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

《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十七帖》《十七帖》

王羲之(303—361),琅邪臨沂人,字逸少。後移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他一生曾任秘書郎、參軍、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人稱“王右軍”。後稱病去職,與東土諸名士優遊自適以終老。

王羲之出身於名門望族,伯父王導、王敦以及父親王曠,都是曾經左右東晉形勢的重臣。王氏家族與當時的皇族司馬氏平起平坐,地位顯赫。王羲之雖然父親早逝,寄養在伯父王導家中,但這並不影響他具有優越的生活條件與良好的學習環境。據說他小的時候不善言辭,長大成人後卻善於思辨,並以骨鯁著稱。

王羲之少時學衛夫人書法,後來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導。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很多,伯父王導、王敦都精於書法。王導還將有“江東法帖之祖”之謂的《宣示表》傳給王羲之,可見對王羲之書法才能的器重。在這樣的環境中,他能夠博採眾長,轉益多師,終於“備精諸體”,創造了全新的書法藝術境界。

王羲之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有人要問,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書法,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呢?後來很多書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為什麼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這個問題要放到書法史中來看。首先,要從漢字的發展演變上看。中國文字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大的變化,從篆書系統向隸書系統轉變是—次關鍵性的變化。我們現在漢字應該都屬於隸書系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意文字。隸書系統的文字在以後的歲月里繁衍出很多變體,如行書、草書等,這個過程都發生在漢代,隸書本身也最終演化成為今天常見的楷書。在王羲之之前,這些書體都有一定的規模,但還是不夠成熟。比如鍾繇的楷書,相對來說還是處於初級階段;張芝的草書也屬於質樸一路。王羲之書法在他們的基礎上取代了前人,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字範式。王羲之之後的書法家當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書法上,比如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他們將楷書推向了更為標準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書法家大多認為,他們的楷書有刻意安排的痕跡,雖然在實用方面是夠標準的,但與王羲之相比,卻顯得有些不自然。正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境界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字形姿態豐富但不過分張揚,氣息沖和,剛柔相濟,既有法度,又有極高的審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後的很多朝代的書法家都願意接受他。人們把羲之尊為“書聖”,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淵源

《十七帖》《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游目帖》等。據載:唐太宗好右軍書,蒐集王書凡三千紙,率皆以一丈二尺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云:“《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載略與今傳本異。摹刻本甚多,傳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沖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筆意法式

《十七帖》《十七帖》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筆。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後向左下方折轉,順勢收鋒,如“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前一點的收筆要與後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的兩點,並不強調呼應關係,而是意態獨立,但要避免重複,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書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關係,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的長橫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牴觸。王羲之草書中的長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過渡自然。收筆或空收,或換鋒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筆。如“廿”、“一”二字。

5.短橫。《十七帖》中短橫很多,寫法要根據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橫。多橫連在一起,一般姿態與長短都有變化,有些橫之間有連帶關係,如“未”字。

7.短豎。《十七帖》中短豎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短豎的起筆多變,有時還有曲頭的,如“土”字。

8. 垂露豎。這種豎畫也並不是乾篇一律的一個形態,如“楊”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得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9. 懸針豎。《十七帖》中的豎畫也是千姿百態,如“情”字左邊的長豎呈弧形,上圓下方,並逐漸加粗,“耳”字的豎中段開始向左傾斜,收筆呈針狀。

10.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兩種形態: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筆宜利落,不宜遲疑。

11.長撇。《十七帖》中的長撇各具形態。如“但”字的撇畫起筆側鋒入紙,中鋒行筆,收筆含蓄;“必”字的撇畫呈弧形,由細到粗,輕盈流動。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常出現,形態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有的撇以剛勁稱勝,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帶剛,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徵。附圖中“彼”字的短捺上側呈弧形,下側弧度較小;“來”字的捺收筆時逐漸加力;“火”字的捺畫不帶弧度,中間粗,兩頭細,形如紡錘。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徵,即有一定的波磔。  

15.帶鉤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畫,出現了轉折所帶出的鉤法,並與下一個字的筆勢形成連帶關係。如“獲”字,在轉折時要將筆鋒包裹住,再順勢向左帶出;“人”字在轉折時停頓下按,再向左帶出。

16.短鉤。這些鉤的轉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折時提筆攏鋒,然後向左輕輕勾出,不要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爾”字的鉤在轉折時不需提筆,而是用筆鋒包裹住,然後乘勢向左攏鋒勾出。

17.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後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得厚重、沉著。“足”字的挑鉤不需停頓,而是在轉換方向時順勢上提。

18.弧形鉤。弧形鉤的弧度較大。如“我”字,在寫鉤時有一定的轉折,即在行筆時稍事停留,逐漸轉換筆鋒的方向。“緣”字只有轉,沒有折,在轉彎處要攏住筆鋒,不要讓筆鋒散開。

19.圓轉。使轉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與方折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時行筆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寶蓋也是圓轉用筆,只不過轉時角度較大。

20.方折。古人草書圓轉與方忻並用。如“遲”宇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後再行進。轉折時須注意筆畫銜接,以防脫節。

21.轉折。轉與折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彎處轉、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書法結構

《十七帖》《十七帖》

1.點畫照應

以點為主的草字要注意點之間的照應關係。孫過庭說:“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說點比較多的字,不要將這些點寫成一個樣子。如“不”、“悲”二字,均較好地處理了點之間的關係。有時候,點要與其他筆畫形成一定的關係。如“分”、“奇”二字的點是字的眉目,起到了傳神寫照的作用;“分”字的點是保證字態平衡的砝碼;“奇”字的上點如同字的大腦,其方向決定著字的姿態。有些草字中點與其他筆畫互相照應,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來。如“意”字中點畫間隔很疏朗,並不強調連帶,卻很自然;“想”字下面的兩點與上面的筆畫似斷還連,很有意趣。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數”、“里”等字,都是緊湊中正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對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則必然顯得呆板。“語”、“臨”這些左右結構的字,整體特徵都顯得比較均衡。“語”字左邊的字元寫得很重,與右邊的字元勢均力敵;“I臨”字左邊拉寬,右邊窄。一些上下結構的字橫向線條不乏有傾斜之勢,但要通過豎畫來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過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勢”字。

3.偏正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即字的土部比較端正,下部則很靈活,每個字的整體效果看<贓重,卻又不乏靈動之態,達到了正欹結合的境界。而“吾”、“畫”、“遠”等字則顯得婀娜多姿、—波三折,這是依靠中間部位的挪動取得的藝術效果。如“吾”字中間部位偏向左邊;“畫”字正好相反;“遠”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顯得很生動。一些字則綜合了上述方法,如“常”字上面稍正,下面則取斜勢;“秦”字中間部位左右擺動;“度”字上面比較端正,下面左右開張。

4.左右相諧

如帖中“殊”字左右兩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態,通過連筆,將兩者連在—起;“楊”字左小右大,互相關照;“理”字左邊上寬下窄,右邊則相反。而“龍”、“雄”等字則是左長右短或左重右輕,形成以大領小的布局,這是它們的統—性。但每個字的處理方法又不盡相同,顯示了王羲之處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觀”等字的處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錯落。“致”字右邊的反文位置很低;“觀”字將右邊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幾乎成了上下結構。

5.縮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邊的“口”部以及右邊的上部都很開張,右邊下部則寫得很窄,而且筆畫較細。“益”字也是上邊開張,下面緊縮,顯得很雄偉、挺拔。一些字通過某些局部的收縮,使字形顯得很緊湊。如“時”字左邊的“日”部顯得很緊,“避”字中間部分筆畫很輕,在視覺上造成了有縮有放的格局。“”、“安”等字通過某些筆畫的誇張,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縮,給本來不太好處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這時要注意誇張筆畫的位置,還要體會收縮部位的巧妙。

6.虛實開闔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間沒有連筆,單個看好象距離太大,實際上放到整篇之中則非常和諧。這類字書寫時要注意左右字元的位置關係以及長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勝。如“取”字下面兩部分安排得很開;“鹽”字四個部件若即若離。形成包圍形狀的字要注意內外空間的處理。如“目”字中間部分很小,顯得字內空間很大;“為”字下面的點緊靠邊沿,讓中間空白;“解”字右邊的纏繞部分處理得靠下,而且線條很細。

7.以側取勢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勢,整個字形看上去很危險。帖中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左右之間也並不平衡。如“漢”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邊傾斜,右邊上寬下窄,很有動勢;“講”字的妙處在右邊,依次向右傾斜,顯得很生動。草字最忌諱呆板,如果寫得四平八穩,就會給整篇的章法處理帶來困難,所以一定程度的傾斜是必要的。

8.映帶有節

《十七帖》中的連帶筆畫起伏變化,富有節奏感。有些字點畫之間連帶很多,牽連之間有提有按,有時似連還斷,要注意其中連筆的粗細變化以及筆鋒方向的轉換。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連筆,形成了圓形的字態,這樣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線條的起伏變化,書寫時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則容易畫圓圈。而“顯”、“興”等字中的映帶更多,尤其是一些局部。其圓轉之中包含著提按,字勢顯得遒勁流暢。

章法析解

《十七帖》《十七帖》

《十七帖》是小草書體的代表作,其章法也具有典型意義。按照唐太宗的說法,其章法就是“煙霏霹結,狀若斷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

通常草書的章法問題,是指作品的謀篇布局,是集點、線成字以及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最終結果。關於集點、線成字,我們在前面已經對一些典型的字形作了初步說明,這裡重點講述《十七帖》集字成行、列行成篇的問題。

《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後來的大草、狂草書法那樣,依靠字與字之間的牽連來強化整體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單字姿態的斜正搭配、筆畫的粗細變化來達到氣脈貫通。如最左面這幅圖是《十七帖》中的第一帖,共三行,都是字字獨立,屬章草格局。不過王羲之對這種格局進行了改造,所以顯得更為靈活。此帖第一行“十七”兩字筆畫非常厚重,給整個作品確立了基調。其他字或正或側,如“郗”字作側勢,“司”字又變為端正,“馬”字傾斜,“未”字又復歸端正,最後的“去”字又變為斜勢,所以,整行看上去雖然字字獨立,卻又筆勢相承。其他兩行除了具有這種立意外,還有字形寬窄上的變化。

集字成行的另一個方法是上下字的牽連。如圖,第一行還是字字獨立,第二行中的“想復”二字筆畫相連,這是強化字與字之間關係的一個方法,但在《十七帖》中還是不占主要成分,而且牽連之處一定要有道理。《十七帖》在這方面處理得非常有分寸,牽連的字在整個章法中起到了提神的作用,而無左纏右繞之病。有些字更注重意連,也就是筆勢上的關聯,如第三行開始的“頤養”二字,上字的收筆與下字的起筆形斷意連,同樣有牽連的效果。

《十七帖》列行成篇的方法是讓每一行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左右之間的意態要互相照顧。由於每一行字形的大小、寬窄、正側都不同,所以放到一起非常和諧。加上一些牽連的組合,使章法更顯靈活。應該注意的是《十七帖》是一部小型的匯帖,不是一時間所寫,所以每個帖的章法都各具特色。

臨摹作品

《十七帖》《十七帖》

自唐朝以後,人們學習草書王羲之《十七帖》當成範本來臨摹。所以,歷史上很多書法家都留下了臨習之作。這些臨習之作有些屬於意臨,也就是在臨摹的同時帶有自己的風格特徵,有些臨摹之作則比較忠實於原作的風格。下面我們對其中的一些臨作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宋·蘇軾《臨王羲之講堂帖》

蘇軾《臨王羲之講堂帖》現在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臨習《十七帖》的作品是蘇軾《臨王羲之講堂帖》(見附圖)。《講堂帖》是《十七帖》中的—件作品。我們若把蘇軾的臨習作品與《十七帖》中的這—段進行對照,則會發現蘇軾的臨作並不是完全按照原帖的樣子來臨的,尤其是筆畫的形態,有蘇軾自己的行書特徵。蘇軾在這件臨作的結尾說:“此右軍書,東坡臨之,點畫未必皆似,然頗有逸少風氣。”他自己認為點畫不相似,但感覺到抓住了原帖的精神氣質。《臨王羲之講堂帖》行筆流暢,字形大小相兼,線條厚重而不乏飄逸之氣,可以看出在書寫時速度並不快,有優遊不迫、閒散自適的境界,這一點正好與王羲之原作的精神相契合。另外,字形上也基本依照原帖,所以這仲臨作應在似與不似之間。

元·康里子山《臨十七帖》

元朝書法家康里子山的臨作也非常經典。康里子山是元朝繼趙孟頫、鮮于樞之後的一位成功書法家,草書是他最擅長的書體。他的臨作與前面所介紹蘇軾的臨作在風格上有些不同。從形式來看,此臨作更接近王羲之的風格特徵。這種風格的形成,是與當時人們的指導思想相一致的。元朝書法家不像北宋時期蘇軾等人那樣強調自出新意,而是重視真心誠意地去學習古人,保持傳統,甚至在自己創作時也是這樣。我們這裡選擇的是康里子山《臨十七帖》中的一段,叫做《諸從帖》,從點畫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筆畫簡潔有力,筆鋒峻爽,使轉自然,一些連綿的線條也都非常遒勁,看得出作者對原帖非常熟悉,所以書寫起來如行雲流水。當然,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點,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緊湊,不像原作那樣寬鬆閒散。

明·胡正《十七帖》

明朝有許多書家都留下了《十七帖》的臨作,較有特色的有胡正、項元汴、董其昌等。胡正是明朝初期的書法家,在歷史上名氣不大。明朝初期陶宗儀的《書史會要》評價他“草書用筆如篆”,這是針對他的創作來說的。他沒有留下自己創作的作品,我們很難對他的藝術成就作總體的評判。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他臨寫的《十七帖》—誦(見圖)。從這件I臨作來看,他曾對《十七帖》作過深入的研究。他的臨作含蓄靈動,中規入矩,整體風格靠近趙孟頫。這很容易理解,因為明朝初期的書法家大都受到趙孟頫書風的影響。

明·項元汴《十七帖》

與胡正的臨作風格相似的是項元汴。他是一位大收藏家,平生收藏的法書名畫很多。他本人電擅長書畫,不過在歷史上更以鑑藏聞名。故宮博物院收有他臨寫的二王法帖一卷,其中有《十七帖》中的內容。他臨寫的思路和胡正基本一致,都是儘量與原帖靠近,用筆靈動,有秀潤之氣。我們開始學習《十七帖》,首先是要做到形似,從臨摹人手,因而上述這兩位書法家的臨習之作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明·董其昌《逸民帖》

董其昌是明朝後期很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擅長行草書。對於藝術,他主張要得到古人之神。他的理想是一種書卷氣的蕭散淡遠,落實到技巧上則是無須過分用力,只要很隨意地書寫。他的書法作品都有一個統一的風格——用筆很輕靈,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開,給人的感覺很飄逸。他臨寫的《逸民帖》(《十七帖》中的一種,與他的指導思想是合拍的。該件臨作不太關注是否與原帖一致,很多字都有重新改造的痕跡,章法安排也是順其自然,行與行之間很鬆。該臨作雖然不追求與原作的相似,但作品的趣味還是非常傳統。

明清之交·王鐸《諸從帖》

明清之交王鐸臨寫的《諸從帖》(《十七帖》中的一種,也很有名。他是這個時期的一位書法大家,平生花了很大精力去臨摹魏晉時期名家的作品。據說,他一天臨帖,一天寫作品,這樣堅持下來達幾十年之久。他把王羲之草書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留下來大量的臨習之作。有些是按照原帖的樣子來臨習,有些是自己發揮,水平都非常高。這仲臨作屬於前一種類型,即按照原作的格局臨習,每行的字數少有差異。當然,像他這樣功力深厚的書法家,不可能一點一畫照著原帖依樣畫葫蘆。他的這件臨作整體風範圓轉舒和,顯得得心應手。此外,該作還增加了一些牽連,筆畫也沒有原帖那樣多的方折,可以說既遵從了原帖的精神,又有了自己的變通。

書法地位

《十七帖》《十七帖》

此帖前人評價甚高。如宋黃伯思說:“此帖逸少書中龍也”。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認為此帖“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這些評價都很中肯。尤其說它們寫的從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從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樣,最為深刻準確。孫過庭曾說過:“子敬(王獻之)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寫字時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現自己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樣就反而失去書寫時的自然之美了。這種對比式的評論,對書法欣賞很有啟示。

草書是王羲之擅長的書體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經非常成熟。從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出土資料來看,這個時期今草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當然還沒有完全與章草分離。王羲之總結了前人的成果,在師法張芝以及東晉以前其他書法家的基礎上,一變漢魏朴質書風,而創妍美流便之草書,為今草確立了一個基本的標準,使今草與章草的界限變得分明起來,成為兩種書體。他筆下的今草結構隨筆勢而變得自由靈活,充分體現草書“刪難省繁,損復為單”的特徵。從實用的角度上說,這更加便於提高書寫的速度,字勢連綿,筆斷意連,書寫的藝術性也加強了。其形態縱橫牽掣,鉤環盤紆,神態自若,具有變化無窮的美,筆畫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揚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隨起隨收、流暢自然的筆觸。

由於王羲之在書法上有極大的貢獻,所以在他身後,歷代都將他的書跡視為至寶。因此,東晉時期的書家中,數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墨本草書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遠宦帖》、《上虞帖》、《長風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為唐宋時期的摹本。從這些最接近於真跡的摹本來看,風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遠宦帖》尚有章草遺意,點畫古拙,多不牽連;《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運筆輕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則奔放馳騁,一曳如風。王羲之草書傳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傳至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閣帖》中的草書。

王羲之書法作品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盤點流失在國外的稀世珍寶

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流失在外的上百萬件珍稀文物再次牽動人心。然而,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恐怕是一個誰也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大得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稀世珍寶,究竟在哪裡,能不能回家,更是讓國人糾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