劇中惟一遵循巴洛克風格的傳統之處。因為亨德爾在創作最後一批義大利歌劇的同時,已經意識到危機迫在眉睫。薛西斯首先唱了一段樸素、雋永的詠敘調,也就是著名的“亨德爾的廣板”。接著羅蜜爾達(Romilda)出場,初次相識,薛西斯就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她的嗓音。惟有當薛西斯贏得戰役、或為大橋舉行慶典、或是走向祭壇時,才會響起管樂。其他所有樂曲,也就是50首中的49首,都配以親切的室內樂,那是對無法克制的欲望的心理探究。當人不可自拔地陷於自身情感漩渦中,返始詠嘆調才會出現。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描述了薛西斯在考慮點燃“熊熊大火”的“愛情的火焰”(樂隊以類似嘈雜戰場的方式表現了大火在燃燒)。無條件付出愛情的薛西斯轉眼突然變成人們在歌劇中尋而不見的強權統治者。但他不願放棄愛情,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毀滅其他所有人的愛情。總有人在爭取一些早已失落的東西。

劇情

第一幕:波斯國王薛西斯拋棄妻子阿瑪斯特里斯,愛上了步兵統率阿里歐達特斯的女兒羅蜜爾達。薛西斯的同胞兄弟阿爾薩梅內斯同樣愛著羅蜜爾達,當聽說國王選她祭祀時,大驚失色。羅蜜爾達拒絕了薛西斯,阿里歐達特斯被遭放逐。羅蜜爾達的妹妹婭特蘭達愛慕阿爾薩梅內斯,得知此訊息暗自竊喜,以為心上人能就此離開羅蜜爾達。阿瑪斯特里斯的去而又返攪亂了這場愛情糾紛。她裝扮成士兵偷偷混到薛西斯身邊。阿爾薩梅內斯派僕人埃爾維羅將一封辭別信交給羅蜜爾達。
第二幕:婭特蘭達找藉口說服埃爾維羅,將阿爾薩梅內斯的信交給她,然後再由她轉交給羅蜜爾達。婭特蘭達拿著信去見薛西斯,騙他說阿爾薩梅內斯在信中對她發下了山盟海誓。薛西斯為少了哥哥這個情敵高興不已,於是允諾了婭特蘭達與阿爾薩梅內斯的婚事。接著,他又把信交給羅蜜爾達,迫使她相信阿爾薩梅內斯已移情別戀,愛上了婭特蘭達。正當阿爾薩梅內斯欲殉情自殺時,被埃爾維羅攔住。這一系列的愛情糾葛纏繞不清時,薛西斯下令由步兵統率阿里歐達特斯率波斯軍隊開赴希臘。阿爾薩梅內斯割捨不下對羅蜜爾達的愛。而薛西斯也正一而再、再而三地對羅蜜爾達施加壓力。
第三幕:阿爾薩梅內斯與羅蜜爾達知道原來是婭特蘭達從中作梗,兩人終於冰釋前嫌,和好如初。薛西斯再次向羅蜜爾達求愛。她藉口必須先得到父親的同意。薛西斯當著阿里歐達特斯面,重申此前的誓言:羅蜜爾達未來的夫君必須是皇家血統。阿里歐達特斯以為應當將女兒嫁給阿爾薩梅內斯。羅蜜爾達騙薛西斯說,自己早已獻身阿爾薩梅內斯。薛西斯下令判處兄弟死刑。但為時已晚,因為阿里歐達特斯這時已將羅蜜爾達許配給阿爾薩梅內斯。薛西斯將隨身佩劍交給阿爾薩梅內斯,吩咐他除掉禍根羅蜜爾達。妻子阿瑪斯特里斯表示十分願意親手殺死那個當受懲罰的負心人。薛西斯同意了。阿瑪斯特里斯露出真面目,將劍刺向了薛西斯,而這時他已寬恕了所有人。

製作

弗蘭克-覓菊(Frank Miller)近日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其間透露了《三百斯巴達勇士》(300)前傳的一些情況。
覓菊說《三百斯巴達勇士》前傳目前定的片名是《薛西斯》(Xerxes),“薛西斯”就是《三百斯巴達勇士》里的那個波斯國王。《三百斯巴達勇士》前傳的故事發生在“溫泉關戰役”的十年之前,即路┉松戰役,覓菊透露說目前影片的劇情已經創作完畢,他正在設計圖畫。
覓菊還表示,在他前往希臘旅行進行研究時,他發現希臘的歷史與神話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了,這讓電影的敘事變得更有意思,“歷史和神話是不可分割的”,他說,“相信我,當你航行在愛琴海上,你就會真的相信有波塞冬存在”。

看點

這部作品講述的是某種在斯特林堡的“關係劇”或現代“肥皂劇”中經常出現的瘋狂欲望。薛西斯的弟弟阿爾薩梅內斯(Arsamenes)與羅蜜爾達互相愛慕,然而從宣敘調開始直到結束,他始終能感到自己在與強大的國王哥哥的愛情爭奪戰中勝機極少――這讓人不由聯想到莎士比亞國王戲劇中的場景。兄弟倆其實是姐妹倆,因為薛西斯由閹人歌手扮演,阿爾薩梅內斯則最先是女高音演出,而更令人叫絕的是羅蜜達爾的姐姐婭特蘭達(Atalanta)和假扮男性的薛西斯前妻阿瑪斯特里斯(Amastris)也都是女高音,這更增添了關係的複雜性。男僕埃爾維羅(Elviro)是這部歌劇的革新點,是他推動了信箋陰謀的進行,而他原本是曾在那不勒斯引起轟動的“諧歌劇”(opera buffa)中的角色――埃爾維羅是莫扎特《唐?喬瓦尼》中萊波蕾洛(Leporello)的前身。
流放(第一幕)、信箋陰謀(第二幕)和婚禮慶典(第三幕)就將古典主義的家庭緋聞劇變成現代緊湊的“關係劇”。第48號:薛西斯吟唱復仇女神和地域之行的返始詠嘆調,亨德爾似乎想借鼓和小號表現這位巴洛克主角的滅亡。第49號:這是歌劇三首二重唱中一首,是羅蜜爾達與阿爾薩梅內斯這對情侶的第一首保留二重唱。第50號:一項小小的改革,獨唱歌手取代了營造莊嚴結局本不可或缺的結束段合唱。此前從未占據主導位置的“和平與歡樂”是他們思考的主題。誘示性的新音調暗示了即將到來的巴洛克風格的接班人:莫扎特及其洛可可時期歌劇。

相關資料

台本:原著西爾維奧·施坦皮格利亞(Silvio Stampiglia),喬瓦尼·博農奇尼(Giovanni Bononcini)根據某版本創作的音樂劇《薛西斯》(Serse,1694)
作曲:格奧爾格·弗雷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
首演:1738年4月15日,倫敦,草市,國王劇院
劇情年代:公元481年
地點:某大花園邊的觀景台,宮殿庭院,帶圓柱大廳的市政廣場,達達尼爾海峽亞洲一側的薛西斯營地,市郊孤零零的空地,畫廊,帶花園的森林,燈火通明的慶典大廳
演出時間:約3小時
人物:薛西斯(Xerxes),波斯國王 男高音/女高音,最初由閹人歌者演唱。阿爾薩梅內斯(Arsamenes),薛西斯之弟 男高音,最初為女高音。阿瑪斯特里斯(Amastris),某王國公主,薛西斯之妻 女低音。羅米爾達(Romilda),阿里歐達特斯之女 女高音。婭特蘭大(Atalanta),阿里歐達特斯之女 女高音。阿里歐達特斯(Ariodates),貴族,薛西斯的步兵統率 男低音。埃爾維羅(Elviro),阿爾薩梅內斯之仆 男低音。
合唱隊:士兵,水手,傳教士,民眾

評價

這部作品完美地消除了人們的偏見,以為巴洛克歌劇的藝術特色僅僅是華麗的裝飾和精湛的聲樂藝術。無法洞穿的陰謀以及滿懷感情渲染的內心感受將巴洛克世界變成了反映我們這個充斥著緋聞和權勢利益的現代社會鏡子

盤點一生必看的50部經典歌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