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人》

《波西米亞人》是義大利歌劇泰斗普契尼12部歌劇中最受人喜愛的一部,與《蝴蝶夫人》及《圖蘭朵》並稱普契尼的三大驚世歌劇。

簡介

《波西米亞人》是義大利歌劇泰斗普契尼12部歌劇中最受人喜愛的一部,與《蝴蝶夫人》及《圖蘭朵》並稱普契尼的

海報海報

三大驚世歌劇。故事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法國巴黎拉丁區四位性格放浪不羈的藝術家最年少輕狂的歲月以及兩段最動人的愛情故事。其中的著名詠嘆調如《人們叫我咪咪》、《冰涼的小手》等都是歌劇史上最著名的唱段。“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男高音”卡魯索、當今三大男高音,都和《波西米亞人》的男主角魯道夫有著不解之緣。《冰涼的小手》更成為帕瓦羅德的成名金曲。

波西米亞人

波西米亞,無論在文學界和時裝界都是隨意率性、開放自我的代言詞。芭蕾舞劇《波西米亞人》也講述了生活在20世

劇照劇照

紀30年代的巴黎拉丁區,夢想成為藝術家的波西米亞青年和繡花女工間有笑有淚的生活與愛情故事。悲劇性的浪漫、優美的旋律,豪華的服裝,懷舊的燈光,所有芭蕾舞劇成功的關鍵因素都在《波西米亞人》上展現得一覽無餘。沉浸在波西米亞人浪漫的愛情故事中,受到好萊塢電影《紅磨坊》的啟發,編導西蒙·多成功地將這部歌劇改編為芭蕾舞劇,成為歌劇生命的延續。

各界評價

《波希米亞人》(亦稱《藝術家的生涯》)是賈科莫·普契尼三大經典歌劇之一。《圖蘭多》、《蝴蝶夫人》都是這

劇照劇照

位歌劇大師的傳世之作,在世界的藝術舞台上經演不衰。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的第一次演出是在1896年的2月1日.在1900年到1976/77年間,該劇在紐約市的都市歌劇院上演532次之多,排名第二位。在音樂的面前,文字的力量顯得脆弱無力,但是聽過《波西米亞人》歌劇樂譜的人會覺得這部音樂充滿了魔力,生動並且令人興奮,聽眾在每一次傾聽時都會感動。著名音樂編導凱文抓住這部人們鍾愛的音樂,歷時半年創作改編。用可愛的宣敘調、詠嘆調和二重奏重新編排管弦樂曲使之成為適合於舞蹈的音樂篇章。縱然沒有歌劇演員的歌喉,可是當交響樂用低音展現絕望,用高音表示愛情的時候,這種用音樂來傳遞情感的藝術被發揮到了完美。沒有文字而只是用舞蹈來演繹一個故事並非易事,所以凱文說到“音樂是這部芭蕾舞劇成功的關鍵,是歌劇大師普契尼、編舞西蒙·多和我齊心協力把這個奇蹟展現在舞台上”。

演出

歌劇《波西米亞人》無數次地留在人們的心中,優美的詠嘆調歌頌一段曠世愛情,感動著每個時代。2004年5月21日,

劇照劇照

澳大利亞國王劇院舉辦了芭蕾舞劇《波西 米亞人》的國際首演。2005年它來到中國,一路走過北京、南京、杭州,人們為腳尖舞出的藝術傾倒不已。10月28、29日上海大劇院的演出將是其中國巡演的最後一站,芭蕾的精彩讓這次成功的改編永載史冊。
《波西米亞人》在上海外高橋皇冠假日酒店舉行了媒體見面會。剛結束杭州站演出的西澳大利亞芭蕾舞團團長路易絲·霍頓-史密斯女士(louise Howden-Smith)、藝術總監西蒙·道先生(Simon Dow)及主要演員親臨現場。

音樂魔力

從舌尖到足尖——音樂是最神奇的魔棒

歌劇是語言藝術,芭蕾是肢體藝術。歌劇以敘述見長,芭蕾以抒情見長。在表現方式上,兩者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把歌劇改編成芭蕾舞,是眾多藝術團體望而卻步之事,何況是一部上演百年之久,名列世界十大經典歌劇之列的作品。
西澳大利亞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西蒙·道(Simon Dow)相當熟悉那些由歌劇改編的芭蕾舞作品,例如《卡門》,《風流寡

露天演出盛況露天演出盛況

婦》和《魔笛》, 但是當他和他的舞者們在雄偉的大劇院排演《波西米亞人》之時, 他意識到他們已經進軍了一個全新領域。
《波西米亞人》是最典型的普契尼風格的歌劇,全劇的任何一個部分只要有靈感或者劇情允許,普契尼就可以寫出如歌如泣的旋律,往往熾熱而憂傷。它的音樂充滿了魔力,使音樂生動,有生命力,悅耳的音調不可磨滅地令人興奮。它有著驚人的效果,使聽眾在每一次傾聽時都會感動。因此在保持普契尼音樂的完整性的重要前提下,將原有的樂譜改編成適合芭蕾舞劇的音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成功的演出

為什麼這個歌劇會在國際上獲得這樣的成功? 原因只有一個:音樂。
我們沒有辦法描述樂譜,而是說它充滿了魔力使音樂生動,有生命力,和令人興奮.悅耳的音調是不可磨滅的,戲劇對故事的處理是與生俱來的,它有驚人的效果,使得聽眾在每一次傾聽時都會感動。
音樂改編者凱文•好可英(Kevin Hocking)與藝術總監西蒙·道(Simon Dow)歷時半年把《波西米亞人》作為專業芭蕾舞劇來策劃。因為演員沒有用言語來表達感情的優勢,所以不得不找其他的方法來表達他們的感情。西蒙·道認為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消除掉嗓音的聲線,因此凱文•好可英為一些特定的場景譜寫了額外的樂章。縱然沒有歌劇演員的歌喉,可是當交響樂用低音展現絕望,用高音表示愛情的時候,這種傳遞情感的藝術被發揮到了完美。他們也捨棄了一些傳統的東西, 採納了一些其他元素,並且堅信當音樂響起時,觀眾會贊同這些添加的元素是適用於舞蹈的。
重編後的樂譜是一個通順流暢的混合曲物,有可愛的宣敘調,詠嘆調和二重奏,重新編排管弦樂曲使之成為適合於舞

劇照劇照

蹈的音樂篇章。將經典詠嘆調和二重奏轉變成管弦樂曲,這是一種挑戰;把各種各樣的宣敘調變成適合跳舞的音樂片段,賦予了它們不同於獨奏和伴奏風格的管弦樂生命,是一種用音樂探討歌劇“變身”芭蕾舞劇的方式。這個音樂工程變成實實在在的舞蹈和樂曲,混合著美麗和原創性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波西米亞人》煥發了全新的生命力。

時光回流

回歸的繁華與生活,時光倒流70年------服裝、舞美與燈光三位一體
這次改編的普契尼的歌劇樂譜異常精彩。服裝、舞台布景和燈光的整體設計也是讓人眼前一亮,還原出上個世紀30年代巴黎波西米亞人的生活狀態。
三位澳大利亞的藝術家負責了這次舞劇的服裝、舞台布景燈光。他們是服裝設計師安娜•法蘭西(Anna French)、舞台布景安德魯•卡特(Andrew Carter)和燈光設計瓊•布斯威(Jon Buswell)。這次的創作是一個合作藝術形式,需要三人通力合作來重現三十年代老巴黎的感覺。
第一步,音樂的選擇決定了感情的質量。它會指導顏色色調選擇的方向,強化芭蕾的情緒。設計師們建立了性格輪廓,把人物性格描繪成如真實人一般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通常需要在文字或歌詞以上充實性格描繪逼真的人物,他們是誰,他們從哪裡來,以及什麼造成了他們如今的生活狀態。為此設計師們參考了《波西米亞人》最早版本,歌劇歌詞,並考慮到所選舞蹈家的個性和身體素質。
第二步,尋訪現代巴黎的古老感覺。設計師們徹底研究了三十年代巴黎,當時的歷史、衣服的設計、布料的質地、飾品,髮型以及那時的行為方式,一個都不放過。現代巴黎若隱若現的浪漫,柔和灰色的燈光,狹窄鵝卵石街道上的陰影,下雪的景象,橋,燈柱,都激發了他們的豐富的創作靈感。服裝設計師安娜•法蘭西(Anna French)曾經有過巴黎波

劇照劇照

西米亞式的生活,她整日遊走在巴黎,細細品味生動的街道生活,希望把這些信息通過視覺傳遞給觀眾。19世紀30年代巴黎拉丁區形成了波西米亞文化,這段時期生活在巴黎的波希米亞人(Bohemian)的生活方式十分繁華時尚。最終我們在舞台看到了他創作的30年代流行的、厚重而有角的服裝剪裁。
最後,在Henri Cartier-Bresson 和Fred Stern黑白攝影藝術影響之下,創作小組超越三十年代巴黎人的形象創造出的芭蕾舞的“樣子”,採用了棕褐的色調來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因而《波西米亞人》的舞台上沒有太多使用色彩,而是把色彩留給服裝和每一位舞者,由舞者的肢體語言來展現喜劇與悲劇完美結合的力量。
芭蕾舞劇《波西米亞人》的製作創了世界之首。從來沒有一個芭蕾舞團將這部偉大不朽的作品改編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愛情故事。講述這個故事的不是歌劇,而是有著激情和動力的藝術形式——芭蕾。2005年10月28、29日,芭蕾舞劇《波西米亞人》與您相約大劇院,這份美味的芭蕾大餐將如西蒙·道期望的那樣——使人暫時忘卻它曾是一部歌劇。

演出團體

西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簡介
西澳大利亞芭蕾舞團是澳大利亞西部最重要的表演藝術團體之一。
該團由Kira Bousloff女士創建,成立於1953年,是澳大利亞三大芭蕾舞公司之一,現已發展成集古典與現代為一體,同時將現代芭蕾舞發展至最高水平的,享有較高聲譽的芭蕾舞團。該團保留劇目多種多樣,從全篇芭蕾舞到短篇作品,應有盡有,且賦予了不同的形式,在傳承古典芭蕾的基礎上,清楚地加入了當代生活的元素。
保留劇目大部分是為團隊創作的,由澳大利亞本土和國際知名的編舞以及藝術總監創作,包括了古典芭蕾中的精彩場面,以及20世紀國際上的保留傑作。舞團力邀澳大利亞主流藝術家,設計師以及作曲家,成為了展示澳大利亞最傑出的藝術人才的視窗。
該團對舞蹈的標準非常嚴格,19位公司現任舞蹈演員都具有濃郁的經典背景。一些成員在加入西澳大利亞芭蕾舞團之前,就已經有國家級及國際級的職業生涯,許多人在其專長的舞蹈領域獲均得過各種獎項。
位於柏斯的君王大劇院是該團的駐場劇院,常年為觀眾奉獻大量的舞蹈演出,包括在柏斯的三到四個主要演出季,西澳大利亞的巡演,舞台舞蹈工廠的演出,免費的公眾演出系列,廣范的舞蹈教育項目以及其他活動。西澳大利亞芭蕾舞團也在全國和世界範圍進行巡演。近期的世界巡演地點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台灣和菲律賓。

藝術總監西蒙·道(Simon Dow )

西蒙·道(Simon Dow )作為斯圖加特芭蕾舞表演家和澳大利亞、舊金山波士頓華盛頓芭蕾的理論舞蹈家具有廣泛的國際舞蹈經驗。西蒙·道先生曾客座世界上最好的歌劇院, 並且應邀在許多國際節日上表演舞蹈。他在許多舞蹈中領舞,並且在工作中起領頭作用。例如: Bejart, Ashton, MacMillan, Kylian, Balanchine, Tetley, Forsythe, Bintley, Goh, Helpmann, Kudelka 以及一些其他的舞蹈。
作為舞蹈動作設計者,西蒙·道先生為多個公司和國際項目完成了三十多個原創工作。同時他是個國際著名的舞蹈教

劇照劇照

師。他曾任教的舞蹈團有:美洲芭蕾劇院,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加拿大Les Grand芭蕾舞團,澳大利亞芭蕾舞團,米爾沃基芭蕾舞團,華盛頓芭蕾舞團,波士頓芭蕾舞團,FELD芭蕾舞團。

另外,他還為世界各地參加表演和比賽的舞者進行指導。2001年,西蒙·道先生受邀成為赫爾辛基芭蕾舞比賽舞蹈及動作設計的評判委員會成員。他曾獲得過:莫斯科芭蕾舞比賽最佳合作夥伴,切凱蒂獎章和前總統羅納德·里根授予的藝術成就獎。西蒙·道先生還被列入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名人堂。

音樂改編者凱文•好可英(Kevin Hocking)

50多年來,專業音樂人凱文•好可英一直致力於多方面的革新和發展。他原是一名鋼琴家,但不久他便發現自己在樂曲編排、樂隊指揮以及作曲方面的興趣和天賦。
在世界音樂的舞台上,凱文曾為眾多澳大利亞人和海外藝術家伴奏。他為管弦樂隊譜寫音樂並且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藝術中心指揮過多場音樂會。同時他也是眾所周知的《清晨樂曲》(Morning Melodies)的表演者。1995年他為日本天皇做音樂指導,從而得到了“休息室獎”(Green Room Award)。

服裝設計師安娜•法蘭西(Anna French)

安娜•法蘭西在1974年與墨爾本劇院公司合作之前就獲得了藝術類的畢業證書。然後她就成為南澳大利亞州立劇場公司和佩斯國家劇場公司的常駐設計師。在佩斯的那段時間她獲得了國家劇場評論的最佳設計師獎與Loudon Sainthill設計獎學金。
她的設計作品很廣泛,包括Major Barbara和Old Times的服裝,Blithe Sprit的布景和服裝。安娜為電影和電視設計的服裝為其贏得了美國電影學院年度電視電影獎的提名(AFI)。在舞蹈方面, 安娜•法蘭西的設計作品超過 30部之多,2003年她憑藉出色的服裝設計獲得了“休息室獎”(Green Room Award)。
她最新的力作就是為西澳大利亞芭蕾舞蹈團的《波西米亞人》設計服裝。

舞美設計師安德魯•卡特(Andrew Carter)

安德魯•卡特出生在澳大利亞西部鄉村,他立足於當時舞美和劇院的設計,是國家主要生產設計師之一。與此同時他還追求在繪畫,工業設計和安裝藝術方面的事業發展。1979年他在科廷大學獲得工業設計的學士學位,1984年他在美國耶魯大學獲得了美術專業的碩士學位。回到澳大利亞後,他陸續在視覺藝術方面獲得創造發展獎學金(Creative Development Fellowship)和“休息室獎”(Green Room Award)。
卡特為澳大利亞所有著名舞台劇院和一些國外劇院工作,其中包括了荷蘭丹斯劇場,皇家芭蕾舞團,加登女修道院,丹麥皇家芭蕾舞劇院,荷蘭國家劇院,同時也為百慕達和丹佛藝術節工作。卡特的工作足跡踏遍了南北美洲,歐洲大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他舉辦了八場個人畫展並參加了許多團體展出,積累了許多經驗。目前卡特正在致力於新的繪畫風格(紙牌及帆布上的油畫)。2002年8月,卡特擔任起墨爾本2006年全民運動會的閉幕式總策劃。

盤點一生必看的50部經典歌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