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采克》

1925年12月14日,阿爾班·貝爾格的歌劇《沃采克》在柏林歌劇院首演取得了成功。但這一天的成功只是一個開始,在隨後的1927年到1936年間總共上演了166場,創造了20世紀大型嚴肅歌劇演出場次的最高紀錄。這部歌劇也成為20世紀初最有意義和最重要的歌劇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沃采克》《沃采克》

《沃采克》,3幕歌劇,貝爾格作於1914-1921年間。此劇為貝爾格根據德國著名劇作家畢希納(Buchner,1813-1837)的未完成話劇本《沃采克》(Wozzeck)改編而成。沃采克是個真實人物,他因殺掉情婦而被判處死刑,畢希納在劇中把他處理成一名理髮師出身的士兵,原劇本未完稿,有該士兵死與不死兩種處理方式。此劇20多個長短不同的場面,貝爾格整理成15個場面,讓沃采克最後死去。15個場面分成3幕,每幕5個場面。

三幕劇情

第一幕

第一場,上尉的房間。沃采克在替上尉刮鬍子,上尉命令他(英國管吹出上尉的動機)小心慢慢刮,而且嘲笑他沒教養,指責他居然未受教會的祝福就養了兒子。沃采克起初說:“是,上尉”,然後回答說窮人以道德過程生孩子也是無奈。上尉刮完鬍子後就讓他回去了。第二場,遼闊的原野,遠方可以看到城市。沃采克說這附近長著毒茸,四周散布腦袋,要是誤撿這些腦袋,3天后就會死掉。為這個傳說,他先害怕起來。安德列斯卻一點都不在意,他唱著快活的歌曲《打鼠是多么美妙》。夕陽西下,沃采克又恐懼地說,火焰會從地面一直燃燒到天上。可是夕陽卻安然無事地沉到地平線下,四周被黑暗包圍,寂靜無聲。第三場,瑪麗的房間。黃昏。瑪麗一直注意走在前頭的鼓手長。鄰居瑪格曹特看到了就嘲笑她,瑪麗唱《搖籃曲》。聽到有人敲打窗子,沃采克站在外面。他說,替隊長去砍木柴時,覺得地面好像燃燒起來了,而且黑煙緊跟在他背後。瑪麗發覺他又落人狂想中,她把孩子抱起來說:“這是你的孩子!”設法讓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兒子身上,沃采克只安心地說:“是我的兒子嗎?”然後又離去。第四場,醫生的書房。沃采克充任醫生的試驗品。他在這房間裡是禁止咳嗽的,食物只限於豆類。醫生一聽沃采克咳嗽就斥責他。沃采克又自言自語說,西邊大地燒起來了,而且長出毒茸,陷入狂想。醫生高興地說,這是局部性精神錯亂的第二期,我的實驗已經成功了。第五場,瑪麗家前面的大路。黃昏。瑪麗深深著迷於鼓手長,鼓手長說,想把她找去參加鼓號隊的訓練,說罷,把瑪麗緊緊抱住。起初她叫喊著“請別這樣”,把身體抽了出來,然後,瑪麗內心想到“投入誰的懷裡,事情都一樣”,於是任由鼓手長把她抱入房裡。

第二幕

《沃采克》劇照《沃采克》劇照

第一場,瑪麗的房間。上午,瑪麗戴上耳環,在鏡前自言自語:我的嘴唇也和有錢的夫人一樣紅。沃采克出現,注意到她的耳環。瑪麗解釋說是撿到的,沃采克問,兩個是一起撿到的嗎?他放下上尉和醫生給他的薪水走了。瑪麗內心受到譴責。第二場,街道。中午。上尉叫住匆忙往前走的醫生,雖然醫生表示沒有空,繼續前走,但上尉硬是把他拉住。醫生說,最近出現許多猝死者,忙得不可開交,他看了上尉的臉色後說,你在4周內會中風,變成下半身不遂者,上尉聽後嚇呆了。這時沃采克走過來,上尉對他說,你在家吃飯時,是否碰到別的男人的鬍鬚掉在飯菜里?或許現在你回家時,會看到鬍子就粘在你情婦的嘴角上。沃采克聽了臉色發青。第三場,瑪麗家前的街道,沃采克盤問瑪麗有誰來過。瑪麗說:“你不要碰我,乾脆用刀子殺了我吧!”然後跑進屋裡。沃采克問:“刀子比較好?”第四場,酒店的花園,晚上。沃采克來到,親眼看到瑪麗與鼓手長親密地擁舞。他想沖入舞池,但舞蹈正好結束。這時工人和士兵們開始合唱,安德列斯也手拿吉他,快活地一起高歌。沃采克則坐到門口附近。一個昏睡的工匠醒來了,開始說教:“流浪者問神。為何人類能存在。”又說,“我的靈魂散發著白蘭地的酒味。”接著被年輕人拉走。這時突然出現一個白痴,靠近沃采克說,你身上有血的味道。而沃采克覺得眼前逐漸變成血紅。幕匆促降落,但圓舞曲還繼續著,漸強與漸快後,掀起高潮,突然中斷後從幕後傳來鼻音合唱,第五場、兵營的衛兵室,夜,傳來準備睡覺的兵士們的鼻音合唱。沃采克一點睡意都沒有,樂隊音響和瑪麗邊跳邊唱的聲音。老是在他耳畔環繞。他想跟安德列斯說話,安德列斯不加理會。這時鼓手長興高采烈地進來,誇耀自己弄了一個相當美妙的女人。安德列斯問是哪裡的女人,鼓手長說問一問沃采克就知道了,說罷,強迫沃采克跟著喝酒。沃采克吹起口哨來。鼓手長氣急地撲到沃采克身上,把沃采克壓在地上,誇耀勝利般用口哨吹出沃采克剛吹的鏇律,叫著說:“你把我看成是什麼?”沃采克自語:“我要順序一個一個......”

第三幕

第一場,瑪麗的房間。瑪麗在讀聖經:“巴利賽人帶來一個犯通姦罪的女人,可是耶穌卻說,我不處罰你,去吧,不要再犯罪。”第二場,池畔森林小路。沃采克把瑪麗帶到這裡。兩人交談時月亮慢慢升起。沃采克問,我們相處幾年了,瑪麗回答有3年。沃采克問瑪麗,你怎么有這樣可愛的嘴唇?說著就跟她親吻起來。這時,血紅的月亮已經升到他們頭上。沃采克一邊喊著這是血的顏色,一邊取出小刀刺進瑪麗的喉嚨。瑪麗痛苦地叫著“救命啊”,但很快就倒下死了。這時音樂奏出跟瑪麗有關的各種動機。沃采克站在瑪麗屍體前,過一會兒就靜悄悄地走了。第三場,酒店。深夜。年輕人在跳波爾卡。沃采克抱住瑪格蕾特,要她唱歌。這時,瑪格蕾特從沃采克身上發覺了血跡,妓女們和年輕人都圍了過來,造成騷動,沃采克逃跑。第四場:池畔的森林小路。沃采克東倒西歪地跑回殺害瑪麗的現場,跪在屍體前說:“瑪麗,你的脖子上為什麼繫著紅色的帶子?”發現旁邊的小刀後,把它丟進池塘中。由於想到要把自己身上的血洗去,他走入池水中,越走越深,終於被水淹沒。這時醫生和上尉走過這裡,發覺有人溺死在池裡,但覺得氣氛不祥,便頭也不回地往前走去。傳來蛙聲。第五場:瑪麗家的街道,早晨。兒童們在快樂地遊戲,瑪麗的兒子在騎木馬。有一個較大的兒童跑過來說,瑪麗被人殺死了,於是大伙兒就跟他一起跑去看。只有瑪麗的小男孩一個人在原處騎木馬,過一會兒後,也追在別人後面跑去了。

無言的主角

《沃采克》《沃采克》

周圍人的冷漠和自身的遲鈍,將沃采克推入無助的境地。一個人正慢慢消亡。他的言語能力在漸漸喪失。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 Bu..chner)的原著常讀常新,作品探討了人及其言語功能的毀滅,直至今日,讀來仍不失現實意義。與畢希納原著的斷片場景不同,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這部3幕15場的歌劇採取了封閉的形式。作曲家並非單純重複作品的內容,而是找到一種理想方式,通過對比結構進一步加強故事的張力。畢希納的話劇原名為《沃伊采克》(Woyzeck),貝爾格採用了卡爾·埃米爾·弗蘭佐斯(Karl Emil Franzos)的改編寫法。沃采克聽見地下傳來轟隆聲,大地仿佛在咆哮,他看見世界毀滅的大火正在地平線上熊熊燃燒。貝爾格將畢希納力圖表現的失語狀態轉化為一種獨特的語言,這是惟有依靠結構組織才能實現的完美音樂。因而,貝爾格有意選用了能讓20世紀的歌劇聽眾感覺親切的傳統風格。觀眾聽見的是一種全新、頗具挑釁意味、並有意攪亂人心神、但同時又感覺似曾相識的語言。劇本首演後的緋聞和觀眾的排斥心理令貝爾格本人吃了一驚,但他始終堅信,《沃采克》是一部完全遵循傳統的歌劇。

演出時間

第一幕35分鐘,第二幕31分鐘、第三幕27分鐘,總計1小時33分鐘

樂隊編制

《沃采克》《沃采克》

長笛(或短笛)4、雙簧管(第4兼英國管)4,單簧管(bD)(第1兼A,第3第4兼LK)4,低音單簧管 OB)、大管 3、低音大管,圓號(F)4、小號(F)4,次中音長號,低音長號 3、低音號,弦樂組(至少五十至六十人)、定音鼓兩對,銅鈸一對(一個吊鈸、一個是大鼓上的固定鈸),大鼓、竹板、小鼓若干,大銅鑼(音非常低的),小銅鑼(音非常高的),三角鐵,木琴,鍵盤式鐵琴,豎琴。

另外在舞台上還使用下列樂器:

第一幕第二場 小鼓若干第一幕第三場 軍樂隊 短笛,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大管2,圃號2、小號2、長號3,低音號,帶銅鈸的大鼓,小鼓,三角鐵。

第二幕第四場 餐廳樂隊 提琴(把弦調高一個全音的小提琴)2――4,單簧管(C)。手風琴,吉他若干,低音薩克管或低音號。

第三幕第三場 小鋼琴此外在第二幕第三場,如果有條件的話可在離開管弦樂隊的地方,另外配置室內管弦樂隊。這一室內管弦樂隊的編制,如他的老師勛伯格在0P,9的室內交響曲中所

用過的一樣,其各件樂器如下:長笛(兼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大管、低音大管、圃號、弦樂五重奏。但是這些合奏,也可由大管弦樂隊成員組織起來進行。

劇中人物

沃采克 俄國步兵 男中音

瑪麗 沃采克情婦 女高音

安德烈 抒情男高音

鼓手 英雄男高音

樂隊長 喜劇男高音

醫師 喜劇男低音

藝匠甲 男低音

藝匠乙 高―男中音

馬格麗特 女中音

愚人 高男高音

士兵、藝匠、女侍、私生子、市民等。

故事發生於19世紀初葉,地點在德國某村莊。

幕後

《沃采克》 海報《沃采克》 海報

德國作家和思想家畢希納(Georg Büchner)在1837年,24歲上得熱病死了,留下字跡潦草的劇本手稿——《沃采克》(Woyzeck),後人把這些凌亂的草稿整理出來,連劇名都搞錯了,把Woyzeck誤為Wozzeck,之後一錯再錯,一直錯到貝爾格,他在1914年看了維也納首次演出《沃采克》,下決心把它譜成歌劇。戰爭爆發,打亂了作曲家的計畫,一直到1922年,他才正式完成全劇。指揮家赫爾曼·謝爾欣(Hermann Scherchen)先搞了一個音樂會的節選版,1924年在法蘭克福首演。1925年12月,埃里希·克萊伯在柏林國立歌劇院首演了《沃采克》歌劇版。最早一批演出《沃采克》的城市中包括列寧格勒(1927年),斯托科夫斯基在1931年指揮了美國首演,費城。埃里希·克萊伯1932年第二次製作《沃采克》,成為該劇在第三帝國前夕的最後一批演出,希特勒上台後,貝爾格的音樂連同該劇都被封殺,在德國重見天日要等到戰後1948年。該劇的第一個商業錄音是1951年米特洛普羅斯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錄製的。第一個錄音室錄製發行於1965年,卡爾·伯姆指揮,菲舍爾-迪斯考演唱劇名主角。

象徵手法

《沃采克》是阿爾班·貝爾格第一部用無調性技法寫成的歌劇,腳本改編自德國現實主義戲劇先驅畢希納的同名戲劇。在創作中貝爾格用象徵手法著力挖掘戲劇所沉潛的深意,象徵作為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間隔構成了作品的內層空間,避免戲劇意蘊的流失和淺白直露的表達,用這一幽隱的方式曲直現實,使得基於戲劇上的歌劇深化內涵主旨,作為作曲家一以貫之的用法在主導動機、描述性的音樂語言和數字中灌注象徵。在貝爾格所處的危機四伏的社會中,僅僅對苦難現實的曲指會使得象徵下的內層空間矯情,缺乏感染與感召。社會文化語境無疑應當被理解為作品的外層空間,外層空間使得《沃采克》象徵下的內層空間在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得以定位。強調心靈表達的表現主義則成為拓展外層空間的最好方式,《沃采克》中的表現主義是對象徵主義的縱深發展,逼視令人窒息的現實社會,將象徵主義著力拓展的內層空間與社會語境的外層空間緊密結合,深化了象徵的意義與作品的內涵。另外作曲家對音樂本體自指性的強調,則使得作品具有邏輯性的同時與聽眾搭建了溝通。貝爾格追求先鋒並且不拋棄傳統,通過克里斯瑪特質避免了“失范”狀態,將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結合的內外層空間成功的傳達給了聽眾。《沃采克》在象徵手法的套用與延伸中成為二十世紀歌劇的典範之作。

盤點一生必看的50部經典歌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