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古文]

南轅北轍[古文]

《南轅北轍》寓言故事出自於《戰國策·魏策四》,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於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南轅北轍南轅北轍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1之,中道而反2,衣焦3不申4,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5,方6北7面而持其駕8,告臣曰:‘我欲之9楚。’臣曰:‘君之楚10,將11奚12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13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14者15善16。’此數者17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18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19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20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南轅北轍南轅北轍
聞:聽說。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衣焦:衣裳皺縮不平。
申:伸展,舒展。後作“伸”。
大行(hang):大路。
方:正在。
北:面向北方。
持其駕:駕著他的車。
之:動詞,到……去。
楚:楚國,在魏國的南面。
將:又。
奚:為何。
用:費用,錢財。
御:駕馭車馬。
者:…的人。
御者善:車夫駕車的技術高超。
此數者:這幾個條件。
恃:依靠,依仗。
廣:使動用法,使……廣大,擴展。
猶:猶如,好像。

作品譯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季梁聽說這件事後,半路返回,來不及抻平皺縮的衣服和去除頭上的塵土,去拜見魏王說:“今天我來的時候,在路上遇見了一個人,正在面朝北面駕著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去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很精良。’我說:‘你的馬雖然很精良,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路費很多。’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馬夫善於駕車。’這幾個條件越是好,就離楚國越遠了。大王的行動是想成為霸王,舉止是想取信於天下。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有好的名聲。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您)距離稱王的事業就越來越遠了。這就好像到楚國卻向北走一樣。”

創作背景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訊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作品鑑賞

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繫,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

作者簡介

劉向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鏇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